类经二卷阴阳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经二卷阴阳类
类经二卷阴阳类
一、阴阳应象
二、法阴阳
三、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四、天精地形气通于人
五、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一、阴阳应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道者,阴阳之理也。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

)万物之纲纪,(大曰纲,小曰纪,总之为纲,周之为纪,物无巨细,莫不由之,故为万物之纲纪。

王氏曰,滋生之用也,阳与之正气以生,阴为之主持以立者,亦是。

)变化之父母,(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朱子曰: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

阴可变为阳,阳可化为阴。

然而变化虽多,无非阴阳之所生,故为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

凡日从冬至以后,自南而北谓之来,来则春为阳始,夏为阳盛,阳始则温,温则生物,阳盛则热,热则长物;日从夏至以后,自北而南谓之去,去则秋为阴始,冬为阴盛,阴始则凉,凉则收物,阴盛则寒,寒则藏物,此阴阳生杀之道也。

然如下文曰: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则阳亦能杀,阴亦能长矣。

六节藏象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

则阴亦能生矣。

故生于阳者,阴能杀之,生于阴者,阳能杀之,万物死生,皆由乎此,故谓之本始。

本,根本也。

始,终始也。

)神明之府也,(神,变化不测也。

明,三光着象也。

府,所以藏物也。

神明出于阴阳,故阴阳为神明之府,此自首节阴阳二字,一贯至此,义当联玩。

天元纪大论亦有以上数句,见运气类第三。

)治病必求于本。

(本,致病之原也。

人之疾病,或在表,或在里,或为寒,或为热,或感于五运六气,或伤
于脏腑经络,皆不外阴阳二气,必有所本。

故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

知病所从生,知乱所由起,而直取之,是为得一之道。

譬之伐木而引其柢,则千枝万叶,莫得弗从矣。

倘但知见病治病,而不求其致病之因,则流散无穷,此许学士所谓广络原野,以冀一人之获,诚哉疏矣。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阳体象,大小不同,形气生成,不积不浓,故必积阳至大而为天,积阴至浓而为地。

)阴静阳躁,(阴性柔,阳性刚也。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此即四象之义,阳生阴长,言阳中之阳阴也;阳杀阴藏,言阴中之阴阳也。

盖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如发生赖于阳和,而长养由乎雨露,是阳生阴长也;阴不自专,必因阳而后行,如闭藏因于寒冽,而肃杀出乎风霜,是阳杀阴藏也。

此于对待之中,而复有互藏之道,所谓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也。

如天元纪大论曰: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实同此义。

详运气类三,所当互考。

一曰:阳之和者为发生,阴之和者为成实,故曰阳生阴长。

阳之亢者为焦枯,阴之凝者为固闭,故曰阳杀阴藏。

此以阴阳之淑慝言,于义亦通。

)阳化气,阴成形。

(阳动而散,故化气。

阴静而凝,故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寒阳热,乃阴阳之正气。

寒极生热,阴变为阳也;热极生寒,阳变为阴也。

邵子曰: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

此周易老变而少不变之义。

如人伤于寒,则病为热,本寒而变热也;内热已极,而反寒栗,本热而变寒也。

故阴阳之理,极则必变。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寒气凝滞,故生浊阴。

热气升散,故生清阳。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清阳主升,阳衰于下而不能升,故为飧泄;浊阴主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故为胀。

飧泄,完谷而泄也。

胀,胸膈满也。

飧音孙。

音嗔。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作,为也。

此字,承上文治病必求其本以下而言。

如阴云长,阳云杀,寒生热,热生寒,清在下,浊在上,皆阴阳之反作,病之逆从也。

顺则为从,反则为逆,逆从虽殊,皆有其本,故必求其本而治之。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此下言阴阳精气之升降,以见天人一理也。

天地者,阴
阳之形体也。

云雨者,天地之精气也。

阴在下者为精,精者水也,精升则化为气,云因雨而出也;阳在上者为气,气者云也,气降则化为精,雨由云而生也。

自下而上者,地交于天也,故地气上为云,又曰云出天气;自上而下者,天交于地也,故天气下为雨,又曰雨出地气。

六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可见天地之升降者,谓之云雨;人身之升降者,谓之精气。

天人一理,此其为最也。

气水同类详义,有按在后第四章,所当参阅。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也。

上窍七,谓耳目口鼻。

下窍二,谓前后二阴。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腠理,肌表也。

阳发散于皮肤,故清阳归之。

阴受气于五脏,故浊阴走之。

腠音凑。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四肢为诸阳之本,故清阳实之。

六腑传化水谷,故浊阴归之。

)水为阴,火为阳,(水润下而寒,故为阴。

火炎上而热,故为阳。

水火者,即阴阳之征兆;阴阳者,即水火之性情。

凡天地万物之气,无往而非水火之运用,故天以日月为水火,易以坎离为水火,医以心肾为水火,丹以精气为水火。

夫肾者水也,水中生气,即真火也;心者火也,火中生液,即真水也。

水火互藏,乃至道之所在,医家首宜省察。


阳为气,阴为味。

(气无形而升,故为阳。

味有质而降,故为阴。

此以药食气味言也。

)味归形,形归气,(归,根据投也。

五味生精血以成形,故味归于形。

形之存亡,由气之聚散,故形归于气。

)气归精,(气者,真气也,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人身精血,由气而化,故气归于精。

)精归化。

(精者,坎水也,天一生水,为五行之最先。

故物之初生,其形皆水,由精以化气,由气以化神,是水为万化之原,故精归于化。

)精食气,形食味,(食,如子食母乳之义。

气归精,故精食气。

味归形,故形食味。

)化生精,(万物化生,必从精始,故化生精。

前言精归化者,言未化之前,由精为化也。

此言化生精者,言既化之后,由化生精也。

)气生形。

(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死也。

)味伤形,气伤精,(味既归形,而味有不节,必反伤形。

气既归精,而气有失调,必反伤精。

)精化为气,(精化为气,
谓元气由精而化也。

珠玉集曰:水是三才之祖,精为元气之根。

其义即此。

然上文既云气归精,是气生精也;而此又曰精化气,是精生气也。

二者似乎相反,而不知此正精气互根之妙,以应上文天地云雨之义也。

夫阳化气。

即云之类;阴成形,即雨之类。

雨乃不生于地而降于天之云,气归精也。

云乃不出于天而升于地之气,精化为气也。

人身精气,全是如此。

故气聚则精盈,精盈则气盛,精气充而形自强矣。

帝所以先举云雨为言者,正欲示人以精气升降之如此耳。

)气伤于味。

(上文曰味伤形,则未有形伤而气不伤者。

如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之类,是皆味伤气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为阴故降,气为阳故升。

)味浓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此言气味之阴阳,而阴阳之中,复各有阴阳也。

味为阴矣,而浓者为纯阴,薄者为阴中之阳;气为阳矣,而浓者为纯阳,薄者为阳中之阴。

)味浓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

(阴味下行,故味浓者能泄于下,薄者能通利;阳气上行,故气薄者能泄于表,浓者能发热也。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火,天地之阳气也。

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

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

壮火散气,故云食气,犹言火食此气也。

少火生气,故云食火,犹言气食此火也。

此虽承气味而言,然造化之道,少则壮,壮则衰,自是如此,不特专言气味者。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此言正味之阴阳也。

辛散甘缓,故发肌表。

酸收苦泄,故为吐泻。

涌,同。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此下言阴阳偏胜之为病也。

阴阳不和,则有胜有亏,故皆能为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太过所致。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物极则变也。

此即上文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之义。

盖阴阳之气,水极则似火,火极则似水,阳盛则隔阴,阴盛则隔阳。

故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之辨,此而错认,则死生反掌。

重,平声。

)寒伤形,热伤气。

(寒为阴,形亦属阴,寒则形消故伤形。

热为阳,气亦属阳,热则气散故伤气。

)气伤痛,形伤肿。

(气
欲利,故伤之则痛。

形有质,故伤之则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气先病而后及于形,因气伤形也。

形先病而后及于气,因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风胜者,为振掉摇动之病,即医和云风淫末疾之类。

)热胜则肿,(热胜者,为丹毒痈肿之病,即医和云阳淫热疾之类。

)燥胜则干,(燥胜者,为津液枯涸、内外干涩之病。

)寒胜则浮,(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浮虚之病,即医和云阴淫寒疾之类。

)湿胜则濡泻。

(脾恶湿而喜燥,湿胜者必侵脾胃,为水谷不分濡泻之病,即医和云雨淫腹疾之类。

濡音如,湿滞也。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四时者,春夏秋冬。

五行者,木火土金水。

合而言之,则春属木而主生,其化以风;夏属火而主长,其化以暑;长夏属土而主化,其化以湿;秋属金而主收,其化以燥;冬属水而主藏,其化以寒。

五行各一,惟火有君相之分。

此言寒暑燥湿风者,即五行之化也。

五营运等论言寒暑燥湿风火者,是为六气也。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五脏者,心肺肝脾肾也。

五气者,五脏之气也。

由五气以生五志。

如本论及五营运大论,俱言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天元纪大论亦以悲作思。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喜怒伤内故伤气,寒暑伤外故伤形。

举喜怒言,则悲忧恐同矣。

举寒暑言,则燥湿风同矣。

上文言寒伤形、热伤气,与此二句似乎不同,盖彼以阴阳分形气,此以内外分形气也。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气为阳,血为阴。

肝藏血,心藏神。

暴怒则肝气逆而血乱,故伤阴。

暴喜则心气缓而神逸,故伤阳。

如行针篇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

亦各从其类也。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厥,逆也。

言寒暑喜怒之气,暴逆于上,则阳独实,故满脉。

阳亢则阴离,故去形。

此孤阳之象也。

脉经曰:诸浮脉无根者死。

有表无里者死。

其斯之谓。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固,坚也。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重者,重叠之义,谓当阴时而复感寒,阳时而复感热,或以天之热气伤人阳分,天之寒气伤人阴分,皆谓之重。

盖阴阳之道,同气相求,故阳伤于阳,阴伤于阴;然而重阳必变为阴证,重阴必变为阳证,如以热水沐浴身反凉,凉水沐浴身反热,因小可以
喻大,下文八句,即其征验。

此与上文重寒则热、寒极生热,义相上下,所当互求。

重,平声。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伤于寒者,以类相求,其气入肾,其寒侵骨。

其即病者,为直中阴经之伤寒;不即病者,至春夏则阳气发越,营气渐虚,所藏寒毒,外合阳邪而变为温病。

然其多从足太阳始者,正以肾与膀胱为表里,受于阴而发于阳也。

愚按:伤寒温疫,多起于冬不藏精,及辛苦饥饿之人。

盖冬不藏精,则邪能深入,而辛苦之人,其身常暖,其衣常薄,暖时窍开,薄时忍寒,兼以饥饿劳倦,致伤中气,则寒邪易入,待春而发,此所以大荒之后,必有大疫,正为此也。

但此辈疫气既盛,势必传染,又必于虚者先受其气,则有不必冬寒而病者矣。

避之之法,必节欲节劳,仍勿忍饥而近其气,自可无虑。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春伤于风,木气通于肝胆,即病者乃为外感,若不即病而留连于夏,脾土当令,木邪相侮,变为飧泄也。

飧音孙,完谷而泄也。

)夏伤于暑,秋必疟;(夏伤于暑,金气受邪,即病者乃为暑证,若不即病而暑汗不出,延至于秋,新凉外束,邪郁成热,金火相拒,寒热交争,故病为疟。

音皆。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夏秋之交,土金用事,秋伤于湿,其即病者,湿气通脾,故为濡泄等证,若不即病,而湿蓄金藏,久之变热,至冬则外寒内热,相搏乘肺,病为咳嗽。

生气通天论亦云:秋伤于湿,上逆而咳。

按此四节,春夏以木火伤人而病反寒,秋冬以寒湿伤人而病反热,是即上文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之义。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覆物,故在上。

地载物,故在下。

五运行大论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

以司天在泉言,见运气类四。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阳为气为男,阴为血为女。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阳左而升,阴右而降。

五营运大论曰: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之类。

以司天在泉左右间气言,见同前。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征,证也。

兆,见也。

阴阳不可见,水火即其证而可见也。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能始者,能为变化生成之元始也,能始则能终矣。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性静,故为阳之守;阳性动,故为阴之使。

守者守于中,使者运于外。

以法
象言,则地守于中,天运于外;以人伦言,则妻守于中,夫运于外;以气血言,则营守于中,卫运于外。

故朱子曰: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


二、法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帝曰:法阴阳奈何?(法,则也,以辨病之阴阳也。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阳胜者火盛,故身热。

阳盛者表实,故腠理闭。

阳实于胸,则喘粗不得卧,故为仰。

汗闭于外,则热郁于内,故齿干。

阳极则伤阴,故以烦冤腹满死。

阴竭者,得冬之助,犹可支持;遇夏之热,不能耐受矣。

冤,郁而乱也。

腠音凑。

俯,同。

能,耐同。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阴胜则阳衰,故身寒。

阳衰则表不固,故汗出而身冷。

栗,战栗也。

厥,厥逆也。

阴极者,阳竭于中,故腹满而死。

阳衰者,喜暖恶寒,故能夏不能冬也。

脉要精微论亦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

见脉色二十一。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更胜,迭为胜负也,即阴胜阳病、阳胜阴病之义。

形言阴阳之病形,能言气令之耐受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帝以阴阳为病俱能死,故问调和二者之道。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上文言阴阳之变病,此言死生之本原也。

七为少阳之数,八为少阴之数。

七损者言阳消之渐,八益者言阴长之由也。

夫阴阳者,生杀之本始也。

生从乎阳,阳不宜消也;死从乎阴,阴不宜长也。

使能知七损八益之道,而得其消长之几,则阴阳之柄,把握在我,故二者可调,否则未央而衰矣。

愚按:阴阳二气,形莫大乎天地,明莫着乎日月。

虽天地为对待之体,而地在天中,顺天之化;日月为对待之象,而月得日光,赖日以明。

此阴阳之征兆,阴必以阳
为主也。

故阳长则阴消,阳退则阴进,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所以阴邪之进退,皆由乎阳气之盛衰耳。

故生气通天等论皆专重阳气,其义可知。

又华元化曰: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

阴常宜损,阳常宜盈。

顺阳者多长生,顺阴者多消灭。

中和集曰:大修行人,分阴未尽则不仙;一切常人,分阳未尽则不死。

亦皆以阳气为言。

可见死生之本,全在阳气。

故周易三百八十四爻,皆卷卷于扶阳抑阴者,盖恐其自消而剥,自剥而尽,而生道不几乎息矣。

观圣贤虑始之心,相符若此,则本篇损益大义,又安能外乎是哉?一曰:七损八益者,乃互言阴阳消长之理,欲知所预防也。

如上古天真论云,女得七数,男得八数。

使能知七之所以损,则女可预防其损而益自在也;能知八之所以益,则男可常守其益而损无涉也。

阴阳皆有损益,能知所预,则二者何不可调哉?此说亦通。

按启玄子注此,谓女为阴七可损,则海满而血自下,男为阳八宜益,交会而精泄,以用字解为房事。

然经血宜调,非可言损,交会精泄,何以言益?故马氏因之而注为采取之说,岂此论专为男而不为女耶?矧亵狎之训,亦岂神圣正大之意哉?)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阴,真阴也。

四十之后,精气日衰,阴减其半矣。

然此言常人之大较,至若彭殇椿菌,禀赋不齐,而太极国中,则又各有其局象。

愚按:真阴之义,即天一也,即坎水也,丹家谓之元精。

道书曰:涕唾精津汗血液,七般灵物总属阴。

又曰:四大一身皆属阴,不知何物是阳精?此阳精二字,专指神气为言,谓神必由精而生也。

又钟吕集曰:真气为阳,真水为阴。

阳藏水中,阴藏气中。

气主于升,气中有真水;水主于降,水中有真气。

真水乃真阴也,真气乃真阳也。

凡此之说,皆深得阴阳之精义。

试以人之阳事验之,夫施而泄者,阴之精也,坚而热者,阳之气也,精去而阳痿,则阴之为阳,尤易见也。

此即阴气自半之谓。

故本神篇曰: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由此观之,可见真阴者,即真阳之本也。

夫水火皆宅于命门,拆之则二,合之则一,造化由此而生,万物由此而出。

其在人身,为性命之根柢,为脏腑之化原。

故许叔微云:补脾不若补肾。

诚独见之玄谈,医家之宗旨也。

后世有以苦寒为补阴者,伐阴者也,害莫甚矣,不可不为深察。

)起
居衰矣。

(真阴已半,所以衰也。

)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今精血渐衰,故体重而耳目不聪矣。

)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阴痿,阳不举也。

阴气内亏,故九窍不利。

阴虚则阳无所归而气浮于上,故上实下虚而涕泣俱出。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知,谓知损益之道。

)故同出而名异耳。

(同出者,人生同此阴阳也。

而知与不知,则智愚之名异矣。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智者所见,皆合于道,故察同。

愚者闻道则笑,而各是其是,故察异。

)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愚者失之,智者得之也。

)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此智者有余之征验。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之能,(无为者,天地之道也。

恬者,自然之乐也。

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夫自然而然者,即恬无为之道也。

庄子曰: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

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

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二子之言,皆本乎此。

能者,如关尹子所谓惟有道之士能为之,亦能能之而不为之之义。

)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从欲,如孔子之从心所欲也。

快志,如庄子之乐全得志也。

虚无之守,守无为之道也。

故欲无不从,志无不快,寿命可以无穷,而与天地同其终矣。

愚按:圣人之道,惟圣人能之,人非生知,诚未能也。

然而效法圣贤,则在明哲之所必不容己者,欲得其门,当自养心保身始。

故但能于动中藏静,忙里偷闲,致远钩深,庶乎近矣。

观谭景升曰:明镜无心,无物不照,昊天无心,万象自驰;行师无状,敌不敢欺;至人无虑,元精自归。

能师于无者,无所不之。

故镜以察物,物去而镜自镜;心以应事,事去而心自心。

此养心之道也。

南华经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故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

淮南子曰:得道之士,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伸卷舒,于物推移,故万
举而不陷。

所以贵圣人者,以其能龙变也,此保身之道也。

知此二者,则跻圣功夫,必有能因学而至者矣。

又恬虚无义,见摄生类二。


三、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岐伯曰: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天为阳,西北阴方,故天不足西北。

地为阴,东南阳方,故地不满东南。

日月星辰,天之四象,犹人之有耳目口鼻,故耳目之左明于右,以阳胜于东南也。

水火土石,地之四体,犹人之有皮肉筋骨,故手足之右强于左,以阴强于西北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

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并,聚也。

天地之道,东升西降,升者为阳,降者为阴。

阳气生于子中,极于午中,从左升而并于上,故耳目之明亦在左,而左之手足不便也。

阴气生于午中,极于子中,从右降而并于下,故手足之强亦在右,而右之耳目不聪也。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俱,兼上下而言也。

夫邪之所凑,必因其虚。

故在上则右者甚,在下则左者甚。

盖以天之阳不全于上之右,地之阴不全于下之左,故邪得居之而病独甚也。


四、天精地形气通于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五行精气,成象于
天,则为七政二十八宿,以定天之度;布位于地,则为山川河海,以成地之形。

惟天有精,故八节之纪正;惟地有形,故五方之里分。

纪,考记也。

里,道里也。

)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干知大始,坤作成物,阳以化气,阴以成形,阴阳合德,变化见矣,故天地为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阳升阴降也。

)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神明者,阴阳之情状也。

天地动静,阴阳往来,即神明之纲纪也。

易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

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者。

是皆神明纲纪之义。

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一阴一阳,互为进退,故消长无穷,终而复始。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清阳在上,故头配天以养其清。

浊阴在下,故足象地以养其静。

五气营运于中,故五脏傍人事以养其和。

此虽以头足五脏为言,而实谓上中下,无非法于天地人也。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天气,清气也,谓呼吸之气。

地气,浊气也,谓饮食之气。

清气通于五脏,由喉而先入肺。

浊气通于六腑,由嗌而先入胃。

嗌,咽也。

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太阴阳明论曰:喉主天气,咽主地气。

其义皆同。

嗌音益。

)风气通于肝,风为木气,肝为木脏,同气相求,故通于肝。

上文二句,总言天地阴阳通于人;此下四句,分言五行气候通于人。

此详言天气通肺,以及于五脏者也。

)雷气通于心,(雷为火气,心为火脏,故相通。

)谷气通于脾,(山谷土气,脾为土脏,故相通。

)雨气通于肾。

(雨为水气,肾为水脏,故相通。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六经者,三阴三阳也,周流气血,故为人之川。

肠胃者,盛受水谷,故为人之海。

此详言地气通于嗌也。


九窍为水注之气。

(上七窍,下二窍,是为九窍。

水注之气,言水气之注也,如目之泪,鼻之涕,口之津,二阴之尿秽皆是也。

虽耳若无水,而耳中津气湿而成垢,是即水气所致。

气至水必至,水至气必至,故言水注之气。

愚按:阴阳合一之妙,于气水而见之矣。

夫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