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错误的成语有哪些?常用形容错误的成语100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容错误的成语有哪些?常用形容错误的成语100个
不咎既往bù jiù jì wǎng
成语解释:咎:责怪。
对以往的错误或罪责不再追究。
成语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例句:既然他已经承认了错误,我们就可以不咎既往了。
抱薪救火bào xīn jiù huǒ
成语解释: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成语出处:《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不教而诛bù jiào ér zhū
成语解释:教:教育;诛:处罚,杀死。
不警告就处死。
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成语出处:《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
例句:大人限他们三个月叫他们戒烟,宽之以期限,动之以厉害,不忍不教而诛。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朝过夕改zhāo guò xī gǎi
成语解释:形容改正错误快。
成语出处:《汉书·翟方进传》:“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不刊之论bù kān zhī lùn
成语解释: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
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成语出处:汉·扬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
”
例句:故曰:民智者,富强之原。
此悬诸日月不刊之论也。
(严复《原强》)痛改前非tòng gǎi qián fēi
成语解释:痛:彻底;非:错误。
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痴公子很使噪脾钱》:“你痛改前非,我把这所房子与你夫妻两个住下。
”
例句:在政策的感召下,他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混淆是非hùn xiáo shì fēi
成语解释: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
成语出处:清·陶曾佑《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锢蔽见闻,淆混是非。
”
例句:那些人经常故意混淆是非,影响很坏。
不以一眚掩大德bù yǐ yī shěng yǎn dà dé
成语解释:以:因;眚:过失,错误;掩:遮蔽,遮盖;德:德行。
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
成语出处:《左传·僖公三十年》:“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对症之药duì zhèng zhī yào
成语解释:针对病根下的药。
比喻纠正缺点错误所用的相应办法。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华陀传》:“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
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
’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yǒu zé gǎi zhī,wú zé jiā miǎn
成语解释:则:就;加:加以。
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成语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宋·朱熹《集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
例句:根据同学们所提的意见和批评,检查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冒天下之大不韪mào tiān xià zhī dà bù wéi
成语解释:不韪:不是,错误。
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
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
成语出处:《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例句:因为发令者敢于公开发此反革命命令,冒天下之大不韪,必已具有全面破裂和彻底投降的决心。
(***《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改过不吝gǎi guò bù lìn
成语解释:吝:可惜。
改正错误态度坚决,不犹豫。
成语出处:《尚书·仲虺之诰》:“改过不吝。
” 唐·陆贽《奉天论延访朝臣表》:“述汤之所以王,则曰:‘用人惟己改过不吝。
’言能纳谏也。
”升山采珠shēng shān cǎi zhū
成语解释:到山上去采珍珠。
比喻办事的方向、方法错误,一定达不到目的。
成语出处:《后汉书·刘玄传》:“兴化致理,譬犹缘木求鱼,升山采珠。
”不教而杀bù jiào ér shā
成语解释:教:教育;杀:处罚,杀死。
不警告就处死。
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成语出处:《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
例句:对待犯错误的人应当采取治病救人的方针,而不应该不教而杀。
大谬不然dà miù bù rán
成语解释:谬:荒谬,错误;然:如此,这样。
大错特错,完全不是这样。
成语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
”
例句:从表面看,似乎既称红军,就可以不要党代表了,实在大谬不然。
(《***选集·井岗山的斗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bù qiú yǒu gōng,dàn qiú wú guò
成语解释:不要求立功,只希望没有错误。
例句:总而言之,一句话,现在的情形,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晚清文学丛钞·中国现在记》第二回)蹈其覆辙dǎo qì fù zhé
成语解释:蹈:踩;覆:颠倒;辙:车迹,指道路。
重走别人翻车的路。
比喻不接受教训,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
一失足成千古恨yī shī zú chéng qiān gǔ hèn
成语解释:比喻一旦犯下严重错误或堕落,就成为终身的憾事。
成语出处:明·杨仪《明良记》:“唐解元寅既废弃,诗云:‘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人。
’”
例句:我深知这局棋关系重大,绝不能到最后出问题,一失足成千古恨啊!(陈祖德《超越自我》)一之谓甚yī zhī wèi shèn
成语解释:甚:过分。
做了一次,已经过分。
比喻错误不能重犯。
成语出处:《左传·僖公五年》:“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旧念复萌jiù niàn fù máng
成语解释:萌:开始,发生。
旧时的念头或想法又重新发生。
多指重犯旧时的缺点或错误。
成语出处:明·汪廷讷《狮吼记·摄对》:“此妇今虽放回,恐其旧念复萌,为害不小。
”补偏救弊bǔ piān jiù bì
成语解释:偏:偏差;弊:赞美。
补救偏差漏洞,纠正缺点错误。
成语出处:《汉书·董仲舒传》:“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已也。
”
例句:苟不自其本页图之,则亦仅能补偏救弊,偷为一时之治而已矣。
(严复《原强》)黎丘丈人lí qiū zhàng rén
成语解释:比喻困于假象、不察真情而陷入错误的人。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疑似》:“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自由泛滥zì yóu fàn làn
成语解释:指某种错误的思想言行没有约束,到处扩散。
负薪救火fù xīn jiù huǒ
成语解释:背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成语出处:《韩非子·有度》:“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史记·魏世家》:“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例句: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负薪救火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复蹈前辙fù dǎo qián zhé
成语解释:蹈:踏上;前辙:先前车轮辗过的痕迹。
重新踏上先前车轮辗过的痕迹。
比喻不吸取教训,重犯错误。
成语出处:《后汉书·窦武传》:“今不想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
”
例句:文帝阴灵,白日显现,故此炀帝也觉寒心,不敢复蹈前辙。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三十九回)破罐破摔pò guàn pò shuāi
成语解释:比喻有了缺点、错误不改正,反而有意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改过迁善gǎi guòqiānshàn
成语解释:改正错误,变成好的。
指去恶就善。
成语出处:《周易·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rén fēi shèng xián,shú néng wú guò
成语解释:旧时指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的。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shī zhī háo lí,miù yǐ qiān lǐ
成语解释: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
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成语出处:《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
例句:孙先生却把它看成先有文人,而后变成弄臣。
这一来,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闻一我《屈原问题》)不能自拔bù néng zì bá
成语解释:拔:摆脱。
不能主动地从痛苦、错误或罪恶中解脱出来。
成语出处:《宋书·刘义恭传》:“世祖前锋至新亭,劭挟义恭出战,恒录在左右,故不能自拔。
”
例句:其既入世也,又复受此感染焉。
虽有贤智,亦不能自拔。
(清·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顽固不化wán gù bù huà
成语解释:化:改变。
坚持错误,不肯改悔。
例句:说我顽固不化,为游击主义翻案;蔑视中央,搅乱军心等待。
(梁信《从奴隶到将军》上集第六章)闻过则喜wén guò zé xǐ
成语解释:过:过失;则:就。
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
指虚心接受意见。
成语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讳疾忌医huì jí jì yī
成语解释:讳:避忌;忌:怕,畏惧。
隐瞒疾病,不愿医治。
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成语出处: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
例句:一个讳疾忌医的人是改正不了自己的错误的。
误入歧途wù rù qí tú
成语解释:误:受惑;歧途:错误的道路。
由于受煽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例句:然被告等皆年幼无知,误入歧途,不无可悯。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写于深夜里》)兼听则明,偏信则暗jiān tīng zé míng,piān xìn zé àn
成语解释: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成语出处: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
例句:唐朝人魏徵说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矛盾论》)将错就错jiāng cuò jiù cuò
成语解释:指事情已经做错了,索性顺着错误继续做下去。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
例句:工作中发现错误,就要立即纠正,不可将错就错。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yán zhě wú zuì,wén zhě zú jiè
成语解释: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
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成语出处:《诗经·周南·关雎·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
例句:对待批评的态度,应该是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一念之差yī niàn zhī chā
成语解释:念:念头、主意;差:错误。
一个念头的差错(造成严重后果)。
成语出处:宋·曾慥《类说》卷四十七引《遁斋闲览》:“一念之误,乃至于此。
”
例句:世间孽子、孤臣、义夫、节妇,其贤不肖往往只在一念之差。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回)杜渐防微dù jiàn fáng wēi
成语解释: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微:微小。
错误或坏事刚冒头就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成语出处:《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
例句:杜渐防微之责,舍我辈其谁堪任之!(闻一多《给梁实秋、吴景超、翟毅夫、顾毓琇、熊佛西诸先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jīn wú zú chì,rén wú wán rén
成语解释:足赤:足金,纯金。
没有纯而又纯的金子。
比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也比喻不能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缺点错误。
成语出处:宋·戴复古《寄兴》:“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救火投薪jiù huò tóu xīn
成语解释:为了扑灭火焰而将木柴扔进火中。
比喻采取错误的办法,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成语出处:《邓析子·无厚篇》:“不治其本而务其末,譬如拯溺而硾之以石,救火而投之以薪。
”引咎自责yǐn jiù zì zé
成语解释:咎:罪责。
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
成语出处:《晋书·庾亮传》:“亮甚惧,及见侃,引咎自责,风止可观。
”拒谏饰非jù jiàn shì fēi
成语解释:拒绝劝告,掩饰错误。
成语出处:《荀子·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犯颜极谏fàn yán jí jiàn
成语解释: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极谏:以直言规劝(常用下对上)。
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
成语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
”匡救弥缝kuāng jiù mí fèng
成语解释:指纠正错误,弥补过失。
成语出处:《左传·僖公二十六年》:“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
”忠言逆耳zhōng yán nì ěr
成语解释:逆耳:不顺耳。
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但有利于改正缺点错误。
成语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
例句:烟馆里的人,都看这人来历不明,劝他不要与那人要好,却是忠言逆耳,哪里听得。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十三回)非昔是今fēi xī shì jīn
成语解释:昔:过去。
今:现在。
认为过去是错误的,现在是正确的。
成语出处:《宣和书谱·隶书叙论》:“秦并六国一统天下,欲愚黔首,自我作古,往往非昔是今。
”鲁鱼帝虎lǔ yú dì hǔ
成语解释:指文字传抄错误。
成语出处:晋·葛洪《抱朴子》:“谚云:‘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
’”惩前毖后chéng qián bì hòu
成语解释:惩:警戒;毖:谨慎。
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
成语出处:《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
例句:唐总理惩前毖后,实不欲再当此任,只是需款甚急,又不好不硬着头皮,出去商办。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回)迷惑视听mí huò shì tīng
成语解释:使人耳目迷乱。
比喻以错误的言论欺骗社会,毒害群众。
迷途知返mí tú zhī fǎn
成语解释:迷了路知道回来。
比喻发觉自己犯了错误,知道改正。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袁术传》:“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
例句:夫迷途知返,往哲是也。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明辨是非míng biàn shì fēi
成语解释:分清楚是和非、正确和错误。
成语出处:《礼记·中庸》:“慎思之,明辩之,驾行之。
”出入人罪chū rù rén zuì
成语解释:指法庭裁判错误,把有罪的人认为无罪,把无罪的人认为有罪。
成语出处:《唐律·断狱》:“即断罪,失于入者,各减三等;失于出者,各减五等。
”弃旧图新qì jiù tú xīn
成语解释:抛弃旧的,谋求新的。
多指由坏的转向好的,离开错误的道路走向正确的道路。
例句:出岔子不可救药者外,不是采取排斥态度,而是采取规劝态度,使之翻然改进,弃旧图新。
(***《中国***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千虑一失qiān lǜ yī shī
成语解释:失:错误。
指聪明人的考虑,也会有不周到的地方。
成语出处:《晏子春秋·杂下十八》:“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舛讹百出chuǎn é bǎi chū
成语解释:舛:错乱。
讹:错误。
错乱的地方很多。
一般指书籍的写作或印制不精。
改过自新gǎi guò zì xīn
成语解释:自新:自觉改正,重新做人。
改正错误,重新做起。
成语出处:《史记·孝文本纪》:“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
”
例句:子能改过自新,弃越归吴,寡人必当重用。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回)绳愆纠谬shéng qiān jiū miù
成语解释:绳:纠正;愆:过失;谬:错误。
指纠正过失。
成语出处:《书·冏命》:“惟予一人无良,实赖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
”
例句:绳愆纠谬,臣道为先;罚罪赏功,乾纲不替。
(明·王世贞《鸣凤记》第四十一出)改是成非gǎi shì chéng fēi
成语解释:是:正确的,对的;非:错误的。
把正确的改成错误的。
指颠倒是非。
成语出处: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三折:“俺请受了人几文钱改是成非,似这般所为,碜可可的话取民心髓。
”拭面容言shì miàn róng yán
成语解释:拭:擦;拭面:擦去别人吐在自己脸上的唾沫;容言:听取别人意见。
泛指接受别人的批评,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五回:“妇人轻丧武夫功,先轸当时怒气冲,拭面容言无愠意,方知嗣伯属襄公。
”过而能改guò ér néng gǎi
成语解释:有了错误就能改正。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二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退思补过tuì sī bǔ guò
成语解释:退思:退朝后检查自己的言行;过:过失,错误。
表示事后省察自己的言行,有没有错误必须补正的地方。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例句:故必进思尽忠。
退思补过,庶几无愧于夙夜在公之义。
(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五)毫厘千里háo lí qiān lǐ
成语解释: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成语出处:《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
例句:若认此法便可超凡入圣,岂非毫厘千里之谬!(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七回)文过饰非wén guò shì fēi
成语解释:文、饰:掩饰;过、非:错误。
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成语出处:《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
”《庄子·盗跖》:“辩足以饰非。
”唐·刘知几《史通·惑经》:“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社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例句:其实错了就老实自己承认,倒是精神安泰的事情;文过饰非是最苦痛的勾当。
(邹韬奋《论文、杂感、随笔·硬吞香蕉皮》)悔过自新huǐ guò zì xīn
成语解释:悔:悔改;过:错误;自新:使自己重新做人。
悔恨以前的过失,决心重新作人。
成语出处:《史记·吴王濞列传》:“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
德至厚,当改过自新。
《新唐书·冯元常传》:“元常喻以恩信,约悔过自新,贼相
率脱甲而缚。
”
例句:只要你真能悔过自新,本部堂可以饶你的活命。
(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乌焉成马wū yān chéng mǎ
成语解释:乌、焉、马三字字形相近,几经传抄而写错。
指文字因形体相似而传写错误。
成语出处:《周礼·天官·缝人》“丧,缝棺饰焉”汉郑玄注:“故书焉为马,杜子春云‘当为焉’。
”古谚:“书经三写,乌焉成马。
”无咎无誉wú jiù wú yù
成语解释:咎:过失;誉:称扬、赞美。
既没有错误,也没有功绩。
比喻工作表现一般。
成语出处:《易·坤》:“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
”《后汉书·邓张徐张胡列传赞》:“邓张作傅,无咎无誉。
”五十步笑百步wǔ shí bù xiào bǎi bù
成语解释: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成语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例句:比如老将军算是忠心,犹能建立宋朝旗号,然仅逍遥河上,逗留不进,坐视君父之难,只算得以五十步笑百步。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五回戴罪立功dài zuì lì gōng
成语解释:带着罪过或错误去创立功勋,以功赎罪。
成语出处:明·王守仁《案行漳南道守巡官戴罪督兵剿贼》:“其覃恒等所统军,就仰高伟管领,戴罪杀贼立功自赎。
”习非成是xí fēi chéng shì
成语解释:对某些错误事情习惯了,反以为本来就是对的。
成语出处:汉·扬雄《法言·学行》:“一哄之市政,必立之平;一卷之书,必立之师,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况习是之胜非乎?”
例句:于是习非成是,一若文不用典,即为俭学之征。
(钱玄同《寄陈独秀》)隙大墙坏xì dà qiáng huài
成语解释:墙缝大了就要倒。
比喻错误不及时纠正,就会造成祸害。
成语出处:《商君书·修权》:“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舄乌虎帝xì wū hǔ dì
成语解释:因“舄”与“乌”、“虎”和“帝”字形相近,同经传抄,容易写错。
指文字抄传错误。
成语出处:《埤雅》:“舄九写而为乌,虎三写而为帝,言书之转易如此。
”小惩大诫xiǎo chéng dà jiè
成语解释:惩:惩罚;诫:警告,劝告。
有小过失就惩戒,使受到教训而不致犯大错误。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下》:“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
例句:悖入非无悖出时,临歧知悔已嫌迟。
小惩大诫由来说,到底贪官不可为。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七一回)言寡尤,行寡悔yán guǎ yóu,xíng guǎ huǐ
成语解释:指说话做事很少犯错误。
成语出处:《论语·为政》:“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矫枉过正jiǎo wǎng guò zhèng
成语解释:把弯的东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边。
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成语出处:《后汉书·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
”
例句:或有避其谤者,又每矫枉过正,至坐视儿女之放纵,而不一置问。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细柳》)抵瑕蹈隙dǐ xiá dǎo xì
成语解释:隙:裂缝,间隙。
指攻击别人的弱点或错误。
成语出处:唐·柳宗元《答问》:“而仆乃蹇浅窄僻,跳浮嚄唶,抵瑕陷厄。
”
例句:要请人帮忙,想抵瑕蹈隙拣人的便宜,要先懂万国公法,不然处处授人权柄。
(高阳《清宫外史》下册)矫邪归正jiǎo xié guī zhèng
成语解释:矫邪:纠正邪恶、邪念。
归正:归于正路。
改正错误,走上正道。
成语出处:《晋书·吕光等载记论》:“向使矫邪归正,革伪为忠,……则燕秦之地可定,桓文之功可立。
”一误再误yī wù zài wù
成语解释:一次又一次的失误。
形容屡被耽误或屡犯错误。
成语出处:《宋史·魏王廷美传》:“太宗尝以传国之意访之赵普。
普曰:‘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
例句:徒以误解民治真精神,且过恃自己之武力,一误再误,而卒自陷于穷途。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二五回)今是昨非jīn shì zuó fēi
成语解释:现在是对的,过去是错的。
指认识过去的错误。
成语出处:晋·陶潜《归去来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例句:但我们究竟还有一点记忆,回想起来,怎样的“今是昨非”呵,怎样的“口是心非”呵,怎样的“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呵。
(鲁迅《导师》疑心生暗鬼yí xīn shēng àn guǐ
成语解释:指因为多疑而产生各种幻觉和错误判断。
成语出处:宋·吕本中《师友杂志》:“尝闻人说鬼怪者,以为必无此理,以为疑心生暗鬼,最是切要议论。
”以讹传讹yǐ é chuán é
成语解释:以:拿,把;讹:谬误。
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成语出处:宋·俞琰《席上腐谈》:“世上相传女娲补天炼五色石于此,故名采石,以讹传讹。
”
例句: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些古迹来以惑愚人。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以儆效尤yǐ jǐng xiào
yóu
成语解释:儆:使人警醒,不犯错误;效:仿效,效法;尤:过失。
指处理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用来警告那些学着做坏事的人。
成语出处:《左传·庄公二十一年》:“郑伯效尤,其亦将有咎!”
例句:我以为各人均应先打屁股百下,以儆效尤。
(鲁迅《准风月谈·文床秋梦》)饮鸩止渴yǐn zhèn zhǐ kě
成语解释: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
喝毒酒解渴。
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成语出处:《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
例句:杨嗣昌的加征练饷办法是使朝廷饮鸩止渴。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引火烧身yǐn huǒ shāo shēn
成语解释:原比喻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
现多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缺点错误,以争取大家的批评帮助。
例句:谁胆敢发动战争,必定会引火烧身。
差以毫厘,失之千里chā yǐ háo lí,shī zhī qiān lǐ
成语解释: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成语出处:《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
例句:测绘工作常是差以毫厘,失之千里,因此一定要十分准确,绝不能粗心大意。
引以为戒yǐn yǐ wéi jiè
成语解释:引:用;戒:鉴戒。
指把过去犯错误的教训拿来作为警戒,避免重犯。
成语出处:《国语·楚语下》:“人之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
”
例句:所以近七八年来,历任巡抚者引以为戒,不敢委他事情。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差之毫厘,谬以千里chā zhī háo lí,miù yǐ qiān lǐ
成语解释: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成语出处:《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
例句:测绘工作常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一定要十分准确,绝不能粗心大意。
越凫楚乙yuè fú chǔ yǐ
成语解释:同一只飞鸿,有人以为野鸭,有人以为燕子。
比喻由于主观片面,对于事物认识不清而判断错误。
成语出处:《南史·顾欢传》:“昔有鸿飞天首,积远难亮,越人以为凫,楚人以为乙,人自楚越,鸿常一耳。
”苦口良药kǔ kǒu liáng yào
成语解释:好药往往味苦难吃。
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
成语出处:《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