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西贺州市昭平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广西贺州市昭平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小题选对得3
分,不选、多选或选错均得0分)
1.感受身边的物理,如图选项中质量最接近50g的是()
A.一个乒乓球B.一只母鸡C.一个鸡蛋D.
一张课桌
2.如图所示的温度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的示数为7℃
B.它的最小分度值为1℃
C.它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D.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3.如图几项测量中,错误的是()
A.使用刻度尺时,让刻度线尽量贴近被测物体
B.使用量筒时,视线与凹形液面的底部相平
C.使用温度计时,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D.测量质最过程中,可以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再次平衡
4.下列短语或词句涉及到的知识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的是()A.立竿见影B.水中捞月C.三点一线D.一叶障目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喇叭发音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上课时,教室外面高音喇叭放出的歌声不是噪声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D.使用随身听(MP3、MP4…)时,调节音量按钮实质就是改变了声音的音调6.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A.吉林冬天树上的“雾凇”
B.水蒸气在凉玻璃上形成水珠
C.冬季,堆在户外的“雪人”没熔化却变小
D.晾晒的湿衣服逐渐变干
7.对图中所示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图乙中,水中倒影说明了光的折射
C.图丙中,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图丁中,平面镜成像时进入眼睛的光线是由像发出的
8.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留下了许多有名的谚语、俗语。
下列是对有关相应物理本质的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A.“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因为声音的反射结果
B.“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低于一般炉火火焰温度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D.“潭清疑水浅”﹣﹣光的折射现象
9.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质量的大小与地理位置无关
B.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大的密度小
C.冰熔化成水,密度变小
D.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10.如图所示有四幅图,能说明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的是()
A.甲、丁B.乙、丙C.乙、丁D.甲、丙
11.人们常说:“铁比木头重”这句话的实际含义是指()
A.铁的质量比木头大B.铁的重力比木头大
C.铁的体积比木头大D.铁的密度比木头大
12.分别由不同物质a、b、c 组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物质的密度最大
B.b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
C.c物质的密度是a的两倍
D.c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不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13.如图所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cm,测得物体的长度是cm。
14.《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的,而剑相对于河岸是的。
15.电闪雷鸣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速比声速(填“大”或“小”);一块太空岩石撞击月球,天文学家可借助(填“显微镜”或“望远镜”),观察到撞击时产生的明亮闪光。
16.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熔化实验图象,固体甲第6分钟的状态是(选填“固态”或“液态”
或“固液共存“),由图象可知,是晶体(选填“甲”或“乙”),它固定的熔点℃。
17.装在烧杯中的水被倒出一部分后,烧杯中剩余水的密度;密封在容器中一定质量的气体被抽出一部分后,容器中剩余气体的密度。
(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18.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是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选填“漫”或“镜面”)
反射的缘故;个别同学被前方高个子同学挡住,看不到黑板上的一些字,这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传播的缘故。
19.男生说话较粗犷,而女生讲话较尖细,这是因为他们说话的不同;用小提琴和钢琴演奏同一支乐曲,但一听就能分辨出哪是小提琴声,哪是钢琴声,这是因为它们的不同。
20.小华在一家商场通过光亮的瓷砖地面看到了挂在天花板上的“吊灯”,她看到的是吊灯的(选填“虚”或“实”)像,如果吊灯到地面的距离是6m,则像到地面的距离为m。
21.超声波、红外线、紫外线等虽然我们不能直接看到,但实际应用非常广泛,请你在如图所示的图片下方的横线上填写出所利用的物理原理的名称。
验钞机:,电视机遥控器:,蝙蝠探路:。
三、作图题(每图2分,共4分)
22.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23.在图中画出经过凸透镜后的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24分)
24.(7分)小勇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我们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2)我们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3)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4)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 的像,说明所成的是像(选填“虚”或“实”)。
25.(6分)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1)请你指出图1中实验操作错误之处是。
(2)图2(选填“甲”或“乙”)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水沸腾后继续给水加热,水的温度。
(3)水沸腾时,可以看到水面上不停的冒“白气”,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填物态变化名称)。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相互交流时,有的小组觉得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请你说出一条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
26.(5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确定焦距时所做的实验,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 时,能成倒立的实像,生活中的仪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2)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选填“左”或“右”)移,此时所成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因燃烧变短,所成像如图乙所示,要使像能够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选填“上”或“下”)调整。
27.(7分)小华妈妈担心从市场买回的色拉油是地沟油,为消除妈妈的担扰,小华从网络查得优质色拉油的密度在0.91g/cm3﹣0.93g/cm3之间,地沟油的密度在0.9g/cm3~0.95g/cm3之间,并完成用测密度的方法鉴别油的品质的实验
(1)将天平放在桌面上,然后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
梁平衡。
(2)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色拉油,用天平称出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为70g,然后把烧杯中一部分色拉油倒入量简,如图乙所示,量简内色拉油的体积是m3;再称烧杯和剩下色拉油的总质量,加减砝码总不能使天平平衡时,应移动,天平再次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倒入量筒的色拉油的质量为g。
(3)该色拉油的密度为g/cm3,色拉油的品质是(选填“合格”或“不合格”)。
五、综合应用题(27题6分,28题9分,共15分,解答时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计算公式和重要演
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得分,答案要必须明确出数值和单位)
28.(6分)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贺州方向匀速行驶。
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1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1时45分。
则:
(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为多少?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多少?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贺州需要多长时间?
29.(9分)一个铝球,它的体积是500cm3,质量是540g,
(1)请判断这个铝球是空心还是实心的?
(2)如果是空心的。
问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大?
=2.7g/cm3)
(3)如果在空心部分注满水,则铝球的总质量变为多少?(已知ρ
铝
2018-2019学年广西贺州市昭平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小题选对得3
分,不选、多选或选错均得0分)
1.感受身边的物理,如图选项中质量最接近50g的是()
A.一个乒乓球B.一只母鸡C.一个鸡蛋D.
一张课桌
【分析】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质量的估测,根据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和质量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答】解:
A、一个乒乓球的质量在5g左右。
故A不符合题意;
B、一只母鸡的质量在2kg=2000g左右。
故B不符合题意;
C、10个鸡蛋的质量大约1斤,而1斤=500g,所以一个鸡蛋的质量在50g左右。
故C符合题意;
D、一张课桌的质量在10kg=104g左右。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质量的估测,需要我们熟悉常见物体的质量大小,以它们为标准对研究对象的质量作出判断。
如:一个鸡蛋的质量在60g左右,一个苹果的质量在200g左右,一杯水的质量在0.5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在50kg左右,大象的质量在5t左右,等等。
2.如图所示的温度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的示数为7℃
B.它的最小分度值为1℃
C.它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D.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析】(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可离开人体后再读数;
(3)使用温度计之前一定要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
【解答】解:
AB、由图示体温计可知:每一大格代表1℃,每一大格分成10小格,所以每一小格代表0.1℃,即温度计的分度值是0.1℃,示数为38.3℃,故AB错误;
C、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在结构上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体温计的玻璃泡与毛细管连接处的管径特别细,且略
有弯曲,正因为这个区别,体温计离开被测物体时,液柱在弯曲处断开,保证示数不变,所以,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可离开人体后再读数,故C错误;
D、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温度计的原理以及使用方法的了解和掌握。
3.如图几项测量中,错误的是()
A.使用刻度尺时,让刻度线尽量贴近被测物体
B.使用量筒时,视线与凹形液面的底部相平
C.使用温度计时,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D.测量质最过程中,可以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再次平衡
【分析】本题考查刻度尺、量筒、温度计、天平四种基本的测量工具,要做好本题,必须会刻度尺的摆放、量筒、温度计的读数、天平的使用等。
【解答】解:A、刻度尺测量时,为减小刻度尺太厚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刻度线应贴近被测物体,此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B、用量筒测量读数时,视线应对准凹液面最低处,且要平视读数,此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C、温度计在读数时,视线应垂直标尺来读,此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D、使用天平在称量过程中,不可再碰平衡螺母,所以此种用法是错误的。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刻度尺、量筒、温度计和天平是初中常用的测量工具,要学会正确使用。
对四个选项逐一排查、分析后,才能够得出正确答案。
这也是中考的常见题型,难度不大,但是考查的知识面广泛。
4.下列短语或词句涉及到的知识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的是()
A.立竿见影B.水中捞月C.三点一线D.一叶障目
【分析】影子的形成、三点一线、一叶障目、排队站直线、木匠检查工件是否平直等都是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
【解答】解:
A、立竿见影,即影子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水中捞月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此选项符合题意;
C、三点一线,是射击的基本要领,要利用光的直线传播。
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一叶障目是叶子挡住了光,无法继续向前传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
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喇叭发音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上课时,教室外面高音喇叭放出的歌声不是噪声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D.使用随身听(MP3、MP4…)时,调节音量按钮实质就是改变了声音的音调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2)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3)声音响度的大小受发声体振幅大小的影响,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熟悉的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
【解答】解:A、在鼓面上撒上一些纸屑,轻敲鼓时看到纸屑上下跳动,是鼓面把纸屑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优美的音乐虽然动听,如果打扰了人们的休息和工作,就属于噪音,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调节音量按钮实质就是改变了声音的响度,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考查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6.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A.吉林冬天树上的“雾凇”
B.水蒸气在凉玻璃上形成水珠
C.冬季,堆在户外的“雪人”没熔化却变小
D.晾晒的湿衣服逐渐变干
【分析】解答本题需要掌握: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
【解答】解:A、雾凇是水蒸气变成的固体小冰晶,是凝华现象;
B、水蒸气遇到玻璃板变成小水珠是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
C、冬天户外的雪人变小是雪升华成了水蒸气,是升华现象;
D、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是液态的水变为水蒸气,是蒸发,属于汽化现象;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的判断,是一道热学基础题。
7.对图中所示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图乙中,水中倒影说明了光的折射
C.图丙中,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图丁中,平面镜成像时进入眼睛的光线是由像发出的
【分析】(1)一束平行光射到粗糙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太阳通过玻璃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从上往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说明了白光不是单色光,不同颜色的光折射时的偏折程度不同;
(4)平面镜成像时,物体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
【解答】解:
A、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该选项说法错误。
B、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景物在水中成像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故属于光的反射,该选项说法错误;
C、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因为不同颜色的光通过玻璃时偏折的角度不同,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
绿、蓝、靛、紫七色光,该选项说法正确;
D、平面镜成虚像,虚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不会发出光线。
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反射、近视眼及其矫正、光的色散以及漫反射的理解与掌握,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8.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留下了许多有名的谚语、俗语。
下列是对有关相应物理本质的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A.“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因为声音的反射结果
B.“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低于一般炉火火焰温度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D.“潭清疑水浅”﹣﹣光的折射现象
【分析】(1)“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回声,要从声音的反射进行分析。
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的界面要发生反射。
(2)“真金不怕火炼”,是说金的熔点高,要从熔化的条件入手分析。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要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性分析。
(4)“潭清疑水浅”是说水底变浅,实际是水底的象在水底的上方。
要从光的折射入手分析。
【解答】解:A、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的界面要发生反射。
在山谷中大喊一声,声波遇到山崖发生反射,形成回声,所以“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故A正确。
B、“真金不怕火炼”,是因为金的熔点高,高于一般炉火火焰温度,故B错误。
C、“两岸青山相对出”,研究的对象是“青山”,运动状态是“出”,青山是运动的,相对于孤帆来说的;
“孤帆一片日出来”,研究的对象是“孤帆”,运动状态是“来”,船是运动的,相对于青山来说的。
故C正确。
D、“潭清疑水浅”是说水底变浅。
也就是说,光由水中射向空气时发生的折射现象使水底的事物看上去要
比真实的浅。
实质是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折射现象,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是一道谚语、俗语题,解决此类题首先要理解谚语、俗语的意思,再从中找出相应的知道点,然后做出解释。
9.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质量的大小与地理位置无关
B.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大的密度小
C.冰熔化成水,密度变小
D.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分析】(1)根据质量的定义: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来解答此题
(2)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冰熔化为水,状态变了,但质量是不变的,体积变小,密度变大;
(4)某种物质的质量和其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解答】解:A、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一个物体质量大小决定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大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都无关,故A正确;
B、同种物质密度一定,它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故B错误;
C、冰熔化为水,状态变了,但质量是不变的;根据水的反常膨胀,体积变小;根据ρ=,在质量一定时,
体积变小,密度变大,故C错误;
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仅与物质的种类和所处的状态有关,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故D错
误。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质量以及密度的理解,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仅与物质的种类和所处的状态有关、质量大小决定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都无关。
10.如图所示有四幅图,能说明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的是()
A.甲、丁B.乙、丙C.乙、丁D.甲、丙
【分析】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要戴一个凹透镜来矫正,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戴上凹透镜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解答】解: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
因此图甲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丙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的成因和近视眼的矫正,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11.人们常说:“铁比木头重”这句话的实际含义是指()
A.铁的质量比木头大B.铁的重力比木头大
C.铁的体积比木头大D.铁的密度比木头大
【分析】A、质量的大小由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决定。
B、重力G=mg;
C、体积大小要看其个头大小。
D、密度大小由单位体积所含物质的多少决定。
【解答】解:A、∵ρ=,∴由m=ρv可知,只有在体积v相同时,密度大的质量才大,故A错误;
B、由G=mg可知,重力由m决定,对于质量不确定的两个物体,不能确定其所受重力大小,故B错误;
C、∵ρ=,∴由V=可知,只有在质量m相同时,密度大的体积才小,故C错误;
D、查表可得铁的密度大于木头的密度,人们所说的这句话意思就是在同体积下铁比较重。
故选:D。
【点评】本题所考是密度概念的理解,要知道质量,体积的比较由两个因素所决定。
而密度所指的是单位体积所含的物质。
相似的说法还有:“铁比棉花重”。
12.分别由不同物质a、b、c 组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物质的密度最大
B.b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
C.c物质的密度是a的两倍
D.c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
【分析】(1)密度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从图象中找出一组对应的数据然后根据密度公式ρ=求出a、b、c物质的密度;
(2)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密度大小与物质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质量、体积无关。
【解答】解:由图象可知,当V a=V b=V c=2×10﹣3m3时,m a=1kg,m b=2kg,m c=4kg,
则a、b、c的密度分别为:
ρa===0.5×103kg/m3,
ρb===1×103kg/m3=1g/cm3,故B正确;
ρc===2×103kg/m3,
所以ρa<ρb<ρc,即a物质的密度最小,且c物质的密度是b物质密度的两倍,故A不正确,C不正确;因为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所以c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无关,故D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密度计算和密度及其特性的理解,考查了学生根据物理知识分析图象的能力,这类题在试题中经常出现,一定要掌握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注意图象中的单位。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不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13.如图所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测得物体的长度是 1.30cm。
【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
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6.00cm对齐,右侧与7.3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7.30cm﹣6.00cm=1.30cm。
故答案为:0.1;1.30。
【点评】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14.《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而剑相对于河岸是静止的。
【分析】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
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答】解:以河岸为参照物,船与河岸之间的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船是运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