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横山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横山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
一部分是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一部分是未曾出仕的读书人,此即所谓的“士”。
由乡间士大夫组成的“乡绅”群体,他们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对下层民众生活有深刻的了解。
他们既可以将下情上迭,也可以将官方的意旨贯彻于民间。
他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引领着一方社会的发展。
他们可以说是乡村的灵魂,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
“乡绅”的核心是“绅”,即退居官员,他们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
乡绅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
自周代始,即把村落称作“里”。
“里”字从田从土,反映了“恃田而食,恃土而居”的农业型经济生活特征。
从事农业的人群世世代代守护在土地上,他们像庄稼一样,把根深扎在乡土里,对乡土充满了感情。
虽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不免要宦游他乡,但“叶落归根”则成了农业文明滋养的人群颠扑不破的信念。
这种传统在周代就已出现。
《仪礼·士冠礼》中提到有“乡先生”,郑玄注说:“乡先生,乡中老人为卿大夫致仕者。
”之所以叫“先生”,是因为他们兼任着乡间的教育。
从“二十五史”到各地方志,以及通俗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官僚告老还乡后,与当地“士”一同教授乡里,行化一方的故事。
像汉代以力谏皇帝折断殿槛而闻名于世的朱云,退居乡里后,即教授诸生,“择诸生,然后为弟子”,培养出了两个著名的博士(《后汉书·朱云传》)。
宋之理学大家如二程、陆九渊、朱熹等,无一不是休官后还乡讲学,培育后进者。
宋吕大防兄弟四人都是“国家干部”,但中国乡村的第一份民规却出自他们之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蓝田《吕氏乡约》。
南宋朱熹又对这《乡约》作了增损,由此而传播开来,对明清乡村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
在地方志中,我们可以看到更详细的关于乡绅作为的记述。
修齐治平,是每一个士子的理想。
这些乡绅,他们怀着四方之志,在青壮年时期通过科举、铨选,离开家乡,为国家效力。
晚年归乡,则带着一身的荣耀相见于乡亲父老。
他们的成就、德望为一乡民众所瞻仰,他们的学问知识为一乡学子所钦慕,他们作为成功的榜样,激励着后辈学子奋发向上。
这样,一批又一批的官员回归故里,换来的是一批又一枇的才俊走出乡土。
如此而形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人才大循环,使中国乡土变成了人才生长的沃壤。
然而,近百年商业经济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打破了中国社会城乡平衡格局。
城市的经济收入、教育资
源配置以及高知识含量的工作性质等等,使乡村中的优秀人才开始流向城市。
“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在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的诱惑下开始动摇。
在上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高潮。
乡绅群体的消失,使乡村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失去了文化植被和灵魂,没有了指导和提升文化教育的导师,乡村的凝聚力也随之消失。
加之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巨大反差,加剧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与规模,使农村开始变成文化沙漠。
中国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
农业文明的根在乡村。
植根于乡土的中国文化之树,“叶”不归根,根上的“水土”又大量流失,这棵大树面临的不仅仅是凋败,而且是枯死!对于乡绅的消失,可以归咎于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击,但更重要的是这场变革对传统价值观的摧毁。
“叶落归根”的传统价值观被彻底抛弃,工业文明追求效益与利益的观念,冲刷了传统学人曾有的文化使命与社会担当精神。
(摘编自刘毓庆《乡绅消失后的乡村命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绅”是由乡间士大夫组成的一个群体,他们具有为官的阅历、广阔的视野和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精神素养,因此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
B. “乡绅”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可以说是乡村的灵魂,而“乡绅”群体的核心则是退居乡村的官员“绅”,他们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C. “乡绅”在乡村的重要性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将下层民众的生存状况等民情上报官府,将官方的意旨贯彻到民间,他们还参与地方的教育和管理等。
D. 中国古代的村落称“里”,它从田从土,是农业型经济生活特征的反映,世世代代生活于其中的、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扎根乡土,对乡土充满了感情。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历代的史书记载中,多有“乡中老人为卿士大夫致仕者”告老还乡后,与当地的“士”一同教授乡里,行化一方的故事。
《仪礼》中称这样的人叫“乡先生”。
B. 宋代吕大防四兄弟写下了中国乡村的第一份民规蓝田《吕氏乡约》,南宋朱熹又对它作了增损,由此而传播开来,对当时的乡村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
C. 汉代直言进谏的朱云,宋代的理学大家程颢、程颐、陆九渊、朱熹等人无不是休官退居乡里后,讲学教授诸生,为乡间做了大量教化民众的事情。
D. 年轻时为追求理想而宦游他乡,年老时则“叶落归根”,这样,致仕者回归故里,青年才俊走出乡土,形成生生不息的循环,使乡土变成了人才生长的沃壤。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冲击,“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在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的诱惑下开始动摇,乡村的凝聚力随着“乡绅”的消失而消失。
B. 在“农业文明”熏染下,中国乡土成为了人才循环成长生生不息的沃土,但在商业经济和“新式教育”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中国城乡平衡格局开始被打破。
C. 乡村是农业文明的根,农业文明则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因为城乡资源配置的悬殊,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植根乡土的中国文化之树面临凋敝、甚至枯死的境地。
D. 传统的乡绅阶层的消失,缘于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击,但更是这场变革把传统价值观,比如“叶落归根”这样的传统思想摧毁的结果。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隆隆炮声中传来一曲《高山流水》【注】
徐怀中
一个花季少女怀抱古琴,突然出现在队列前,齐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陪同女孩子的地方干部上前说明,她是从北平来的女学生,要报考边区政府开办的太行第二中学,路经此地,正好赶上“虎团”在开晚会。
齐竞脸上顿时感觉热辣辣的,这一下,让沦陷区来的女学生看笑话了!女学生自告奋勇,由她来演奏一曲古琴,让“一号”首长颇费斟酌。
应该欣然接受,还是婉言谢绝呢?齐竞已经下令部队解散,并且也已经在队前宣布,要用一段时间来整顿纪律,否则这个部队今后可怎么带?“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考虑到古代兵法有这句格言,齐竞实难接受这位古琴姑娘的提议。
可是,他又不能不暗自警告自己,一个似懂事又不懂事的女学生,心里怎么想的?立即付诸行动,并无任何顾忌。
作为现场的最高指挥员,决不可冷冰冰地板起面孔,对待如此天真烂漫的一种想法,劈头一瓢冷水浇下来。
“欢迎欢迎!请到台上来!请到台上来!”齐竞正式发出邀请。
汪可逾登上舞台,她已经迫不及待地解开琴囊,取出了古琴。
“啊哟天哪!这不是一张宋代古琴吗?”齐竞惊呼。
夜老虎团团长,带兵打仗的一位老总,凭什么他一眼就认出了这是一张宋琴呢?愈加令北平女孩惊奇不已的是,团长一边爱不释手地鉴赏这张千年老琴,一边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诗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
女学生也来了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作回应:“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
齐竞忽然意识到,自顾和北平女学生吟诗论琴,把部队扔在那里不管了,他连忙示意让部队坐下。
现场指挥立即发出口令:“请注意!全体——坐下!”
老乡们也都重新围拢上来,等待恢复演出。
姑娘席地坐在台口,盘起双腿,将古琴平平架在大腿上。
自古便是这样盘腿抚琴的,她取的是最为标准的一种弹奏姿势。
自然是由齐竞担任了报幕员,他这才想起,不曾问过北平女学生姓名。
“我姓汪,叫汪可逾。
三点水的汪,可不可以的可,逾越的逾。
”
“下面安静!下面安静!现在,让我来介绍这位古琴艺术家汪可逾女士。
大家看到了吗?古琴,也叫“七弦琴”,又称‘瑶琴’、“玉琴”。
是中国一种最早的弹拔乐器,有文字可考,不会晚于尧舜时期。
好了,我不能再多口多舌招人讨厌了,就请小汪同学为大家演奏一支古琴曲,好不好啊?”
“好!”来自山区的农民士兵们,祖祖辈辈不知古琴为何物,台下虽有反应,但不甚热烈。
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 空弦音。
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
团长看出,北平女学生从不曾在这样的野台子上表演过,不知道先要大喊大叫报出自己的演奏曲目来。
他问:“小汪同学,你第一个弹什么曲子?”
“《高山流水》。
”
《高山流水》,齐竞也略知一二。
唐代化为《高山》(流水》两支乐曲,后经清人蜀派琴家张孔山改编,以大量滚、拂、绰、注等手法,作洋洋之水声,人称“七十二滚拂”。
至今更一统天下,诸多名家几乎无一人不是尊张氏传谱(流水》来演奏的。
齐竞心存疑惑,难道这个小小年纪的女琴童与众不同吗?
他问:“请问小汪同学,你弹《高山》,还是《流水》?”
汪可逾加重语气回答:“不是《高山》,也不是《流水》,是《高山流水》!”
“这么说,你从来不弹《高山》,也不弹《流水》,是吗?”
“是的,我只弹《高山流水》。
”
“是老师要求你这样,还是家长规定下来的?”
“不是老师,也不是家长,纯粹是我自作主张。
”
齐竞以探讨的语气说:“好多人讲,‘七十二滚拂’汹涌起伏,大气磅礴,构成了全曲最华丽最坚实的高潮,为什么不可以一试呢?”
古琴女孩回答说:“ 不做过多缓急变化,任其一路流淌下去,让人领略到‘不舍昼夜’的意味,不是更有内在神韵吗?”
齐竞深深点头,转身报出了第一首曲名:《高山流水》。
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
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掷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
醉不已。
二十世纪末,军事科学院一个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
抗战初期许多著名战例,便发生在这一带,日军发起空前规模的一九四二年五月大“扫荡”,此地也正是遭受祸害的中心地区。
当地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全都作为亲历者接受了采访。
让来访者大失所望,老人们对当年战斗中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记忆很模糊,掏不出他们几句话了。
而要成年未成年的一个北平女学生,以她尚不娴熟的技艺弹奏了几支古琴曲,老人们却至今难以忘怀,连种种细节都能讲得出来。
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拔出一个空弦音。
[注]本文节选自小说《牵风记》,该小说的历史背景是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竞脸上顿时感觉热辣辣的”,主要是因为面对女学生主动上台表演的请求,齐竞“颇费斟酌”、陷入了是接受还是谢绝的两难处境。
B. 齐竞团长熟知兵法格言,识得宋琴,随口吟诵诗句,可见他身上少有人们印象中的军队长官的火爆脾气,更多的是含蓄儒雅的书卷气。
C. 汪可逾自告奋勇,“迫不及待地解开琴囊”,自作主张演奏《高山流水》,她这未脱天真而又执拗的性格特点,暗合了女学生的身份。
D. 小说详写的是一场古琴演出,但从“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能够看出当时的历史背景,即军民是处在战争状态之下的。
5. 小说是怎样表现汪可逾的古琴演奏的?请简要分析。
6. 小说写战史编写小组的采访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一部关注老年手机市场的短片《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一部手机》迅速爆红网络。
短片描述了独居老人与在外工作的儿子逐渐疏离的故事,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呈现。
影片走红的实质是对老年人内心诉求的深度解析。
老年人因为视力、记忆力、辨识力的衰退,难以操作年轻人喜欢的时尚、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他们更需要一部操作简单、功能适合的老年智能手机。
据调查,大部分老年人对手机的需求除了停留在能轻松拨打电话、发送信息、拍摄照片等功能外,还希望手机能够管理自己的健康问题,最好能够在疾病突发时依靠手机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
除此之外,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手机的真正智能之处在于能够随时与子
女取得联系,子女也能通过手机了解老人的健康状况、行动轨迹以及个人情绪等。
其实,老人们需要的不只是一部手机,而是有“温度”的陪伴。
(摘编自《一部〈手机〉解剖空巢老人现状引争议》,2018年2月27日,中国网)材料二: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年化问题日益突出,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引起关注。
《中国人口老年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自2001 年起,我国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年化阶段;未来20年,老年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将超过3%;到2050 年,中国的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 亿人,老年化水平将超过30%。
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老人会产生心理失调的症状,出现家庭“空巢”综合症。
其症状常常表现为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等。
据调查,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60%。
而达到疾病程度,需要医学关注、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比例占到10%~20%。
空巢老人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亟待破解的社会命题。
(摘编自《中国人口老年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17)》)材料三:
怎样减少子女离家对老人的心理冲击,避免出现空巢的情感危机呢?改善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保障老人的生活质量,是维护其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子女的赡养、领取养老金、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是重要途径。
改善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子女与父母多沟通,重视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关注的。
培养兴趣爱好也有利于空巢老人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等不良情绪。
政府方面,要加快完善保障制度,积极发展老年医疗保健事业,加快建设老年服务中心和护理中心,为空巢老人搭建“安全网”,建立应急求助信息系统等。
为空巢老人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切实维护空巢老人合法权益等。
此外,社会方面也可以多组织开展老年群体活动,多鼓励空巢老人互助互动,充实他们的文化生活,为他们创造更多与他人沟通的平台。
(摘编自《关爱空巢老人,帮助空巢老人远离空巢综合症》,新浪网)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一部手机》揭示出,空巢老人对老年手机功能的需求实质上是对关爱与陪伴的需求。
B. 老年人视力、记忆力、辨识力逐渐衰退,健康也常常出现问题,因此希望出现更适合老年人的智能手机。
C. 因子女离家导致的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等症状,是家庭“空巢”综合症的具体表现。
D. 空巢老人中有60%存在着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医学关注、心理干预,已成为当前中国亟待破解的社会命题。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材料一看,短片拍摄的目的之一是要警醒冷落独居老人的子女们,希望他们继承并弘扬敬老孝亲的优良传统。
B. 老人们希望凭借老年智能手机管理健康或寻求帮助,从侧面反映出“空巢”老人现象已不再是简单的家庭问题。
C.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子女外出学习、工作造成老人空巢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未来空巢老人问题将更加严峻。
D. 我国人口老年化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老年人的经济状况改善的问题,二是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维护的问题。
9. 结合材料,概括说明除政府、社会需做出努力外,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做出怎样的努力来缓解空巢老人情感危机大量出现这一社会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第各题
兼爱
①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是以仁者非之。
②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是以仁者誉之。
③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1)。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2),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3),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4)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5)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越王击金而退之。
④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
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取材于《墨子·兼爱》,有删节)[注](1)“虽然”句谓:这样虽然好,但却是天下难以办到的事。
(2)牂(zāng)羊之裘:羊皮做的朴素衣服。
(3)要:通“腰”。
(4)胁息:屏气。
(5)碎:通“萃”,军队行列。
10.对加点字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贵必敖贱敖:通“傲”,傲视
B.若君说之说:通“悦”,喜欢
C.朝有黧黑之色朝:读zhāo,早晨
D.人亦从而恶之恶:读wù,憎恶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以仁者非之此何难之有焉
B.何以易之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D.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看待别的国家如同看待自己的国家
B.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只是没有认识到它的好处、辨清它的道理
C.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所以楚灵王的大臣都为了节约而只吃一顿饭
D.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越王勾践亲自击鼓来激励他的武士奋进
1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墨子”前一个“子”字,是对墨子的尊称,可译为“先生”。
B.墨家学派在先秦曾盛极一时,其核心学说有“兼爱”“非攻”等。
C.晋文公即《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课文出自《战国策》。
D.“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的是越王勾践忍辱复国的故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注】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
此诗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
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
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表现了命运多变,人生艰辛。
B. “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在伏波将军出征的路上,心中自勉奋发,渴望像先贤一样立下功勋。
C. “直以慵疏招物议”,其中“慵疏”是诗人的反话,暗指诗人为人迂直,坚持操守,为小人所不容。
D. “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自嘲之意。
15. 本诗的尾联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非凡气魄。
(2)《荆轲刺秦王》易水决别中,荆轲悲壮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离骚》中,屈原面对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现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即便境遇悲惨也决不媚俗取巧的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是某市应对新冠疫情重点区域公安综合指挥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而且云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
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
不仔细分辩,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
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