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二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上图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崇拜自然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D.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2.图示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
①荒漠化②水土流失③酸雨危害④环境污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图示内容为人类大规律开垦耕地,反映了征服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
第2题,不考虑实际,无节制的开垦土地易造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答案:1.C 2.A
下图为不同社会阶段资源利用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智力资源、矿产资源、空间资源(主要指区位条件)。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数字与资源类型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
A.①—智力资源②—矿产资源
B.①—空间资源③—矿产资源
C.②—空间资源③—智力资源
D.②—矿产资源③—智力资源
4.工业文明阶段,曲线①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
B.资源种类增多,利用率提高
C.区位条件增多,影响程度增大
D.劳动力数量增多,素质提高
解析:第3题,随着社会推进,智力因素越来越重要,故③为智力资源;工业革命后,矿产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进入生态文明阶段,矿产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减弱,故②为矿产资源。
第4题,由上题可知,①为空间资源,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人们掠夺式开发空间资源,空间资源的利用广度和深度快速增加。
答案:3.D 4.C
(2017届湖南名校联考)生态环境质量反映人口、经济、环境三者的协调关系。
下图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轨迹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区域分布在( )
A.东部沿海地带B.中部内陆地带
C.西北内陆地区D.西南青藏地区
6.引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防护林建设B.气候变化
C.经济发展水平D.环境污染
解析:第5题,图中显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总体上向东移动,表明东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优化。
第6题,结合我国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可判断答案。
答案:5.A 6.C
(2017届广东七校联考)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下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
读图,回答7~8题。
7.2000~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
A.1 300米以下地带B.1 300~1900米地带
C.2 500米以上地带D.1 900~2 500米地带
8.2000~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解析:第7题,依据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的含义可知,该系数越大表明人均耕地越大,则人地关系越缓和。
结合图中2000年和2008年数据,可看出在1 300米以下地带,该系数明显变小了,则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第8题,图中显示,在1 900米以上地带,2008年较2000年系数变大了,则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理论上可能是由于在此高度上大量开垦耕地,或人口迁出所致。
结合这两个年份国家政策(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等)与经济发展情况,最有可能是人口迁出所致。
答案:7.A 8.B
按常理,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
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一些鸭农却养起了“慢生鸭”。
在自然环境中捕食,辅之以麦麸、玉米、谷糠和青饲料,这样养的鸭比用有添加剂的浓缩饲料喂养的晚2个多月才能出栏,但肉质好,价格高,成为更为赚钱的绿色食品。
据此完成下题。
9.“慢生鸭”饲养者在利于消费者健康的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公正性原则
解析:“慢生鸭”饲养者在利于消费者健康的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同代人之间的公平性。
答案:A
(2017届天津滨海六校联考)浙江东南部青田县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崎岖,山地丘陵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山峦连绵、奇峰挺拔,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形成了独特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世界四大农业遗产之一。
读图,回答10~11题。
10.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
A.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
B.修建温室改善热量
C.兴修排灌水利设施
D.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
11.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 )
A.能灵活地适应市场
B.农产品的类型多样
C.提高了生产效率
D.稻鱼共生,保护环境
解析:第10题,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发,水源是农业稳产的关键因素,故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兴修排灌水利设施。
第11题,注意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实现减轻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目的。
答案:10.C 11.D
(2017届扬州模拟)下图为某农业生产模式图。
读图,回答12~13题。
12.该农业最可能是( )
A.人工草地畜牧业B.粮草结合混合农业
C.多元开发立体农业D.热带地区迁移农业
13.该生产模式会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下列说法最可信的是( )
A.改变自然带类型B.保持土壤肥力
C.增大气温日较差D.增加原生物种
解析:第12题,该农业生产模式有牧草、干饲料、畜、禽、土壤等元素,可判断出是人工草地畜牧业,故选A项。
没有种植作物,不属于混合农业,B项错误。
没有体现出山区特征,故C项错误。
也不属于热带迁移农业,D项错误。
第13题,自然带类型与所在地的气温、降水有关,该模式无法改变,故A项错误。
由于将落叶和畜、禽的排泄物进行了还田,故可以保持土壤肥力,故B项正确。
人工草地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可以减小局部气温日较差,故C项错误。
原生物种无法增加,D项错误。
答案:12.A 13.B
(2017届湖北名校联考)下图为我国某地生态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图。
读图,14~15题。
14.该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的工业导向类型属于( )
A.市场导向型B.原料导向型
C.劳动力导向型D.技术导向型
15.该生态工业园区( )
A.最可能位于湖北
B.属于高科技产业园
C.生产过程中所有工业产品都能循环利用
D.具有高效的资源利用及和谐的生态功能
解析:第14题,图中主导产业链是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则主导产业属于原料导向型。
第15题,图中显示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同时各个系统中的废弃物也被充分利用,节约了资源,也减轻了环境污染,则具有和谐的生态功能。
答案:14.B 15.D
二、非选择题
16.(2017届宁波十校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冰糖心苹果”具有味甜汁多,含糖量高的特点,生长期在4~10月份,采摘上市时间较晚,严格控制在每年的10月25日霜冻期以后采摘上市。
下图中A地是著名的“冰糖心苹果”产地。
下表为A地各月气温、降水信息表。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气候条件对A地苹果生产的有利影响。
(2)简述图示地区过度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能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并为该地区苹果种植的可持续发展提几点合理化建议。
解析:第(1)题,气候决定了农产品生长所需的光、热、水,对水果来说,尤其是光照和温差,先分析新疆的气候特征,然后分析对A地苹果生产有利的方面。
第(2)题,从图中看出,该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土地不合理开发利用,容易造成土地荒漠化、水资源锐减。
采取哪些防治措施可以根据所学的有关荒漠化治理的知识来回答。
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结构调整、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等方面分析。
答案:(1)①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光照时间长;②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③苹果生长期平均气温高,有利于苹果的生长发育和结果;④采摘时间晚,苹果生长周期长;⑤冬季寒冷,病虫害少。
(2)主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或盐碱化、土地退化);水资源锐减。
建议: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产量、质量;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道路,提高产品竞争力;发展苹果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中A地区是青藏高原主要的农业县之一,海拔在2 066~4 299米之间,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80%以上,有多条支流由北向南注入湟水干流。
(1)说出A地区主要的农业部门。
材料二图中B地区绝大部分海拔在4 000米以上。
该地区农用地几乎全部为牧草地,1985年可利用草地面积约11 172平方千米,分为四、五、六三个等级,分别占可利用草地总数的9.26%、52.13%和38.61%;1997年可利用草地面积约为10 793平方千米,四级优质牧草
地已经消失,五级、六级草地分别占当年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48.3%和51.7%。
(2)说出B地区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具体表现。
针对该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述其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材料三青海省过去的经济模式是挖矿、卖原料,把初级产品输入东部地区进行加工。
湖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还含有钾、镁、锂、硼等资源。
(3)据下图说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并说明其具体表现。
解析:第(1)题,A地区可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
第(2)题,B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草场退化。
第(3)题,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答案:(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
(2)草场退化(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
具体表现:草场总面积减少,优质牧草减少。
措施:促进畜牧业科技发展,加大草原建设投入,强化人工草地建设,优良品种培育;科学轮牧(围栏封育、季节性休牧、舍饲和半舍饲、积极推行牧区繁育、农区育肥);适度放牧;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清洁生产。
环境效益: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
经济效益: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产品多元化,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深度开发(循环利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