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育人价值与实践探微教研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报告(反思经验交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育人价值与实践探微教研课题论文开题结题
中期报告(反思经验交流)
摘要:在新课改步伐日渐加快的当今时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每位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尤其在人文特点极为丰富的历史学科中,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已成为这一学科在新时代中需要承担的责任。

为使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身价值,教师也应当在自身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新的途径,使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效发挥。

本文以初中历史教学实际为依据,分析了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历史育人价值的途径,以期为同行业相关人员提供教学新思路。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育人价值;实践
引言: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最基本任务之一,也是教师在新时期更应当肩负起的一项职责。

尤其初中历史学科自身独具人文性,因而其育人价值更为重要。

与此同时,结合新课改背景,教师更需要在工作中深度挖掘历史学科具备的育人价值,并将其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以此为初中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而在发挥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忽视自身所起到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秉承严谨的治学态度,脚踏实地对史料进行探究,以此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其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求真精神,以此发挥历史学科自身具备的育人价值。

一、深度挖掘教材内容,探寻育人价值
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就是教材,因此在探寻历史学科所具备的育人价值的道路上,教师首先需要做的是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

而初中历史部编人教版教材正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兼顾历史发展进程,以丰富详实的史料为学生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其具备的育人价值也正以此方式得以突显。

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教学内容中的线索,例如,可从教材单元导言入手,探寻教学重点与相关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材也设置了史料研读与知识拓展等各个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寻历史真相、构建历史认知,从而提升自身学科核心素养。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升育人境界
新時代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当始终坚持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地位的原则,并时刻保持学生才是立德树人主体这一意识,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价值观与品德的塑造工作。

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树立“育人先育己”的意识,在对学生价值观与意志品质进行塑造前,教师自身需要具备严谨的治学太菜与敬业精神,以此为学生带来正面影响[1]。

例如在培养学生求真精神的过程中,教师自身更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坚持用史料说话的原则,不能仅为追求课堂氛围而忽略对史料的尊重。

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教学准备环节,为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原想参考美国作家查尔斯·曼恩所著《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一书,以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葡萄这一物种”为主线引入教学内容,但在反复对比各类史料后,教师发觉这一说法并不权威,而是尚待进一步验证。

《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了张骞出使西域后见过葡萄酒,但并未记载其携带葡萄归国的举动,北魏时期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与北宋时期李昉等人所著《太平御览》等书中虽记载了张骞从西域带回过葡萄,但其已属后世记录,可信度相对不高。

而东汉时期班固兄妹所著《汉书》中仅记载了“汉使采蒲陶、目宿种归”,此“汉使”是否张骞,书中并未言明。

因此教师综合考量后遵照“孤证不立”的原则修改了课程导入话题,使其改为“葡萄这一物种是否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活动探究,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多角度解读,以史料说话,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还原其真实性。

这一教学设计虽不如课程导入更能营造教学氛围,但学生在对各方史料进行深入研读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树立求真精神,面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其必将更能恪守求真务实的学习方法[2]。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历史学科具备的育人价值,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与开发,将课程内容与育人目标有
机结合,是新时代每位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当考虑的重要问题。

但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科育人价值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同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以此完善自身教学方法,使历史学科具备的育人价值能够更为有效地进行发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