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单式折线统计图》导学案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单式折线统计图》
导教案设计
第 1 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
导教案设计
课题
单式折线统计图
课型
新讲课
设计说明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合理运用迁徙规律,指引
学生掌握知识。

现代心理学对于迁徙现象的研究表示,假如学生在学习时,
对学过的知识、技术和观点掌握得坚固,且又擅长剖析思虑,那么所学的知识、技术、观点会对另一种知识、技术、观点
产生有利的影响和推进,这就是学习的正迁徙。

折线统计图
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像,先以条形统计图为基础引出折线统
计图,再指引学生察看这类统计图的特色,明确折线统计图
既能够表示出数目的多少,又能反应出数目的增减变化情
况,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色。

2.突出对统计的现实意义的认识。

统计是与生活亲密有关的,充足利用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
映出数目的增减变化这一特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
这一特色,并从中引起思虑,认识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
意义,学会依据数据的变化正确地进行展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 课件
学生准备讲堂活动卡
教课过程
教课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成效检测
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

(3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104 页例 1 情境图,指引学生依据统计表绘制条形统计图。

2.指引学生察看并回答条形统计图的特色。

3.导入新课。

1.察看情境图,在小组中议一议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并在
练习本上试试绘制出条形统计图。

2.独立察看并报告条形统计图的特色。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填一填。

(1)条形统计图能够表示出数目的( )。

(2)折线统计图不只能表示出数目的多少,并且能清楚地反应
出( )变化状况。

二、自主研究,学习新知。

( 20 分钟)
1.指引学生采集例 1 统计表中的数学信息。

2.课件出示未描点的统计图,指引学生思虑横、纵轴的意义。

(1)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2)纵轴 0~ 390 的部分为何用折线表示?
3.指导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

(1)课件演示表示2019 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支
数的点的标法。

(2)组织学生把其余各点在统计图上标明出来。

(3)组织学生反应各点的标法。

(4)指引学生用线段连结各点。

( 注意线段不要高出两点的长度)
4.指引学生依据折线统计图回答下边的问题。

(1)你发现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色?
(2)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数目有什么变化?你
有什么感想?
5.指引学生总结两种统计图的联系和差异。

(课件出示2019~2019 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6.指引学生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色。

7.议论:在实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折线统计图?
1.察看统计表,发现并沟通此中的数学信息。

2.察看教师出示的统计图,思虑并回答下列问题。

(1)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参赛队伍的支数。

(2)纵轴 0~ 390 的部分表示的数与上边的不一样,因此用折线表示。

3.(1)察看演示,并思虑点的标法。

(2)独立标点,而后同桌之间沟通。

(3)反应各点的标法。

(4)用线段按序连结各点。

4.依据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5.以小组为单位察看、比较,议论沟通后分小组报告。

同样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有横轴、纵轴和名称;横轴、纵轴包括的统计项目、统计数据和单位名称都同样;两种统计图都能表示出数目的多少。

不一样点:条形统计图是由直条组成的,折线统计图是由点和线段组成的;折线统计图不单能表示出数目的多少,还能够反应出数目的增减变化状况。

6.独立总结:折线统计图不单能够表示出数目的多少,还可
以反应出数目的增减变化状况。

7.小组议论、沟通后报告。

2.小明把昨天的气温变化状况记录到下边的统计图中。

(1)小明每()小时丈量一次气温。

(2)这天的均匀气温是()℃。

(3)这天从8:00 到 16:00 的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4)假如小明统计的是我国北方一天的气温变化状况,你感觉这天应当在哪个季节?请说明原因。

3.下边是李亮家旅游期间的行车状况统计图。

(1)李亮家旅游共行了()米。

(2)抵达目的地时共用了()小时,途中歇息了()小时。

(3)不算歇息,李亮家均匀每小时行()千米。

4.下边是我国近些年沙尘天气发生的次数状况。

2019 年: 6 次;
2019 年: 11 次;
2019 年: 15 次;
2019 年: 18 次;
(1)依据这些信息绘制折线统计图。

(2)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你能依据折线统计图展望一下2019 年沙尘天气发生的
次数吗?
三、反应练习,稳固应用。

(15分钟)
达成教材 105 页“做一做”。

察看统计图,集体报告恩案并校正。

5.实践活动:依据课前检查本校一至六年级学生的近视状况,
绘制一幅折线统计图。

四、讲堂总结,拓展延长。

(2分钟)
1.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部署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优选的比较优异的文章,还有许多名
家名篇。

假如有选择顺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异篇目、
出色段落 ,对提升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此刻,许多语文教
师在剖析课文时 ,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裂,总在文章的技巧方
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力 ,学生头疼。

剖析完以后 ,学生见效
甚微 ,没过几日便忘的干干净净。

造成这类事半功倍的难堪局
面的重点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假如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引学生频频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 ,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诵,学生便能够在读中
自然意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能够在读中自然增强
语感 ,增强语言的感觉力。

长此以往,这类思想内容、写作技
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浸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建和发展。

教师标注
与此刻“教师”一称最靠近的“老师”观点,最早也要追忆至
宋元期间。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
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期间小学教师
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朝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
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
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此刻领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拥有资历和学问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异。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余官员同样依法律委任,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课中不行缺乏的部分,我常采纳范读,
让少儿学习、模拟。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少儿读一句,边
读边记;第二通读,我高声读,我高声读,少儿小声读,边
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诵磁带,一边放录音,
一边少儿频频聆听,在频频聆听中体验、品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