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感音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解陆发体感音波系统是怎么配合音乐治疗达到疗效
音乐治疗简介
音乐治疗学,顾名思义,就是指运用音乐来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使患者最终战胜疾病而得以康复的一门学科——一门新发展起来的、涉及多领域的交叉边缘学科。
近几十年以来,由于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环境千变万化,人们心理压力加大,所以,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致病的疾患剧增。
现在,广大医学界人士已越来越认识到,过去只用“生物医学的模式”来考虑、解决疾患的防治是很不够的,而必须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的模式”来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应该把诊治的对象不仅看作是个有血、有肉、有肌体的生物人,而且更应看作是个有思想、有感情、有复杂心理的社会人。
因此,对患者只采取单纯的“看病开药”的诊治方法就显得很不够了。
特别是对于心身疾病的患者,心理因素不解除,光靠服药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所以心理治疗就逐渐成为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治疗手段,而音乐治疗则是心理治疗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识和重视。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古代的医学和音乐都很发达,运用音乐来治疗疾病,无论是在实践还是在理论方面都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尽管还不是系统的)。
早在2000多年前的《乐记》一书中就已指出,音乐对调剂人的和谐生活以及增进身体健康都具有很好的作用,不同的音乐,有的起催眠作用,有的则有兴奋的作用。
历史文献中记载了一些运用音乐来治病的实例,例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运用音乐(通过学琴)治好了抑郁症;元代刘郁的《西使记》中,记述了一位哈利发(阿拉伯的国家元首)通过欣赏琵琶音乐治好的痼疾头痛病等。
在国外医疗史上运用音乐治疗疾病的还有古希腊、埃及、罗马、印度和阿拉伯等国家和民族。
在2500年以前,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就指出音乐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接着,亚里士多德也指出了音乐对情绪失控的患者具有恢复其正常状态的功能。
到18世纪之后,一些心理学家和医学家开始把音乐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作为一项科学课题来加以研究。
直到本世纪40年代之后,一些欧美国家才开始把音乐列为治疗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当作具体的医疗手段来加以应用。
例如美国退伍军人医院运用音乐来治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伤员生理和心理上的创伤;英国运用音乐来代替麻醉剂,成功拔掉病牙;另外还有人在外科手术、产房分娩等方面用音乐来消除患者的恐惧等。
到1950年,美国首先成立了全国性的音乐治疗学,接着,欧洲、南美、日本等地也都相继成立了同样的组织。
同年,国际音乐治疗协会成立,并制定了推进研究、培养训练人材的标准价等计划。
美国自1944年开创了第一个又乐治疗课程以来,现已有70多所大学开设了音乐治疗学的研究,有的还增设了攻读这门学科的硕士和博士课程。
音乐治疗的方法已经发展到有上百种,形成了包括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存在主义、格式塔等等众多的音乐治疗流派,目前,音乐治疗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成熟的学科。
现在,经历了50余年历史的音乐治疗事业,正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
预料不久的未来,将有更多的人认识及采用音乐疗法,而这门新兴的学科也必将有更大的发展和更光辉的前景。
通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音乐治疗对许多病症确已显示出令人满意的疗效,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治疗医生针对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音乐、不同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效果,而且还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据国外不少资料介绍,用欣赏音乐的
方法来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失眠、肠胃功能紊乱以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症具有很好的疗效;直接参与演唱、演奏等活动,对精神、神经方面的疾病(例如抑郁症、恐惧症、多疑、狂燥、孤僻症、精神分裂症等)有其独特的效果。
音乐治疗学的定义: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治疗者达到健康的目的。
那么,音乐治疗要以一个怎么样的方式才能达到最好的疗效呢?--答案就是体感音波,用身体感知音乐。
概念
体感音波是指以体感音波疗法为依据,借助体感音波设备,通过身体感知的低频率音波,主要集中在16Hz—150Hz。
通过换能器,将人耳无法听到且对人体无害的部分次声波和富含1/f波动的部分低频音波,增幅放大,通过经络、骨骼传导,与人体细胞发生广泛的同频共振,实现让身体来“听”音乐的目的。
人体犹如置身音乐喷泉之上
简介
音波,即声波,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是指弹性介质中传播着的压力振动,可以在空气、水、金属、木头、骨骼、皮等非常广泛的介质中传播。
我们通常所说的声音,是指可听声波的特殊情形,例如对于人耳的可听声波,当阵面波达到人耳位置的时候,人的听觉器官会有相应的声音感觉。
人对声音的感觉有一定频率范围,大约每秒钟振动20次到20000次范围内,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物体振动频率低于20Hz叫做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做超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
声波作为宇宙和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波动能量,不仅在人类,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接受具有音乐特性的声波调节,以便使自身朝着更加合理、更加有序、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这正是宇宙的一种声音法则!
此外,人体70%以上是水,水的阻抗远比空气高、传播声波的效果要好,胎儿就是在母亲充满低频声波的宫体环境中发育起来的。
当孩子出生并长大成人,这种宫体环境的“美好记忆”依然残存在成人的潜意识里。
例如,当孩子哭闹或焦虑不安时,只要被母亲抱起就会立刻安静下来,因为母亲的“体感振动”使其感到安全、舒适。
同样,人类对音乐中的低频(尤其150赫兹以下),感受最为深刻和舒畅。
因为人体固有的振动频率,大都是超低频波或次声部分。
这样,体感音乐声波通过骨传导的方式,直接刺激人的“内听觉”系统,适当强度而富含1/f波动的低频声波,是构成人体良好的生物学共振要素,因而对人产生各种良性的调整作用。
作用
体感音波可以完美模仿宫体环境,迅速使人身心放松;刺激人的“内听觉”系统,激活大脑古皮质和旧皮质层,促使大脑分泌内啡呔等各种有益于健康的活性物质,从而调整植物神经功能,改善全身脏腑功能;1/f波动与体内大分子和细胞等产生“同频共振”时,使细胞的活性大大增强,并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效应,使组织的微观结构发生改变,细胞的代谢和功能活动得到有效调整。
体感音波开始应用于心理治疗、体育训练、特殊职业训练、教育培训、高端休闲、禅宗打座、医疗康复等多个领域。
发展史
音乐疗法古已有之,从古埃及的吹乐镇痛,到《黄帝内经》记载的五音疗疾,随着科学的发展,音乐治疗的理论和形式逐渐完善,并被广泛应用于以心理治疗为主的各个领域。
20世纪80年代,挪威教育学家和临床医学家OlavSkille博士正式提出“体感音乐疗法”概念,并成功开发出低频音乐体感治疗椅。
同一时期,芬兰赫尔辛基大学音乐疗法和特殊教育研究员PetriLehikoinen采用计算机控制的有节奏的低频脉冲振动,使身体的特定部分产生共振以获得疗效。
1985年,美国ByronEakin成功地进行了音乐体感躺椅、床垫等产品的商业化运作。
1987年开始,日本音乐治疗联盟理事小松明博士倾注20多年心血,不断改进,成功研发出现代高科技分频—扩容—换能技术,把音乐波中16~150Hz低频部分拣,转换成数十微米至数千微米振幅的物理振波,按照人体力学原理制成床垫,完成了美洋体感音波系统的雏形,并且直接促成了“体感音波疗法”的创立。
“体感音波疗法”极大改变了音乐治疗的片面性,将以心理治疗为主的“乐”,提升到可以直接改善人体功能的“波”,是现代物理疗法领域的一大进步。
2003年,日本新体感株式会社将体感振动音响技术和产品引入中国,与中日友好医院、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解放军总医院等科研、临床机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合作。
依照循证医学方法,做了各种多中心样本统计,对国外科研印证的最终结论令人满意。
2006年,卫生部中日医院魏育林、孔晶等人以164例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存在睡眠障碍者进行测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体感音波疗法可以有效改善睡眠状况。
2006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历时一年多对59名中国现役优秀运动员(国家国际健将)进行测试。
2007年8月8日成功召开了课题结题会,结果证明体感音波疗法对缓解运动员心理和生理疲劳具有明显效果,甚至对于激发潜能起到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