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宫殿为什么能撑600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头宫殿为什么能撑600年作者:***
来源:《学与玩》2020年第12期
世界上有这样一座宫殿,或者说有这样一座城,它占地72万平方米,曾经住着中国最有权力的人,也曾见证了无数中华民族的风雨往事。

它就是今年整600岁、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的紫禁城,也就是今天的故宫。

关于它,我们还有很多问号。

比如,这座木头宫殿,怎么能坚持600年呢?
600岁的木头城
故宫受到如此瞩目,不仅仅是因为它承载了无数历史,还因为它本身所代表的中国建筑工艺。

相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宫殿,故宫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它的主要建筑几乎都是用木头搭建的,极少使用石材。

更神奇的是,这庞大的木头宫殿没有一颗钉子。

用木头盖房子不是什么神奇的事。

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就已经会用树枝搭建遮风避雨的小房子了。

但盖房子不用钉子,这可是我们中国人首创的“独门秘技”。

当年,我们的老祖宗发现,木材天然具有一些凸起或凹陷的地方,如果组合得当,这些凸起和凹陷的结构就能牢牢卡住,让木结构变得稳定。

于是,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制造这样带有凸起和凹陷结构的木材,专业说法叫“榫卯”。

榫,就是凸起来的木构件,卯则是凹进去的木构件。

榫卯相连,木构件就能像长在一起一样,牢不可破。

在榫卯的基础上,中国古建筑师还钻研出一种叫“斗拱”的木构件。

斗拱中,弓形而能承重的木构件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木块叫“斗”。

中国古建筑中,房檐下那些层层叠叠如同树枝一般的东西就是它。

斗拱加上柱子,就像一双双向上托举着屋顶的手。

这样,就算有一天房屋的墻倒了,屋顶也不会塌下来。

正是利用了这些技艺,匠人们才能搭建出如此恢宏的木头之城。

皇宫防火,多管齐下
相比石头,木质的房子更轻便,但木建筑有两个最大的隐患,首当其冲的就是易燃,哪怕是皇宫也逃不掉被火烧的命运。

紫禁城最重要的三座宫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在刚建成三个月的时候就因遭受雷击而被烧光。

这把火可把当时的人吓坏了,特别是明成祖朱棣,赶紧写了篇《罪己诏》。

在这之后,明朝、清朝紫禁城里又陆陆续续起过很多次火。

甚至,光绪皇帝大婚的时候还起过一次大火。

按照传统,皇后的花轿要沿着中轴线进入紫禁城,但大婚前夕,中轴线上最重要的太和门却被大火烧了个干净。

再建一座太和门已经来不及了,但皇帝的婚礼总不能破破烂烂的,于是慈禧太后连忙下旨找了一些做扎彩的工匠,用竹竿、彩纸、丝绸做了一个假的太和门,才让婚礼圆满完成。

那么,古人就没想过要防火么?当然想过,而且是靠谱不靠谱的办法齐上阵。

先说不靠谱的。

如果你去过故宫,在一些建筑的顶部大概见过一个鸟尾巴形状的构建,它的名字叫“金鸱”。

鸱(ch ī)是传说中的一种鸟,古人认为,大海里有一种尾巴像鸱的鱼,它可以掀起巨浪制造降雨。

于是,古建筑师就把这个东西放在屋顶以求保佑,就跟立个水神雕像似的。

除此之外,古人还会在重要的宫殿内部的顶棚上修一个井一样的结构——“藻井”,也是祈祷这里不会着火。

同时,匠人们还在故宫里设置了大量的水元素,比如波浪、荷花、鱼等。

说了不靠谱的,再来说靠谱的。

故宫里有一种文物,数量非常多,但如果别人不提,你恐怕会忽略,那就是各个建筑门外的大缸。

这些大缸有个很霸气的名字——“门海”,取门外有海
的意思。

平时,这些大缸会储满水,冬天还有专人在下面生火保证水不结冰。

它的用途就是万一哪个宫殿着了火,人们取水方便,因此也有人叫它“太平缸”。

此外,古人还有自己的消防队。

是的,你没看错,消防员可不是现代才有的职业。

不过,古时候的消防员用的不是消防车,而是一种叫“唧桶”的工具。

唧桶有点像今天的呲水枪,它一头连着水桶,一头是喷嘴,通过按压就能把水射出去。

对于小宫殿的火灾,唧桶的作用还不错,但对于太和殿这样的超大型宫殿,唧桶的作用就有限了。

而且,大宫殿起火,很容易因为火势过大而殃及周围的建筑。

于是,古建筑师会有意在宫殿旁边用砖石修建一排防火墙,为的就是防止火势蔓延。

防虫、防菌的“面膜”
除了易燃,木建筑的第二个缺点就是容易因生虫、生菌而腐烂。

所以,防腐是仅次于防火的第二大难题。

在这方面,紫禁城的建筑者也没少下功夫。

首先就是选材。

如果你看过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应该对一种叫“金丝楠木”的名贵木料耳熟能详。

传说,这种木料有金子般的光泽,可千年不腐。

其实,金丝楠木并不是一种树,而是三十多种树的总称,如桢楠、紫楠、闽楠等。

这些树木长到一定岁数,其树干细胞内就会产生一些结晶,这些结晶聚集在一起连成非常耀眼的金线,金丝楠木之名也就诞生了。

当然,古代帝王喜欢金丝楠木不仅仅因为它好看,还因为它在生长的时候能合成很多抑菌杀虫的物质,让用它打造的家具、建筑更耐用。

但是,金丝楠木数量有限,故宫不可能每座建筑都用这么名贵的木头,不过,工匠们在给其他宫殿选材时,也都尽量选那些本身就有防虫、防菌效果的木料,为古建筑的长久保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除了木料的选取用心,紫禁城的建筑者还给这些木料贴上了一层能防腐的“面膜”——油灰地仗。

油灰地仗是一种包裹在木材外面的东西,可以防潮、防菌、防虫,其主要材料包括猪血、砖灰、面粉、桐油、麻等。

用的时候,先用斧子在木头表面砍出毛刺,以方便与之后刷涂上的材料牢牢贴合。

砍好后,匠人们在上面先刷一层可以防止潮气渗入的桐油和猪血的混合物,接着将面粉、砖灰、桐油、水的混合物抹在木头上,紧接着再把麻线敷压在木头表面。

这一层麻线可以增强油灰地仗的整体性,防止其开裂。

随后,重复之前的流程,让油灰地仗层变厚,最后,将表面打磨平整。

如此这般,一根“穿着”好几层防腐外套的柱子就做好了。

做好后,匠人们还会在上面刷上各色的漆,画上龙凤、花鸟等彩画。

这些绘画不但让木料华丽起来,还能利用绘画材料的特性,再给木料加一层防腐保护层。

另外,古人在房屋设计上也会兼顾防腐的需求。

如果你去过故宫,可能注意过,有的墙上会有一些砖块大小的镂空花窗,这些小花窗叫“砖雕透风”。

这些小花窗的后面往往都有大木头
柱子。

平时,屋内的湿气可能会渗透到柱子旁边,为了维持柱子干燥,就会在墙上开这样的小窗户,把湿气排走,从而降低了柱子腐烂的风险。

可以说,在紫禁城的建造中,古人融合了大量的智慧,才为600年之后的我们留下了这样一座壮美的艺术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