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理解性默写(学生版+教师版)内容全覆盖,强烈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
1、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这一中心论点又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
,;。
2、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齐、赵、燕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
作者认为,赵国灭亡的原因是:。
3、《六国论》中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
,。
4、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
5、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6、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7、结尾指出“,,”,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8、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苏洵《六国论》“!,
,,。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9、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苏洵《六国论》中“,
,,”。
1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
11、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1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13、《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句子是:,
,。
14、《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
15、《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
16、《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
17、《六国论》中,作者指出秦国与其他诸侯国较量不在作战,而是秦国的欲望及各国的妥协成了他们的灾祸的句子是:,,。
18、《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19、《六国论》中的,,,。
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20、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
21、《六国论》中,强调赵国和秦国的交战并不处于劣势的句子:,
,,。
22、《六国论》中,指出六国的后代对祖辈的土地不珍惜,如丢弃草芥一样拿去贿赂秦国的句子是:,,。
23、《六国论》中,强调燕赵力量智谋处在孤立无援的句子是:,
,,。
24、《六国论》中,强调燕赵的国君坚守道义,不贿赂秦国的句子是:,
,,。
25、《六国论》中,六国国君靠频繁割地求得一个晚上安寝的句子:,
,。
26、作者指出秦国靠六国贿赂得到了许多土地的句子是:,
,。
27、《六国论》中,指出胜负已定,灭亡是必然的句子是:,
,。
28、,,,。
作者提出假设,表达了对齐赵燕三国灭亡的遗憾心情。
《六国论》默写答案
1、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这一中心论点又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2、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齐、赵、燕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
作者认为,赵国灭亡的原因是:用武而不终也。
3、《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5、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6、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7、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8、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9、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1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
11、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1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3、《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句子: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4、《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15、《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16、《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暴霜露,斩荆棘。
17、《六国论》中,作者指出秦国与其他诸侯国较量不在作战,而是秦国的欲望及各国的妥协成了他们的灾祸句子是: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18、《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19、《六国论》中的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20、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也。
21、《六国论》中,强调赵国和秦国的交战并不处于劣势的句子: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22
23、《六国论》中,强调燕赵力量智谋处在孤立无援的句子是: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24、《六国论》中,强调燕赵的国君坚守道义,不贿赂秦国的句子是: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25、《六国论》中,六国国君靠频繁割地求得一个晚上安寝的句子: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26、作者指出秦国靠六国贿赂得到了许多土地的句子是: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7、《六国论》中,指出胜负已定,灭亡是必然的句子是: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2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作者提出假设,表达了对齐赵燕三国灭亡的遗憾心情。
《六国论》默写答案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2、用武而不终也。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7、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8、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9、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10、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1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3
14
15、不赂者以赂者丧。
16、暴霜露,斩荆棘。
17、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18、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19、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0、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也。
21、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2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2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2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25、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2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7、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2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