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的诗词《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夜过借园见主⼈坐⽉下吹笛》是清朝散⽂家袁枚所创的⼀⾸五⾔律诗。

下⾯就和⽆忧考⼀起来了解下《夜过借园见主⼈坐⽉下吹笛》,欢迎阅读!
《夜过借园见主⼈坐⽉下吹笛》
清•袁枚
秋夜访秋⼠,先闻⽔上⾳。

半天凉⽉⾊,⼀笛酒⼈⼼。

响遏碧云近,⾹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襟。

【赏析】
作者夜访友⼈李晴江,好友饮酒之后,坐在⽉下吹笛,笛声悠扬,宛如天籁,作者听之情不能禁,于是写出这篇五⾔律诗来。

⾸联表明了此次听笛的缘由,后三联全是对好友吹笛的情形以及笛声的描写。

全诗并⽆⼀句议论抒怀,可是全诗却弥漫着⼀种凄凉的情感:作者通过对好友吹笛的描写,表现了好友⾼超的技艺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以及作者与友⼈之间灵犀相通的深情厚谊。

“半天凉⽉⾊,⼀笛酒⼈⼼”,这两句诗抒发的情感主要在后句。

“⼀笛”指笛声,“酒⼈”则对应上联的“秋⼠”,都是指好友李晴江,他在借酒消愁之后,还嫌不⾜,⼜以笛声抒其情怀。

题⽬中称借园主⼈为“秋⼠”,古⼈云:“春⼥怨,秋⼠悲”,所谓“秋⼠”即谓暮年⽽不遇之⼈,好友李晴江即属此类。

袁枚⾃⼰虽曾步⼊仕途,任过县令,但因升迁⽆望等原因,早于七年前辞官,隐居于南京⼩仓⼭的随园。

所以诗⼈和好友在感情上是相通的。

在中国古诗⾥⾯,笛声基本上都是幽怨悲哀的意象,这⾸诗中的“笛声”也不例外。

“⼀笛酒⼈⼼”抒发的乃是“秋⼠”不遇的哀愁之⼼,⽽上句说“半天凉⽉⾊”,描写笛声在冰凉如⽔的⽉⾊中飘荡,仿佛笛声也浸透了清冷的⽉⾊,正所谓秋夜秋⼠吹秋笛,其笛声⾥的悲愁哀怨,那⾃是⽆以复加的了。

⽽作为李晴江的好友的作者,两⼈⼼意相连,虽并未有⾔语交流半句,但仅通过这幽怨的笛声,就已经达到了⼼⼼相通的地步,两⼈实乃为⾼⼭流⽔之知⼰。

扩展阅读:袁枚的简介
康熙五⼗五年三⽉⼆⽇(1716年3⽉25⽇)⽣,少有才名,擅长写诗⽂。

乾隆四年(1739),24岁的袁枚参加朝廷科考,得⼤司寇(刑部尚书)尹继善,相助,得中进⼠,被授予翰林院庶吉⼠。

乾隆七年(1742),外调做官,曾任沭阳(1743年-1745年)、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乾隆⼗四年(1749),⽗亲去世,袁枚辞官养母,在江宁(今南京)购置隋⽒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

乾隆三⼗⼋年(1773)诏求遗书,将所藏书传抄罕见者皆献于清廷,并作有《散书记》以纪。

藏书印有“道素之门”、“百⽯⼭房”、“华⾥神仙”、“钱塘苏⼩是乡亲”、“此间乐”、“⼦才⼀阅”、“随园珍藏图书”、“⼩仓⼭房藏书之印”等。

乾隆五⼗三年(1788),73岁的袁枚,受沭阳知名⼈⼠吕峄亭的邀请,⼜到沭阳作客,沭阳各界,⼀部分⼈曾趋前30⾥迎接。

袁枚⾯对如此拥戴他的民众,写下了情意真挚的《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在这篇短⽂中深有感受地说:“视民如家,官居⽽不能忘其地者,则其地之⼈,亦不能忘之也。

”官爱民,民爱官,此真不失为⼀⽅⽗母官的范例。

嘉庆⼆年⼗⼀⽉⼗七⽇(1798年1⽉3⽇),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