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客:解读《孔乙己》的一把钥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客:解读《孔乙己》的一把钥匙
作者:徐利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6年第08期
摘要:《孔乙己》堪称短篇小说的翘楚,受到无数读者的喜欢。

时至今日,人们对于这篇小说的解读仍是见仁见智。

传统观点多从孔乙己这一角度切入和用力,认为文章主题是控诉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事实上,孔乙己是一个载体和线索人物,鲁迅借助这一形象更主要地是表现和批判周围人的那种看客心理。

关键词:笑;看客;看客心理
鲁迅在与友人谈话时曾说,在他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孔乙己》。

平心而论,鲁迅的每一篇小说都匠心独运,有着一般人的小说难以企及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深度。

《孔乙己》一文虽然篇幅不长,却受到无数读者的喜欢。

很多作家和学者对这篇小说进行了深入解读,给人很大的启迪。

但它好像苏轼笔下的庐山,仍给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

尽管解释学理论层出不穷,各种具体的解读方法让人应接不暇,对传统的解读不无裨益,但是任何一种理论和方法都不是灵丹妙药,最好的解读方法仍然是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

通过反复地细读文本,我发现有两个方面在此前的解读中人们重视不够,直接导致了人们在解读这篇小说时偏离了它应有的主题,或者无法很好地认同已有的真知灼见。

第一,虽然孔乙己是小说的主人公,鲁迅在他身上亦有较多着墨,但着墨更多的是那些看客。

第二,有一个字几乎贯穿小说的始终,它似乎可以成为解读这篇小说的一把钥匙,这个字就是“笑”。

纵览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发出笑声的全是看客,唯独作为小说主人公的孔乙己从来没有笑。

如是,我们便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这篇小说中,孔乙己应该是一个载体,一个用来表现看客的载体。

解读这篇小说的主题,应该从看客入手,而不应该从孔乙己入手。

传统的观点认为,这篇小说通过描写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控诉了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这种观点能够从文本中找到相关的依据,有一定道理,但是作为小说的主题并不合适。

解读小说的主题要避免先入为主的观念,要突破时代的桎梏,要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仔细揣摩,重视宏微观结合,重视作者的思想发展轨迹,从而得出更加让人信服的结论。

下面我们主要从文本出发来探讨这篇小说的主题。

如前所述,“笑”字几乎贯穿小说的始终,我们就从“笑”入手来梳理这篇小说的内容,进而解读它的主题。

通读这篇小说,我们发现主要有四处“笑”。

第一处是众人笑孔乙己偷东西挨打。

孔乙己虽然贫困潦倒,但是不应该偷人家的书和笔墨纸砚。

他为自己辩解“窃书不算偷”,并没有什么说服力,这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而被逮住挨打,对自认为是读书人的孔乙己就更是一件颜面扫地的事。

偷书让人羞愧,挨打值得同情,酒店的人却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论、嘲
笑、讥讽孔乙己。

第二处是众人笑孔乙己连个秀才也没有考上。

孔乙己受整个社会的影响,非常看重读书人的身份,一直穿着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但是并没有在科举上取得什么功名。

这应该是让他深以为憾和非常痛苦的事,是他心灵上的伤疤。

掌柜和店里的主顾揭他心灵上的伤疤,会给他带来比揭他身体上的伤疤更大的伤害。

第三处是小伙计笑孔乙己教他“茴”字有几种写法。

小说中提及小伙计进店时十二岁,时间跨度也就一两年,如果当时孔乙己就是店里的常客,那么我们可以推测在孔乙己死时小伙计大约十三四岁。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尽管有偷书一类的不良行为,但在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

这样一个人热情地教小伙计写字,小伙计为什么觉得他好笑呢?我觉得小伙计同样处于社会的底层,虽然在店里有事可做,但是专管温酒这种无聊、单调的工作,加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整天快活不得。

尽管在孔乙己到店的时候,他可以附和着笑,但对孔乙己教他写字并不感兴趣。

孔乙己以读书人自居,苦读大半生,不但没有走上仕途,反而沦为社会的最底层,一事无成,成为他人眼中的笑料,却仍旧执迷不悟,向处境不好的小伙计卖弄学问。

这自然引起小伙计的反感和嘲笑。

第四处是邻舍孩子笑孔乙己说些让他们不知所云的话。

邻舍的孩子能在听到笑声时跑到店里向孔乙己要茴香豆,说明年龄应该比小伙计小。

孔乙己给每个孩子一颗茴香豆,说明他比较善良。

当孩子再要时,他先是说出一句大白话,“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接着鬼使神差般地说出一句让孩子不知所云的“之乎者也”之类的话。

懵懂无知的孩子们无法再次获得茴香豆,又无法与孔乙己继续交流,只好起哄似的赶紧跑开,从而在客观上也成为笑孔乙己的人。

我们将笑孔乙己的人分成三类人:以短衣帮、长衫客和掌柜为主体的成年人;小伙计;邻舍的孩子。

我们不难发现这三类人面对孔乙己时都在笑,心态却并不相同,但都对孔乙己产生了影响。

以店客、掌柜为代表的成年人面对贫困潦倒、迂腐落后、生存艰难的孔乙己没有怜悯之心,经常揭孔乙己的伤疤,嘲笑讥讽孔乙己,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

小伙计虽然不揭孔乙己的伤疤,但在众人哄笑时也“附和着笑”,在客观上也会增加孔乙己的痛苦。

当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以获得一种认同感、一种心理安慰时,小伙计觉得好笑,最终“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没有带给孔乙己一丝慰藉,使得孔乙己“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又给孤独寂寞的孔乙己带来一些痛苦。

邻舍的小孩子年幼单纯,向孔乙己要茴香豆吃,但不能成为孔乙己心灵上的知己。

小孩子在无法获得更多的茴香豆后“在笑声里走散了”,只留下落寞的孔乙己。

孔乙己汲汲于功名,却一事无成,迂腐不堪,加之嗜酒懒惰偷窃,最终凄惨地死去,我们可以得出小说有揭露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罪恶的倾向。

同时我们又看到,小说中提及的三类人嘲笑、厌烦、不理解孔乙己,使得孔乙己成为一个在社会上不占任何地位、毫无作用、孤独苦闷的“多余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孔乙己死亡的推手。

如前所述,从小说的叙述角度看,小说描写的重点在孔乙己周围三类人的反应,从这个方面说,鲁迅写这篇小说应该主要批判社会上的人。

学者孙伏园回忆鲁迅对《孔乙己》的评价时,曾提到鲁迅写《孔乙己》的主要用意是“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换言之,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批判我们平时经常提及的国民劣根性之一种——看客心理。

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孔乙己》这篇小说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

睁大了眼睛看看这个世界,我们便可以轻易地得出鲁迅批判的这种“看客心理”在今天仍然存在的结论。

时至今日,不少人仍旧喜欢遇事围观,看热闹;遇到是非时,只要事不关己就高高挂起;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舞台小社会,社会大舞台。

每一个人都有两重身份,既是“观众”,又是“演员”。

我们是“观众”时,对“演员”的痛痒不管不问;当我们是“演员”时,“观众”对我们的疾苦同样不理不睬。

我们当“观众”时可以取笑他人,我们当“演员”时又被他人取笑。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涸辙之鲋,更有可能在他人成为涸辙之鲋时作壁上观。

因此,我们都要有“我也吃过人”的自省,坚决摒弃看客心理,远离冷漠,伸出温暖的双手,让我们的社会充满温情和大爱。

作者简介:徐利(1970—),男,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