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 寒假作业 两个重要的文言句式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才艺州攀枝花市创界学校房山区房山二零二零—二零二壹高一语文寒假作业两个重要的文言句式人
〔一〕、定语后置句
倒装句,是相对现代汉语而言的。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一般顺序是“主——谓——宾〞,可以细化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在一定条件下,一些文言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前后颠倒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倒装句。

这类句式的翻译,要按现代汉语语法的要求,来安排句子成分的顺序。

由于定语后置句相对较少见,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也不多,对倒装句中的定语后置句往往难以识别、翻译不得要领,失分较多。

定语是用来限制主语或者宾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一共同语序。

在古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和相应的形式:1、由“……之……〞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详细形式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翻译时将定语移至中心词前面,并加上助词“的〞。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解析】“爪牙〞和“筋骨〞都是中心词,修饰语分别为“利〞和“强〞。

这句话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对“黄泉〞的解释,作为古今异义词,这里应该解释为地下的水,而“用〞的解释也很特殊,这里用作介词,解释为“因为〞。

“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壮的筋骨,向上吃埃土,向下喝地下的水,因为它专心。

2.由“……之……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详细形式为“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翻译时将定语移至中心词前面,并加上助词“的〞。

【例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解析】句中,“石〞是中心词,什么样的石头呢,“铿然有声〞的石头。

定语放在了中心词的后面,正常的顺序是:铿然有声音石,所在皆是也。

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注意调整语序。

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络定语和中心词的构造助词“的〞。

【译文】〔敲了〕可以发出很响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这样。

3.由“……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详细形式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

〔促织〕
【解析】“少年〞属于古今异义词,解释为“年轻人〞。

什么样的少年,后面紧跟了修饰语“好事〞。

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译文】村里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了一只蟋蟀,自己起名叫“蟹壳青〞。

4.数量词作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详细形式为中心词+数量定语,翻译时将这两者的位置对调一下即可。

【例句】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
【解析】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

【译文】〔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另外,识别定语后置有两点要注意: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如“之野产异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者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是、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

二是要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外表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

以上是定语后置最常见的几种情况。

在文言文阅读时我们要注意,当读到一些名词或者代词,后面又紧跟了一些修辞或者限制成分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这是否是定语后置句。

判断方法有两个:一是从形式上寻找定语后置的标志;二是从内容上看是否顺畅,修饰语和中心词的关系是否合理。

请牢记以下汉语句子构造图:(定)主+(状)谓+宾(补)
我们知道,定语(形容词或者形容词性短语)是用来限制或者修饰中心词(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这是古今汉语的一共同规律。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形式变为:主(定)+谓+宾/主+谓+宾(定)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
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
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

(楼记) (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例如:
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者尽粟一石。

(马说) (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 (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
姓。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络定语和中心词的构造助词“的〞。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
⑤(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 (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⑤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4.中心词+数量词如:
⑥(古)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 (今)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⑥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

另外,辨识定语后置要注意两点: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如“之野产异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者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是、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

二是要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外表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

例如:
⑦村中少年好事(定语+主语+谓语+宾语)
⑧村中少年之好事者(定语后置)
⑨村中少年之好事(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构造助词“之〞,取消句子的HY性)
⑩之民附操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定语后置兼被动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
、马之千里者
总而言之,我们假设灵敏的把握了定语后置的特点、四种常见的形式以及要注意的两点,那么,就能快速辨识定语后置这种特殊句式。

〔二〕、宾语前置句
宾语,又称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承受者。

宾语分为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两大类,其中直接宾语指动作的直接对象,间接宾语说明动作的非直接,但受动作影响的对象。

一般而言,及物动词后面最少要有一个宾语,而该宾语通常为直接宾语,有些及物动词要求两个宾语,那么这两个宾语通常一个为直接宾语,另一个为间接宾语。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者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者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HY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拟活泼,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认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认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者“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是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

〞〔.项羽本记〕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
卿欲何言?〔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
沛HY在?〔鸿门宴〕
尔何知?〔〕
秦那么无礼,何施之为?崤之战〕
假设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2〕、否认句宾语前置——在否认句中,如代词作宾语,那么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

〔李朔雪夜入蔡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民缺乏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论积贮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居那么曰:“不吾知也。

〞〔〕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
3〕、表达句宾语前置——表达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然那么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齐桓晋文之事〕譬假设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诸葛庐,。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命是听。

唯命是从。

皇天无亲,惟德是依。

不私于物,唯善是与。

〔十渐十不克疏〕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吾得而用之。

〔曹操求贤令〕
鸡鸣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4〕、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

〔注:一般出如今疑问句中〕
何以言之?〔之战〕
然那么何以慎?〔察传〕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楼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庄暴见孟子〕
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


5〕、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

〔鸿门宴〕
常常被人忽略的三种宾语前置句
人们学习文言文,往往比拟重视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或者介词的前面〔如鸿门宴:“沛HY 在?〞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王问:‘何以知之?’〞〕,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的前面〔如石钟
山记:“古人之不余欺也。

〞〕,用“之〞或者“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公输:“宋何罪之有?〞又如成语“惟命是听〞〕等三种宾语前置的句式,而忽略了下面这三种宾语前置句。

介词前面
一、有时为了突出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便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不同于前面所说的疑问句中介词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这种情况,以介词“以〞和“于〞为常见。

例如: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
②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五蠹〕
③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孟子·离娄下〕
④室于怒,于色。

〔左传·昭公十九年〕
例①的“以〞是“用〞的意思,它的宾语是“全石〞,为了突出“全石〞,便把宾语提到“以〞之前。

例②的“以〞表示原因,它的宾主是近指代词“是〞,为了突出“是〞,也把宾语提到“以〞之前。

例③的“夜以继日〞就是“以夜继日〞,“夜〞是“以〞的宾语,为了突出“夜〞,也把宾语提到“以〞之前。

例④的“室于〞就是“于室〞,“于〞就是“于〞,“室〞和“〞都是宾语,为了突出“室〞和“〞,便把宾语提到“于〞之前。

指代性副词
二、指代性副词“相〞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
①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
②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黔之驴〕
③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
④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
例①的“相〞代“愚公〞。

例②的“相〞代“它〞〔驴〕。

例③的“相〞代“你〞〔焦仲卿〕,例④的“相〞代“大家〞。

这些“相〞都作宾语。

为了强调“相〞,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

指代性副词前置
三、指代性副词“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
①冀君实或者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
②君既假设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
③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
④初,之燕,贷人百钱为资。

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

遍报诸所尝见德者。

〔史记·苏秦列传〕
例①的“见〞代“我〞〔王安石〕。

例②的“见〞代“我〞〔〕。

例③的“见〞代“我〞〔李密〕。

例④的“见〞代“自己〞〔苏秦〕。

这些“见〞都作宾语。

为了强调“见〞,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

这种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里仍可见到。

如“见谅〞〔请谅解我〕、“见教〞〔请指教我〕、“见示〞〔请指示我〕、“见告〞〔请告诉我〕等。

上面所说的三种宾语前置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可是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都未把它们视为宾语的前置句,这是很不公正的。

这三种宾语前置句与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上所说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和借助于“之〞或者“是〞的宾语前置同等重要,忽略不得。

附录二:高考考试内容
一、语文根底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掌握语文根底知识,具备较强的语文运用才能。

1、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
2、词语〔包括成语和熟语〕的识记、理解和运用
3、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者赘余、构造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连接、得体
5、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
常见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大、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6、标点符号的使用
7、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根本常识的理解
8、文学体裁根本常识的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歌
1、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2、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
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略句
3、文本内容的理解〔包括断句、翻译等〕
4、文中信息的分析和挑选
5、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
6、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
7、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8、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9、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
10、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者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11、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对文本意蕴的考虑、领悟与阐释
三、现代文阅读
能阅读阐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1、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
2、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3、文中信息的分析和挑选
4、文本构造、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
5、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
6、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
7、根据文本内容进展合理推断
8、文学作品语言、表现手法和艺术形象的鉴赏
9、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评价
10、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者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11、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历对文本意蕴的考虑、领悟与阐释
四、写作
能写不少于800字的阐述类、实用类的文章,也可以写文学类作品。

1、符合题目要求
2、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3、感情真挚,思想安康
4、表达顺畅,构造完好
5、标点正确,书写标准
6、提倡写思想深入、选材新颖、想象力丰富、有文采的文章
7、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附录三:高考背诵与默写篇目
〔一〕古文23篇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而死于安乐也〕孟子
3、劝学荀子
4、曹刿论战左传
5、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乃还〕左传
6、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7、逍遥游〔北冥有鱼、、、、、之二虫又何知〕庄子
8、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庄不得击〕史记
9、出师表诸葛亮
10、陈情表〔伏惟圣朝……不能废远〕李密
11、桃花源记陶潜
12、归去来兮辞〔不包括“序〞〕陶潜
13、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岂不痛哉〕王羲之
14、滕王阁序〔豫章故郡……声断之浦〕王勃
15、师说〔嗟乎……其可怪也欤〕韩愈
16、陋室铭刘禹锡
17、小石潭记柳宗元
18、阿房宫赋〔一人之心……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杜牧
19、楼记范仲淹
20、醉翁亭记欧阳修
21、前赋〔壬戌之秋……托遗响于悲风〕苏轼
22、游褒山记〔于是余有叹焉……此余之所得〕王安石
23、爱莲说周敦颐
〔二〕诗词曲〔22首〕
1、氓诗经
2、国殇屈原
3、归园田居〔其一〕陶潜
4、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6、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8、春夜喜雨杜甫
9、蜀相杜甫
10、登高杜甫
11、琵琶行〔不包括“序〞〕白居易
12、泊秦淮杜牧
13、苏幕遮〔碧云天〕范仲淹
14、念奴娇怀古苏轼苏轼
15、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16、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17、书愤陆游
18、钗头凤〔红酥手〕陆游
1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20、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辛弃疾
21、窦娥冤〔滚绣球〕关汉卿
22、沁园春HY
附录四:高中语文会考内容HY
注:①句子的相关知识包括:主谓句、非主谓句、特殊句式〔主动句、被动句、把字句〕和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者赘余、构造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②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大、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③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假设、所、为、焉、也、以、因、于、与、那么、者、之。

④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略句。

⑤语句的转换与改编包括:压缩语句,扩展语句,变换句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