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初三初中化学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初三初中化学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向一定量黄铜(铜锌合金)粉末中逐滴加入稀硫酸,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B.C.D.
2.厨房常用的下列物质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盐B.植物油C.白糖D.白酒
3.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A.用食醋除水垢
B.用稀盐酸除铁锈
C.用汽油清洗油渍
D.用洗洁精清洗油污
4.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铁水铸锅B.石蜡熔化C.钢铁生锈D.水的蒸发
二、其他
1.“金银铜铁锡”俗称五金,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金属银可与硝酸亚铁溶液发生置换反应B.铜丝做电线是应用了铜的导电性C.焊锡(锡铅合金)比锡熔点低D.金的化学性质最不活泼
2.经测得生活中一些常见食物的pH如下:
人体疲劳时血液中产生较多的乳酸,使体内pH减小。
缓解疲劳,需补充上述食物中的()
A.苹果汁B.葡萄汁C.牛奶D.豆浆
3.下列关于实验操作中先后顺序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再检查装置气密性
B.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先调节天平平衡,再称量
C.实验室用CO与 Fe2O3反应制取铁时,先通CO,再点燃酒精灯
D.稀释浓硫酸时,先在烧杯内倒入水,再缓慢注入浓硫酸,并不断搅拌
4.浓硫酸和浓盐酸敞口放置有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中 ( )
A.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大B.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小
C.溶液的质量都增大D.溶质的质量分数前者变大,后者变小
5.下列四个实验只需要完成三个就可以证明Zn 、Cu 、Ag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其中不必要进行的实验是( )
A .将锌片放入稀硫酸
B .将锌片放入硝酸银溶液
C .将铜片放入稀硫酸
D .将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
三、信息分析题
铝元素与人类关系密切。
(1)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_________元素。
(2)元素周期表中铝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铝原子易__________(填“得”或“失”)电子,离子符号为______________。
(3)铝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Al 2O 3存在,Al 2O 3属于____(填字母序号)。
A .单质
B .氧化物
C .碱
D .盐 (4)工业用电解熔融Al 2O 3的方法冶炼铝,化学方程式为2Al 2O 3
4Al +3O 2↑,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反应。
四、简答题
1.(1)金属具有广泛的应用。
①下列金属制品中,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____(填字母)。
A.金属硬币
B.铝制导线
C.铜制火锅
②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由硫酸铜、生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不能用铁质容器配制波尔多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③防止金属锈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防止铁生锈可采取的措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④在焊接钢管时,工人师傅通常用稀盐酸先将其表面的铁锈除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品保鲜剂可以有效地防止食品的腐败变质。
食品保鲜的措施有添加防腐剂、充填保护气体、放置干燥剂和脱氧保鲜剂等。
一次,小明在食用盒装月饼时,发现用于保鲜的小纸袋中盛放着一种灰黑色粉末,几天后,看到灰黑色粉末已经变成红棕色。
请回答:
①小纸袋中盛放的可能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A.氮气
B.生石灰
C.铁粉
D.无水硫酸铜
②为什么这种物质能起到保鲜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t 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____________。
t 1℃时,能否配成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丙溶液,_______(“填“能”或“不能”)。
(3)t 1℃时,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种
即可)。
(4)t 3℃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 2℃,所得溶液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_______________。
3.经过“碱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示意图归纳总结了NaOH 生物四条化学性质(即NaOH 能与
四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为了验证反应②,小明同学将适量的紫色石蕊试液滴入NaOH 溶液中,其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验证反应③能够发生,可选用CuSO 4溶液与NaOH 反应生成另一种碱(不溶于水)和另一种盐,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aOH 溶液露置于空气中易变质,所以必须密封保存,请你写出NaOH 溶液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采集了一些大理石样品,为测定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样品6g 粉碎成粉末状置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10%的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恰好不再有气泡产生时(已知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共用去稀盐酸36.5g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 3+2HCl=CaCl 2+H 2O+CO 2á)
(1)用质量分数为36%的浓盐酸100g 配制成所需10%的稀盐酸,需加入水的质量为__________g .
(2)计算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到0.1%)
五、探究题
(1)小刚同学在做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实验时,其配制过程如图所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图中a 仪器名称:_______________。
②图示实验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示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
③小刚同学要配制90 g 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应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g ,需要量取水的体积为____mL(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 g/cm 3)。
④ 称量氯化钠时,若将氯化钠放在天平的右盘中,砝码放在天平的左盘中,并且在称量过程中使用了游码,则会使称取的质量____(填“大于”或“小于”)配制溶液所需的质量。
在量取水的体积时,小刚同学俯视读数,则所配制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同学想证明:稀H 2SO 4与NaOH 溶液混合后,虽然仍为无色溶液,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请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
①方案一:测定稀H 2SO 4与NaOH 溶液混合前后的pH (20℃)。
测定某NaOH 溶液的pH ,pH________(填“>”、“<”或“=”)7。
将一定量的稀H 2SO 4加入该NaOH 溶液中,混合均匀后测定其pH ,pH 小于7。
结论:稀H 2SO 4与NaOH 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并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量。
②方案二: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图示实验步骤,概括方案要点)
结论:稀H 2SO 4与NaOH 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了进一步获取稀H 2SO 4与NaOH 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的证据,依据中和反应是_____________(填“放热”、“吸热”或“无热量变化”)的反应,采用同温下的稀H 2SO 4与NaOH 溶液进行实验,整个实验中至少需要测定溶液温度__________次。
福建初三初中化学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向一定量黄铜(铜锌合金)粉末中逐滴加入稀硫酸,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B.C.D.
【答案】A
【解析】A、铜锌合金中只有锌能够和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因此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逐渐减少,到锌反应完了,剩余的铜,质量保持不变,故坐标符合;
B、铜锌合金中只有锌能够和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起点应该是0,故坐标错误;
C、铜锌合金中只有锌能够和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只要一加稀硫酸会立即产生硫酸锌,因此溶液中锌的质量起点是0,故坐标错误;
D、随着稀硫酸的加入产生硫酸锌人显中性,因此溶液的pH的起点是7,随着硫酸的过量,溶液会显酸性,pH<7,故坐标错误;
故选项为:A.
2.厨房常用的下列物质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盐B.植物油C.白糖D.白酒
【答案】B
【解析】A、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B、植物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正确.
C、白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D、白酒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各种物质的水溶性方面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A.用食醋除水垢
B.用稀盐酸除铁锈
C.用汽油清洗油渍
D.用洗洁精清洗油污
【答案】D
【解析】根据选项内容进行分析,食醋溶解水垢是食醋与水垢的成分发生了化学反应;稀盐酸除铁锈是盐酸与氧化铁发生了化学反应;汽油清洗油渍是汽油溶解了油渍;洗洁精清洗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
解:A、食醋溶解水垢是食醋与水垢的成分发生了化学反应,故A错误;
B、稀盐酸除铁锈是盐酸与氧化铁发生了化学反应,故B错误;
C、汽油清洗油渍是汽油溶解了油渍,故C错误;
D、洗洁精清洗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故D正确;
故选D.
4.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铁水铸锅B.石蜡熔化C.钢铁生锈D.水的蒸发
【答案】C
【解析】A 、铁水铸锅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 、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 、钢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 、水的蒸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二、其他
1.“金银铜铁锡”俗称五金,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金属银可与硝酸亚铁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B .铜丝做电线是应用了铜的导电性
C .焊锡(锡铅合金)比锡熔点低
D .金的化学性质最不活泼
【答案】A
【解析】A.金属活动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边的金属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银在铁的后边,所以金属银不能与硝酸亚铁溶液发生置换反应;B. 铜丝做电线是应用了铜的导电性和延展性;C.与组成合金的各成分相比,合金的熔点都低,沸点高;所以焊锡(锡铅合金)比锡熔点低 ; D.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金排在最后,说明在常见金属中金的化学性质最不活泼。
选A
2.经测得生活中一些常见食物的pH 如下:
人体疲劳时血液中产生较多的乳酸,使体内pH 减小。
缓解疲劳,需补充上述食物中的( )
A .苹果汁
B .葡萄汁
C .牛奶
D .豆浆
【答案】D
【解析】溶液的pH 小于7,溶液呈酸性,pH 越小,酸性越强;溶液的pH 大于7,溶液呈碱性,pH 越大碱性越强;pH 等于7,溶液呈中性。
人体疲劳时血液中产生较多的乳酸,使体内pH 减小。
缓解疲劳,需补充碱性的食物,以中和过多的酸性物质,由图中信息可知豆浆显碱性,所以选D
3.下列关于实验操作中先后顺序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再检查装置气密性
B .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先调节天平平衡,再称量
C .实验室用CO 与 Fe 2O 3反应制取铁时,先通CO ,再点燃酒精灯
D .稀释浓硫酸时,先在烧杯内倒入水,再缓慢注入浓硫酸,并不断搅拌
【答案】A
【解析】A. 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再装药品;B. 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先调节天平平衡,再称量,否则称量结果不准确;C. 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与氧气(空气)的混合物可能发生爆炸,一氧化碳是可燃气体;所以实验室用CO 与 Fe 2O 3反应制取铁时,先通CO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再点燃酒精灯,否则易发生爆炸。
D.由于浓硫酸的密度比水大很多,且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热,有很强的腐蚀性,稀释浓硫酸时,先在烧杯内倒入水,再缓慢注入浓硫酸,并不断搅拌,使热量及时扩散,防止酸液沸腾而飞溅。
选A
4.浓硫酸和浓盐酸敞口放置有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中 ( )
A .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大
B .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小
C .溶液的质量都增大
D .溶质的质量分数前者变大,后者变小
【答案】B
【解析】浓硫酸有吸水性,敞开防止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而使溶剂增加,由于溶质不会发,所以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溶液质量增加,最终溶质的质量分数碱小;浓盐酸中的溶质易挥发,敞口防止,溶质减少,溶剂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溶液质量也减小。
选B
5.下列四个实验只需要完成三个就可以证明Zn 、Cu 、Ag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其中不必要进行的实验是( )
A .将锌片放入稀硫酸
B .将锌片放入硝酸银溶液
C .将铜片放入稀硫酸
D .将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
【答案】B
【解析】金属活动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边的金属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A. 将锌片放入稀硫酸,能反应,说明锌在氢前,即Zn>H ; B. 将锌片放入硝酸银溶液,锌能与硝酸银反应,说明锌在银前,即Zn>Ag ;C. 将铜片放入稀硫酸 ,不反应,说明铜在氢后,即H>Cu ;
D. 将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能反应,说明铜在银前,即Cu> Ag ;所由ACD 三个实验就能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B 不需要做。
选B
三、信息分析题
铝元素与人类关系密切。
(1)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_________元素。
(2)元素周期表中铝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铝原子易__________(填“得”或“失”)电子,离子符号为______________。
(3)铝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Al 2O 3存在,Al 2O 3属于____(填字母序号)。
A .单质
B .氧化物
C .碱
D .盐 (4)工业用电解熔融Al 2O 3的方法冶炼铝,化学方程式为2Al 2O 3 4Al +3O 2↑,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反应。
【答案】 金属 13 失 Al 3+ B 分解
【解析】(1)由元素名称可知,铝为金属元素,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2)元素周期表中铝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的左上角为元素的序数,在同一原子中元素序数=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3,由核外电子的排列原则可知,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小于4,易失去电子,失去电子时带正电荷,正电荷数等于失电子数,离子符号书写:元素(或根)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电荷的数值,数字在左,正负号在右;离子符号为Al 3+ ;(3)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溶于水产生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 。
由金属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叫盐,由金属或铵根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叫碱。
所以氧化铝是氧化物。
(4)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所以电解熔融Al 2O 3发生的是分解反应。
四、简答题
1.(1)金属具有广泛的应用。
①下列金属制品中,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____(填字母)。
A.金属硬币
B.铝制导线
C.铜制火锅
②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由硫酸铜、生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不能用铁质容器配制波尔多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③防止金属锈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防止铁生锈可采取的措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④在焊接钢管时,工人师傅通常用稀盐酸先将其表面的铁锈除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品保鲜剂可以有效地防止食品的腐败变质。
食品保鲜的措施有添加防腐剂、充填保护气体、放置干燥剂和脱氧保鲜剂等。
一次,小明在食用盒装月饼时,发现用于保鲜的小纸袋中盛放着一种灰黑色粉末,几天后,看到灰黑色粉末已经变成红棕色。
请回答:
①小纸袋中盛放的可能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A.氮气
B.生石灰
C.铁粉
D.无水硫酸铜
②为什么这种物质能起到保鲜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C Fe+CuSO 4=Cu+FeSO 4 油漆(涂油等) Fe 2O 3+6HCl =2FeCl 3 +3H 2O C 铁粉可以除去包装袋中的氧气、水蒸气等物质,使食品达到保鲜目的
【解析】(1)①A.金属硬币,利用了金属的硬度大, B.铝制导线,利用了金属的导电性和延展性。
C.铜制火锅,主要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和导热性。
②波尔多液是由硫酸铜、生石灰加水配制而成,所以主要成分有硫酸铜和氢氧化钙,不能用铁质容器配制波尔多液的原因是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使药效降低,反应方程式为:Fe+CuSO 4=Cu+FeSO 4;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防锈的方法有隔绝氧气、保持金属表面洁净干燥、改变金属的组成和结构;③铁锈的主要成分是金属氧化物氧化铁,能与酸反应生成易溶的盐和水而被除掉。
用稀盐酸除铁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 2O 3+6HCl =2FeCl 3 +3H 2O ;(2)①A.氮气是气体; B.生石灰是白色固体,且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白色氢氧化钙; C.铁粉是黑色,生锈后,铁锈是红棕色固体; D.无水硫酸铜吸水后成为蓝色硫酸铜晶体;所以小纸袋中盛放的可能是铁粉;②铁生锈消耗氧气和水,避免食物受潮,同时避免食物因缓慢氧化而变质,使食品达到保鲜目的;
2.(1)t 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____________。
t 1℃时,能否配成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丙溶液,_______(“填“能”或“不能”)。
(3)t 1℃时,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种
即可)。
(4)t 3℃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 2℃,所得溶液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甲 不能 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丙>乙>甲
【解析】(1)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
t 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
的是甲。
t 1℃时,丙的溶解度为30g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 )×100% ,t 1℃时,丙的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30g÷(30g+100g )×100% <30%,不能配成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丙溶液。
(3)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所要使固体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简单最可靠的方法是增加溶质。
t 1℃时,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该温度
下的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4)t 3℃时,溶解度:甲=乙>丙,溶解度越大,溶解
需要的溶剂越少,所得溶液质量越小;所以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配成饱和溶液,溶液的质量是甲=乙<丙;分别降温到t 2℃,甲、乙溶解度变小析出固体,且甲比乙析出的多,所得甲溶液质量比乙的小,而丙在将温度时,
溶解度增大,没有溶质析出,溶液的质量不变;所以所得溶液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丙>乙>甲
3.经过“碱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示意图归纳总结了NaOH 生物四条化学性质(即NaOH 能与四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为了验证反应②,小明同学将适量的紫色石蕊试液滴入NaOH 溶液中,其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验证反应③能够发生,可选用CuSO 4溶液与NaOH 反应生成另一种碱(不溶于水)和另一种盐,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aOH 溶液露置于空气中易变质,所以必须密封保存,请你写出NaOH 溶液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溶液变蓝 CuSO 4+2NaOH=Cu (OH )2â+Na 2SO 4 2NaOH+CO 2=Na 2CO 3+H 2O
【解析】(1). NaOH 溶液呈碱性,能使 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 (2). CuSO 4溶液与NaOH 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方程式为:CuSO 4+2NaOH=Cu (OH )2â+Na 2SO 4 (3). NaOH 溶液露置于空气中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变质,变质的化学方程式:2NaOH+CO 2=Na 2CO 3+H 2O
4.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采集了一些大理石样品,为测定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样品6g 粉碎成粉末状置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10%的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恰好不再有气泡产生时(已知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共用去稀盐酸36.5g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 3+2HCl=CaCl 2+H 2O+CO 2á)
(1)用质量分数为36%的浓盐酸100g 配制成所需10%的稀盐酸,需加入水的质量为__________g .
(2)计算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到0.1%)
【答案】(1)260g
(2)设6g 样品中CaCO 3的质量为x CaCO 3 + 2HCl = CaCl 2 + CO 2↑ + H 2O100 73
x 36.5g×10% = x=5g 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100%=83.3%答: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3.3%。
【解析】(1)(1)用质量分数为36%的浓盐酸100g 配制成所需10%的稀盐酸的质量为x
36%×100g= 10%×x x=360g 加水的质量为:360g-100g=260g ;(2)质量分数为36%的浓盐酸100g ,所含溶质的质量为: 36.5%×10%=3.65g ;
设6g 样品中CaCO 3的质量为x
CaCO 3 + 2HCl = CaCl 2+CO 2↑+H 2O
100 73
x 3.65g
100/x=73/3.65g
X=5g 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5g÷6g×100%≈83.3%答: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3.3%。
五、探究题
(1)小刚同学在做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实验时,其配制过程如图所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图中a 仪器名称:_______________。
②图示实验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示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
③小刚同学要配制90 g 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应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g ,需要量取水的体积为____mL(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 g/cm 3)。
④ 称量氯化钠时,若将氯化钠放在天平的右盘中,砝码放在天平的左盘中,并且在称量过程中使用了游码,则会使称取的质量____(填“大于”或“小于”)配制溶液所需的质量。
在量取水的体积时,小刚同学俯视读数,则所配制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同学想证明:稀H 2SO 4与NaOH 溶液混合后,虽然仍为无色溶液,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请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
①方案一:测定稀H 2SO 4与NaOH 溶液混合前后的pH (20℃)。
测定某NaOH 溶液的pH ,pH________(填“>”、“<”或“=”)7。
将一定量的稀H 2SO 4加入该NaOH 溶液中,混合均匀后测定其pH ,pH 小于7。
结论:稀H 2SO 4与NaOH 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并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量。
②方案二: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图示实验步骤,概括方案要点)
结论:稀H 2SO 4与NaOH 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了进一步获取稀H 2SO 4与NaOH 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的证据,依据中和反应是_____________(填“放热”、“吸热”或“无热量变化”)的反应,采用同温下的稀H 2SO 4与NaOH 溶液进行实验,整个实验中至少需要测定溶液温度__________次。
【答案】 药匙 瓶塞正放 搅拌加速溶解 9 81 小于 偏大 > 稀硫酸 向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溶液由红色变无色 NaOH+H 2SO 4=Na 2SO 4+2H 2O 放热 2
【解析】(1). 药匙 (2). 瓶塞正放易导致污染试剂 (3). 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 (4). 氯化钠的质量为90 g×10%="9" g ; (5). 取水的质量为90g-9g="81g," 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 g/cm 3, 取水的体积为81mL (6). 称量氯化钠时,若将氯化钠放在天平的右盘中,砝码放在天平的左盘中,并且在称量过程中使用了游码,则实际氯化钠的质量为砝码-游码,实际称得的氯化钠质量偏少; (7). 在量取水的体积时,小刚同学俯视读数,则导致读数偏大,实际液体偏少,所配制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大 ;(8). NaOH 溶液呈碱性,pH> 7;(9). 稀硫酸过量时,反应结束后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硫酸,溶液显酸性,pH 小于7. (10). 向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溶液由红色变无色 ,说明氢氧化钠和硫酸发生了反应。
(11). H 2SO 4与NaOH 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NaOH+H 2SO 4=Na 2SO 4+2H 2O (12). 中和反应是放热 反应 (13). 为避免偶然误差,整个实验中至少需要测定溶液温度3次,然后取其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