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音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番音乐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传统音乐
01 历史渊源
03 传承保护
目录
02 基本特征 04 社会影响
基本信息
十番音乐,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传统音乐,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十番音乐又称“什欢”,源于福州,是由若干曲牌与锣鼓段连缀而成的一种套曲,多用于年节、庙会、家宴 等庆典活动。南平十番音乐于清末传入延平樟湖。 1990年由樟湖溪口传入南平,后风行延平区各个乡镇。十 番音乐是由十种乐器,即:浪串鼓、大锣、小锣、大拨、小拨、小锁呐、笛子、二胡、三弦、斗卷十种乐器组成 的合奏曲。
樟湖“十番”源自福州“十番”,明清时期传入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溪口。樟湖是千年古镇,历史悠久,遗 留有许多古迹和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动。
1990年,十番音乐由樟湖溪口传入南平,并于2003年由延平区文化馆牵头成立“延平区文化馆民间喜庆表 演队”。现《十番曲》已风行延平区各个乡镇。
十番音乐传入樟湖地区,由师傅“无头珠”(
传承价值
传承人物
传承价值
十番音乐已风行延平城乡,成为必不可缺的民间艺术表演及群众娱乐项目。 《十番》曲是一种以风俗的 性质通过非正式非官方形式创造、传播的文化现象,是人们在民间宗教、节日庆典中广为流传,百姓喜闻乐见的 音乐。因此具有社会学、民俗学研究的价值。
传承状况
解放后(特别是文革期间),十番音乐一度消失,曾濒临失传。改革开放后又有了恢复,但原老艺人都已去 世,健在的老艺人也因年事已高无法传承新人。各地庙会、元宵、节日庆典、踩街活动都时兴《十番》曲,但都 是业余的,且很多曲谱与原曲谱失真很多。
南平十番音乐原以福州乐谱(工字谱)为主,经过一百多年不断演变、改良,形成适应樟湖地方民俗文化特 色的乐曲。其曲牌大多数取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的也表现古老的传说故事,颇具意境。庙会、踩街的演奏音 乐以《月中春》《月中桂》《一枝花》为主,边走边奏;其它民间音乐,如《菊花串》《双贵子》《上酒楼》等 用在年节、喜庆上。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
主要活动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南平市延平区太平镇都要举行一种以凉伞开道随后跟着十番乐队的民俗活动。
谢谢观看
2011年12月14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申报的“十番音乐”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名 录扩展项目,项目编号:Ⅱ-2。
历史渊源
历史渊源
“十番”在民间又称“叶欢”“什欢”“十番伬”,原是福州主要民间器乐,系若干曲牌与锣鼓段连缀而成 的一种套曲,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最早只有击乐“福套”“滴流水”“干牌”等几个锣鼓曲牌,后“福 套”发展成为“福、禄、寿、喜”四套;“干牌”发展为“文干”“武干”二套。
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十番音乐南平十番音乐由浪串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小锁呐、笛子、二胡、三弦、逗管10种乐器组 成,一般以12人为演奏单位,根据情况需要可以增加2~4人进行;演奏形式为坐奏和行奏,行奏主要应用于迎神 赛会和年节的踩街上,坐奏主要应用于百姓的婚丧嫁娶以及家宴等民俗活动中;演奏方法为鸣锣开道,大唢呐为 前奏,狼串鼓带动小锣、小钹,然后先打请鼓,转火炮鼓,再打慢鼓、点鼓,再由小唢呐带动各种乐器,锣鼓掺 在音乐中间。
传承人物
黄毓顺,男,汉族,南平市延平区人,1953年1月生,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十番音乐(南平) 第三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毓顺是樟湖十番音乐的第三代传人,20世纪60年代开始便跟随当地闽剧团学习相关 音乐。20世纪70年代师从第二代传人张安清钻研十番音乐的演奏技艺。在深入研究和整理传统十番音乐乐器的演 奏和配置方式的基础上,黄毓顺充分结合当地民俗的特点,丰富十番音乐的演奏形式,将之灵活运用于旱船、高 跷、舞狮、龙灯、花轿等民俗活动的表演中。此外,黄毓顺还注重十番音乐曲谱的搜集、整理工作,较完整地保 留了相关工尺谱和《月中春》《菊花串》《双贵子》等配锣鼓乐谱。黄毓顺在樟湖镇溪口村建立了十番音乐培训 基地。黄毓顺先后参加南平市舞龙大赛和延平区“创世纪杯”《龙腾盛世》大赛,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二等奖。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传统音乐
01 历史渊源
03 传承保护
目录
02 基本特征 04 社会影响
基本信息
十番音乐,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传统音乐,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十番音乐又称“什欢”,源于福州,是由若干曲牌与锣鼓段连缀而成的一种套曲,多用于年节、庙会、家宴 等庆典活动。南平十番音乐于清末传入延平樟湖。 1990年由樟湖溪口传入南平,后风行延平区各个乡镇。十 番音乐是由十种乐器,即:浪串鼓、大锣、小锣、大拨、小拨、小锁呐、笛子、二胡、三弦、斗卷十种乐器组成 的合奏曲。
樟湖“十番”源自福州“十番”,明清时期传入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溪口。樟湖是千年古镇,历史悠久,遗 留有许多古迹和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动。
1990年,十番音乐由樟湖溪口传入南平,并于2003年由延平区文化馆牵头成立“延平区文化馆民间喜庆表 演队”。现《十番曲》已风行延平区各个乡镇。
十番音乐传入樟湖地区,由师傅“无头珠”(
传承价值
传承人物
传承价值
十番音乐已风行延平城乡,成为必不可缺的民间艺术表演及群众娱乐项目。 《十番》曲是一种以风俗的 性质通过非正式非官方形式创造、传播的文化现象,是人们在民间宗教、节日庆典中广为流传,百姓喜闻乐见的 音乐。因此具有社会学、民俗学研究的价值。
传承状况
解放后(特别是文革期间),十番音乐一度消失,曾濒临失传。改革开放后又有了恢复,但原老艺人都已去 世,健在的老艺人也因年事已高无法传承新人。各地庙会、元宵、节日庆典、踩街活动都时兴《十番》曲,但都 是业余的,且很多曲谱与原曲谱失真很多。
南平十番音乐原以福州乐谱(工字谱)为主,经过一百多年不断演变、改良,形成适应樟湖地方民俗文化特 色的乐曲。其曲牌大多数取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的也表现古老的传说故事,颇具意境。庙会、踩街的演奏音 乐以《月中春》《月中桂》《一枝花》为主,边走边奏;其它民间音乐,如《菊花串》《双贵子》《上酒楼》等 用在年节、喜庆上。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
主要活动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南平市延平区太平镇都要举行一种以凉伞开道随后跟着十番乐队的民俗活动。
谢谢观看
2011年12月14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申报的“十番音乐”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名 录扩展项目,项目编号:Ⅱ-2。
历史渊源
历史渊源
“十番”在民间又称“叶欢”“什欢”“十番伬”,原是福州主要民间器乐,系若干曲牌与锣鼓段连缀而成 的一种套曲,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最早只有击乐“福套”“滴流水”“干牌”等几个锣鼓曲牌,后“福 套”发展成为“福、禄、寿、喜”四套;“干牌”发展为“文干”“武干”二套。
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十番音乐南平十番音乐由浪串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小锁呐、笛子、二胡、三弦、逗管10种乐器组 成,一般以12人为演奏单位,根据情况需要可以增加2~4人进行;演奏形式为坐奏和行奏,行奏主要应用于迎神 赛会和年节的踩街上,坐奏主要应用于百姓的婚丧嫁娶以及家宴等民俗活动中;演奏方法为鸣锣开道,大唢呐为 前奏,狼串鼓带动小锣、小钹,然后先打请鼓,转火炮鼓,再打慢鼓、点鼓,再由小唢呐带动各种乐器,锣鼓掺 在音乐中间。
传承人物
黄毓顺,男,汉族,南平市延平区人,1953年1月生,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十番音乐(南平) 第三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毓顺是樟湖十番音乐的第三代传人,20世纪60年代开始便跟随当地闽剧团学习相关 音乐。20世纪70年代师从第二代传人张安清钻研十番音乐的演奏技艺。在深入研究和整理传统十番音乐乐器的演 奏和配置方式的基础上,黄毓顺充分结合当地民俗的特点,丰富十番音乐的演奏形式,将之灵活运用于旱船、高 跷、舞狮、龙灯、花轿等民俗活动的表演中。此外,黄毓顺还注重十番音乐曲谱的搜集、整理工作,较完整地保 留了相关工尺谱和《月中春》《菊花串》《双贵子》等配锣鼓乐谱。黄毓顺在樟湖镇溪口村建立了十番音乐培训 基地。黄毓顺先后参加南平市舞龙大赛和延平区“创世纪杯”《龙腾盛世》大赛,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