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的思考
语文教学目前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扎实的课程建设,其最重要、最紧迫的是教学内容的确定。

语文课里到底教什么东西?这些问题解决了吗?语文教学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教学内容的缺失和混乱带来的。

解决语文教学这个世纪难题,请从教学内容的确定做起。

这个问题的解决,当然与课程专家、教材专家密切相关,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是什么?我们现在能做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我的困难是什么?我们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些困难?请从实践出发,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20110827
以前自己的语文教学,是用经验和平时零碎地从教学杂志上的所得来支撑,不时地加入一些优秀教师课例的模仿和改造。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我第一次接触到王荣生教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和李老师发表在各种杂志上的一系列有力度的文章。

从那个时候起我才开始比以前较深一点地思考一些问题。

但要想使自己在实践上有所提升,感觉道路漫长,而且任务艰巨。

关于对教学内容的确定的思考,目前应该是比较有这方面的意识。

课文拿来,总是首先要问自己它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一篇课文可以有许多的教学价值,但它冗余的价值往往遮蔽了我们的眼睛,使得我们常常要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一个阶段下来,重复的内容教了不少,而另外重要
的东西我们不知道还有什么,或者我们没有时间去教;错误的不当的内容教了不少,依旧头脑昏昏地埋头如此教下去。

就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日复一日地低效率地运转。

由于课程层面、课程内容层面、教材层面的问题,我们教师所能做的事情比较有限。

比如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的确定,首先要考虑的是体式,即是散文、小说、诗歌还是戏剧,然后再根据不同的体式、该文本本身的特点、该文本在教材的位置、该文本能够实现的课程标准的哪些要素等方面来确定其教学内容。

但目前我们的课标是空化的,教材序列呈现出非科学的“序列性”的,因而我们在确定某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时候,空间被挤压得很厉害。

怎么办?更高层面(如课程专家、教材专家等需要做的事情)我们只能期待,我想作为教师我们可以这样做:
1.加强关于学科较为前沿的理论的学习,增强自身的学术功底,做到对学教材涉及到的门类有学术成果的支撑。

比如小说教学,我们可以了解学术界对小说有哪些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是否可以运用到我们的教学。

倪文尖、朱羽教授在《重塑小说观,建构新图式》提到,“合理的方式更需要有效的知识来建构、落实,要当真读懂、读好小说,还必须着实了解小说、理解小说,还必须重塑我们的小说观。

比如现在的文学研究、小说研究已经发展了一套又一套的理论,如果我们的语文课程内容里把它们真正地汲取、消纳,使其融化成为一种血肉相连的意识与视野,从而‘润物细无声’地体现在每一
个小说文本的具体阅读和教学之。

”如果我们在先进学术成果的引领下,有针对性地形成一些新的小说阅读图式,比如“叙事视角”“心理”“荒诞”“象征”“反讽”“写意”等等,那么,我们就会教学生读出小说“特别的味”了。

这些阅读图式,就是教学内容。

2.做好课标的丰富和细化工作。

课标是比较笼统的,我们可以根据学到的学术成果将其进行细化。

比如关于诗歌的,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述的:读诗歌,能感受到作者的感情色彩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基础型课程),其余的部分就是文学作品阅读公用的内容了,如“能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能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和比较、质疑等方法体验并赏析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等,应该说课标可以提供给我们教学所实际需要
的课程内容非常少。

如果我们在吸收了一定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细化和丰富了。

比如关于诗歌分行、节奏、韵律、隐喻、象征等知识,这样我们在面对一篇篇课文教学时,就能够有一些抓手来操作了。

这样就不用仅仅是意象、意境反反复复地教试图来解决一切诗歌问题。

3.花大力气梳理现有教材,或者综合人教社、苏版教材,努力构建教学内容的“布点”工作。

记得李老师曾在一篇文章说过关于教学内容布点工作的问题。

我想我们可以着手做起来。

这首先要把握整个六册书,然后再结合每一册书的篇目特点。

以散文为例,六册书我粗略整理了大约33 篇散文,然后再以第一册为例。

第一册的阅读部分的前四个单元的课文分别是第一单元生命体验一沁园春•长沙、二跨越百年的美丽、三*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第二单元美好亲情四边城、五合欢树、六*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第三单元人我之间七最后的常春藤叶、八邂逅霍金、九一碗阳春面
第四单元诗歌及其欣赏十再别康桥、十一雪落在国的土地上、十二双桅船、十三*地球,我的母亲!、十四*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
其涉及到散文3篇,那么这3篇的教学内容如何确定呢?综观六册书的散文的特点,结合学术成果对于散文的研究,于是确定出来那一篇散文应该教的教学内容。

这种做法比较理想化,但也只能是我们目前可以做的工作。

当然做得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我们所和掌握到的学术成果的质量。

仍以第一册为例,我把这些篇目进行了一个归类,发现只有一个单元是比较单纯的,即新诗单元,这样教学内容比较好选择。

但前三个单元,是多种文章体式杂糅的,比如第一单元,有词、有散文,有言论;第三
单元是小说和散文。

杂糅的单元给我们的教学造成了困难,因为一种文章体式教学内容的学习,需要一个连续性和一定的数量的积累,而穿插的课文如果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是不太容易的,因此在实施过程只有突破主题单元的界限。

其他文学作品,如戏剧、小说等也是如此整理。

在现有的课标和教材的情况下,这项工作注定会非常辛苦,可能要做许多重叠的工作、交叉的工作,可能需要反反复复地比对、校正、更换、论证,但这项工作的意义却是不言而喻的。

我感觉目前存在的困难是
1.缺乏开阔的学术视野。

由于我们长期远离学术界,对于学术界有什么新鲜的已经被认可的可靠的成果我们几乎一无所知。

因而即使我们想学习一些有关学术成果,但不知道读些什么,我们缺乏一些学者推荐书目。

也就是说我们目前读书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要想做好上述工作,必须首先至少阅读关于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方面的学术成果,比如王荣生教授曾推荐过南开大学刘俐俐的关于小说的研究,但目前总的来说还是没有一个阅读地图,各种阅读比较零散,缺乏目的性,这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

而没有这第一步,后面的工作无法进行,否则又会出现教学小说时,仍然是拧干了的小说三要素。

2.第二个困难是教材的制约。

也就是说突破教材的主题单元组元方式,可能是一个解决的方法,但也只能因陋就简,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
上增选一些适用的篇目,但可能又会受到课时的限制,可以说是“戴着镣铐跳舞”。

不过我想,如果努力的方向是对的,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一定会比现在的教学现状要好,我们其实可以有许多作为的空间。

希望能在李老师的帮助下,与基地学员一起努力,做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