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作者:蔡帛真
来源:《今传媒》2014年第02期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仅使得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自身魅力,也成为推动本国经济拓展海外、提升中国世界地位、营造良好国际形象、与其他国家及人民联络感情的重要途径之一。
故而在国际传播中,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显得愈加重要。
文章基于我国古今文化传播活动的梳理,从政府主导及民间活动两个文化传播推动模式分别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丝绸之路;伏羲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2-0126-02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长久以来,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民间群体,都在积极展开大量华夏文化传播工作与活动,其中很多行动都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如从2004年以来我国政府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发展孔子学院,则把汉语国际推广和传播国学与文化的工作做得更加深入有效。
现如今,“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有了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
民族的振兴,始于文化的复兴。
只有在世界文化占有一定的份额,才能成为文化大国。
只有文化大国,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1]。
然而时至今日,高速发展的中国为了与西方世界并轨,在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上依然走着过去的单向道,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文化“入超”和巨大的“文化赤字”[2]。
所以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整合资源,选择深而广的文化传播策略来对外展示华夏文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是当前政府及群众都要努力为之的责任与义务。
本文从政府主导与民间活动两种主导模式来分别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一、政府主导下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1.古代遣使与文化传播
回望五千多年的中华历史文化长河,华夏民族多次以强大富饶而鼎立于世。
在历朝历代的兴衰交替过程中,任何时期都可以看到有关华夏文化对外传播的官方活动。
被后世盛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和“人类文明的运河”的“丝绸之路”就是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至西域的张骞首次开拓出的,后经东汉使节班超再次贯通并延伸到了当时的罗马帝国。
现在的评论者已肯定了这条跨越欧亚大陆两千五百多年的“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重大意义:通过这条古老而又辉煌的文明之河,各个地域的人不仅进行了不同大陆间的经济贸易交往,并且为东西方文化的长久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技术、文化、物资经阿拉伯、回鹘、粟特和突厥等各民族的传承发展后,将大批东方文明的物资输出至西方世界,于是丝绸、瓷器、茶叶和纸张也成为了西方人心中东方古国的符号与象征。
丝绸之路在地理位置上横跨欧亚大陆,链接起多个区域
的多民族文化并形成系统,在人类文明史中独树一帜,也成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一个至关重要、备受瞩目的领域。
华夏文明就这样零星不断地依靠丝绸之路上连续不断的商队传播至欧洲大陆,同时欧洲大陆的异域文化也通过这条大道传播至中原大地,并与华夏文化相互冲击、相互融合。
明朝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带团前后七次下西洋。
他的踪迹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沿岸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路上郑和帮助沿途国家剿灭海盗,传播了仁爱与友邦的文化思想,还为这些国家和人民带去中国特有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
这些商品给当地带去了东方文化与生产技术,逐渐被当地人接受、传播、生产。
数千年来,这种传统文化商品保持着特有的文化属性与不同文化冲击、融合并绵延至今,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2.官方活动与文化传播
自2003年我国逐步与世界其他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中国政府已先后与各国合作举办了“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中意文化年”等大型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在他国举办活动期间,中方将我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文学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以鲜明的特色集中介绍展示给外国民众。
如中国戏曲展演、中国武术表演、孔子文化展、中国敦煌艺术展、中国中央民族乐团演出、中国饮食文化节、中国棋类表演等。
但是实际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文化背景迥异,许多外国人并不能通过单向的文化展示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举办方往往追求文化奇观,而将传统文化生硬地“展示”出来,使得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导致其失去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甚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误解。
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在文化对外传播中,要让中国的物质文化先走出去。
故而我们在对外进行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时,应该考虑优先将中国衣、食、住、行等与生活息息相关又不具有政治性的文化形式加强传播,提高当地民众的参与度。
通过切实的体验过程,引起更深入的文化交流活动。
除了官方政府组织举办大型活动,我国领导人也非常注重在政治活动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
在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俄罗斯时,将一幅《普京总统肖像》的沈绣赠送给普京,普京赞不绝口,沈绣也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而早在2009年奥巴马总统访华时,中方就赠送给他一幅刺绣作品《奥巴马总统合家欢》作为国礼,令外国友人赞叹不已。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不仅可以主动向外展示,同时也可依靠历史文化古城的地域优势或者大型主题活动来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当地参观。
陇原大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甘肃天水是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的诞生地。
伏羲根据万物之变创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记事,成为汉字萌芽,以鹿皮为礼,发明琴瑟创乐曲,制定了偶婚的婚姻礼制。
天水境内留有大量的伏羲文化遗存,是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
自1988年以来,甘肃省已举办了二十一届伏羲文化旅游节,政府同时打造了甘肃省特色文化品牌——公祭伏羲大典,该祭祖盛会也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该历史文化经过地方部门整合以文化遗产的形式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已成为该地特色旅游项目之一。
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穿越甘肃留下了享有盛名的敦煌莫高石窟。
敦煌莫高窟堪称世界艺术宝库,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等历史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的敦煌学早已发展起来,成为国际显学,吸引着大批外国学者、游客研究、观光。
而在夏河的拉卜楞寺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拥有国内保存最好的藏传佛教
教学体系,寺内的藏经更是稀世珍宝,自1980年对外开放以来,吸引了数十万国内外僧侣及游客。
甘肃境内还有“道教名山”崆峒山以及距今有8000年历史的秦安大地湾遗址,和政古动物化石群和永靖恐龙足印群,武威出土的铜奔马甚至被作为中国的旅游标志。
二、民间活动助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到目前为止,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孕育传承于广阔的老百姓的生活中。
1.古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对外传播
蚕丝文化源于古代中国,从日本的古史记载得知,有三种说法都说明中国古人向日本人民传授养蚕的方法[3]。
这种蚕丝文化的对外传播,与早期移民的历史有密切关联。
吴越地区与日本等国在蚕神信仰及其神话方面出现的相似之处正可以解释为是由于吴越地区蚕丝文化及蚕丝生产技术向海外传递的结果。
当时的蚕丝文化传播,不仅带给其他民族新的技术与信仰,也对后世的历史文化发展,增添了一笔璀璨的闪光点。
关于古代伏羲文化的对外传播问题,有学者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伏羲文化西向传播问题,指的是“伏羲文化在学术界现在大都承认的故里天水以西沿历史上形成的丝绸之路向河西走廊乃至西域方向传播的问题”[4]。
文中的观点是根据史料推断分析出古代汉族一部分居民把中原文化带到了敦煌,另外一些人又向西行,到达了吐鲁番地区,并且将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有伏羲文化原始形态的某些成分的中原文化以口播或是书画或是文献的途径传播扩散。
伏羲文化西向传播后,当地居民将其转化融合成自身民族文化。
所以伏羲女娲图中的一类作品在画风方面西域化,表明了伏羲文化通过古丝绸之路传播至西,存在并影响了这片区域的文化发展。
明朝科学著作《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在《野议·盐政议》中写到:“商之有本者,大抵属秦、晋与徽郡三方之人”,就说的是古代中国按地域亲缘关系最早出现的三大商帮,即秦商、晋商及徽商。
而几千年来,位于中原腹地的秦商纵横于丝绸之路,驰骋在茶马古道。
长安作为丝绸之路在中原大地上的起点,无数秦商携带着中华文化的精品从长安出发,长途跋涉穿越这条大陆桥,将商品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起远销至西域各地,甚至横跨广袤的大陆,直抵俄国、波斯等西方国度。
中国古老的华夏文明就这样被独特的东方文化商品承载着绵延不绝地在世界蔓延。
2.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对外传播
每年的正月十五,在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寺,僧侣们都会以藏区特产的酥油为原料制成酥油花作品安放在寺院大经堂前的广场上。
2013年的酥油花灯会依然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
据电视媒体报道,逼真生动、色彩绚丽的酥油花佛像静坐在广场中央,至夜晚十时,游客们仍然排着长队等待着。
如此独特的宗教文化盛事还有晒佛节、瞻佛节、跳法舞法会等等。
每次盛事的举办,都是一次弘扬华夏文明的节日盛会,对于西方的游客更是奇特而又深奥的文化景观。
甘肃临夏是“中国花儿之乡”,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儿”是西北地区独特的一种多民族民歌文化,历史悠久,流派众多。
每年农历四月之后,西北各地区的“花儿会”便在山野田间此起彼伏的传遍开来。
花儿会上民族特色浓郁的“漫花”曲调与多民族的特色服饰形成了欢快喜庆的节日盛景。
这种开放式的民俗文化带给游客独特的地域文化奇观化感受。
三、结语
自古至今,中华民族都不断地在发展自身文化,也不断地向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在人类文明全球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大力加强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效果和文化软实力建设,通过举办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或体育赛事、弘扬儒家思想与推广传统工艺品及商品,一方面建设我国现代社会的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也向世界每个地区和人民传送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文化精髓。
如今,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发展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和交叉化的特点,传统文明对外传播的策略不仅可以依靠政府的官方执行推广,同时也可以借助民间团体积极运作的文化活动来实现。
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助力将会使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更加深入、广泛。
参考文献:
[1] 陆长荣.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软实力建设[M].蔡建国主编.中华文化传播任务与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 关熔珍.中国文化元素的保持与对外翻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5).
[3] 顾希佳.吴越蚕丝文化向日本的流播及其比较[J].农业考古,2002(3).
[4] 颜廷亮.关于伏羲文化的西向传播问题[J].敦煌研究,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