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文语篇的人物回指研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文语篇中的名词回指,一般可以分为同 形回指、部分同形回指和异形回指三种形式。
1.同形回指 重复使用某一名词指称语,指代相同的对象, 例如: ①张永福 出 生 时,重 七 斤 半,谁 知 越 长 越 瘦 弱…… 张永福上学后,经常挨打……
收稿日期:20200905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校级科研一般课题“汉语叙事文的人物回指研究(ACKYC21088)”;安徽财经大学 2020年 校级教研课题“新经管背景下的日语语法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acjyyb2020084)”;2018年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 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日语回指语功能研究”(WY2018005A) 作者简介:贺大伟(1984),男,吉林安图人,安徽财经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2021年
怏怏。 (语料引自 2013.06.13南方周末,文章标题
《张永福》,作者任晓雯) ⑨高家 i收拾细软,搬到华龙路顾家弄,住进
三层阁。逾数月,(i)被人找上门,讨欠债,讨工 资。(语料引自 2016.09.15南方周末,文章标题 《高秋妹》,作者任晓雯)
⑩方平 iは体重がわずか45キロほどのせ た老人だが、(i)头の回はよく、定年後(i) は人と麻雀をしたりしてしんでいた。 /方平 是一个体重才九十来斤的瘦弱老人,(i)脑子却 十分好使,(i)退休后常和别人打点儿小麻将娱 乐娱乐。
(二)代词回指 叙事文语篇中,引入的话题人物后,再次提及
时,经常使用同指的代词。徐赳赳 (2003)认为, 人称代词中只有第三人称代词才具有语篇衔接功 能,才可以充当回指语。第三人称用于回指时,一 般可以从上文找到先行词[8]。例如:
⑥一副墨镜、听着耳机……陈建斌 i给人的 第一印象———“很潮”。问 他 i在听什么,他 i说 就是广播和新闻。
的、互指或语义关系紧密的成分之间的关系,第二 个成 分 可 能 是 名 词、代 词、零 形 式、动 词 等 等[6]。 本文以徐赳赳先生的 “回指”定义为基准,选取报 刊媒体公开发表的叙事文作语料,探讨叙事文语 篇中的人物回指问题。
二、叙事文语篇的人物回指
回指是生成和理解叙事文语篇的中心要素。 叙事文中,人物和段落的关系密切,人物往往能够 起到将段落串联起来构建语篇;一个典型话题的 次话题角色和相对独立性的性质,可以通过人物 以不同的回指形式而体现出来。 (一)名词回指
参考文献:
[1] M.A.K.Halliday,RuqaiyaHasan.CohesioninEnglish[M]. London:Longman.1976.
[2] SCLevinson.PragmaticsandtheGrammerofAnaphora:A PartialPragmaticReductionofBindingandControlPhe nomena[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87(23):
但也 有 少 数 语 篇 出 现 “代 词 后 指 (代 词 前 置)”现象。 就 是 说,整 个 语 篇 中 先 出 现 代 词,然 后再出现充当先行词的名词。徐赳赳举过这样的 例子:
⑦他 i倒下了。不是倒在他 i眷恋的祖国,而 是倒在异国的土地上。
一年前的 11月 22日下午,南斯拉夫首都贝 尔格莱德阴雨霏霏。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政务参 赞李文祥 i利用这个星期天赶写年终总结。
解和运用一门新的语言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人物回指形式的选择机制
徐赳赳在研究汉语代词回指时,指出人物回 指的选择受人物、情节、时间、连词以及结构制约。 这种观点有其合理之处,但人物回指是各种语言 中普遍存在的,因而其说服力有些不足。相比之 下,斯波伯和威尔逊的“关联论”似乎更具有说服 力。斯波伯 和 威 尔 逊 (1986)则 把 语 言 交 际 活 动 归属为认知活动,从语境效果与认知努力的角度, 提出了关 联 论。 关 联 论 指 出:“人 类 认 知 以 追 求 关联最大化为取向,争取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 最大的认知效果[9]”。语篇中的人物回指形式的 选择正是 取 决 于 “关 联 性 ”。 零 形 回 指 由 于 它 没 有任何实在的语言形式,语篇连贯性却是最强,使 用时付出的认知努力最小。语篇中零形回指和代 词回指的广泛使用,给作者和读者带来的是认知 与理解上的便利。而多个人物交替出现的语篇 中,由于人物变换频繁或情节复杂,倾向于使用一 部分名词回指规避歧义,降低读者的认知努力,强 化所指。
第 6期
贺大伟,等:叙事文语篇的人物回指研究
85
张永福跟同学丢沙包时,是捡沙包的…… (语料引自 2013.06.13南方周末,文章标题 《张永福》,作者任晓雯) 2.部分同形回指 语篇中,如果选用的先行词形式较长,后文回 指时常常删减部分词语。例如: ②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8月 27日,在昆山 一个路口,骑自行车的于海明和驾驶宝马车的刘 海龙发生冲突,刘冲回车中拿出砍刀攻击于,结果 刀被于反抢过来,刘被刺身亡。 (语料引自 2018.9.3“团结湖参考”微信公众 号,文章标题《耍狠的“龙哥”,装睡的自如》,作者 张静雯) 3.异形回指 根据表达的需要,回指词采用与先行词形式 完全不同的词语来进行指代。异形回指常常使用 表示职业、职务、职称、绰号以及家庭关系、社会关 系的词进行回指[7]。有时会根据语篇需要,采取 突出人物特征、凸显人物关系所使用的的比喻、借 代等修辞方式。 ③张永福 出 生 时,重 七 斤 半,谁 知 越 长 越 瘦 弱。家里订一份牛奶。丈夫去世后,吴丽妹又从 工友那里争取一份。逼着儿子,早一瓶,晚一瓶。 儿子不见长胖,身高也平常。 (语料引自 2013.06.13南方周末,文章标题 《张永福》,作者任晓雯) ④李少云在出租车上踩了 3年油门,却发现 还是冲不破生活的罩子。 3年前坐上 出 租 车 的 时 候,她 刚 抱 着 半 岁 大 的女儿依依离开前夫。那天是妇女节,为了照顾 女儿,这位没有太多能力的单亲妈妈只能把自己 和孩子一股脑儿塞进车里,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兜 兜转转。 (语料引自 2018.03.07中国青年报·中青在 线,文章标题《出租车上的家》,作者王嘉兴) ⑤蔡艳球红了,这是他生命中的意外事件。 他出生于江西九江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初中 文化,长得不帅,不 善 言 辞。 这 个 “85后 ”没 有 任 何才艺,“唱歌不是一般难听”。 (语料引自 2018.03.21中国青年报·中青在 线,文章标题《为流浪者流浪》,作者胡宁)
第 38卷 第 6期
2021年 6月
吉 林 化 工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JILININSTITUTEOFCHEMICALTECHNOLOGY
Vol.38No.6 Jun. 2021
文章编号:10072853(2021)06008404
叙事文语篇的人物回指研究
贺大伟1,2,崔耀琦3,葛晓昱4
(1.黑龙江大学 研究生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安徽财经大学 文学院,安徽 蚌埠 233040;3.吉林化工学院 外语 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4.黑龙江东方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6)
摘要:语篇回指是从语篇的角度来观察回指的语篇特性。人物回指是生成和理解叙事文语篇的中心要 素,其理解直接影响读者(听者)对语篇的理解。以近期报刊媒体发表过的自然的叙事文为语料,探讨 人物回指常使用的名词回指、代词回指和零形回指三种形式,分析其使用差异并探讨回指形式的选择 机制。 关 键 词:叙事文语篇;先行词识别;回指形式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039/j.cnki.cn22-1249.2021.06.020
五、结 语
叙事文语篇中,人物回指常使用名词回指、代 词回指和零形回指三种形式。中心人物明确且话 题延续性强时,多使用零形回指或代词回指,从而 实现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认知效果;人物所 指变 换 频 繁 时,则 倾 向 于 使 用 名 词 回 指,规 避 歧 义,降低认知努力。人物回指形式取决于 “关联 性”:认知需要付出的努力较小时,多使用零形回 指和代词回指;认知时需要付出较大努力时,倾向 于采用名词回指。
(语料引自 2018.02.09人民中国,文章标题 《圈套》,作者吴模定)
三、叙事文人物回指的先行词识别
叙事文语篇中,如果出现人物较多,这些人物 都有可能出现各自的回指形式。当人物反复出现 时,话题转换截断了“话题 /参与者的延续性”,回 指的情况就显得更为复杂,不容易辨别。
瑏瑡我第一次见红柯 i,大约是 1996年夏,陕西 省作协开会,青年作家秦巴子 j领了一位年轻人 i 来见我。他 j说他 i叫红柯 i,(i)从新疆刚回 来,(i)艺术追求上和我接近,(i)希望结识我。 后来,红柯 i又发表了许多作品,(i)逐渐显露出 大气象。我以欣赏的目光从远处注视他 i。他 i 的那些描写新疆的作品,总能打开我许多尘封的 记忆,带来许多惆怅。
叙事文当中,语篇如果只围绕一个中心人物, 话题具有较强的延续性时,多采用零形回指。
⑧张永福 i跟同学丢沙包时,(i)是捡沙包 的;打乒乓时,(i)是捡球的;跳鞍马时,(i)是 俯身 作 “鞍 马”的。他 很 少 玩,(i)放 学 回 家, (i)看连环画,(i)或者对着窗外,(i)双眼定
86
吉 林 化 工 学 院 学 报
(语料引自 2018.03.06南方周末,文章标题 《悼念红柯》,作者高建群)
这里先用“红柯”引出人物,后面再次提及该 人物,依次 使 用 名 词 回 指 “一 个 年 轻 人 ”、零 形 回 指“”和代词回指“他”。其后的出场人物“秦巴 子”,则使用代词“他”进行了回指。
对于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的母语者来说,这 个语篇的人物指称虽然复杂,但是并不存在理解 问题。但是对于非母语者,理解起来就存在一定 的难度。由此可见,探讨语篇中的回指现象,明确 先行词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参照关系,对于正确理
(语料转引自 徐 赳 赳 《现 代 汉 语 篇 章 回 指 研 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这个语篇采用倒叙结构,可以推测出先出现 的代词“他”,其指代对象是“李文祥”。这类语篇 前指 中,名 词 指 称 一 般 都 在 第 一、第 二 段 落 中 出 现,以便进入正常叙述。这类语篇的代词前指,一 般视作一种修辞方法,目的是给读者造成念,吸引 读者看下去。 (三)零形回指
和他 i的对话,不能抛出假大空的问题,任何 一个没有细节的问题在他 i面前说出来就像是个 笑话。
(代表 零 形 式,英 文 字 母 代 表 加 粗 字 体 的 词语,字母相同表示所指相同。以下同)
(语料引自 2018.05.11新京报,标题《陈建斌 做演员得 到 的 太 多 不 能 再 贪 得 无 厌 了 》,作 者 周 慧晓婉、)是 语 篇 衔 接 的 重 要 手 段,在 语言实际应用中广泛使用。语篇回指是从语篇的 角度来观察回指现象,或者说是观察回指的语篇 特性。可以说,对回指的理解,直接影响读者(听 者)对语篇的理解。
回指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韩礼德(1976) 在《CohesioninEnglish》中,将指称分为现场指示 的“外 指 (exophora)”和 篇 章 指 示 的 “内 指 (en dophora)”,并将“内指”进一步分为“回指(anaph ora)”和“前指(cataphora)”[1]。Levison(1987)则 认为,回指是某个缺少独立所指对象的语言成分, 通过跟另一个语言成分的联系,能找到其所指对 象[2]。Huang(1994)认 为,回 指 指 的 是 一 种 两 个 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对回指对象的解释,在某种 程 度 上 取 决 于 对 先 行 词 的 解 释[3]。 潘 文 国 (1997)认 为,回 指 作 为 语 篇 衔 接 手 段,也 叫 作 替 代、重复、省 略[4]。 佐 久 间 ま ゆ み (1999)将 回 指 称为 「指 示 · 反 复 · 省 略 表 现 」[5]。 徐 赳 赳 (2003)将回指定义为:某个篇章中两个先后出现
1.同形回指 重复使用某一名词指称语,指代相同的对象, 例如: ①张永福 出 生 时,重 七 斤 半,谁 知 越 长 越 瘦 弱…… 张永福上学后,经常挨打……
收稿日期:20200905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校级科研一般课题“汉语叙事文的人物回指研究(ACKYC21088)”;安徽财经大学 2020年 校级教研课题“新经管背景下的日语语法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acjyyb2020084)”;2018年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 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日语回指语功能研究”(WY2018005A) 作者简介:贺大伟(1984),男,吉林安图人,安徽财经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2021年
怏怏。 (语料引自 2013.06.13南方周末,文章标题
《张永福》,作者任晓雯) ⑨高家 i收拾细软,搬到华龙路顾家弄,住进
三层阁。逾数月,(i)被人找上门,讨欠债,讨工 资。(语料引自 2016.09.15南方周末,文章标题 《高秋妹》,作者任晓雯)
⑩方平 iは体重がわずか45キロほどのせ た老人だが、(i)头の回はよく、定年後(i) は人と麻雀をしたりしてしんでいた。 /方平 是一个体重才九十来斤的瘦弱老人,(i)脑子却 十分好使,(i)退休后常和别人打点儿小麻将娱 乐娱乐。
(二)代词回指 叙事文语篇中,引入的话题人物后,再次提及
时,经常使用同指的代词。徐赳赳 (2003)认为, 人称代词中只有第三人称代词才具有语篇衔接功 能,才可以充当回指语。第三人称用于回指时,一 般可以从上文找到先行词[8]。例如:
⑥一副墨镜、听着耳机……陈建斌 i给人的 第一印象———“很潮”。问 他 i在听什么,他 i说 就是广播和新闻。
的、互指或语义关系紧密的成分之间的关系,第二 个成 分 可 能 是 名 词、代 词、零 形 式、动 词 等 等[6]。 本文以徐赳赳先生的 “回指”定义为基准,选取报 刊媒体公开发表的叙事文作语料,探讨叙事文语 篇中的人物回指问题。
二、叙事文语篇的人物回指
回指是生成和理解叙事文语篇的中心要素。 叙事文中,人物和段落的关系密切,人物往往能够 起到将段落串联起来构建语篇;一个典型话题的 次话题角色和相对独立性的性质,可以通过人物 以不同的回指形式而体现出来。 (一)名词回指
参考文献:
[1] M.A.K.Halliday,RuqaiyaHasan.CohesioninEnglish[M]. London:Longman.1976.
[2] SCLevinson.PragmaticsandtheGrammerofAnaphora:A PartialPragmaticReductionofBindingandControlPhe nomena[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87(23):
但也 有 少 数 语 篇 出 现 “代 词 后 指 (代 词 前 置)”现象。 就 是 说,整 个 语 篇 中 先 出 现 代 词,然 后再出现充当先行词的名词。徐赳赳举过这样的 例子:
⑦他 i倒下了。不是倒在他 i眷恋的祖国,而 是倒在异国的土地上。
一年前的 11月 22日下午,南斯拉夫首都贝 尔格莱德阴雨霏霏。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政务参 赞李文祥 i利用这个星期天赶写年终总结。
解和运用一门新的语言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人物回指形式的选择机制
徐赳赳在研究汉语代词回指时,指出人物回 指的选择受人物、情节、时间、连词以及结构制约。 这种观点有其合理之处,但人物回指是各种语言 中普遍存在的,因而其说服力有些不足。相比之 下,斯波伯和威尔逊的“关联论”似乎更具有说服 力。斯波伯 和 威 尔 逊 (1986)则 把 语 言 交 际 活 动 归属为认知活动,从语境效果与认知努力的角度, 提出了关 联 论。 关 联 论 指 出:“人 类 认 知 以 追 求 关联最大化为取向,争取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 最大的认知效果[9]”。语篇中的人物回指形式的 选择正是 取 决 于 “关 联 性 ”。 零 形 回 指 由 于 它 没 有任何实在的语言形式,语篇连贯性却是最强,使 用时付出的认知努力最小。语篇中零形回指和代 词回指的广泛使用,给作者和读者带来的是认知 与理解上的便利。而多个人物交替出现的语篇 中,由于人物变换频繁或情节复杂,倾向于使用一 部分名词回指规避歧义,降低读者的认知努力,强 化所指。
第 6期
贺大伟,等:叙事文语篇的人物回指研究
85
张永福跟同学丢沙包时,是捡沙包的…… (语料引自 2013.06.13南方周末,文章标题 《张永福》,作者任晓雯) 2.部分同形回指 语篇中,如果选用的先行词形式较长,后文回 指时常常删减部分词语。例如: ②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8月 27日,在昆山 一个路口,骑自行车的于海明和驾驶宝马车的刘 海龙发生冲突,刘冲回车中拿出砍刀攻击于,结果 刀被于反抢过来,刘被刺身亡。 (语料引自 2018.9.3“团结湖参考”微信公众 号,文章标题《耍狠的“龙哥”,装睡的自如》,作者 张静雯) 3.异形回指 根据表达的需要,回指词采用与先行词形式 完全不同的词语来进行指代。异形回指常常使用 表示职业、职务、职称、绰号以及家庭关系、社会关 系的词进行回指[7]。有时会根据语篇需要,采取 突出人物特征、凸显人物关系所使用的的比喻、借 代等修辞方式。 ③张永福 出 生 时,重 七 斤 半,谁 知 越 长 越 瘦 弱。家里订一份牛奶。丈夫去世后,吴丽妹又从 工友那里争取一份。逼着儿子,早一瓶,晚一瓶。 儿子不见长胖,身高也平常。 (语料引自 2013.06.13南方周末,文章标题 《张永福》,作者任晓雯) ④李少云在出租车上踩了 3年油门,却发现 还是冲不破生活的罩子。 3年前坐上 出 租 车 的 时 候,她 刚 抱 着 半 岁 大 的女儿依依离开前夫。那天是妇女节,为了照顾 女儿,这位没有太多能力的单亲妈妈只能把自己 和孩子一股脑儿塞进车里,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兜 兜转转。 (语料引自 2018.03.07中国青年报·中青在 线,文章标题《出租车上的家》,作者王嘉兴) ⑤蔡艳球红了,这是他生命中的意外事件。 他出生于江西九江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初中 文化,长得不帅,不 善 言 辞。 这 个 “85后 ”没 有 任 何才艺,“唱歌不是一般难听”。 (语料引自 2018.03.21中国青年报·中青在 线,文章标题《为流浪者流浪》,作者胡宁)
第 38卷 第 6期
2021年 6月
吉 林 化 工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JILININSTITUTEOFCHEMICALTECHNOLOGY
Vol.38No.6 Jun. 2021
文章编号:10072853(2021)06008404
叙事文语篇的人物回指研究
贺大伟1,2,崔耀琦3,葛晓昱4
(1.黑龙江大学 研究生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安徽财经大学 文学院,安徽 蚌埠 233040;3.吉林化工学院 外语 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4.黑龙江东方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6)
摘要:语篇回指是从语篇的角度来观察回指的语篇特性。人物回指是生成和理解叙事文语篇的中心要 素,其理解直接影响读者(听者)对语篇的理解。以近期报刊媒体发表过的自然的叙事文为语料,探讨 人物回指常使用的名词回指、代词回指和零形回指三种形式,分析其使用差异并探讨回指形式的选择 机制。 关 键 词:叙事文语篇;先行词识别;回指形式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039/j.cnki.cn22-1249.2021.06.020
五、结 语
叙事文语篇中,人物回指常使用名词回指、代 词回指和零形回指三种形式。中心人物明确且话 题延续性强时,多使用零形回指或代词回指,从而 实现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认知效果;人物所 指变 换 频 繁 时,则 倾 向 于 使 用 名 词 回 指,规 避 歧 义,降低认知努力。人物回指形式取决于 “关联 性”:认知需要付出的努力较小时,多使用零形回 指和代词回指;认知时需要付出较大努力时,倾向 于采用名词回指。
(语料引自 2018.02.09人民中国,文章标题 《圈套》,作者吴模定)
三、叙事文人物回指的先行词识别
叙事文语篇中,如果出现人物较多,这些人物 都有可能出现各自的回指形式。当人物反复出现 时,话题转换截断了“话题 /参与者的延续性”,回 指的情况就显得更为复杂,不容易辨别。
瑏瑡我第一次见红柯 i,大约是 1996年夏,陕西 省作协开会,青年作家秦巴子 j领了一位年轻人 i 来见我。他 j说他 i叫红柯 i,(i)从新疆刚回 来,(i)艺术追求上和我接近,(i)希望结识我。 后来,红柯 i又发表了许多作品,(i)逐渐显露出 大气象。我以欣赏的目光从远处注视他 i。他 i 的那些描写新疆的作品,总能打开我许多尘封的 记忆,带来许多惆怅。
叙事文当中,语篇如果只围绕一个中心人物, 话题具有较强的延续性时,多采用零形回指。
⑧张永福 i跟同学丢沙包时,(i)是捡沙包 的;打乒乓时,(i)是捡球的;跳鞍马时,(i)是 俯身 作 “鞍 马”的。他 很 少 玩,(i)放 学 回 家, (i)看连环画,(i)或者对着窗外,(i)双眼定
86
吉 林 化 工 学 院 学 报
(语料引自 2018.03.06南方周末,文章标题 《悼念红柯》,作者高建群)
这里先用“红柯”引出人物,后面再次提及该 人物,依次 使 用 名 词 回 指 “一 个 年 轻 人 ”、零 形 回 指“”和代词回指“他”。其后的出场人物“秦巴 子”,则使用代词“他”进行了回指。
对于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的母语者来说,这 个语篇的人物指称虽然复杂,但是并不存在理解 问题。但是对于非母语者,理解起来就存在一定 的难度。由此可见,探讨语篇中的回指现象,明确 先行词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参照关系,对于正确理
(语料转引自 徐 赳 赳 《现 代 汉 语 篇 章 回 指 研 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这个语篇采用倒叙结构,可以推测出先出现 的代词“他”,其指代对象是“李文祥”。这类语篇 前指 中,名 词 指 称 一 般 都 在 第 一、第 二 段 落 中 出 现,以便进入正常叙述。这类语篇的代词前指,一 般视作一种修辞方法,目的是给读者造成念,吸引 读者看下去。 (三)零形回指
和他 i的对话,不能抛出假大空的问题,任何 一个没有细节的问题在他 i面前说出来就像是个 笑话。
(代表 零 形 式,英 文 字 母 代 表 加 粗 字 体 的 词语,字母相同表示所指相同。以下同)
(语料引自 2018.05.11新京报,标题《陈建斌 做演员得 到 的 太 多 不 能 再 贪 得 无 厌 了 》,作 者 周 慧晓婉、)是 语 篇 衔 接 的 重 要 手 段,在 语言实际应用中广泛使用。语篇回指是从语篇的 角度来观察回指现象,或者说是观察回指的语篇 特性。可以说,对回指的理解,直接影响读者(听 者)对语篇的理解。
回指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韩礼德(1976) 在《CohesioninEnglish》中,将指称分为现场指示 的“外 指 (exophora)”和 篇 章 指 示 的 “内 指 (en dophora)”,并将“内指”进一步分为“回指(anaph ora)”和“前指(cataphora)”[1]。Levison(1987)则 认为,回指是某个缺少独立所指对象的语言成分, 通过跟另一个语言成分的联系,能找到其所指对 象[2]。Huang(1994)认 为,回 指 指 的 是 一 种 两 个 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对回指对象的解释,在某种 程 度 上 取 决 于 对 先 行 词 的 解 释[3]。 潘 文 国 (1997)认 为,回 指 作 为 语 篇 衔 接 手 段,也 叫 作 替 代、重复、省 略[4]。 佐 久 间 ま ゆ み (1999)将 回 指 称为 「指 示 · 反 复 · 省 略 表 现 」[5]。 徐 赳 赳 (2003)将回指定义为:某个篇章中两个先后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