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教学重点:朗朗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语: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X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一、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生字词
2、“湖”指西湖,回顾有关西湖的诗句:
3、变形段落为四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请结合“变形”,概括段意:
开头一段交代时间、地点,表现出大雪封湖、天寒地冻、寒气逼人的情景,与下文写“我”夜深人静时到湖心亭赏雪巧相映衬。

第二段具体写看雪。

作者从上到下,由宏而微,动静结合,层次清楚地展现出一幅天地茫茫、物我相融的西湖雪夜水墨画。

第三段移步换景,写湖心亭上两位金陵人对坐饮酒、作者被邀勉力喝了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

结尾段借舟子之口,画龙点睛。

舟子的大惑不解,为文章平添了无限趣味,深化了文章的意境,突出了作者的自欣之情。

这样的四段,将课文的“文脉”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一目了然,原来——此篇美文的写作思路是:背景→情境→故事→意味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点: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把握重点字词意思及重点语句翻译:
三、精读课文,探究思考:
1、这篇短文中啊,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

要点: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还有一个舟子在说话。

2、文中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X岱的形象。

板书“痴”
说明:抓矛盾是为下文留下伏笔,抓“痴”是抓全文切入点。

3、如何理解“痴”?文中“痴”表心在哪些地方?
(1)、傻,无知(2)、精神失常,疯癫。

通俗来说,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

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咱们讨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呆气了。

表现:“是夜更定”,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

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什么声音都没有。

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万籁俱寂是从听觉上
视觉: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气,到空中马上就被凝固了,耳边是呼呼的风声,空气都是冰凉的。

用一成语来表达:天寒地冻。

X岱,居然在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异”啊?
这是:板书:行痴
思考: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多拖沓啊,古人不是说要惜墨如金吗?一连用了三个“与”,去掉三个“与”,如何?X读去掉前句与去掉后句,让学生找区别。

要点:三个与字显示了天空与云层山峦湖水混朦一片,举目皆白的天地苍茫的景象。

反复读,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

思考:有一个地方,老师不解啊。

你说文中那些量词怎么这么怪啊?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改:
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要点:借这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的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渺小的感叹。

反复读“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注意“而已”的读法,感受“而已”的言外之意了。

要点:景啊,人啊,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在苍茫天地中,他们都似有似无,“天人合一”了!可见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愿望啊!
板书“痴景”。

X岱在自然中如此忘情,表明他对自然有什么感情?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思考: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突然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
认真读“大喜”一句。

师: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咱们用文言文说出来。

参考: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思考: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不留E-mail。

不是知己吗,为何不互留某某?
要点:他只愿融入自然中,和自然为友,而不愿进入世俗的生活,这就表明X岱的孤高情怀和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思考: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是X岱数不清楚人数吗?是X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如何理解“独”字?
“独”字不仅写出了数量,更写出了X岱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反映了作者的孤傲清高的性格。

思考: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为何?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
要点:舟子没有文化,不可能懂他。

他一言不发,摇着头,脸上有一丝琢磨不透的微笑。

他一脸端庄而严肃,眼睛如深潭般深邃。

在又起的漫天大雪中凌寒独立,一言不发。

思考:此时此刻,他心里会说什么呢?
要点:开始上课时,老师说X岱心中有寒冰,同学们,找找这个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作者介绍。

参考: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X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

总结: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X岱这位痴人之痴心。

板书“痴心”.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

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

他们不仅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

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
找心智的独一。

同学们,有人曾这样评说作者: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凝寒独立是其人格。

X岱:《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师:X岱说七月中旬的西湖一无可看,只能看看来看西湖的人。

那些来看西湖的人,乘着船,喝着酒,结朋交友,说是来赏月的,却没有赏月的姿态,也没有赏月的心意。

X岱认为这些人来看西湖来赏月,更多的只是附庸风雅。

不是来真正欣赏西湖的。

他讽刺的一种“看月者我们课文中的金陵客煮酒赏雪,呼朋唤友,并不是X岱所欣赏的。

正如刚一同学说的,X 岱与他们打招呼仅仅是出于礼貌。

三杯过后,他就匆匆而别,尽兴而来,败兴而去。

X岱游西湖,选择人鸟声俱绝的冬雪清晨独往,在清冷浩大的孤独天地中,人与天地与山水融为一体。

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

惟有这天地才是他真正的知己。

像X岱这样的孤高情怀,我们还在哪些文章中读到过。

生: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陈子昂的《登幽州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师:掀开历史的长河,千万万的人群中,不乏有X岱的知己者。

我们一起来朗读
多媒体显示:
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

一个人,登台长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个人,寒江钓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个人,登高作啸: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个人,夜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一个人,独往湖心亭: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同学们,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X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