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能力建设中的军民融合(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事能力建设中的军民融合(上)
作者: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军转民》 2014年第11期
深化战略投送能力建设军民融合,应以国家运力为主体、以军队运力为骨干,按照军地一
体化的模式组织实施,着力建设军队战略投送骨干力量,充分挖掘国家交通运输潜力,不断完
善军民一体的战略投送指挥管理体制机制。
■ 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军事效益,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破解军事斗争准备中的突出矛盾和
问题,不断提高军事能力。
军事能力是军队捍卫国家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安全的能力,包括核
心军事能力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军事能力建设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领域。
一、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的军民融合
战略投送能力是军队根据使命任务要求,综合利用各种投送手段,联合、立体、快速、精
确地对军力要素实施远距离、大规模空间移动的能力。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军民结合的军事物流体系和军地一体的战略投送力量体系”。
(一)建设现状
1. 国家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交通运输逐步由单一形式的地面交通发展
到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综合方式的立体交通。
铁路建设方面,截至2013 年年底,
运营里程突破10 万公里;时速超过120 公里及以上线路超过4 万公里,其中时速超过160公
里线路超过2 万公里;高铁突破1 万公里,在建规模1.2 万公里;[2]西部铁路达到3.8 万公里。
[3] 公路建设方面,截至2013 年年底,通车总里程为434.6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10.4 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到“十二五”末,预计高速公路里程将超过12 万公里。
水路建设
方面,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近20 万艘,专业远洋运输船舶近3000 艘;万吨级深水泊位数位居世界前列,上海港为世界第一大港,大型高技术水上船舶与集装箱建造技术和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目前,民航拥有1000 多架先进民航主力飞机,形成了发达的世界性航空运输网;2013 年,运-20大飞机首飞成功,最大起飞重量达200 吨、最大载荷达66 吨,跻身世界战略运输机前
十行列。
[4] 同时,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海运信息化管理系统、航空管理系统、管道信息
化监控系统已得到广泛运用,智能交通系统正在全面启动。
国家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快速发展,
为推进军地一体的战略投送力量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 交通基础设施和装备制造贯彻国防要求稳步推进
在交通基础设施贯彻国防要求方面,“十一五”以来,地方政府修建边防公路11600 多公里、部队进出口道路2000 余公里,在新改建铁路中贯彻军事要求350 多项,建成水路战备滚
装码头19 座,初步形成了战场交通网络。
[5] 另据统计,截至2010 年年初,全国铁路建有军运设施的车站已达1000 余个,构成了较为完整的保障网络。
[6] 在民用装备制造贯彻国防要
求方面,2012年8 月,目前全国规模最大、远航能力最强的客滚船“渤海翠珠”在山东烟台港首航,这艘3.6 万总吨的民用客滚船,在设计建造中贯彻了国防要求,可成建制投送部队人员
和重型装备。
这是民用装备制造贯彻国防要求提升我军战略投送能力的一次成功实践。
[7]
3. 民用运力动员助推军队战略投送能力提升
在军事演习中运用和检验民用运力。
2009 年,我军举行“跨越-2009”军事演习,参演部
队包括4 大军区的4 个建制师近5 万人,另有6 万台车辆和大型装备,以及空军和陆军航空
兵的多种机型。
演习中,我军首次大规模动员民用运输力量,部队除乘坐空军运输机外,还征
用有关航空公司的民航客机和货机,人员运输全部使用客车车厢,大型武器装备使用平板车厢,包括使用时速200 公里以上的动车组输送轻装兵力。
[8] 在海外非战争行动中借助民用运力。
我军利用地方交通部门和企业海外保障体系,完成了历次赴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海军编队的运输补给;与民航运力联手,完成了利比亚撤侨任务,并在印度洋海啸、海地及智
利地震灾害国际救援行动中,保障了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在第一时间快速投送到位。
[9]
4. 战略投送能力建设军民融合步入法治化轨道
2004 年1 月1 日,《民用运力国防动员条例》实施,各省均依照该条例制定了本区域民
用运力动员具体办法。
为保护民用运力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并激发其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国
家制定了《民用运力国防动员补助补偿规定》。
2013 年4 月,《国防交通法》正式进入立法
程序。
[10]
(二)存在问题
1. 战略投送领域工业水平不高制约融合发展
战略投送领域尖端科技工业水平不高,导致我军战略投送工具研发与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
严重滞后于发展需求。
我军海上投送装备缺乏大型滚装船等远程骨干运输舰船,大型综合登陆
舰数量较少;空军现有运输机尤其是大中型运输机数量较少,一些军用机场还不能满足伊尔-76 飞机起降的要求。
目前,美军直接用于战略投送的大型运输机有700 多架,俄军装备的中远程
运输机有800 余架,印军也达到200多架大中型运输机的规模。
[11] 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
未来需要10 个以上的运输机团、400 架以上的运-20系列飞机,才能满足在亚洲地区执行任务的需求。
[12] 当前运-20 大飞机首飞已经成功,但距离交付使用还有一段时间,发动机还依赖进口,需要与能力之间存在不少差距。
2. 利用国家交通资源实施战略投送能力不足
现代战争和军事活动是高度依赖民用运力的实践活动。
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动用民用航空
运力运送273% 的物资和64% 的人员。
截至2013 年,美军陆上运输的88.3%、空运的50.3%、
海运的85% 都是依靠民用投送资源完成的,其民用商船队被称为“第二海军”。
[13] 相比之下,尽管我国立体交通网络发展迅速,但由于军民融合发展滞后等原因,军队利用国家交通运
输力量资源,特别是利用新型现代交通运输资源实施战略投送的能力却没有同步提高。
我军在
依托国家立体交通网络资源方面还有很大潜力。
3. 军民融合战略投送指挥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军民融合战略投送指挥体制还不完善,指挥关系、指挥程序、指挥手段尚不健全。
在军地运力综合使用、多种运输方式综合运用和计划协同衔接等方面,尚未形成高效顺畅
的工作机制,投送力量派遣和使用上分别由不同部门负责,导致军地投送力量联动效能较弱。
以航空投送为例,军用运输机由空军作战部门统一调配,民航飞机由总后勤部军交部动员征用,航空运力缺乏统筹机制,联合保障效能受到制约。
(三)深化战略投送能力建设军民融合的着力点
深化战略投送能力建设军民融合,应以国家运力为主体、以军队运力为骨干,按照军地一体化的模式组织实施,着力建设军队战略投送骨干力量,充分挖掘国家交通运输潜力,不断完善军民一体的战略投送指挥管理体制机制。
1. 提升战略投送装备工业基础的实力水平
坚持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以研制大型运输飞机、大型快速海运船为重点,带动我军战略投送运输工具的跨越式发展;以大型陆基、海基和空基作战平台建设为重点,发展远程兵力、火力投送手段;以预警探测、空中加油机、大型海上补给船等保障装备为重点,发展战略投送保障手段。
[14] 同时,远程战略投送工具建设应坚持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和研制与改造并重的原则,重点建设海空战略投送能力。
2. 依托国家交通运输实力发展军队战略投送能力
坚持依托国家交通运输实力发展军队战略投送能力。
充分挖掘民用运输力量潜力,加大民用运输工具贯彻国防要求力度,有计划地改装一批适合军事运输的大型民用飞机、船舶和平板拖车,建立战略投送后备机队、船队、车队,纳入国家战略后备力量体系,为实施战略投送奠定基础。
加快完善民用运载工具被征用或加(改)的经济补偿标准,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经济补偿机制,确保战略投送军民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3. 完善战略投送力量军地统筹机制建设
加强战略投送能力建设军民融合,需要统筹使用军地交通运输力量,实行统一调度指挥。
军民融合战略投送机制建设,重点是要健全组织指挥机制、交通运输动员机制和投送力量建设机制。
按照“三军一体、军地一体、集中统一、顺畅高效”的原则,成立专门机构,形成军地运力统一协调、统一使用的运行机制。
4. 加强军民融合海外战略预置建设
战略预置是现代战略投送手段的新发展。
[15] 应积极推进海外战略预置建设。
在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使用国外保障基地或在适当地点建立驻泊点和补给点,实现海军兵力的海外战略预置。
加强战略前沿岛屿、岛礁建设,修建机场或建立大型浮动平台、浮动码头和固定式平台,作为飞机起降平台和空海装备远程战略投送物资补给点。
二、信息化能力建设的军民融合
当今世界,新军事革命蓬勃发展,信息化浪潮汹涌澎湃。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国信息化领域的军民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有力地推动了军队信息化能力建设,信息化军民融合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提升军队信息化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建设现状
1. 融合的基础更加厚实
以物联网、云计算、第三代移动通信与无线通信、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新技术不断涌现,我国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为更好地推动信息领域军民融合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
同时,信息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环境条件也日益成熟。
2010 年国家出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军队制定了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发展路线图,从政策、规划层面上为信息化建设军民融合明确了定位,提供了遵循。
尤其是空天
领域、信息科技领域等重大军民两用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及应用,推动信息领域军民融合式发
展上升到战略层面,为军民融合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提供了有力保证。
2. 融合的领域日益拓宽
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信息化能力建设军民融合领域不断拓展。
越来越多的民用信息技术
成果在部队信息化建设中得到应用,信息领域军民融合逐步由成品采购、单项目、小范围的简
单低级合作向体系集成、跨领域、深层次共建的高级阶段演进,进入深度融合的发展阶段。
信
息领域军民融合的不断拓展,牵引我军战场建设、综合保障、教育训练等领域的军民融合信息
化建设全方位展开,有力地提升了国防和军队信息化能力和水平。
3. 通信设施的融合形式多样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军民共建共用,是推进信息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提高我军打赢信息化局
部战争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通信干线基础网络建设军民融合的力度,通过国家统筹、军地协力,建成了覆盖全国、军民共享的“八纵八横”光纤干线骨干通信网。
[16] 同时,在卫星通信设施领域广泛采用军民共建共享,军地合作共建卫星、军地互换卫星通信资源、军地同星搭载、商业租用等共建共用模式,既节约了成本,又推进了军队通信能力的
提高。
如由总参谋部与原国家邮电部共同投资建设管理的中星SA,就是成功的一例。
4.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国信息领域军民融合工作扎实推进,信息资源军地共享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既加快了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也促进了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地理空间信息领域,西部测图工程、海岛(礁)测绘工程、高分辨对地观测系统、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和新
一代基础地理框架建设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军民共建共享的局面;海洋及海战场环境信息领域,海军在积极与地方相关部门广泛开展海洋信息、导航、气候等方面战略合作的同时,还为地方
无偿提供海洋测绘产品,军地协同开发海洋的格局初步形成;[17] 交通战备信息领域,在完善交通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的同时,2013 年总装备部和交通运输部又联合开发了“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服务示范系统工程”,目前在江苏、安徽、河北、陕西、山东、湖南、宁夏、贵州、天
津9 个省区市的“两客一危”车辆上安装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终端,[18] 不仅保障了地方交
通运输的安全,也增强了我军战略投送和日常运输保障能力。
(二)存在问题
1. 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2011 年,总参谋部成立了信息化部,虽然这种横向的跨部门协调机构与原有的纵向的领导机构形成了矩阵式领导管理体制,有利于强化对军队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管理,但是依然存在
“统分”结合机制、规划计划管理方式、协调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
特别是这个机构是设
置在军队的管理机构,其协调管理职能仅仅局限在军队内部,很难协调地方政府、企业及其他
民间机构参与军队信息化建设。
由于缺乏权威、高效协调军地的统一领导管理机构,导致信息
领域军民融合中权责不清、关系不顺、政出多门情况的出现,各军兵种、各地方部门仍然分散
管理、分头作业,缺少综合管理和建设引导。
2. 资源配置效益不高
信息领域军民融合效益不高突出表现在资源利用率不高和重复建设严重两方面。
一方面,
目前我国光缆、微波、卫星、移动通信等国家公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技术先进、覆盖地域广、
传输容量大,有大量富余资源可用,而军队战备执勤、训练演习、教育管理等尚不能充分利用
国家公用信息网络和资源,影响了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军民之间、军兵种之间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自发展、各搞一套、互不兼容,导致军地条块分割、重复建设严重、信
息资源配置不够科学、效益低下等问题比较突出。
3. 标准规范建设滞后
目前,国家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各自制定发展规划和计划,各自控制相关资源,各自组织技
术研发,各自制定行业标准,军用标准与民用标准自成体系,军队各兵种间信息标准不统一,
成为信息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壁垒。
同时,部分军用标准已经过时,失去可用性或先进性。
有些军用标准与民用标准差别过大,兼容性比较差,信息难以互通共享,军民融合的信息技术
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4. 军地协同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当前,军地信息技术研发相对封闭、力量分散,国家信息技术力量的整合力度不够,军地
协同、联合攻关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一方面,地方信息领域的科研生产机构“参军”难
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具有信息技术优势的民企没有纳入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另一方面,信
息技术军民间的共享和转移不够,信息技术资源闲置和信息建设技术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再一方面,军地之间信息技术合作开发、联合研制的机制尚不完善,如何形成军地信息科研的
合力来加快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步伐,仍然是推进信息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要着力解决
的重要课题。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军民融合的着力点
1. 改革体制机制,破解融合难题
推进信息化能力建设的军民融合发展,动力在改革,出路也在改革。
应在国家和地方区域
两个层面,统筹谋划,分步推进,逐步将军队信息化建设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从顶
层建立统筹国家信息化建设发展与军队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模式及运作方式。
依托国家、军队和
地方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职责明晰、协调顺利、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促进信息
化能力建设的军民融合科学发展和有序推进。
2. 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军地双赢
优化配置军民资源,促进信息化建设要素双向流动,加快军民两个体系的有机融合。
应统
筹军地信息化建设,避免重复浪费,要把资源投向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领域、重点项目。
发挥市场在信息化能力建设军民融合发展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市场规律和军队
建设规律的作用。
实现信息技术“民转军”和“军转民”的双向转移,形成军地资源顺畅流动
的局面。
依托国家、地方资源,专设保密设施,解决军队高速数据、宽带业务、多媒体业务以
及移动通信和执行境外远海任务的远距离通信问题,形成既满足军队需求,又使国家、地方信
息基础设施和运营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局面。
3. 联合技术创新,促进融合发展
创新是推进信息化能力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的灵魂。
开展军地联合攻关,引入市场机制,以
专项工程的形式下大力攻克网络空间核心技术,摆脱核心软硬件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
比如,
我国研制的操作系统、微处理器芯片等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尽管综合性能存在技术不足,但安全可控,应不断增加投入,加大军民联合创新力度,在军事领域推广应用,形成以用促研
的良好局面。
充分发挥军队、地方积极性,加紧整合网络空间作战力量。
我国具有世界上最为
庞大的网络用户群,完全具备转化民间网络“侦攻防”力量为我所用、弥补力量短板,打一场
网络时代人民战争的基础和条件。
根据现有基础和实际需要,选择建立军警民一体的移动通信系统,建设平战结合的电磁频谱管理机制,建设军地衔接的军事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国防油料物联网示范工程,构建军民一体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探索联合创新、优势互补,推动有利于战斗力提升的信息化能力军民融合建设。
(据《中国军民融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