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陕西省榆林一中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附答案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陕西省榆林一中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
物理试卷
1.下面对哈尔滨美景描述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A. 初春,太阳岛上冰雪变成涓涓水流
B. 盛夏,防洪纪念塔广场花朵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
C. 深秋,中央大街的树上挂着洁白的雾淞
D. 隆冬,松花江水变成剔透的冰
2.如图是海波的熔化图像,图像所获得的信息中正确的
是()
A. 海波的熔点是48℃
B. 海波只有在BC段需要吸收热量
C. 海波在48℃时一定处于液态
D. 海波熔化过程经历了7min
3.夏天,向盛有牛奶的杯内充入少量液态氮,可以快速制成一杯看似“热气腾腾”的
冰激凌,贸然食用易冻伤食道。

看似“热气腾腾”,其实是()
A. 液氮汽化后形成的氦气
B. 液氮凝固后形成的固态氮
C. 冰激凌中的水汽化后形成的水蒸气
D. 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小水滴
4.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的是()
A. 冰凌的形成
B. 冰雪消融
C. 雾松的形成
D. 露珠的形成
5.风景优美的光雾山,夏天云雾缭绕,冬天大雪纷飞,宛若人间仙境,其中关于雾、
雪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A. 液化、凝华
B. 汽化、凝华
C. 汽化、凝固
D. 液化、凝固
6.在下列现象中,与所对应的物态变化相吻合的是()
A. 冬天,室外盆中的水结冰--凝华
B. 清晨梵净山的雾--汽化
C. 篮球场上的积水被晒干--蒸发
D. 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凝固
7.炎炎夏日,洒了水的地面,晾在阳光下的湿衣服,过一会儿就变干了;烧开着的水,
过一会儿水就变少了。

关于这两种热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 前者是汽化吸热,后者也是汽化吸热
B. 前者是汽化放热,后者是升华吸热
C. 前者是熔化吸热,后者是升华吸热
D. 前者是凝固放热,后者是液化放热
8.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固吸热
B. 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是液化现象
C. 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D. 晾晒的湿衣服变干是汽化现象
9.关于下列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4℃
B. 乙图中,某晶体熔化图象中bc段,晶体内能不变
C. 丙图中,花儿上的露珠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D. 丁图中,烈日下小狗伸出舌头降温,是因为水汽化放热
10.下列场景与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A. 春季,小明体育训练后满头大汗,回到教室不停扇风--提高液体温度加快蒸发
B. 夏季,小明手拿着一瓶冰冻矿泉水,冰减少,手感到凉--熔化吸热
C. 秋季,小明发现操场上的双杠上铺满了一层霜--霜是非晶体
D. 冬季,戴眼镜的小明从教室外走进教室内,镜片模糊不清--液化吸热
11.如图所示是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由此可判断()
A. 海波是非晶体
B. 海波的熔化时间是5min
C. 海波的熔点是50℃
D. 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12.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 清晨,缭绕在山间的雾是水汽化形成的
B. 清晨,附着在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 夏天,往地面洒水降温,利用了水蒸发吸热
D. 夏天,在食品运输车里放些干冰降温,是利用干冰熔化吸热
13.人在夏天出汗时扇扇子感觉凉快,用扇子对着温度计扇风,温度计的示数将()
A. 降低
B. 不变
C. 升高
D. 无法确定
14.严冬的早晨,可以发现窗户的玻璃上有一层“冰花”,这是由于()
A. 室外的冷空气先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B. 室外的热空气向玻璃放热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C. 室内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D. 室外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15.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可以产生白雾,形成所需的舞台效果,这种雾实际上是()
A. 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形成的小液滴
B. 干冰迅速熔化后再蒸发形成的气体
C. 干冰迅速升华而形成的气体
D. 干冰升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16.如图是常用的一种体温计,它是根据______ 性质制成的,此时它指示的温度是
______ ℃.
17.刻度尺是测量______的基本工具,如图所示的测量中,刻
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毫米,木块长度是______厘米.
18.给下列物体长度填写适当的单位:
一名中学生的身高170______;一只鞋的长度2.0______;一张纸的厚度70______.19.秋冬季节,有时有雾生成而影响交通或班机起飞,雾的实质是______,它是由______
而成的,这一过程中要______热.
20.如图甲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根据图象中的信息可以知道第6min
时,该物质处于______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该物质是______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图乙是酒精沸腾时的图象,由图象信息可以知道,酒精温度计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水沸腾时的温度。

21.在少雨干旱的季节,为了使农作物能正常生长,必要时可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这是由于干冰在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时迅速______(选填“吸收”或“放
出”)热量使周围的气温急剧下降,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

22.把1kg的水从60℃开始加热至沸腾,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
象如图所示,由图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水沸
腾时,水面上方的气压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
“等于”)标准大气压。

23.滑雪是很多人喜欢的冬季运动,自然界的雪是水蒸气______而成的;当自然界降雪
不足时,滑雪场需要“人工造雪”;在0℃以下的天气里,造雪机喷射出水雾,这些雾滴遇到冷空气发生______,形成“人工雪”。

(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4.学习了物态变化后小叶同学按照课本做了下面的实验,并思考形成霜的条件。

如图
甲,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约半分钟,惊奇发现部分冰熔化成水,这个物态变化过程______(选填“吸”或“放”)热,再用温度计测量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示数如图乙,则该混合物温度是______℃,小叶同学
经过思考明白实验中加盐的目的是降低冰的______。

同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发现形成了大量的白霜,经过思考和分析,小叶同学知道了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形成的。

25.去年5月,昆明市气温连续10天达到30℃左右,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昆明
人着实体验了一下什么叫“酷暑难耐”。

往室内地面上洒水、打开窗户通风、尽量穿短衣短裤等避暑手段纷纷登场。

这些措施为什么可以使人感觉到凉爽?小林同学准备了滴管、水、两块玻璃片、吹风机(有加热和不加热两挡),请你加入进来一起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并将其中一滴水摊开,把它们放
在室内,观察蒸发情况,这是探究蒸发快慢与______的关系;
(2)如果要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应该______然后用吹风
机(不加热挡)______,观察蒸发情况;
(3)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
然后用吹风机(加热挡)去吹其中一滴水,观察蒸发情况,这样做是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原因是______;
(4)该实验将水滴在玻璃片上而不滴在木板上,这是为了______;
(5)发烧病人使用酒精擦拭身体降温比用水擦拭的效果更好;一滴油和一滴水掉在
玻璃桌面上,水很快就不见了,而油还在,由此,你的猜想是______;
26.小明在实验室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该装置中有一处明显错误是:______。

实验前,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这样做是为了______。

(2)另外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完成该实验,他们分别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
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得到a、b两个不同图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3)如表是实验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温度记录,小明由于粗心大意记错了一个实验数
据,你认为错误的数据是第______min时水的温度,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时间/min…891011121314…
温度/℃…96979898959898…
(4)改正数据后,小明根据实验数据判断出实验室内水的沸点,那么在当时的实验
室环境下,99℃的水将处于______态。

(5)温度计刚放入热水时,表面变得模糊,看不清示数,是由于水蒸气在温度较低
的温度计表面______成小水珠造成的。

27.小明同学用天平测物体质量,首先取来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发现如图1所示
情况。

(1)他应采取的措施是将右侧平衡螺母向______移动至横梁平衡;(填“左”或
“右”)
(2)天平调节平衡后,小明按图2所示的方法来称量物体的质量,小华立即对小明说:
“你操作时至少犯了两个错误。

”小华所说的两个错误是:①______,②______。

(3)最终天平平衡后,砝码及游码如图3,则物体质量是______克。

28.夏天,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上面挂有一层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冰棍
周围冒“白烟”;当把冰棍放在玻璃杯里时,玻璃杯外壁出“汗”,请解释其中的“粉”、“白烟”和“汗”各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春天,冰雪消融,它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
B、夏天,露珠晶莹,露珠是液体,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后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秋天,雾淞是固体,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凝华后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冬天,松花江水变成剔透的冰,冰是固体,它是由液态的水放热凝固后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它需要吸热;
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它需要放热;
凝华是指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它需要放热;
凝固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它需要放热。

要判断各选项的物态变化是否相对应,首先要弄清楚各选项的物态变化特点,然后根据变化前后的物态特征来判断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2.【答案】A
【解析】解:
A、在BC段海波的温度保持48℃不变,说明海波是晶体,且海波的熔点是48℃,故A正确;
B、根据图像可知,海波在AB、B
C、CD段都需要吸收热量,故B错误;
C、海波在48℃时可能处于固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也可能是液态,故C错误;
D、根据图像可知:海波在第6min~12min这段时间内熔化,所以海波熔化用时:
12min−6min=6min,故D错误。

故选:A。

(1)晶体首先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达到熔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这种晶体的熔点。

晶体完全熔化后,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2)晶体熔化前吸热温度上升,处于固态;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熔化后,温度上升,处于液态。

对于此类图形题,应明确横、纵坐标轴及各关键点所代表的物理意义,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3.【答案】D
【解析】解:常温常压下氮是气态的,将牛奶杯内倒入液态氮,液态氮迅速吸热汽化,导致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为小水滴。

故选:D。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抓住物质前后的状态变化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4.【答案】D
【解析】解:A、冰凌的形成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冰雪消融,冰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雾凇出现,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露珠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分析各选项中物质的状态变化,就可得到正确选项。

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的判断,属于热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抓住物质前后的状态变化。

5.【答案】A
【解析】解:形成雾的过程中,水蒸气→液态水,属于液化的物态变化过程;
形成雪的过程中,水蒸气→固态的雪,属于凝华的物态变化过程。

故选:A。

判断物态变化,要抓住变化前后物质所处的状态,雾的形成是由气态→液态,霜的形成是由气态→固态;然后根据所学物态变化的几种类型来进行选择
解答此类题,一定要抓住物态变化前后,物质所处的状态,然后再根据所学物态变化的几种类型对号入座。

6.【答案】C
【解析】解:A、冬天室外盆中的水结冰是由原来的液态变成了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现象,故A错误。

B、清晨梵净山的雾是由原来的气态的水蒸气遇冷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现象,故B 错误。

C、篮球场上的积水被晒干是由原来的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蒸发)现象,故C 正确;
D、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固态的冰,是升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首先判断每一个现象原来和现在的状态,然后根据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定义进行判断: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体的过程是熔化;
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
物质从液体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7.【答案】A
【解析】解:洒了水的地面,晾在阳光下的湿衣服,过一会儿就变干了,是水吸收热量蒸发成为水蒸气了;烧开着的水,过一会儿水就变少了,是水吸收热量沸腾变成水蒸气
了。

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

故选:A。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都要吸收热量。

其中蒸发是一种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一种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此题考查了汽化两种方式的应用,熟练掌握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基础。

8.【答案】A
【解析】解:
A、冬天,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A错误;
B、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B正确;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C正确;
D、晾晒的湿衣服变干,由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A。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本题考查物态变化以及吸放热情况是一道基础题。

9.【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温度计的使用、晶体的熔化及物态变化知识的掌握,知识点较多,但难度不大。

A.温度计读数时,要认清零刻线和分度值;
B.晶体熔化时吸热,内能增大,温度不变;
C.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水汽化时吸热。

【解答】
A.由图可知,液柱在零刻度下方,且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4℃,故A正确;
B.此图象为晶体熔化图象,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其内能增大,故B错误;
C.花儿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不是凝华,故C错误;
D.小狗伸舌头降温是利用水汽化时吸热的原理来降温的,故D错误。

故选A。

10.【答案】B
【解析】解:A、春季,小明体育训练后满头大汗,回到教室不停扇风--提高液体上方
空气流动加快蒸发,故A错误;
B、冰块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故B正确;
C、秋季,小明发现操场上的双杠上铺满了一层霜--霜是晶体,故C错误;
D、冬季,戴眼镜的小明从教室外走进教室内,镜片模糊不清,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
液化放热,故D错误。

故选:B。

(1)根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答题,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的
温度;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
(2)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熔化吸热;
(3)霜是晶体;
(4)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放热。

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常见物态变化现象,注重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是一道联系实际的好题。

11.【答案】C
【解析】解:
(1)由图象可知,海波从第5分钟开始温度保持50℃不变,所以海波是晶体,其熔点为50℃,约到第8min时熔化完成,则熔化过程持续了约8min−5min=3min,故AB错误,C
正确;
(2)海波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1)由图象可以看出,熔化过程中出现一段温度恒定的时间段,这是晶体的典型特征,根据常识可判断海波是晶体。

(2)知道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属于海波的熔化过程。

根据图象进行判断熔化时间。

(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

此题通过考查海波的熔化图象,考查了学生对晶体熔化特点的掌握,并能够从熔化图象中总结出相关信息,考查了学生对熔化图象的综合分析。

12.【答案】C
【解析】解:A、雾是液态的小水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变化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快速放热后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B错误;
C、夏天,往地面洒水降温,利用了水蒸发吸热,C正确;
D、夏天,在食品运输车里放些干冰降温,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D错误。

故选:C。

AB、搞清雾和霜分别是水的什么状态,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C、水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D、干冰升华(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吸热。

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是一道热学的基础题。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状态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13.【答案】B
【解析】解:扇扇子时加快汗水表面空气的流动,汗水的蒸发加快,汗水蒸发时要向皮肤吸热,从而使人觉得凉爽.但周围的气温不变,所以用扇子对着温度计扇,由于温度计上不存在液体的蒸发,所以它的示数不会变化.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夏天扇扇子与不扇扇子的区别是此题的入手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蒸发吸热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人体上的汗水的蒸发是造成人感到凉爽的根本原因.
14.【答案】C
【解析】解:“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在其内表面凝华为小冰晶。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5.【答案】D
【解析】解: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容易升华,舞台上喷洒干冰后迅速升华,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成为白雾。

故选:D。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是吸热的;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做凝华,液化和凝华的过程都需要放出热量。

此题考查的是升华吸热和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16.【答案】液体的热胀冷缩;36.5
【解析】解:
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由图知,体温计上1℃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0.1℃,即此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此时的温度为36.5℃.
故答案为:液体的热胀冷缩;36.5.
①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②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先要弄清楚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末端所对刻度相垂直.
此题考查的是体温计的原理和读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体温计,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17.【答案】长度1 1.40
【解析】解: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

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分度值1mm;刻度尺的左端与7.00cm对齐,右端与8.40cm对齐,则物体的长度为8.40cm−7.00cm=1.40cm。

故答案为:长度;1;1.40。

(1)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即分度值;
(2)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8.【答案】cm dmμm
【解析】解:一名中学生的身高170cm;一只鞋的长度2.0dm;一张纸的厚度70μm。

答案为:cm;dm;μm。

首先要对题目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结合对生活实际的认识,填入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填入符合实际的单位即可。

19.【答案】小水珠水蒸气液化放
【解析】解:冬天在前面风挡玻璃上有产生“雾”是小水珠,是飞机内部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附着在玻璃窗的内表面,液化放热;
故答案为:小水珠;水蒸气液化;放。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注重了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0.【答案】固液共存晶体不能
【解析】解:(1)读图甲可知,第6min时,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故此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2)读图甲可知,该物质熔化时,温度固定不变,故该物质为晶体;
(3)由图乙知酒精的沸点位78℃,沸水的沸点为100℃,酒精的沸点小于水的沸点,所以酒精温度计不能用来测水沸腾时的温度。

故答案为:固液共存;晶体;不能。

(1)当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时,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
(2)晶体熔化时有固定的熔点;
(3)择温度计的原则是:温度计内的测温物质的凝固点应该比被测温度低,沸点应该比被测温度高。

本题最大的特点就是所需要解答的问题基本上都需要读图来获得答案,因此,能正确读图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

21.【答案】升华吸收
【解析】解:干冰在常温下会迅速变成二氧化碳气体,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升华吸热,使周围的气温急剧下降,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

故答案为:升华;吸热。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人工降雨过程物态变化的分析,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抓住物质的状态变化是解此类题目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