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优课课例的再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摘要:优课课例是教师多次研磨后的“成品”展示,也是反映个人学科素养和集体智慧结晶的“精品”。
笔者根据优课观摩结合自身平时心得试从设计理念、导入课堂、课堂活动、课外延伸几方面进行了再思考,以使今后的课更加流畅、高质。
关键词:高中历史
优课课例
课堂
2018年我又一次作为观摩教师代表参加南通市教科研中心组织的优课评比活动,心中有些失落又有些期待。
失落的是没有作为比赛老师参加,期待的是大市各种不同老师的亮点。
这次比赛课题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赛课教师都阅读了大量的史学书籍,参考了不少名师的课件,在同行和研训员的建议下反复推敲后展示,既上出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又体现了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设计理念多元化
在新形势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肯定要围绕课标及五大核心素养来设计,然而各教师的历史素养不同,
对教材的理解也不同,所研究的领域也不同,在设计课时的理念也不同。
有的是围绕标题变动,分为发现变动、回望变动、续写变动来设计,有的是根据内容对课本标题的再润色设计成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求生存、
内忧外患的困境中图自强、欧风美雨的浸染下谋复兴三部分,有的是围绕大变局分为文明间碰撞、现代化起步、现代化新力量三块或者分为阵痛和新生两部分,有的是围绕郑观应、方举赞年谱来安排,有的是根据典型人物唐廷枢、李鸿章、陈启沅创办的典型企业来贯穿本课,有的是将地图或图片与材料、适当文字表述同步推进,有的将典型人物、材料、图表相结合根据需要选用,大多数设计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内容重新设计本课。
经调查发现那种将图片、
材料同步推进的设计比较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需要,教师们也觉得图片或地图能让学生直接感知历史,材料能让他们论从史出,二者的结合加上一定的文字表述的方式会让学生多种感官都动起来,让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更加容易并且深刻。
二、导入课堂新颖化
导入可以是简洁的语言、
直观的示意图、熟悉的地方特色、应知晓的时事热点、感兴趣的新生事物图片或视频等触发学生心灵的情景,这样才能较快的让他们收心并将目光转移到课堂上来。
有的教师借助19世纪中叶英国海外贸易和两次鸦片战争的示意图导入发现变动,有的是从时事热点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引出工业化概念,有的是借助轮船招商局路线图及发行的邮票的解读引出文明的碰撞,也有的从地方民歌、当下学生很熟悉的微信朋友圈、现代化潮流的视频或概念的诠释直接导入等等。
最让我当时感到无法理解的是从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导入,因为本课看似与改革开放并没有太大关联,这让我感到诧异又引发了我的兴趣。
原来该教师是借助最新的文化纵横中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工业化这一核心主题的解读,采取时空回溯方式到19世纪中后期的早期工业化并指出工业化是社会从以农业为主逐渐转向工业机器化为主的趋势,由此很自然地引入了本课,既让学生们由现实走近历史,又让他们拓展了工业化的一些知识。
三、课堂活动层次化
课堂活动是反映学生与学生思维碰撞、学生与教师交流之间的重要环节,而层次化的推进则又能反映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灵活的课堂机智。
一位教师利用自然经济、英国运茶号、江南制造总局、洪盛机器碾米厂几张图片引导学生从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形式、世界联系的角度发现变动,然后通过地图展现一些典型企业的分布并进行适当解读。
既让学生从图片及多维分析中了解到变动的因素及表现,又让他们增强了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时空及特点等知识的理解。
再以奕诉的照片对比、张之洞及汉阳铁厂、邓世昌与致远舰的图片回望变动,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进行回顾,最后投影出一些有关洋务运动的观点,让学生在巩固基本内容的同时学会运用所学对观点进行阐释,达到了史论结合这样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
另一个教师先通过洋货传入的影响、通商后武夷地区农村经济的冲击、中国农民是如何适应时局于逆境中求生存的一些材料来分析自然经济解体并反映农民阶级的智慧与顽强。
再通过史学家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李鸿章办轮船招商局等实务的困难及体会来处理洋务运动并反映出政治精英的艰难与自强。
然后通过展示近代民族工业的分布图、民族工业的特点、困难的一些材料分析民族工业的相关内容同时反映出民族资本家的爱国与进取。
最后自然的总结出由传统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千年变局下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是我们民族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两位老师一个从变动,
一个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对本课所讲内容进行了层次化设计,既解决了知识层面的问题,又让学生不同的活动中大胆发言并讨论,这样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得到了不同层次的体验,也让师生在彼此交流中对本课体现的核心素养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四、课外延伸多样化
课外延伸是对课内内容的适时补充,也是让学生开阔视野的有效渠道。
比如不少老师提及中国制造2025计划、我们身边的民营企业等南通民生、
张謇、郑观应等典型人物的一些相关著作、
近代史或现代化研究的一些学者专著或链接,对西方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中国人是被动地应对还是主动地革新的观点的阐释等,自然而然的将当时的、最新的史学或时事观点有机的融合起来,既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又让学生们也富有兴趣的积极参与并在辩证思考中学史。
总之,高中历史优课中各位教师呈现的亮点是有必要学习与应用在平时课堂中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语速的表达、文字的精准、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图片与材料的选用、适时的引导与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机智等方面不断实践后调整,不断反思中进步,
不断打磨后完善。
参考文献:
[1]严岚.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广西教育,2014(11):32-33.
高中历史优课课例的再思考
江苏省海安市实验中学
沈卫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