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13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13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012.8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是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述和叙述。

”材料中对史料的叙述能够体现
A 任何文字史料都带有主观因素
B 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 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 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2.对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
A.《希腊史》(格罗特著) B.影片《特洛伊》
C.油画《帕里斯的裁判》D.《荷马史诗》
3.恩格斯指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下列表述符合材料所表达含义的是:
A.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C.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D.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4.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

”“这座城市”是
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5.“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A 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B 罗马法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 罗马法崇尚自由平等
D 罗马法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现实服务6.右图为初建于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它是
A.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
B.市民与教会共同施政的中心
C.市民与庄园主共同施政的中心
D.市民与骑士联合执政的中心
7.在判定文明时代出现的具体标志时,有学者将其物化为:(一)以宗庙、宫室为核心的都城的设立;(二)王陵区的存在;(三)青铜礼器与青铜兵器被比较广泛地使用;(四)已能记载语言的文字的应用。

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
A 一万年前
B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C 商周时期
D 秦汉时期
8.著名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

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出现在:
A.西周B.战国 C.秦朝D.西汉
9.《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10.“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11.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的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的寝宫只有50米。

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皇宫建筑布局更合理 B.政府行政效能有提高
C.中央集权的日益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12. 鸦片战争后,当洋货入侵较早的沿海和沿江地区,自然经济迅速解体的时候,广西西北地区 90.45%的农民仍然穿自制土布。

最能说明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广西人民掀起抵制洋货运动 B. 从国外进口的洋货数量不大
C.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D. 广西买不到外国的棉纺织品
13.在下列洋务企业中,介于官办与商办之间,“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的企业是
A.轮船招商局 B.江南制造总局 C.发昌机器厂 D.安庆内军械所
14.根据右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
的是1864至1895年中国
A.国库白银储备
B.领水外轮吨位
C.铁路里程数
D.茶叶出口额
15.从右侧的书目看,严复的翻译主要涉及哪
一领域?
A.宗教文化
B.科学技术
C.社会理论
D.文学艺术
16.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 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 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 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17.阅读1870—1900年美、德、法、俄在世界制造业产品中的比例(单位:%)
以上数据说明这一时期
A.俄国已经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B.德国的增长速度始终要低于美国
C.美国是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D.法国的经济已经出现严重负增长
18.歌曲中吟唱出时代的心声,歌词中跳动着历史的脉搏。

“好逸恶劳挥霍百姓的财富,你做坏事推算来日有多长,……路易,听听上天为你留什么。

”这首巴黎街头小调应当创作于A.法国大革命前夕 B.“一战”爆发前夕
C.拿破仑帝国时期 D.“二战”临近结束
19. 1801年,美国总统麦迪逊在一封信中写道:“我们再也不能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新东西了……”“它提供了新的证据,表明孟德斯鸠认为共和国只能在一小片领土上生存的理论是错误的。

”麦迪逊所谓“新东西”主要指
A.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B.民族形成、赢得独立
C.邦联国家、地方自治 D.联邦体制、三权分立
20. 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政权
A. 实行民主共和制
B. 在美国支持下建立
C. 实行责任内阁制
D.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1.右侧是一幅题为“俾斯麦牌香
肠”的漫画,它讽喻了俾斯麦的
A.武力统一政策
B.全球扩张政策
C.社会保障政策
D.欧洲均势政策
22.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
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
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冶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冶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冶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冶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冶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冶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23.据英国《泰晤士报》载“今天的北京已经不是仅几年前你所知道的北京了。

中国能够不激起任何骚动便废除了建立那么久的科举制度,中国就能实现无论多么激烈的变革。

”该文评价的是
A.戊戌变法的成果B.清末“新政”的成效
C.八国联军的“武功”D.湖北武昌起义的影响
24.右图是英法俄美四国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
场景。

所签订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25. 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魏源
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章太炎D陈独秀、胡适
26.有学者认为:“从许许多多不平等条约签订,腐败无能的、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成为列强在华的代理人。

他们就像列强手中的木偶,任列强摆布。

”在许许多多条约中,影响清政府成为“木偶”的关键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7.以下是某位发明家的阿姨对他的谈话:“我从来没看到过像你这么游手好闲的男孩……你已经半小时没有说话了,只会打开壶盖再盖上,现在又拿一个咖啡杯和汤匙放在上面观看蒸汽怎么从壶口冒出,并且去盛接及计算有多少水滴。

”但他阿姨却没有想到,这位发明家的“无聊”举动,竟促成了人类发展史上相当重要的一次转变。

这项转变是指何事()A.第一次工业革命B.开辟新航路C.第二次工业革命D.启蒙运动
28.“是役败后,乃一蹶不振矣。

日人慑于俄法德三国之威,……还辽东。

”文献中所提的战役是
A.甲午战争B.日俄战争C.第一次世界大战D.中途岛战役29.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这样描述圈地运动:“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的,所欲无多,现在它们却变得很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们要踏平我们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下面对托马斯.莫尔这段话以及与其相关史实理解有误的是
A 当时英国的养羊业是相当有利润的行业
B 英国国王限制圈地运动的法令没有起多大作用
C 圈地运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动乱
D 莫尔的观点是对圈地运动的诋毁
30.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

该变化反映了
A 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B 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C 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 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O、l、1、3分。

选出最佳一
项,多选不得分。

31.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

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32.以下哪一情景最贴切地反映了“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A.国王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由议会就税收问题展开辩论
B.议会起草有关税收的法律文本,提请国王裁决
C.议长宣布议会开会,并主持讨论本年度国家税收
D.国王每年盛装莅临议会,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与闭幕
3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指出,“联邦政府被授予媾和、宣战、缔结商约、征集军队和筹建舰队的专权。

……加入联邦的各州虽然有权修改或改订自己的立法,但不准制定追究既往的法律,不得在本州内组织贵族集团。

”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联邦政府权力不受制约 B.中央政府与地方分权而治
C.中央政府权威得到保障 D.各州政府有较大的自主权
34.右图是一幅创作于1903年的漫画,其主旨是
A.批评洛克菲勒控制全球石油贸易的企图
B.讽刺洛克菲勒给予芝加哥大学的资助来
自于巨额利润
C.嘲笑芝加哥大学依傍寡头,接受洛克菲勒
的蝇头小利
D.抨击洛克菲勒谋求垄断全球石油贸易,
用助学美化自己
35、有人说:“从政治文化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

假如这场革命能象________那样,除了在政治形式或社会生活上带来改变外,也造成政治文化的改变的话,中国就不必承受此后长期内乱的痛苦”。

假如这一观点成立的话,空格内应该填入最典型、确切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十月革命 C.彼得一世改革 D.明治维新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历史价值观的感悟——中西政治制度比较
学完古代历史,同学们对中西政治制度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并展开如下讨论:
问题:(12分)
(1)结合材料,指出古代雅典、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4分)
(2)分析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是什么?(6分)
(3)对这场讨论你有什么看法?(2分)
问题:(12分)
(1)“危机加剧”是因为“中国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引起的吗?为什么?
(8分)
(2)马士以为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一“目的”的实质是什么?(4分)
38.现代化的范式
有学者认为,在大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主要呈现出两种范式:①由内部因素发展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原发型”。

②由外部的刺激而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后发型”。

(12分)
(1)请列举两个较典型的“原发型”国家?你认为推动“原发型”国家走向现代化道路的主要动力是什么?(4分)
(2)“后发型”国家一般在何时受到“外部的刺激”下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请举一例说明。

(6分)
(3)同“原发型”国家相比,“后发型”国家往往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为什么?(2分)
39、历史事实的阐释——“西化”与“东化”
材料一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

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都要拿。

材料二我们不能只讲西化,不讲“东化”。

我们知道,……在明末清初以前确实有过东学西渐。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东学西渐”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后来中国人接受欧洲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不能只重视“西学东渐”而忽视“东学西渐”。

----以上材料均摘自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问题:(14分)
(1)联系材料一,说明近代中国是怎样从“三个方面”将外国的好东西拿来的?(6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2)联系材料二,如何理解欧洲人“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后来中国人接受欧洲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4分)
(3)从“东化”到“西化”转变的原因是什么?(2分)
40.伏尔泰眼中的中国(25分)
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

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

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

……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

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

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

……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父。

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把这个幅员广大的国家组成一个大家庭。

他们的孔子不创新说,不立新礼;他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

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吏。

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他的宗教就是所有皇帝和大臣的宗教,就是先贤的宗教。

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

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

——节选自伏尔泰《风俗论》问题:
(1)伏尔泰对中国文明的描绘主要以什么时代为依据?说明判断的理由。

(4分)
(2)根据材料,概述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

(6分)
(3)你如何评价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15分)
上理工附中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历史摸底测试答案一、选择题(75分)
3分 1分 1分 O分
二、非选择题(75分)
评分项二:史实
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