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件 第8章 中国传统史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中国古代传统史学的伟大成就
二、累世不断
历史记载代代相接,累世不断,这是发达的中国古代史学的又一辉煌 成果。中国累世不断的历史记录需要多方面条件的促成。首先,悠久的史官 制度、日益健全的修史机构和发达的私人著史系统是制度上的保证。
其次,众多史家深刻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责任感是思想上的保证。再加上 发达的农耕文明为中国古代史学繁荣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而儒家文化强大 的同化功能则为其提供了稳定的社会条件。
一、卷帙浩繁
中国拥有古老而数量众多的史籍。即使因为历代天灾人祸而损失惨 重,留传下来的史籍仍然是卷帙浩繁,汗牛充栋。据估计,中国现存的 古籍约八万种,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著录了19世纪以前中国的史书一共2132部 ,38239卷,但实际上远不止此数。可以说,数量众多是中国史书取得的 一大成就。
第一节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
1.我国历史悠久,从古竹书纪年载夏以来,大概有3700余年。 2.我国历史无间断,自周王朝开始,历朝历代可查。 3.历史记录详密,体裁多样。中国古代的史料,要以官修史书为主。对中 国史学的发展脉络的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史学出现了重要转折。隋朝时,隋文帝下诏禁止私家 撰修国史。唐朝的统治者修史意识增强,设馆修史,完善了史官制度,促进了 史学的发展,一大批史学作品随之产生。
著名的二十四史中有八部成书于唐初,被称作“初唐八史”,包括《晋书 》、《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和《 北史》。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不少总结性的史学著作,如刘知几的《史通》、 杜佑的《通典》等。
司马迁的《史记》囊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个部分,是 记事件、制度、人物和历史进程的综合体史书,后人称其为纪传体史 书。
纪传体史书相较于编年体史书,记述历史的范围扩大了,作者的 历史视野也扩大了,促进了人们对于历史面貌的整体性认识。
第二节 中国古代传统史学的伟大成就
三、体裁多样
《史记》之后,东汉班固沿用《史记》体例而略有变更,写出我 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以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 传,记载了西汉一朝的历史。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治史思想是中国史学的核心精神,这种精 神历时千年,炉火纯青。它是中国史学绵延不衰的生命源泉,也是中国历史对 世界历史的重要贡献。
第二节 中国古代传统史学的伟大成就
主要教学内容: 一、卷帙浩繁 二、累世不断 三、体裁多样 四、内容丰富 五、有述有评,态度分明
第二节 中国古代传统史学的伟大成就
第一节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
西周的历史记录采用的是金文,刻在青铜器上,很多记载并不一定出自于 专门的史官。金文中关于时间、人物和地点的记录比甲骨文记录要更具体一些 ,主要记载了西周王臣的功业,诸如封赐、宴享、征伐等。
反映西周历史的资料主要有《尚书》、《逸周书》、《诗经》等。其中, 《尚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材料汇编,《诗经》中的雅和颂两类文本,则 反映了周人建国的历史,可被视为周王朝的史诗。
宋末元初的史学家马端临,仿效《通典》体例,增广门类,或续 或补,竭二十年之精力,撰成一部“贯通二十五代”统纪历代典章的 通史《文献通考》。
第二节 中国古代传统史学的伟大成就
三、体裁多样
晋唐之际数百年间,史学家们对编年和纪传两种体裁高低长短的 争论未断。相对公允的评价是两种体裁各有长短,互有得失。
中晚唐有典制体、会要体的崛起。宋代创立了纪事本末体和纲目 体。明清则有学案、图表、史论的发展。编年体、纪传体、典制体和 纪事本末体是中国史书所采用的最主要的体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八章 中国传统史学
第八章 中国传统史学
主要章节:
第一节 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古代传统史学的伟大成就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第八章 中国传统史学
历史,既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也指对过去发生事件的 记录。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史学的发展,是我们了解 中华文明的精髓、认识过去和规划未来的重要途径。
而在我国,清代末年以前的典籍中是没有使用过“历史”一词的,只使 用“史”这个字。“史”这个汉字包含着“关于当下或过去发生事情的记录 ”,这一层含义,有时会指记事的人,即史官。
第一节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
一、历史的一般概念
了解过去是研究历史的一小部分内容,更重要的是历史研究的现 在指向和未来指向功能。也就是说,了解过去并加以解释,是为了明 白现在和推测未来,也是为了从过去的事件中总结出客观规律,总结 各类成功的经验,避免失败的决策。
二、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
在文字出现以前,华夏先民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把上古的传说一代又一 代地流传下来。文字出现之后,这些传说被后人记录下来,如“女娲补天”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和“鲧禹治水”等,成为我们知道的最早的 历史。
真正有文字的历史,始于殷墟的甲骨文。甲骨文刻于龟甲、兽骨之上, 用于记录殷、周奴隶主贵族占卜的内容,也称卜辞。这些记录包含时间、地 点、人物、事件等历史基本要素,被视作中国历史记载的萌芽。
中唐时期,杜佑撰《通典》,从会通和分门两个方面继承和发展 了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部分,从而突破了编年、纪传“二体”的格局 。《通典》及其众多续作,使典制体史书卓然而立,成为中国史书的 又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第二节 中国古代传统史学的伟大成就
三、体裁多样
南宋史学家郑樵承司马迁通史遗风,撰成200卷的纪传体通史《通 志》。
另一方面,西学东渐,民主精神渗透到历史批判、学术研究和谋求社会革 新的领域。
在潮流汹涌的文化背景下,清代考据古籍的学术活动大行其道,对各类典 籍进行注释、校勘、考订、辨伪、补正、辑佚,涌现了一批文史理论大家和史 学著述。
第一节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传统史学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悠久的 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则是通过历代的历史学家记录和保存下 来的。中国古代史学是座瑰丽的宝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
除了上述两部史书外,还有郑樵创作的《通志》和袁枢编撰的《通鉴纪事 本末》影响深远。郑樵以一介寒儒的身份,广游名山大川,问学求读。他崇尚 实学,认为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和学习儒家经典对于史学家来说同样重要。
他以严整的“类例”方式来治学,完成了大型纪传体通史《通志》的编撰 ,其中专读典章制度的《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
第一节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
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秦朝统治时间很短,史学尚未兴起,但 其史官制度,基本延续未断绝。及至西汉,史学开始全面活跃,成果斐然。汉 代主要史家主要有司马迁、陆贾、贾谊、刘向、刘歆和班固等。
第一节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
其中,司马迁的《史记》横空出世,记述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 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集先秦史学之大成,将本纪、表、书、世家、列 传五种体例汇于一书,突破了编年体的框架,创立了以记人为线索的纪传体的 全新体例,标志着史学已卓然成为一家。
第二节 中国古代传统史学的伟大成就
三、体裁多样
中国史学上最先形成比较规范的表现形式,是编年体史书《春秋 》和《左传》,它们按年、时、月、日的时间顺序记事。纪传体史书 出现得相对较晚。
战国时期出现的《世本》是一种综合体的形式,可以被视作纪传 体史书的先驱。
第二节 中国古代传统史学的伟大成就
三、体裁多样
第一节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大分裂时代,但史学的发展却相当繁荣。除了官家正 史得到了相当充分的发展外,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史书极其繁富,门类广泛。
除纪传、编年外,又有注疏、民族史、地方史、家史、谱牒、别传以及史 论、史注等形式,显示出史学多途发展的盎然生机。
这一时期的史学名著主要有《三国志》、《三国志注》、《后汉书》、《 后汉纪》、《宋书》、《南齐书》、《水经注》和《文心雕龙·史传》等。
《汉纪》是关于西汉一朝的编年体断代史。荀悦在编年体的写法 上有所创新,在叙事时能突破时间界限,根据需要补叙前因或备述后 果,且兼及同类人和事。
《汉纪》的出现,完备了编年史体的规模,从而促进了汉唐之际 编年史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古代传统史学的伟大成就
三、体裁多样
北宋司马光,打破断代格局,撰写编年通史《资治通鉴》,上起 战国,下终五代,按年记载,上下贯通,是中国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 的名著。
这些体裁以及其它形式史书体裁的产生,都经历了漫长的酝酿。 各种体裁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相互补充和综合的趋势,使各自变得 更合理,更完善。
第二节 中国古代传统史学的伟大成就
四、内容丰富
历史的进步使社会生活呈现出日益纷繁复杂的面貌,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也不断深刻。人类认识能 力的提升,开阔了史学家的视野,不断丰富着历史撰述的内容。
中国传统史学在世界文化的长河中有着超凡的地位, 光芒璀璨,绝无仅有。中国传统史学历时悠久,累世不断 ,卷帙浩繁。
第一节 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
主要教学内容:
一、历史的一般概念 二、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 三、中国传统史学的地位
第一节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
一、历史的一般概念
西方近代学者所使用的“历史”一词,具有客观和主观的双重含义。客 观方面指过去发生的事件或人类社会已知的客观进程,主观方面则是指历史 学家或相关人士关于过去的事件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陈述。
第一节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进入春秋战国之世,各诸侯国都有了明确的史学意 识,设立专门的史官来记录国君的言论和行动。
这一时期的史学思想丰富,代表性史学家主要有老子、孔子、左丘明、公 羊高和榖梁赤等,史学体例则几乎囊括了后世史学家总结出的编年、纪传、纪 事本末、典志、记言、方志、表谱、图像和地图等。
袁枢喜读《资治通鉴》,但苦于其卷帙浩繁,于是用“因事命篇,不为常 格”的方法对其进行改编,新创了《通鉴纪事本末》的“纪事本末”体例。
第一节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
明代英宗正统之后,外有侵略威胁,内有党派斗争,中央集权的控制力被 消弱,官史传统不复兴盛,但私人修史的风气则形成了“明季野史,不下行家 ”的局面。
第一节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
最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为史籍的传播与保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官修史籍得以加快发展,私修史书也重新得到了发展 空间。史家队伍阵容强大,史著数量大增,著作体例多样,精品倍出,堪称史 学盛世。
第一节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
司马光撰《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包括从公元前403年到五代 末期长达1362年的中国史。它与一千多年前的纪传体通史《史记》双峰并峙, 代表着中国史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司马光的编纂策略是,先按年月日列条目,再从各种史料中摘取事件的详 细内容,不管是否重复或正误,全都汇总到年月日的条目下,最后由司马光一 人取舍考订史料,统一修辞并定稿。
明代史学典籍中的方志撰述的兴盛和稗史的空前增多,经、史撰述的繁复 以及史学的通俗化和史学教育的广泛开展,除典章制度、人物纪传、编排、纪 事本末等形式外,社会杂史和史考、史论都成风气。
第一节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
清承明制,定都伊始就设馆修《明史》。但由于清朝统治者钳制汉族知识 分子的思想文化自由,大兴文字狱,其修史动机是审查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 编其可行,毁其不满。
第一节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
两宋是中国史学发展的繁荣时期。究其原因,首先是统治者轻武重文,科 举兴盛,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较高,思维和写作能力相对活跃。
其次,中原边境少数民族频繁崛起,与宋政权长期对峙,民族危机的威胁 引发了更多的历史思考。再次,宋代政权的更迭和内部矛盾,使得一批思想家 和史学家不断地从历史中去寻求经验和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