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探
讨
摘要: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很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有迫切的
需要,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窗口”,应该很快适应这个趋势,从而
做出相应的调整,积极地为社会发展提供其所需要的人才支持,尤其是要注重应
用型人才的培养,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岗位,满足事业单位的
需求。
当下,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都将国家发展规划需要作为依据,对学前教育
专业的应用型人才进行重点研究,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也给高职院校
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老师注重在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很好地适应社会和岗位。
关键词:人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高等职业院校
引言
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对教育行业越发重视,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
求标准提高,这也就说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应该向着多元化和应用实践化方向进
行培养。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部分院校存在些许问题,例如在人才培养目
标和教育方式这方面和本科存在着同化的现象,这无法凸显出高职院校的特色。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行业的重要组成,应该将重心放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实
践应用内容上,以解决市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人才的需要与社会供求不足的矛盾。
但是如何深入挖掘高职院校的培养特色,创建符合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仍然
处于一个急需解决的局面。
一、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缺乏明确的育人目标和方案规划
实用性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在当今社会尤为紧缺,学校供应的专业人才已经满
足不了社会的刚性需求,高职学校要培养大量批次的优秀人才就必须完善学前教
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在实践教学中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缺乏明确的育人
目标和具体的方案规划的问题,导致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目标模糊,这样就缺乏
课程的针对性。
缺乏明确的育人目标和方案规划,这样不仅不利于构建教学严谨
的教风氛围,同样也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提升,对于学生、学校、社会都将是一个
重大的弊端。
(二)课程设置亟待优化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一般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技能课三类课程。
在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以下情况:一些从中等师范学校升格为高职高专的幼儿师范院校,过于偏重技能课,依旧沿用中等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甚至将艺术课视为专业技能课,导致学生的理论基础非常薄弱,尤其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和专业理论方面较为薄弱;一些盲目跟风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非师范院校,由于缺少具备学前教育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技能课教师,往往开设大量的公共基础
课和专业理论课,技能课开设的课时数远远达不到国家要求,导致学生技能基础差。
与此同时,这些院校的专业理论课如与幼儿保教知识相关的专业理论课程开
设数量更少,导致课程缺少系统性和专业性,课程设置难以有效支撑培养目标。
二、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反思与探索
(一)育人目标的标准确立,将实践教学更上一层楼
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来看,相关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模式,结合现
阶段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发展的需要以及切合实际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
基础设施进行建设。
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增加心理素质培养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提前岗位技术培训课程、学生职业前景类课程等,相应的课程制定相应的课
程标准,为实践教学提供有效指引。
在相关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可以将学前
教育机构的实际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对相应幼师岗位任务进行转化,使其成为学
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任务,实现实践育人模式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优化,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做好指引。
(二)促进课程标准的完善
课程标准的完善包括课程指导思想的建立和课程内容的分类两个部分。
课程指导思想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理论依据,课程内容的分类则是保证了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与充实性。
课程指导思想要从学校的现状和社会要求出发,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利用和创新,完全掌握基础课、紧抓专业课,充实艺术课程,并且从入学开始就要为学生指定短期和长期的职业规划。
对于课程内容的分类,应该从幼儿园的实际需求出发,保证所有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均应该有其开设的理由,对于专业课程应该由专业教师进行任教,对于专业重点课程应该由经验丰富或者科研成果丰硕的高级教师开设,以保证课程的分类层次分明,让学生能够把握学习的重点和学习的重心。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
高校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学校发展战略目标任务的实现。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遵循“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科研为基、双师素质为要”的理念,建设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高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构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培育“双师型”人才团队,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并支持专业课教师到幼儿园开展长期的下园学习,参加幼儿园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自身实践经验。
另一方面,探索双导师制,除了校内导师外,还可以聘请幼儿园一线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负责学生校外实践教育指导,使学生在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两方面都可以得到有效指导。
(四)加强院校和事业单位的合作
在学校中开展关于事业单位的教育和实践,让学生尽早地接触社会,感受所处工作环境的氛围,从而尽早了解和接受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以及工作的事业单位,提前对职场和企业有认知,从而让自己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职业文化进入校园可以有效地增强大学生对社会和就业的理性认识,因为对于大学生来说,将会很快地进入社会,这时候的他们是对未来充满迷茫的,并且对于即将踏入的一个陌生领域也是惶恐不安的。
采取职业文化进校园的方式可以减轻他们的不安,
让他们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有清晰的认识,帮助他们接触到课本上完全学不到的另一种学习观念。
大学生通过切身感受这种文化,有助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他们毕业之后,可以尽快地适应职场,满足事业单位和社会的需要,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和事业单位服务。
(五)创新评价体系,突出多元化的特点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够体现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果。
在传统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评价的重点和作用进行突出,并建设负反馈机制,根据评价的结果反作用于教学,促进教学的改革。
对于多元化评级体系的建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入手。
首先是评价体系的构成,除了包括期末成绩之外,还应该考量到学生的出勤率、课堂积极程度、作业完成度、实践活动参与度和完成情况等多方面;其次在评价人员的构成上,应该包括各个任课教师、辅导员、实践训练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从而保证学生课堂、生活态度、实践环节以及学生自我认识等内容的充实,保证评价的全方面。
同时还可以将学生获得各种证书和奖项融入总成绩之中,作为学校奖学金的考察内容,促进学生全方面学习的积极性。
结束语
近年来,国家针对学前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一方面使我国教育资源得到重新配置和优化,另一方面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重要力量,也需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办学定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幼教师资。
参考文献
[1]谭雪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
究,2019(33):21.
[2]张淑利,哈丽媛,李华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创新研究[A].河北华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培育学术论文集[C].河北华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河北华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3.
[3]田菲菲.课改深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和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