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一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战高一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1)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 颔联中的“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C. “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

D.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如听万壑松”这一句是纯客观的描写。

(2)请你谈一谈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在表达上的妙处。

答案:D
解析:(1)D
(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解析】【分析】(1)D项,“如听万壑松,这一句是纯客观的描写”,错误;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

“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故选D。

(2)《听蜀僧濬弹琴》这首诗,主要是写作者赞美蜀僧弹琴技艺高超,而用“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收束全诗。

不知不觉中,暮色已经笼罩了青山,秋云黯淡,布满了黄昏的天空,从内容上说,这两句分明是景色描写,写曲终时的景色,用“不觉”写出了诗人沉醉在琴声之中,从手法上说,用景色的变化从侧面来写琴声的魅力。

故答案为:⑴D;
⑵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
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渔翁①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 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 日出之后,“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 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2)下面诗句与“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中心境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B.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孟浩然《万山潭作》)
C. 渔翁持鱼扣舷卖,焖炯绿瞳双脸丹。

(陆游《渔浦》)
D.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司空曙《江村即事》)
(3)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渔翁形象?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诗人借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C
解析:(1)C
(2)C
(3)①《渔翁》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渔,悠闲淡然②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C项,“打破了山水的宁静”错误,这里是以动写静的手法;“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也是错误的,原诗没有体现这种感情变化,表现的依然是诗人内心的孤寂。

故选C。

(2)“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

此时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悠逸恬淡。

A项,“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B项,写诗人冲淡的心情和垂钓之乐。

垂钓本身,已乐在其中,何况静坐磐石之上。

“坐”字一字,更显安闲。

且潭水清澈,与闲适的心境相默契。

诗中未提一个乐字,但乐字已融入闲淡之中。

C项,结合“持鱼扣舷卖”“焖炯”“绿瞳”“双脸丹”等分析,主要
写渔翁的辛苦的生活及外貌描写,突出渔翁的艰辛。

D项,“钓罢归来不系船”,写渔翁夜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飘荡。

“江村月落正堪眠”,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的行动、心情。

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

突出人物的悠闲。

故选C。

(3)此题首先根据诗句“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分析,描写渔翁打水生火的日常生活,写出诗人“自由闲适”的形象。

借渔翁自况,表现了诗人志趣的高洁。

“欸乃一声山水绿”,通过视觉听觉写出了青山绿水之可爱,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境界,巧妙表现出诗人寄情山水、超凡脱俗的特点。

最后两句,“回望天际”见白云相逐,表现了诗人孤高而又略带孤寂的感情。

再结合注释“本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和诗句“岩上无心云相逐”分析,表达诗人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⑴C;⑵C;
⑶①《渔翁》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渔,悠闲淡然②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

【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文的理解的能力。

本题将诗文放在句子中考查诗文合不合心境,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弄清诗文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具体分析所引用诗文合不合心境。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古风(其十五)
李白
燕昭①延郭隗,遂筑黄金台。

剧辛②方赵至,邹衍③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④,千里独徘徊。

【注释】①燕昭,即燕昭王;郭隗,劝说燕昭王求士。

②剧辛,战国时燕将,原为赵国人。

③邹衍,战国时著名的哲学家,齐国人。

④黄鹄举,相传春秋时鲁国人田饶因鲁哀公昏庸不明,自比为“一举千里”的黄鹄,用“黄鹄举矣”,表示要离开鲁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前四句借用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与下文现实中人才的遭际构成鲜明的对比。

B. “青云士”原指道德高尚之人,本诗指身居高位的当权者,诗人对“青云士”持批判、否定
的态度。

C. 七、八句主要是批判统治者,前句讽刺他们挥霍无度,后句揭露他们不重视贤才。

D. 全诗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由史实写到现实,由激愤转到忧思,俊逸洒脱,舒徐幽远。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整首作品简要概括。

答案:D
解析:(1)D
(2)①对燕昭王招贤纳士之举的赞赏,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②对自身不被重用、怀才不遇现实处境的激愤之情;③对统治者挥霍无度、贤愚不分的批判;④诗人不满现实,意欲远走高飞而又不知前途何在的迷茫。

【解析】【分析】(1)D项,“俊逸洒脱,舒徐幽远”错。

他虽有田饶“黄鹄举”之意,却只能“千里独徘徊”,彷徨于茫茫的前途。

这末二句,归结到怀才不遇的主题。

诗歌的最后一句“千里独徘徊”体现了诗人的迷茫徘徊,可见“洒脱”不对。

故选D。

(2)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故答案为:⑴D;
⑵①对燕昭王招贤纳士之举的赞赏,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②对自身不被重用、怀才不遇现实处境的激愤之情;③对统治者挥霍无度、贤愚不分的批判;④诗人不满现实,意欲远走高飞而又不知前途何在的迷茫。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斋独坐寄乐天兼呈吴方之大夫
刘禹锡
空斋寂寂不生尘,药物方书绕病身。

纤草数茎胜静地,幽禽忽至似佳宾。

世间忧喜虽无定,释氏销磨尽有因。

同向洛阳闲度日,莫教风景属他人。

(1)简要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1)以动衬静,以忽至的幽禽反衬出环境的静谧;作者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并照应开头的“空斋寂寂”。

(2)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作者身处困境的豁达乐观;也暗含远离中心,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

【解析】【分析】(1)这两句明显写景,可以从描写手法(动静的角度)、结构(照应上文)来分析。

前句“纤草数茎胜静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后句“幽禽忽至”,突然飞来几只幽禽,以鸟的飞来衬托幽静的环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的景都与情相关,这里的环境的幽静与题目的“独坐”联系起来,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

在结构上此句的“静”与上文“空斋寂寂”形成照应。

(2)尾联“同向洛阳闲度日,莫教风景属他人”中“莫教风景属他人”,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同向洛阳闲度日”中“闲度日”说明作者没有得到重用,身处困境,但他依然劝诫朋友“莫教风景属他人”,这里其实也是自我劝慰,体现了他的豁达乐观;“闲度日”,每天只能无所事事,聊以度日,也暗含远离中心,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

故答案为:⑴以动衬静,以忽至的幽禽反衬出环境的静谧;作者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并照应开头的“空斋寂寂”。

⑵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作者身处困境的豁达乐观;也暗含远离中心,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5.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①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②。

[注]①漫劳:劳驾您。

②药栏:芍药之栏,泛指花栏。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延客之状,“老病人扶”写诗人要被搀扶着才能拜见客人,显出他的年迈多病。

B. 颈联写款待之事,上一句易“宾”为“客”,暗含了对客人整天留在家中的强烈不满。

C. 本诗诗题虽突出“宾”字,但在写法上,却处处宾主对举,实际更突出的是诗人自己。

D. 全诗前两联写宾至,后两联写宾留,语意明快俊爽,温醇得体,尽显作者的豪迈之情。

(2)面对来访的宾客,诗人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B
解析:(1)B
(2)①殷勤好客之情。

首联诗人闻报有贵客来临,即使“老病”也要人扶着行礼;尾联邀请客人如果不嫌自家条件太差,以后还可以常来家中小坐。

②对客人的歉疚之情。

颔联诗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好文章,却劳驾客人来访,自己很惭愧。

③对客人来访的无奈之情。

“老病人扶再拜难”,自己体力不支,对客人的来访有一丝无奈。

【解析】【分析】(1)B.没有“对客人整天留在家中的强烈不满”。

(2)从“老病人扶再拜难”可见,诗人即使身体欠佳,被人扶着也要再拜,体现诗人对客人到来的喜悦与欢迎之情,热情好客,同时也有对自己处境无奈之感;“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诗人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值得客人车马停驻的,表达惭愧迁就之情;“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对自己家中条件不好而对客人有所歉疚之情,又表达了欢迎客人再次前来的意思。

故答案为:(1)B。

(2)①殷勤好客之情。

首联诗人闻报有贵客来临,即使“老病”也要人扶着行礼;尾联邀请客人如果不嫌自家条件太差,以后还可以常来家中小坐。

②对客人的歉疚之情。

颔联诗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好文章,却劳驾客人来访,自己很惭愧。

③对客人来访的无奈之情。

“老病人扶再拜难”,自己体力不支,对客人的来访有一丝无奈。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

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②绣衣:官服。

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 “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 “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 “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答案:D
解析:(1)D
(2)A
【解析】【分析】(1)D项,“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错,这是眼前所见景色,而不是回忆;故选D。

(2)B项,“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错误;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意在强调祖国山河的壮丽与英雄人物的辈出等,C项,“担忧”“望其早归”错误;此处是鼓励友人建功立业;D 项,“儿女泪,君休滴”,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慰,而非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故选A。

故答案为:⑴D;⑵A;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7.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山间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解析:(1)清雅优美,闲适愉悦
(2)①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

②动静结合。

③虚实相生。

写桃花时运用了以虚写实的烘托手法,通过流水残留的花香反衬桃花凋零的暮春之景。

【解析】【分析】(1)第一问要求分析概括景色描写(暮春时节山间的景色)的特点。

概括景色描写的特点,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典型景物,如“”“流莺”、“燕飞”、“桃花”“涧水”等景物,概括出暮春时节,山间清雅优美的景色,表现了春天的活力。

第二问要求分析诗歌的情感,这类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各意象构成的意境特点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

此题注意清新诗意的写景语言,清雅优美的景色描写,可看出诗人内心的愉悦闲适之情。

(2)本诗中“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两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涧水之香,想象落花之情景,写出了山间暮春的静谧、美好。

描写桃花是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借涧水之香烘托桃花之香,展现出种幽美、
静寂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清雅优美,闲适愉悦
⑵①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

②动静结合。

③虚实相生。

写桃花时运用了以虚写实的烘托手法,通过流水残留的花香反衬桃花凋零的暮春之景。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8.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江州满塘驿①
(唐)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②树花应满,复见吴州③草新绿。

吴州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

【注释】①满塘驿:江州的一个小驿站,是宋之问被贬钦州过江州时停驻的地方。

②巩,即巩县,在洛水西岸,是洛阳的东大门,世称“东都锁钥”。

③江州古属吴地,故诗中称江州为吴州。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巳节为农历三月三日,这一天按古风要去水边祓除修禊,驱除鬼魅。

寒食节为清明节前一日,在这一天需禁烟火,只吃冷食。

B. 首联中,“去年”“今年”,对比鲜明。

一年之隔,诗人处境大不相同,诗中虽只字未提遭贬之事,但通过“洛桥边”与“庐山曲”的对照,失意之态清晰可见。

C. 颔联中,作者极力描绘盎然春意。

京洛之地此时已然满树繁花,作者不禁触景生情,心生怜爱。

吴州也是春草吐绿,“新”字写足了春回大地的那份清新与生机。

D. 颈联先重复“吴州春草”以承上启下,吴州此时兰花和杜若正吐露芬芳,春光无限,作者身在吴州,却“感悟思归”,“怀故乡”,直抒胸臆,感情深沉痛楚。

(2)这首诗的尾联跟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以及郦道元《三峡》结尾一段,都写到猿声,但所起的作用不同,请分别简要分析。

答案:C
解析:(1)C
(2)①本诗中的“猿声”,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思归怀乡以及遭贬南行的哀伤之情。

②由于作者身在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两岸“猿声”似乎在叫个不停,表现了李白遇赦后的喜悦心情。

③郦道元《三峡》中所写的“猿声”,非常凄凉怪异,在空谷中久久回荡,使作者联想到三峡渔者所歌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衬托了三峡秋天悲凉的气氛。

【解析】【分析】(1)C项,“作者不禁触景生情,心生怜爱”错误。

“遥怜”二字,写诗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