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用)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卷十一种群和群落(含解析)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检卷十一种群和群落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6分)
1.(2019四川宜宾诊断)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应采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
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C.相对湿度、年降水量等气候因素可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D.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
答案:A
解析:跳蝻活动能力弱,适宜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项错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使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导致种群的出生率下降,进而导致种群密度降低,B项正确;相对湿度、年降水量等气候因素的变化会影响种群的数量,进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C项正确;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D项正确。

2.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2月份成熟个体的数量大于8月份
B.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C.在2月份捕捉成熟个体,对该种群数量影响最大
D.8月份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答案:A
解析:2月份成熟个体的比例大于8月份,但2月份和8月份个体的数量未知,所以2月份成熟个体的数量不一定大于8月份,A项错误;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在10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项正确;2月份成熟个体比例最高,在2月份捕捉成熟个体,对该种群数量影响最大,C项正确;8月份该种群的未成熟个体较多,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项正确。

3.下表为三个相邻群落的植被丰富度的调查结果。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对三个层次植被丰富度调查时样方大小要一致
B.甲群落植被丰富度最高,一般情况下甲群落整体的丰富度也最高
C.乙群落植被丰富度最低,该群落的演替可能还没达到相对稳定阶段
D.丙群落的草本层丰富度最低,可能因为该群落的乔木层和灌木层植被比较茂密
答案:A
解析:用样方法对植被丰富度进行调查时,不同种类植物应采用不同大小的样方,如乔木的样方一般为100m2,而草本的样方一般为1m2。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环境和食物条件,所以一般而言,群落的植被丰富度高,群落的整体丰富度也高。

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演替到稳定阶段时,群落的丰富度一般较高,乙种群的丰富度低,可能是群落演替还没有达到稳定阶段。

丙群落的草本层丰富度最低,但总的植被丰富度并不低,可能因为该群落的乔木层和灌木层植被比较茂密,光照强度不足,影响了草本层植物的生长。

4.在某人工饲养的线虫种群中,存在着一定比例的不能产生成熟精子的突变型雄虫。

有学者分别观察了一定数量的野生型雄虫与突变型雄虫的存活率,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推断最合理的是( )
A.能否产生成熟精子对雄性线虫存活率有一定影响
B.该线虫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在第15~20天时,线虫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野生型雄虫比突变型雄虫的平均寿命长
答案:A
解析:分析曲线图可知,两类雄虫存活率变化曲线不同,说明能否产生成熟精子对雄性线虫存活率有一定影响,不能产生成熟精子导致突变型雄虫存活时间较长,A项正确;两曲线均显示幼龄个体存活率为100%,老龄个体存活率下降,说明该线虫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项错误;在第15~20天时线虫存活率下降,但不能说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大小关系,C项错误;野生型雄虫存活率提前下降,说明野生型雄虫比突变型雄虫的平均寿命短,D项错误。

5.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B.种群数量大于K/2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减小
C.培养瓶中的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前,密度就对其增长有了制约作用
D.在鱼类养殖过程中,在种群数量接近K/2时进行捕捞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产
答案:C
解析: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在K值处上下波动,A项错误;种群数量大于K/2,小于K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项错误;若要使鱼类资源可持续增产,应在种群数量大于K/2时捕捞,使种群数量保持在K/2,此时增长速率最大,D项错误。

6.N t表示该种群第t代的种群密度,N t+1表示该种群第t+1代的种群密度,右图表示某经济动物种群密度N t与N t+1/N t的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为a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c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种群密度为b和e时,该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D.种群密度为d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纵坐标表示N t+1/N t,若纵坐标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下降;若纵坐标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加。

当种群密度为a时,纵坐标小于1,则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A项正确;种群密度为c时N t+1/N t最大,说明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并非c为该种群环境容纳量,B项错误;种群密度为b和种群密度为e时,N t+1/N t等于1,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项正确;种群密度为d时,N t+1/N t>1,说明种群数量在增加,推测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项正确。

7.下面是某地沙丘上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沙丘上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引起上述群落演替的环境因素最可能是该地区雨水增多
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所有种群的数量都呈“S”型增长
D.不同时期群落中优势种群不同与植物对光、肥、水等的生长需求不同有关
答案:C
解析:在沙丘、裸岩等上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项正确;植物类群的增加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如土壤含水量、温度、光照、矿质元素等,不同地区、不同植物、不同生长时期影响因素不同,干旱地区影响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水,B、D两项正确;演替中优势种的数量会增加,而劣势种数量一般会减少,甚至消失,C项错误。

8.下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B.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
D.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竞争关系
答案:D
解析:由题图可知,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数量减少,然后在一定水平稳定,故桑毛虫环境容纳量变小,A项正确;B点时,暴猎蝽种群数量增长得最快,故增长速率最大,B项正确;C点时,暴猎蝽数量达到最多,而桑毛虫数量减少到较小值,故限制暴猎蝽数量增长的因素是食物,C项正确;由图中桑毛虫和暴猎蝽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可知,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捕食关系,D项错误。

9.(2019北京西城期末)对不同经营强度下毛竹林土壤动物类群进行调查,结果见下表。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B.土壤中的腐食动物作为分解者有利于物质循环
C.结果表明过度经营会降低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
D.不同的经营强度会改变自然群落的演替方向
答案:A
解析: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差,因此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A项错误;土壤中的腐食动物为分解者,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项正确;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笋用林(高强度经营)的物种丰富度最低,粗放经营林(低强度经营)的物种丰富度最高,说明过度经营会降低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C项正确;不同经营强度下物种丰富度不同,说明不同的经营强度会改变自然群落的演替方向,D项正确。

10.下图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曲线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曲线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
B.图中C点到D点表示生态系统可能遭到破坏
C.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且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D.E点可代表群落达到平衡状态,其类型由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
答案:C
解析:a曲线的起点处生物多样性不为0,说明其代表的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而b曲线的起点处生物多样性为0,说明其代表的群落演替是在原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
彻底消灭了的地方所发生的初生演替,A项正确;图中C点到D点生物多样性迅速下降,可能的原因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B项正确;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但各种群密度不一定都能达到最大,C项错误;E点后生物多样性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群落达到平衡状态,群落的类型由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D项正确。

11.头细蛾帮助小叶黑面神传粉,并将卵产于雌花中。

每颗小叶黑面神果实中有6粒种子,而每条头细蛾幼虫发育需消耗2~4粒种子。

含头细蛾幼虫的果实中大多数只有1条幼虫。

调查小叶黑面神的2种果实中头细蛾幼虫的存活情况,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种子适度保留利于小叶黑面神与头细蛾互利关系的维持
B.有梗果实比例上升会造成第二年头细蛾的种群密度降低
C.头细蛾幼虫成活率越低,小叶黑面神种群数量将会越多
D.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头细蛾帮助小叶黑面神传粉,并将卵产于雌花中。

每颗小叶黑面神果实中有6粒种子,而每条头细蛾幼虫发育需消耗2~4粒种子,说明它们之间是互利共生的关系,所以种子适度保留利于小叶黑面神与头细蛾互利关系的维持,A项正确。

由数据分析可知,有梗果实比例上升时,虽然卵数较多,但成活的幼虫数少,所以会造成第二年头细蛾的种群密度降低,B项正确。

由它们的互利共生的关系分析可知,应是幼虫成活率越高,小叶黑面神种群数量将会越多,C项错误。

两种生物彼此有利又互相制约,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34分)
12.(16分)人类的活动导致某滩涂湿地水分减少、不断退化,其植被变化顺序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海三棱藤
草群落→芦苇群落→芦苇—柽柳群落→旱柳群落
(1)海三棱藤草群落被芦苇群落替代的现象称为(填“初生”或“次生”)演替。

该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为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法进行采集、调查。

(2)由芦苇—柽柳群落演变为旱柳群落的过程中,柽柳与旱柳的种间关系为,旱柳的数量变化呈现“”型增长,一定时间后,旱柳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该种群的数量最大值称
为。

(3)图中四种群落是根据群落中的命名的。

土地较干旱的地方分布着大量旱柳,在土壤湿度较大的地方分布着大量芦苇,芦苇低处分布着海三棱藤草,上述描述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4)图示群落的变化说明了人类的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

答案:(1)次生取样器取样
(2)竞争S 环境容纳量(K值)
(3)优势种垂直结构和水平
(4)速度和方向
解析:(1)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

(2)柽柳与旱柳因争夺生存空间而发生的斗争属于竞争,旱柳的数量变化呈“S”型增长,在达到K值后会保持相对稳定。

(3)群落的命名是根据该群落中的优势种命名的。

干旱地分布旱柳,湿润地分布芦苇和海三棱藤草,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芦苇低处分布海三棱藤草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4)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3.(18分)生态护坡是综合生态学、工程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知识,利用植被对斜坡进行保护的综合技术。

下图为某种海岸生态护坡及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研究人员在建造海岸生态护坡前,采用法调查此地的植物丰富度和种群密度,运用此方法时要注意。

(2)图示坡地生态系统中,人们在中低潮带引种一些耐盐的植物,如互花米草、白茅等,在高潮带和超高潮带种植柽柳、樟毛等相对耐干旱的植物,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结构。

(3)人们通过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使植被稀少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这种演替类型属于。

(4)经观察和测定,灌草丛带中的几种生物种群及同化量(图中字母代表)如图所示。

图中沙氏变色蜥与小型地面肉食动物之间的关系为和;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为第营养级。

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
(用图中字母表示)。

答案:(1)样方随机取样
(2)水平
(3)次生演替
(4)捕食竞争三、四(b+d+e)/a
解析:(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和植物丰富度采用样方法,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2)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种群的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在中低潮带、高潮带和超高潮带不同种群的分布即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3)原来的荒滩上有植被,在这个地方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4)沙氏变色蜥可以以小型地面肉食动物为食,二者构成捕食关系,同时沙氏变色蜥和小型地面肉食动物都能以地面草食动物为食,二者也构成竞争关系。

题图食物网中,樟毛等植
物为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沙氏变色蜥处于第三、四营养级。

第一营养级樟毛等植物同化的能量为a,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小型飞行草食动物、大型飞行草食动物和地面草食动物,第二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为b+d+e,因此,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b+d+e)/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