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研究的九大主流理论和研究走向_二语习得理论_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 章/ 二 语 习得 早 期理 论0 , 由 相 同作 者 撰 写。 他们认为, 行为 主义 理论缺 乏真 正的 证据。 该理 论论 证了观察到的第 1 章的 现象 1、2 和 5。儿 童使用 语言 的创造性、语言知 识的 先天 性特征 和人 脑的 语言 习得 机制等理论挑战并改变了原先二 语习得研 究格局。示 范性研究案例是 Lar sen2Fr eem an( 1975) 关于 成人学习 语法词素的自然顺序研究。监控理论支持现象 1、2、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习者也许利用 IP 某 些普遍的东西; 也许利用 一语输 入 加工器。I P 模型遵循 10 个原 则: 1) 词 汇优 先原 则; 2) 修正的词汇优先原则; 3) 非累赘优 先原则; 4) 有意义 在 前、无意义在后原 则; 5) 名 词第一 原则; 6) 一语 迁移 原 则; 7) 事件概率 原则; 8) 词 汇语 义学原 则; 9) 语 境制 约 原则; 10) 句子定位原则。该模型 的核心概 念是形式 语义、加工、语法切分和费力理解。I P 模型的证据 是句 子解释任务和 眼球 移动。对 该模 型的 常见 误解 有四: 1) I P 是习得模型; IP 是关于学习者 如何使形 式- 语 义 联结的模型。2) I P 忽 视输出、社会 因素 和其他 因素 的 作用; 3) IP 是基 于语义研究习得的方法, 忽略我们 对句 法过程的所知; 4) I P 是 关于教 学的。示 范性研 究案 例 是 Va nPatten &H ouston ( 1998) 关于/ 语境是否胜过名 词第一原则的 效果0 问 题的 研究。结 论赞 成二 语习 得 观察到的 10 大现象。
等因素考察英语语法顺序的习得在 多大程度 上受到输 入影响。结论支持观察到的 10 大现象。
第 6 章/ 技能 习得 理 论0 ( skill2a cquisition theory, SAT) , 由 R ober t Dekeyser 撰 写。SAT 解释 人们 习得 各种技能时如何经历三个阶段, 陈述性 阶段、程 序性阶 段和自动化阶段。SAT 的核心概念是/ 学习强力定 律0 ( the power la w of lear ning) 。该定律认为, 由于操 练, 技能在一段时间内会有质变。这种 变化首先表 现为从 陈述性知识转变为 程序 性知 识, 然 后转 变为 程序 性知 识自动化, 出现 较为缓 慢的 过程。SAT 研 究属于 行为 学性质, 反应时间、错 误率、不 同环 境不 同表 现等 都是 SAT 的证 据。过去 25 年 主要证 据是来 自通过 计算机 模型来说明认知机 制如 何工 作, 减 少错 误率 和反 应时 间的, 但是计算机 毕竟 不是 人脑, 只 能间 接提 供证 据。 近 10 年来 SAT 研 究证 据 主要 采用 如 P ET、fMR I 和 ER P 等研究手段。 SAT 研究 很少, 原因是研 究方法要 求高、耗时长、受试量大、控制条 件严格, 需要很 大的软 件和硬件投资。对 SAT 误解有 两方面: 一是认 为 SAT 要么能够完全解释二语习得, 要么根本 不能; 二 是认为 该理论与二语习得领域的实证研 究发现不 吻合。示范
Bill V anPat ten &Jessica Willia ms ( e ds. ) . 2007. Theories in Second La nguage Acquisi 2 ti on . Mahwah, N. J. :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vii + 261 pp.
性研究案例是 Dekeyser ( 1997) 和 Robinson ( 1997) 分 别运用 Ande rson 的 规则程序 化和自动化 理论和 Log2 a n 的自动化理论研 究二 语 习得。结 论赞 成现 象 7、9、 10、5、6 和 4。
第 7 章/ 成人二语习 得中的 输入加 工0 ( input pr o2 cessing, I P) , 由 Bill Vanpatten 撰 写。I P 回 答 三个 问 题: 1) 在什么条 件下, 学习 者开 始使 形式 - 语 义联 结? 2) 在某段时间的某一时刻为什么他们 使这些形 式- 语 义联结起来, 而不是另外一 些? 3) 理解句 子时, 学习者 使用了什么内在策略? 使用的策 略如何影 响习得? IP 模型包含四个论断: 1)理解就 是学习者 试图获得语 义; 2) 在认知加工和 工作记 忆方 面, 学习者 的理 解一 开始 很费力, 但这对 IP 机制 关注 的东 西产 生影 响; 3) 学习 者是能量有限的加工器, 在一 刻接一刻 的加工过程 中, 不能像本族人那 样加工 和储 存同样 数量 的信息 ; 4) 学
# 234 #
5 、8 、9、10 。 第 3 章/ 语言 理论、普 遍语 法和 二语 习得0, 由 Ly
~ dia White 撰写, 介绍生成语言学 研究者如 何从普 遍 语法角度考察二语学习者 的/ 过 渡语能力0 。用生成 语 法框架研究二语习得存在 四个方 面的误 解: 1) 理论 范 围: 该理论其实只是 描写 和解 释过 渡语 能力, 换 言之, 二语学习者如 何用心 智语 法表征 二语, 而 不是 解释 二 语使用或所有 观察 到的二 语现 象; 2) 缺乏 类似 本族 人 的/ 成 功0 ; 3) 迁 移; 4) 方 法 论。 示 范 性 研 究 案 例 是 White &Juffs( 1998) 研 究母语 为汉语 的中国人 如何 习 得 wh2位移的情况。结论支持现象 1、3、7、8 和 9。
2009 年 5 月 第 41 卷 第 3 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F or 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 ese ar ch ( bimonthly)
Ma y 2009 Vol. 41 No. 3
二语习得研究的九大主流理论和研究走向
) ) ) 5二语习得理论6介绍
内容特别, 利用不同的语流来 表征语义、共享语 义为语 言独有。联 结主 义 学习 模 式 表明, 标记 ( cue) 和结 果 ( outcome) 之间的映射越可靠, 该 暗示越容 易学会。对 ACC 的误解是人们常把联 结主义当 成是新 行为主 义, 误认为联结主义无 法解 释语 言使用 的创 造性, 无 视内 在心智表征; 误 认为 联 结 主义 否 认社 会 因素 、动机 因 素、学习者经验 等等 对二语 习得 有任 何影 响。示 范性 研究案例是 Goldsche nider & Dekeyser ( 2001) 从 语言 输入角度如频率、感知 突显、词 素规 律性、语 义复 杂性
第 5 章 / 联 结2认 知 原 则0 ( Associative2Cognitive CR EED, ACC) , 由 Nick Ellis 撰 写。ACC 认 为, 二 语 学习和其他事物学习一样, 唯一不 同的是, 语言系统 的
徐海铭 二语习得研究的九大主流理论和研究走向 ) ) ) 5 二语习得理论6 介绍
第 4 章/ 二 语 习 得 研 究 的 功 能 观: 概 念 主 导 法0 ( concept2oriented appr oach, COA)0 , 由 Kathleen Ba r2 dovi2Ha rlig 撰写。功能法立足从形式到 功能以及 从功 能到形式的 映射 角度 看待 语 言理 论习 得。COA 从 学 习者有表达某 一概念 的意 义需要 出发, 研 究学 习者 如 何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概念。语言学 习的实质就 是 应该从一对一的功能2形 式映射 发展为 一对多 的映射, 即多功能性原 则。就证 据而 言, 此法 多采 用跟 踪研 究 设计, 通过观察学习者在较长时段 的学习来 收集数据。 作者认为 C OA 没有被误解, 因为对它理解和实践 的人 不多。示范性研 究案 例是 作者 1994 年研 究学 习者 如 何不按照事件 发生的 时间 顺序进 行叙 事的 情况, 其 目 的是考察学习者 1) 如何 表达概 念; 2) 表达手 段是如 何 互相作用的; 3) 表 达是 如何 变化 的。结 论 支持 现象 4 和 9。
第 9 章/ 自 主 归 纳 理 论0 ( a utonom ous induction theor y, AI T) , 由 Susanne Ca rr oll 撰写。AI T 目标是利 用形式语言学 研究来 解释 学习者 的语 言能 力, 视语 言 能力的变化为 心智语 法的 变化, 并假 设这 些变 化是 通 过 LAD( 语 言习 得机 制) 的 活动 产生 的。AIT 的 7 个 核心前提是: 1) 语言知识被编码在 心智表征 中, 心智 表 征把语言独有的结构展示 出来; 2) 要描述语 言习得, 就 必须把创造 三种结构表征类型 ( 韵律结 构、词汇句 法结 构和概念结 构)中的 任一类型的习得过 程描述出来; 必 须把跨越不同 表征层 面、创造 新的对 应结 构的 过程 描 述出来; 3) LAD 改 变心 智表 征时 对结 构差 异的 敏感; 4) 结构构建操 作出 现在音 位系 统、词汇句 法系 统和 意 义系统。每个系统 既是自 主的 又是模 块式 的; 5) LAD 不能像言语加工器或语法切 分器那样实 施同样的 结构
第 8 章/ 可 加 工 性 理 论0 ( pr oce ssability the or y, PT) 0, 由 Manf red P ienema nn 撰写 。PT 有四大 前提: 1)加工构件大多情况下自 动运作, 一般不被 有意控制; 2) 加工是累积递进的; 3) 加工器输 出是线性 的; 4) 语 法 加工利用能够容纳语法信 息的暂时记 忆储存。可加 工 等级包含 6 个严格的习得先 后程序: 1) 无程序; 2) 语 类 程序; 3) 名词短语程序; 4) 动 词短语程序; 5) 句 子程序; 6)从句程序。学 习者 只能严 格按 照此 等级 循序 渐进。 PT 证据来自自然话语语料或诱导 的话语数据、对语 法 现象加工的反应时间等等。对 PT 的常见误解是: 没有 事先考虑目的语语法特征 是如何被加 工的, 就应用 PT 研究学 习 者 的 二 语 如 何 发 展。 示 范 性 研 究 案 例 是 Kawaguchi( 2005) 采 用跟 踪研 究 设计 应 用 PT 研究 日 语习得的发展轨迹。结论支持现象 4、5、7、8、9 和 10。

二语习得研究历 经 40 多 年的 发展 , 直至 20 世纪 末才被看作是门独立的学科。因此, 在 21 世纪 的头十 年, 对本学科进行 全面 反思 检讨无 疑有 益于 本学 科的 未来发展。这就是5 二 语习 得理论6 一书 的编 撰主 旨。 本文对本书作一简要介绍。
第 1 章/ 导 言: 理论本 质0 , 由 Va nPatten 和 Will2 lia ms 撰写。作 者 认 为, 许 多 人 把 理论 和 模 型 混为 一 谈, 其实两者迥 然有 异。理论 是阐 述现 象为 何以 现在 的方式发生, 而 模 型是 对 某一 现 象诸 多 过 程的 描 述。 模型强调现象的不 同成 分是 如何互 动的, 不 需要 解释 为何。作者列举的二 语习 得领 域观 察到 的 10 大 普遍 现象是: 1. 接触输入 对二语 习得 必不 可少; 2. 许 多二 语习得随机发生; 3. 学习 者逐渐 了解到 的东西 要比从 输入中接触到的 东西 多; 4. 习得 某特 定结 构时, 学习 者的言语输出经常按照可预测的阶 段遵循可 预测的路 径; 5. 二语学习的结 果有差 异; 6. 二 语学 习的变 化跨 越语言的子系统; 7. 频 率对 二语 习得 的影 响有 限; 8. 学习者的 L1 对二语 习得 的影 响有 限; 9. 讲 授对 二语 习得的影响有 限; 10. 输出 ( 学习 者的 产出) 对 语 言学 习影响有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