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北魏·郦道元
(南北朝)郦道元《水经注》“砥柱,山名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南北朝)郦道元《水经注》“砥柱,山名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砥柱,山名也。
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
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
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
山在虢城东北,大阳城东也。
《搜神记》称:“齐景公渡于江、沈之河,鼋衔左骖,没之,众皆惕。
古冶子于是拔剑从之,邪行五里,逆行三里,至于砥柱之下,乃鼋也。
左手持鼋头,右手挟左骖,燕跃鹄踊而出,仰天大呼,水为逆流三百步,观者皆以为河伯也。
”亦或作“江沅”字者也。
若因地而为名,则宜在蜀及长沙。
案《春秋》,此二土并景公之所不至,古冶子亦无因而骋其勇矣。
刘向叙《晏子春秋》,称古冶子曰:“吾尝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
当是时也,从而杀之,视之乃鼋也。
”不言江、沅矣。
河伯本非江神,又河可知也。
河之右侧,崤水注之。
水出河南盘崤山,西北流,水上有梁,俗谓之鸭桥也。
历涧东北流,与石崤水合。
水出石崤山。
山有二陵: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北陵,文王所避风雨矣。
言山径委深,峰阜交荫,故可以避风雨也。
秦将袭郑,蹇叔致谏而公辞焉。
蹇叔哭子曰:“吾见其出,不见其入。
晋人御师必于崤矣,余收尔骨焉。
”孟明果覆秦师于此。
……河水翼岸夹山,巍峰峻举,群山叠秀,重岭千霄。
郑玄案《地说》:“‘河水东流,贯砥柱,触阏流。
’今世所谓砥柱者,盖乃阏流也。
砥柱当在西河,未详也。
”余按:郑玄所说非是。
西河当无山以拟之。
自砥柱以下,五户已上。
其间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桀出,势连襄陆。
盖亦禹凿以通河,疑此“阏流”也。
其山虽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澴波怒溢,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
(节选自《水经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见水中若柱然见:通“现”,显露,出现B.邪行五里邪:通“斜”,歪斜C.贯砥柱,触阏流阏:通“阙”,阻塞D.河中竦石桀出竦:通“耸”,耸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郦道元《水经注三峡》原文及译文

郦道元《水经注三峡》原文及译文赏析赏析郦道元《水经注·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重点语句翻译: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不如它(乘船)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趣味无穷。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山丘,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搁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译:层层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
[《三峡》的阅读]1、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与朱元思书》中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来形容江水湍急奔腾的气势,《三峡》一文中,间接表现江水相似特点的句子则是(2)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看到三峡的人都说,春冬时候的水依然像郦道元笔下所描写的那样“”,“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三峡工程蓄水之音,面对汹涌的江水,我们不由得想到郦道元《三峡》中表现夏水湍急的句子: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体现了三峡山的什么特点?3、概括夏、春冬、初霜旦(秋)三段时间内三峡之美的特点。
4、季节的变化使三峡景色动静相生,节奏明快,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你认为三峡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呢?5、本文只有150余字,却写出了三峡的气象万千,语言非常精练生动,请举例说明。
水经注·卷四十·郦道元原文及翻译

水经注·卷四十·郦道元原文及翻译水经注·卷四十·郦道元原文及翻译水经注卷四十浙江水、斤江水、江以南至日南郡二十水、禹贡山水泽地所在【原文】浙江又北迳新城县①,桐溪水②注之。
水出吴兴郡③於潜县北天目山。
山极高峻,崖岭竦迭④,西临峻涧。
山上有霜木,皆是数百年树,谓之翔凤林。
东面有瀑布,下注数亩深沼,名曰浣龙池。
池水南流迳县西,为县之西溪。
溪水又东南与紫溪⑤合,水出县西百丈山⑥,即潜山也。
山水东南流,名为紫溪,中道夹水,有紫色盘石,石长百余丈,望之如朝霞,又名此水为赤濑⑦,盖以倒影在水故也。
紫溪又东南流迳白石山⑧之阴,山甚峻极,北临紫溪。
又东南,连山夹水,两峰交峙,反项对石⑨,往往相捍。
十余里中,积石磊砢⑩,相挟而上。
涧下白沙细石,状若霜雪。
水木相映,泉石争晖,名曰楼林。
【注释】①浙江:即钱塘江,上游指新安江。
新城县:古县名,三国吴置,治今浙江省富阳市西南。
②桐溪水:在今浙江省桐庐县东北,发源于於潜县北的天目山,入桐庐县为桐溪。
③吴兴郡:古郡名,三国吴置,治今浙江省湖州市。
三联阅读/zl/转载请保留④竦迭:高耸重叠。
竦:同“耸”。
⑤紫溪:熊会贞按,紫溪自今昌化县(今浙江省临安市昌化镇)西东流,至於潜县南,入桐溪。
⑥百丈山:即潜山,在今浙江省临安境内。
⑦赤濑(1ài):即紫溪。
濑:沙石上流过的水。
⑧白石山: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於潜镇南。
⑨反项:背对。
项:脖颈。
⑩磊砢(lěi luǒ):壮大的样子。
【译文】浙江又北流经过新城县,桐溪水注入在此。
桐溪水发源于吴兴郡於潜县北的天目山。
此山十分高峻,悬崖绝岭,重重叠叠,其西陡峭,下有深涧。
山上有霜木,都有几百年的树龄,称为翔凤林。
东面有瀑布,注入广达数亩的深沼,称为浣龙池。
池水南流经过於潜县西,成为县的西溪。
西溪水又东南流,与紫溪汇合,紫溪发源于县西的百丈山,即潜山。
山水东南流,就是紫溪,溪两岸有紫色磐石,望去像朝霞一般,又称此水为赤濑,因为倒影映入水中紫溪又东南流,经过白石山北,山势十分高峻,北临紫溪。
郦道元与《水经注》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篇不到200字的短文《三峡》,为我们道尽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
撰写出这篇著名山水之作的作者便是本篇的主人公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据《辞海》记载,他约于公元470年,生于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
于公元527年,被萧宝夤(yín )部将郭子恢围杀于阴盘驿(今陕西省临潼区东北阴盘城),暂葬当地。
后于公元528年归葬洛阳邙山。
朝廷追封其吏部尚书等职。
郦道元的一生,不仅为北魏朝廷任职效力,更为后人称道的是,他曾经在多处任职期间,踏遍祖国千山万水,并以隽永的文笔进行记述,最终写下了四十卷、三十余万字的堪称中国古代水文地理之最的鸿篇巨制《水经注》。
万物生长离不开水,人类的农业生产也离不开水,但是这些线状的水系,源自山峰,奔流向海,水量时大时小且流动不定。
当它们淹没人类聚集的村庄、耕种的农田时,就会形成势不可当的洪水。
洪灾是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从西方的挪亚方舟到我国古代的大禹治水,世间流传着各种各样关于治理洪水的神话故事。
洪水,大多是由河流湖泊发展起来的,了解这些河流湖泊的位置、走势、水量变化以及与人群聚居的关系,才能真正了解水系,从而顺乎它们的运动规律,甚至局部改变它们的流向。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中国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勤劳勇敢的祖先驯服江河湖海的历史,可以说,书写了《水经注》的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是中华民族在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最为有名的知水、治水的功臣。
他所著的《水经注》,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内容,堪称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同时又是游记文学的优秀作品,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生于刺史之家我出生的时候,父亲郦范刚刚升任青州刺史不久。
而此时,与北魏对峙的南朝宋国全境只有梁邹、历城、东阳没有被攻下。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三峡》原文和翻译

江水注·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译文在三峡七百里当中(现在计算起来约二百公里),两岸都是连接着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到了江陵。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现在计算约三百五十公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这个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所以打鱼的人有首歌,大意是:“巴东三峡,巫峡最长,人们听到猿猴的几声哀鸣,眼泪就沾湿衣裳!”出处本文节录自《水经注·江水注》。
《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所写的一部地理学巨著。
作者在为山川作注的同时,以饱含感情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大好河山的壮美风光,记录了奇诡的神话传说和多姿多采的民俗风情,文学价值较高,因而也是一部山水旅游散文的优秀作品。
解读这一段文字,主要描写长江三峡独特的地理形势和奇异的山水风光。
首先,作者以高屋建瓴之势,对雄奇险绝的三峡风光,作了一个鸟瞰式的描绘,以展现其雄伟巅连的气势和峥嵘峭拔的雄姿。
郦道元与《水经注》

郦道元与《水经注》郦道元是当时的范阳郡涿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涿州人,父亲郦范做过青州刺史。
他大概生于北魏献文帝天安元年(四六六),也可能迟一点生于孝文帝延兴二年(四七二),曾在北魏的京城平城做过尚书主客郎。
尚书祠部郎。
(主管国家祭祀的管职)迁都洛阳后又做过治书侍御史(监察、执法、管理重要文书)以后出京做地方官,先后做过冀州镇东府长史、鲁阳邵太守、东荆州刺史。
曾罢官家居十年,又起用为河南尹、御史中尉。
最后在孝明帝孝昌三年(五二七)出任关右大使去解决萧宝夤叛乱时被杀害。
《水经注》对我国的河流考查比《水经》清楚得多。
《水经》记载的河流仅一百三十七条,大量的支流被忽略了;《水经注》则连细小的支流也不放过,所以《注》里记述的大小河流竟多字一千二百五十二条,差不多《水经》的十倍,此外还有五百多处湖泊和沼泽,二百多处泉水和井水等地下水。
而且观察得也很仔细,有些地方详细记下了河谷的宽度、河床的深度、水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含沙量、冰期等等,例如讲“河水”即黄河时就说:“河水浊,澄清一石水,六斗泥。
”今天的观测,黄河水每立方米平均含泥沙量三七、六公斤,和《水经注》所说的很接近。
《水经注》不仅讲河流,还详细记载了河流所经的地貌、地质矿物和动植物。
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古代的耕作制度、古代植物种类和植被分布,动物的地区分布及其活动的季节性,以及古人如何利用它们取得经济效益。
历史上行政区划的沿革,以及地名的由来和演变,一向为我国古代研究地理的人所关注。
在这方面《水经注》同样做了大量的工作。
今天如果要编写历史地名词典,北魏以前的许多内容依据《水经注》。
它讲述行政区划时,尽可能叙述其历史沿革,往往上溯先秦,下及当代,使读者一目了然,不致产生迷乱。
《水经注》里还载录了不少古代的陵墓以及墓前碑刻。
碑刻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价值,但因风雨浸蚀及人为破坏,很多古碑都己毁灭,而在《水经注》中至少还保存了一些名目。
知识性强的名书往往忽略了文学性、可读性,这在古今都可算是一种通病,然而郦道元的《水经注》却没有这种毛病。
郦道元《水经注》赏析

郦道元《水经注》赏析[原文] 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 ī)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山献(y ǎn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cháng)”[三峡译文]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里,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一点断开的地方。
重叠的岩石像是屏障一般,遮掩住了天空和阳光,如果不是正午就见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见不到月亮夏天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断不能来往。
如果有统治者的命令和紧要的文件需要传达,有的时候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下午日暮时分就抵达了江陵,这中间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驾驭奔驰的骏马乘着风而行,也不如船快。
每逢秋天和春天,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绿色的深潭倒映着影子。
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高高的悬崖上流下泉水成瀑布,急流冲荡在柏树之间。
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的情趣和雅味。
每当天刚晴下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凄寒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长长的呼叫,接连不断而凄楚异常,空荡的山谷回荡着响声,悲伤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所以有渔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解]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
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郦道元(466或472—527),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
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
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址、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水经注·三峡》拓展阅读

《水经注·三峡》拓展阅读《水经注·孟门山》北魏·郦道元【原文】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
《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
”《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
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
大禹疏通,谓之孟门。
”故《穆天子传》曰:“北登孟门九河之隥。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
实为河之巨阸,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
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译文】河水南面经过北屈县旧城西,西面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面四十里,是河南孟门山。
《山海经》记载:孟门山,山上多金玉,山下多黄沙土和涅石。
《淮南子》记载:龙门未开辟,吕梁未凿出,河水从孟门之上流出,慢慢地溢出,逆流而上,没有丘陵、高阜阻挡,称之为洪水。
大禹疏通河道,称之为孟门。
所以《穆天子传》记载:北登孟门,是九河的斜坡。
孟门,就是龙门的入口。
实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称作“孟门津”。
传说中龙门是大禹所凿出,河道因被水冲击而非常宽阔,水被山所夹很长的一段,两边都是悬崖,高处的巨石好像靠在悬崖上就要掉下来似的。
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
”果然不错!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
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
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水经注·拒马河》北魏·郦道元【原文】巨马水又东,郦亭沟水注之。
水上承督亢沟水于逎县东,东南流,历紫渊东。
《水经注 漯水》郦道元

水经注·漯水
郦道元〔南北朝〕
桑干枝水又东流,长津委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凫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潜跃其下。
俯仰池潭,意深鱼鸟,所寡惟良木耳。
译文
桑干支水向东流去,长长的河流弯弯曲曲,连通两湖泊,东湖和西面湖泊一水相连,潭水极清且深,早晚都有野鸭在湖上浮游,鱼鳖等水族潜游于水下。
观望池潭,寄深意于鱼鸟,物我交融,美中不足的只是缺少美木而已。
注释
桑干枝水:今称黄水河,发源于山西省朔州市南,至应县西北入桑干河。
委:弯曲,曲折。
浦(pǔ):这里指湖泊。
凫(fú):野鸭。
黛甲素鳞:代指鱼鳖等水族。
黛:青黑色。
素:白色。
俯仰:本指低头和抬头,这里代指“观望”。
意深鱼鸟:寄深意于鱼鸟,物我交融。
寡:少。
良木:美木。
郦道元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
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
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
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
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水经注--江水(节选)》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节选)郦道元〔南北朝〕江水又东,迳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
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滩。
其峡盖自昔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
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
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江水又东,迳流头滩。
其水并峻急奔暴,鱼鳖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
”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余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
”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县治江之南岸也。
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
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
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
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
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译文江水继续东流,经广溪峡,这是三峡的上端。
峡中有瞿塘、黄龛两处险滩,峡谷中有瞿塘、黄龛两处险滩。
这个峡谷从过去大禹开凿疏通江水,郭景纯叫做巴东之峡的那个峡谷。
江水又向东去,经巫峡,是杜宇所凿用以疏通江水的峡谷。
郦道元《水经注三峡》原文及译文

郦道元《⽔经注三峡》原⽂及译⽂郦道元《⽔经注三峡》原⽂及译⽂赏析赏析郦道元《⽔经注·三峡》⾃三峡七百⾥中,两岸连⼭,略⽆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亭午夜分,不见曦⽉。
⾄于夏⽔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帝,暮到江陵,其间千⼆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猿长啸,属引凄异,空⾕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重点语句翻译: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不如它(乘船)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清,树荣(茂盛),⼭⾼,草茂,实在是趣味⽆穷。
3、⾄于夏⽔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漫上两岸的⼭丘,顺流⽽下逆流⽽上的船只都被阻搁了。
4、空⾕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5、⾃⾮亭午夜分,不见曦⽉。
译: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亮。
6、重岩叠嶂,隐天蔽⽇。
译:层层叠叠的⼭峰像屏障⼀样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7、两岸连⼭,略⽆阙处。
译:两岸都是相连的⾼⼭,完全没有空缺的地⽅。
[《三峡》的阅读]1、按要求⽤原⽂填空。
(1)《与朱元思书》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来形容江⽔湍急奔腾的⽓势,《三峡》⼀⽂中,间接表现江⽔相似特点的句⼦则是(2)随着三峡⼤坝的建成,看到三峡的⼈都说,春冬时候的⽔依然像郦道元笔下所描写的那样“”,“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三峡⼯程蓄⽔之⾳,⾯对汹涌的江⽔,我们不由得想到郦道元《三峡》中表现夏⽔湍急的句⼦:2、“两岸连⼭,略⽆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
”体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3、概括夏、春冬、初霜旦(秋)三段时间内三峡之美的特点。
4、季节的变化使三峡景⾊动静相⽣,节奏明快,构成⼀幅美丽的画⾯。
你认为三峡的美表现在哪些⽅⾯呢?5、本⽂只有150余字,却写出了三峡的⽓象万千,语⾔⾮常精练⽣动,请举例说明。
中国历史文选课件-《水经注》

郦道元阅读了大量古代地理学著作, 古代地理学著作 ,如《山海经》、《禹 贡》、《禹本纪
》、《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 经》等 ,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 。
王先谦说,郦道元注《水经》的目的 在于“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王 先谦合校本序》)。
水经注的主要内容
• 《水经》共记述河流水道137条,仅一万余字。 • 《水经注》扩充为30多万字,是原文20倍。记
述1252条河流水道,包括了黄河、长江、淮水 渭水、沔水、济水、洛水等主要河流。
• 《水经注》以水道为线索,详述每条水道 的源流、走向,同时描绘沿线地区的山陵 物产、城邑建置、风土人情、古迹传说等 等,征引书籍多达437种。
水经注的地理学价值
• 1、广阔的地理视野 • 2、变化的地理观念 • 3、深切的人文关怀 • 4、客观的地理描述
第11课
《水经注》
作者生平
• 郦道元(?—527年), 字善长,范阳(今河北涿 县)人。北魏著名地理学 家、文学家。历任尚书主 客郎、御史中尉,执政严 猛,权豪畏惧,后在关右 大使任上被害。他好学博 览,撰成《水经注》。
版本
郦道元作水经注的原因
昔《大禹记》著山海,周而不备;《地 理志》其所录,简而不周;《尚书》、 《本纪》与《职方》俱略;都赋所述,裁 不宣意;《水经》虽粗缀津绪,又阙旁通。 所谓各言其志,而罕能备其倡导者矣。
否抄袭的公案。 • 陈桥驿:《水经注校释》和四集《水经注研究》。 • 香港学者郑德坤、吴天任侧重研究资料的汇编。 • 日本学者森鹿三,订补、翻译《水经注疏》
杨守敬与《水经注疏》
三峡
夔门天下雄
人民பைடு நூலகம்样张
• 《荆州记》的作者是南朝 宋的盛弘之。
《水经注江水》翻译

《水经注江水》翻译《水经注·江水》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的一部分。
该书篇由西向东记载了长江沿岸的地理风貌。
郦道元(466或472—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范阳郡(今河北省涿州市境内)一个官宦世家,世袭永宁侯。
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
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
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
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
原文江水又东,迳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
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滩。
其峡盖自昔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
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
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
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
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屋,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
其颓崖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桀。
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
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
西,即巫山者也。
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江水又东,迳流头滩。
其水并峻急奔暴,鱼鳖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
”袁山松(袁山松的《宜都记》等山水作品,对山川风物作出生动的记述和描写;袁山松的山水“知己观”第一次把人们的视野从借山水以比德证道的藩篱中解放出来,是一种自觉的、全新的山水审美意识。
古代中国地理名著水经注的作者是

古代中国地理名著水经注的作者是《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
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水经注》与《三国志注》(裴松之),《世说新语注》(刘孝标),《文选注》(李善),并称“四大名注”。
郦道元(公元472年—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
郦道元年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少时博览奇书,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
郦道元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
其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等职,还做过冀州长史、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
执法严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为为关右大使。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萧宝夤(yín)部将郭子恢在阴盘驿所杀。
三国时期人著有《水经》。
郦道元系统地对《水经》进行注释,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水经注》全书三十多万字,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
《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水经》已失佚(yì),今本郦道元所注《水经》当是另外一部,是无名氏所为,其成书年代,诸家说法不一,全祖望认为是东汉初,戴震认为是三国时作品,今人钟凤年又认为是新莽时所作,诸说尚难确认,不过大体应为汉魏之作不成问题。
《水经注》是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唐六典》注中称《水经》共载水道137条,而《水经注》则将支流等补充发展为1252条。
今人赵永复将全书水体包括湖、淀、陂(xī )、泽、泉、渠、池、故渎等算入,实记2596,倍于《唐六典》之数。
《水经注》涉及的地域范围,除了基本上以西汉王朝的疆域作为其撰写对象外,还涉及到当时不少域外地区,包括今印度、中南半岛和朝鲜半岛若干地区,覆盖面积实属空前。
《水经注》

郦道元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自然也比较顺 心适意。特别在公暇之时,游览之余,颇多 感慨。他曾写道:“因岩结构,真容巨状, 世法所希(巨大的佛像从岩石上雕凿出来栩 栩如生,这是举世珍稀的艺术杰作);山崖 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佛 殿傍山依水而建,林木掩映于水中,风光格 外秀丽,成为新的景点)。”当时,他几乎 踏遍平城郊外的武州川和桑乾水两岸,详细 地考察了那里的火山、温泉和煤田,并作了 纪录。
如前代的《山海经》、《禹贡》、《周礼·职方》、《汉书·地 理志》以及三国时代佚名作者所著的《水经》等等。在阅读 过程中,每有感触,或作眉批,或作笔记,他对《水经》一 书尤感兴趣,但他认为写得过于简略,仅记干流137条,不符 合我国地大物博的实际情况,而且有不少地方,与前代各种 著作的记载颇有出入,譬如同一条河流,对其发源地或河道 的变迁很不一致;对同一地区山川形势的描述,也有大相径 庭的;还有沿河城邑兴衰的记载,或不明其来龙去脉,或相 互矛盾,无所适从。总之,经常碰到不满意的论述。由此, 他萌发了一种心愿,意欲亲自对华夏河流及其地理特点作一 番细致的考查研究,然后整理出符合历史情况和现实情况的 文字来。他认为这一工作如能圆满完成,对今后如何开发利 用国土将会发挥重大的作用,肯定会受到后世人的赞扬。应 尽量利用出门办事或旅游的机会,有意识地去搜集第一手材 料,为写书作充分的准备。
“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
公务之余,郦道元仍醉心于搜集舆图 方志,研究学问,并结合自己多年来 的野外考察纪录,开始整理有关我国 河川山脉的分布特点及其来龙去脉,
用他自己的话说,进行着“脉其枝 流之吐纳,诊其沿路之所缠, 访渎搜渠,缉而缀之”。决心写
《水经注》。
孝昌三年,雍州刺史萧宝寅谋反, 朝中权贵借此机会任命郦道元为 关右大使,派遣他奉使关中,结 果被人诬陷,围困在阴盘驿亭, 后因缺水,最终被萧宝寅派去的 人杀害。
八年级语文三峡 《 水经注》 郦道元

三峡《水经注》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解释词语:自:,阙:,自非:,亭午:,翻译: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沿溯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解释词语:襄陵:,沿溯:,虽:,奔:,不以疾也:,翻译: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良.多趣味。
解释词语:素湍:,回清:,绝巘:,飞漱:,清荣峻茂:,良:,翻译: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解释词语:晴初霜旦:,肃:,属引:,响:,绝:,翻译:林寒涧肃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解释词语:俱:,共色:,任意东西:,许:,独绝:,翻译: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解释词语:缥碧:,甚箭:,翻译: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解释词语:轩邈:,直指:,千转:,反:,翻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2.(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郦道元江水原文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郦道元江水原文水经注·江水。
《水经注·江水》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的一部分。
该书篇由西向东记载了长江沿岸的地理风貌。
作品名称,《水经注·江水》。
创作年代,北魏。
作品出处,《水经注》。
文学体裁,古文。
地理著作。
作者,郦道元。
作者介绍。
郦道元。
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
出生在范阳郡一个官宦世家。
世袭永宁侯。
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
后来他做了官。
就到各地游历。
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
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
了解沿岸地理。
地貌。
土壤。
气候。
人民的生产生活。
地域的变迁等。
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
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准确记载。
但由于时代更替。
城邑兴衰。
有些河流改道。
名称也变了。
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
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
郦道元为了写《水经注》。
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
查阅了所有地图。
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
还亲自到实地考察。
核实书上的记载。
《水经》原来记载的大小河流有137条。
1万多字。
经过郦道元注释以后。
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条。
共30多万字。
比原著增加20倍。
书中记述了各条河流的发源与流向。
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状况。
以及火山。
温泉。
水利工程等。
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
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
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
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
形成一门“郦学”。
郦道元。
字善长。
我国古代的地理学家。
散文家。
文学家。
初袭爵永宁侯。
例降为伯。
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
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
彪为仆射李冲所奏。
道元以属官坐免。
景明中。
为冀州镇东府长史。
刺史于劲。
顺皇后父也。
西讨关中。
亦不至州。
道元行事三年。
为政严酷。
吏人畏之。
奸盗逃于他境。
后试守鲁阳郡。
道元表立黉序。
崇劝学教。
诏曰:“鲁阳本以蛮人。
不立大学。
今可听之。
以成良守文翁之化。
”道元在郡。
山蛮伏其威名。
不敢为寇。
延昌中。
为东荆州刺史。
威猛为政。
〖2021年整理〗地理学名著《水经注》概述

《水经注》概述《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涿州郦亭(今河北涿县南)人。
他生年说法不一,尚难确定。
史书仅记载他于孝昌三年(527年)被害于阴盘驿亭(今陕西临潼县东)。
他出身仕宦之家,少年时随父官居山东,喜好游历,酷爱祖国锦绣河山,培养了“访渎搜渠”的兴趣。
成年后承袭其父封爵,封为永宁伯,先后出任太尉掾、书侍御史、冀州镇东府长史、颖川太守、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黄门侍郎、侍中兼摄行台尚书、御史中尉等职。
他利用任职机会,周游了北方黄淮流域广大地区,足迹遍布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山东、江苏、安徽等省区。
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道形势,溯本穷源,游览名胜古迹,在实地考察中广泛搜集各种资料,以补文献不足,从而完成了举世无双的地理名著《水经注》。
郦道元自幼好学,历览奇书,除《水经注》外,还撰有《本志》13卷及《七聘》诸文,但都已亡佚,仅《水经注》得以流传。
我国古代记载河流的专著就叫《水经》,其作者历来说法不一,二说晋郭璞撰,一说东汉桑钦撰,又说郭璞曾注桑钦撰的《水经》。
当代郦学家陈桥驿认为即使汉桑钦撰有《水经》,晋郭璞为其作注确有其事,但这部《水经》和《水经注》也都已失传,今本郦道元所注的《水经》当是另外一部,是无名氏所为,其成书年代,诸家说法不一,全祖望认为是东汉初,戴震认为是三国时作品,今人钟凤年又认为是新莽时所作,诸说尚难确认,不过大体应为汉魏之作不成问题。
《水经注》则是以注《水经》而得名。
郦道元为何要为《水经》作注呢?在他自己序文中就写道:首先,古代地理书籍,《山海经》过于荒杂,《禹贡》、《周礼·职方》只具轮廓,《汉书·地理志》记述又不详备,而一些都、赋限于体裁不能畅所记述《水经》一书虽专述河流,具系统纲领,但未记水道以外地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