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解的基本方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书注解的基本方式
第一篇:古书注解的基本方式
《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注解体例的名称: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作“传”。

“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疏“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作“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章句: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集解:选取各家注解通释经传的叫“集解”。

注解术语的作用一曰,为,谓之这三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二谓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影射的事物。

三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四犹,犹言“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

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五之言,之为言,之犹言这三个术语的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的词来作训解。

六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主要有三类:①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

②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体例。

③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种:①释词;
②通句;③疏释全章大意;④评说。

第二篇:古书注解
古注的类型
古书的注解由于作注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因而有不同的体式和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传注体、章句体、义疏体、集解体、补注体、音义体等。

1.传注体
所谓“传注体”,是一种以解释词义为主的古注类型,多用于解释古书正文。

属于传注体的注释,名称繁多,最常见的有诂、训、传、注、笺等名称。

诂、训,笼统说来没有什么区别,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通作“故”)、“训”。

《汉书·艺文志》著录鲁、齐、韩三家诗各有“故”数十卷。

清马其昶有《老子故》,徐孚吉有《尔雅故》。

汉高诱作《淮南子注》,在原书每篇题目下加一“训”字,清王?运注《论语》,书题《论语训》,都是这样的例子。

古人对诂、训之别做过辨析,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诗·周南·关雎》疏)。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诂第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

此诂与训之辨也。

”综合两家之言,则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用作书名,如汉张衡有《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训诂》等等。

传,《说文》:“传,遽也。

”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传的本义是古代传递公文信件的驿车和驿马,引申为“传通、传述”的意思。

秦汉时,把儒家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做“传”。

如“毛传”就是对《诗经》的注释。

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叫做“孔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所以都称“传”。

笺,《说文》:“笺,表识书也。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

郑玄“笺”的意思本来是说对《毛传》的阐发和补充,但后来所谓的“笺
注”、“笺证”,却只是“注解”的意思,不一定限于对别人的注的阐发和补充。

注,《说文》:“注,灌也。

”用在注释古书上,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

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而称“注”。

但“注”可以是对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的“注”,就包括毛传、郑笺。

2.章句体
章句,意思是“离章辨句”,即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

刘师培在《国语发微》中说:“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作为一种注释,“章句”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汉代一些儒者治学,从辨析章句入手,故章句体兴于汉。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载《易经》有施氏、孟氏、梁丘氏《章句》,《尚书》有《欧阳章句》、《大小夏侯章句》,《春秋》有《公羊章句》、《谷梁章句》。

汉儒用章句讲经,大都支离繁琐,故被斥为“章句小儒”。

一般人“羞为章句”,因此自汉以后,章句日渐亡佚。

今仅存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

赵岐章句释词串讲句意较简明准确,在原文每章末尾还用韵语概括“章指”即每章大意,在《孟子》注释中有“开辟荒芜”之功。

章句体虽不以解释词义为主,但它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这是应该注意的。

3.义疏体
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

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

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人“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正。

”(黄承吉《左传旧疏考证序》)因而义疏在唐代又称作“正义”,也称作“疏”。

疏,《说文》:“疏,通也。

”“疏”是相对“注”而言的,是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

文字深奥,经过解释才能明了,犹如水道堵塞,经过灌注才能通畅,故称解释经文的为“注”;如已灌注,仍不明畅,就要再加以疏通,故对经文和注文的注释称之为“疏”。

如《礼记》是郑玄注,孔颖达疏。

《庄子》是郭象注,成玄英疏。

“正义”的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

如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就是为五经分别作的疏。

但“正义”有时也不一
定是疏,如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就是“注”而不是“疏”。

义疏体注释常常旁征博引,罗列大量材料,证发经注,这是其长处;但有时不免繁琐冗长,使人目眩。

宋代以前,疏和经注单行成书。

宋代以后,为方便阅读才将疏和相应的经注合刊在一起。

所以义疏体注本都包含经传原文、注、疏等几部分,而且排列有定则,有明显的标记相隔。

现在最通行的清人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就是将传、笺、疏三者合编在一起。

《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书的注疏人如下: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疏。

4.集解体
集解体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自己意见的—种注释。

它包括集注、集传、集释等,如何晏的《论语集解》,朱熹的《孟子集注》、《诗集传》,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即是。

集解体注释在引各家之说时,有的只称人姓氏(称“某氏曰”),不提及名,这是因为所集各家的姓名在书的序言中已作交待。

所以读集解体注本应先读其序,以便了解本书集有哪几家之说。

集解体注释也有体例问题,如王先谦《荀子集解》,在原文下都是先列唐杨倞注,然后列清人注或“先谦按”。

清人注如果同时引了几家之说,这几家就按时代先后排列。

对集解体注释的体例,我们应该了解。

需要指出的是,晋杜预所撰《春秋经传集解》,名为“集解”,但它只是将《春秋经》和《左氏传》聚集在一起进行注解,与上面所说的汇集众说的“集解”名同而实异。

杜预在《春秋序》中解释说,他编这本书是“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


5.其他
以上列出的四种古注类型比较常见,这里再介绍一下补注体、音义体,它们虽不十分常见,但对它们也应有所了解。

①补注体
补注体注释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名称,这是一种对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的注释。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焦循《论语补疏》,就是这类著作。

补注往往能为理解原文提供一些新材料,提出一些新见解,值得参考。

②音义体
六朝以后,一些学者特别重视对古书的注音,而且将注音与释义联系起来,这种注释叫做音义。

另有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

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由《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周礼音义》等十四部典籍的音义组成,是音义体注释的代表作。

这类著作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

音义书在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这是值得注意的。

第三篇:古代汉语通论十七十八古书的注解
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
重点:常用术语ps背课本P612下面的十三经注疏的作者
由于时代久远,我们阅读古书,会碰到许多语言文字方面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一般可以通过参看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有古代人用文言文作的,也有现代人用现代汉语作的,相比较而言,后者要比前者少得多。

而且,现代人要注解先秦古书,也离不开汉唐人的
旧注。

所以,要读懂古书,必须参考古书的旧注,了解其体例,注解的方式以及它的局限性等等。

一、古书注解的概貌
为什么要给古书作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语言的发展变化,使得后人对古书中的一些话看不懂了,于是就要由专门研究的专家来作注。

戴震在《尔雅文字考序》中说:“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矣。

”就是这个意思。

系统地给古书作注,是从汉代开始的。

比如在汉代,《诗经》有三家的解说,即鲁之申培公、齐之辕固生和燕之韩婴,分别称为鲁诗、齐诗、韩诗。

后来又有毛亨作的传(称《毛诗》)。

孔安国曾给《尚书》作注;马融、郑玄都曾给许多儒家经典作过注;高诱给《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作注;王逸给《楚辞》作注。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经典在汉代几乎都有人作了注。

汉代的注解比较注重语言文字的解释和名物的说明,而且他们离先秦时代比较近,所以汉代的注解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汉代注解的古籍主要是儒家经典,到后来注解的范围逐步扩大,不仅先秦时的老庄著作有人作注,汉代的著作也有人作注了。

如在六朝时,有魏代的王弼注了《老子》,晋代的郭象注了《庄子》,三国时韦昭注了《国语》,刘宋时裴駰作了《史记集解》等等。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古籍整理也颇繁荣,如唐初著名学者孔颖达注《五经》,李善注《文选》,颜师古注《汉书》,都为后世所称道。

又如司马贞作《史记索引》,张守节作《史记正义》等。

一些“子书”(哲学著作)也有人作注,如杨倞作《荀子注》,尹知章有《管子注》等等。

宋朝注释家中最有名的就是朱熹。

他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他的注释能吸取汉唐人的长处,用简洁明白的语言解释古书中的词句。

他对《诗经》中《国风》一些诗的解释,能不受毛传的束缚,指出它们是爱情诗,比汉儒高明。

当然,朱熹是理学家,他的注解也有不少地方是用来宣扬宋代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想的。

著名的《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代或魏晋人作的注,唐宋人作的疏,下面是《十三经注疏》的作者: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到了清代,我国传统的“小学”发展到了高峰,语言文字研究的成就,也在古书的注解工作中得到反映。

清人的注解工作,不但范围广,而且质量高。

范围广是说一些比较重要的古籍,前人已经作过注的(比如十三经、先秦诸子),清人几乎都重新作了注(如陈奂的《诗毛氏传疏》、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焦循的《孟子正义》、王先谦的《庄子集释》、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等);前人没有作过注的,许多也有清人作的注。

质量高是说清人注书往往旁征博引,同时又审慎地加以考核,他们在音韵、文字、训诂方面达到的成就又使得他们能够纠正汉唐人的错误,或者解决前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所以清代的注解对我们阅读古书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当然,清人由于过分强调考据,追求无一字无来历,不免过于烦琐。

如刘宝楠《论语正义》注“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句话,竟用了一千多字,其中一个“曰”字就注了一百多字,令人读起来昏昏欲睡。

现代对古籍整理工作十分重视,也有很多古籍被重新作注,有的还被译为现代汉语。

但是我们不能完全依靠现代汉语作的注释,因为现代的注释,也有不少是从古注来的,如果需要辨明某些问题,还是要去看古注。

下面再从注书的内容、方式等方面,谈谈古代注书的不同情况。

古代注书,多数是给古书的字句作解释。

上举之例多属此种类型。

这类注解有一些不同的名称,需要解释一下。

在秦汉之际,把儒家的“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做“传”。

例如毛传就是对《诗经》的注释。

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就叫“孔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所以都称“传”,但它们与一般注释的性质有所不同。


东汉时期的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

“笺”的意思本来是指对毛传的阐发和补充: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但是后来所谓的“笺注”、“笺证”,却只是“注解”的意思,不限于对别人的注解的阐发和补充。


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而称“注”。

但“注”可以是对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的“注”,就包括毛传、郑笺等。


“疏”是相对“注”而言的,是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

它既解释古书的正文,也解释前人的注文。

例如《礼记》是郑玄注,孔颖达疏。

《庄子》是郭象注,成玄英疏。

正义“正义”的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

“疏”也可称“正义”。

如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就是分别为五经作疏。

但“正义”有时也不一定是疏。

如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就是“注”而不是“疏”。

章句
“章句”的意思是“离章析句,委曲支派”。

除解释字句外,还串讲文章大意,这种解说方法称为“章句”。

比如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

《孟子章句》在每一段后面还有“章旨”,就是概括一段大意。

不过这种解说方法并非只在以“章句”为名的注释中才采用,如毛传虽不以章句为名,有时也串讲文章大意。

“集解”是选取各家的注解加以汇集,有时也参以己意,如何晏《论语集解》等。

在这一类注释中,都兼有解释字词、说明人名地名典章制度等方面。

到六朝以后,文章讲究用典,注释家在注释的过程中,也就担负起注明典故出处的任务。

当然,在这几个方面,可以有所侧重。

例如李善的《文选注》,侧重于注明典故的出处,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侧重于考证人名地名和史实。

古代注书还有另一种类型:不是对古书的字句加以解释,而是为古书补充材料,或是阐发古书的哲学思想。

前者如郦道元的《水经注》,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后者如王弼的《老子注》等。

这种“注”也有很高的价值,但跟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注”并不相同。

二、古书注解的体例和术语
古书的注解一般都采用在正文中间加进双行小注的办法。

如果只有一个人的注解,读起来还不很困难,如果既有注,又有疏,就要懂得它的体例和层次。

例子参看教材。

要读懂先秦经书的注解,除了要了解经书注疏的体例和注解的各种情况外,我们还要对经书中的注解术语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注解的术语很多,这里不能一一列举,我们只介绍较为常见的术语。

1.曰,为,谓之
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後面。

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例如……
2.谓
“谓”和“谓之”不同。

前面说过,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谓之”的後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则都是放在“谓”的前面。

可见这两个术语的差别是很明显的。

“谓”这个术语,往往是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用上它。

例如……
3.貌“貌”字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後面。

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这种“貌”字略
等於现代汉语的“……的样子”。

4.犹
使用这个术语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以上“曰”“为”“谓之”“谓”“貌”“犹”六个术语,都是单纯用於释义的。

5.之言,之为言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6.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例如: 7.读若,读如
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

有时,“读若”、“读如”的作用和“读曰”、“读为”相同,也是用来说明假借字。

例如:《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 “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分别就在於:前者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後者则一般是用於注音,但有时也是用本字来破假借字。

8.如字如字也是用来注音的一个术语。

古书上某字注以“如字”,通常是告诉读者,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这一般是相对于变读或改字而言的。

例如《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经典释文》说:
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关于“变读”的问题
古书上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

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词性的不同。

例如音乐的“乐”和快乐的“乐”,解说的“说”、游说的“说”和喜说的“说”(悦),等等。

异读有时只表现为声调上的差别,例如施行的“施”读平声,施与的“施”读去声;听闻的“听”读平声,听从的“听”读去声。

但是这只是词义上的转变。

有时候声调不同,不仅是词义上而且是词性上的转变,这种情况最值得注意。

例如王侯的“王”是名词,读平声,王天下的“王”是动词,读去声;操持的“操”是动词,读平声,节操的“操”是名词,读去声;爱好的
“好”是动词,读去声,美好的“好”是形容词,读上声;厌恶的“恶”是动词,读去声,恶劣的“恶”是形容词,读入声。

利用四声来区别词义和词性,这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汉魏学者看到了这个特点,并体现於古书注音。

有的文字学家认为这是六朝经师注解古书时的强生分别,显然作出这一论断的论据是不足的;虽然有些异读後来消失了,但是也有不少字的异读还保留在现代汉语里,如“好”(上声)“好”(去声)“恶”(形容词)“恶”(动词)之类;有些字的异读虽然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已经混同了,但是仍保留在某些方言里,例如上升的“上”读上声,在上的“上”读去声,现在广州仍有区别。

三、读旧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古人作的注解,由于时代的局限,在思想观念方面肯定会存在一些问题。

如孔颖达疏《相鼠》一诗时说:“文公能正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

”《相鼠》一诗“刺在位者”是很明显的,但与“文公(卫文公)能正群臣”没有关系。

这是孔颖达根据此诗的“序”而作的解释,为尊者讳而错误地作了解释。

(二)古人作注,有自己的注释条例,我们不要误解比如“声训”是汉代人常用的一种注释方法。

《诗经·驺虞》:“彼茁者葭。

”毛传:“茁,出也。

”句中的“茁”是“茁壮”的意思,是形容词,毛传用“出”去解释它,是动词。

其实我们应该知道,毛传不是说“茁”有“出”的意思,他这里是用声训(“茁”从“出”得声,“茁”“出”同属物部),意思是说,“茁”是草出地面而丰茂。

(三)古人作注,自然是用文言文,阅读时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理解。

如《左传·隐公五年》:“臧僖伯卒。

公曰:‘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

’”杜预注:“有恨,恨谏观鱼不听。


清代学者除了为专书做注解和校勘工作之外,还利用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的词句诠释和文字校订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常常有非常精辟的见解。

重要的如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等等,这些都是读上古典籍不可缺少的参考书。

附:古书校勘除了为古书做注解和考证工作之外,清代学者还作
了许多古籍校勘的工作。

校勘学上有些专门术语,我们应当有所了解。

试举校勘学上常用的两个术语为例:
1.衍文“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

这个术语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例如《诗经·邶风·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郑笺:“舟载渡物者,今不用,而与众物泛泛然俱流水中。

”阮元《校勘记》:“‘与’下衍‘众’字,小字本无。

” 2.脱文“脱文”简称“脱”(有时作“敚”或“夺”),也叫“脱字”。

这个术语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例如《诗经·周南·桃夭》孔颖达疏:“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

”阮元《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


第四篇:M2基本注解
地图号:0比奇2毒蛇山谷3盟重4封魔谷5苍月6魔龙成11白日门检测地图CheckMapHumanCount GA2 = 1-------这个是检测 GA2 地图就只有一个人的时候
严重
CHANGEPERMISSION ●●●●●权限●●●●● SetShopItemPriceRate●●●●商铺折扣
CHANGELEVEL ●●●●●●●●●●调整等级●●●●● GAMEGOLD + ●●●●●●●●●●●增加元宝●●●●●
普通
MIR200里搜索MINE ●●●●●●●●●●●可以挖地得物品ChangeModeEx●●●●●●●●●●●改变人物当前模式
POWERRATE ●●●●●●●●●●●●攻击力倍数●●●●● CHANGEEXP ●●●●●●●●●●●●●增加经验KILLMONEXPRATE●●●●●●●●●经验倍数
GmExeCute ●●●●●●●●●●●●●●GM调用命令 GMEXECUTe 给予名字变量权限10 GMEXECUTe ReleaseShutup(Shutup)self 给予允许说话禁止权限 ChangeModeEx 1 1无敌 2隐身
delay 5 @answer 等待5秒后跳转到@answer
JZ01 NORECONNECT(yd)小退转移地图抉择小退药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