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初级中学2019届九年级3月练习语文试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练习201903
卷面分值:150分 答卷时间:150分钟
一(2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14分)
阅读一本好书,正如同一位知识yu ānb ó的学者谈话,“他”的语言中无不闪烁着智慧,无不传达着高尚的修养,从一本书中学到的修养A 提高的品格,远比在生活m ól ì中体会得深刻,体会得彻底。

一本好书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

这些种子适时地b ōs ǎ在读者的心田里,他们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美丽、高贵。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3分)
2.A 处应填的标点符号为 (1分)
3.这段文字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1分)
4.作家赵丽宏说:“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为此九(2)班举行了“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完成以下任务:(9分)
(1)【宣传读书活动】(2分)
下面是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请你补充完整。

好读书,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读好书, 。

(2)【探讨读书方法】(2分)
甲同学:网络时代,信息量很大,可以看的书很多,但是,面对茫茫书海,我们不知从
何下手。

乙同学:进入初中,我们现在太忙了,要做那么多题目,哪有时间读课外书?
丙同学:我们读过很多书,但读后很容易忘记,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请你针对以上发言,给在场的校长提一条建议,注意语言的得体。

向校长提建议: 。

(3)【检查读书成果】(5分)
①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许多篇章都写出了儿童天然的兴趣和爱好,体现出作者关心儿童的真挚情怀。

作者儿时,读(人名)给“我”买《山海经》,看闰土父亲雪地捕鸟,坐船看社戏……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美好生活的留恋;而在《二十四孝图》中,对故事极度反感,表达了作者对束缚儿童健康成长的封建思想文化的批判。

(2分)
②下面这段文字出自《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文章?促使“我的意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分)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用课文原句填空。

(9分)
(1),白露未晞。

(《诗经》)
(2)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3),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4)可怜身上衣正单,。

(白居易《卖炭翁》)
(5),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
(6)《雁门太守行》中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

(7)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同样以景写情,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诗句是:,。

二(6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6分)
宿牛群头①
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②供晚厨。

(选自《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注】①牛群头:地名。

②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6.诗中“拙”“满”二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4分)
7.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17分)
清白堂①记(节选)
[宋]范仲淹
一日,命役徒芟②而辟之,中获废井。

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

乃扃③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

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绠④不可竭。

当大暑时,饮之若饵⑤白雪,咀轻冰,凛如也。

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

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龙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

因署其堂,曰:“清白堂”。

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

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⑥其名哉!
宝元二年记。

【注释】①清白堂:在绍兴府山上。

②芟(shān):除草。

③扃(jiōng):关锁。

④绠(g ěng):原指井绳,此指提水。

⑤饵:吃。

⑥忝(tiǎn):玷污。

8.请用斜线(“/”)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共两处)(2分)
即呼工出其泥滓
9.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①绠不可竭.()②三日而后汲.视()
③其或.雨作云蒸()④悦.人襟灵()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3分)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

11.文中的“嘉泉”有何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分)
12.下列两个句子一“叹”一“问”意蕴丰富,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范仲淹?请简要分析。

(4分)
①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清白堂记》)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参考】庶几:①或许,可能;②但愿,希望。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三)阅读《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完成13—16题。

(17分)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三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

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

”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激活它。

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

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

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

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

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

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远离书籍,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铟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让人生气象万千。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

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

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

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

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

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晴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

”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13.文中第②段有什么作用?(4分)
14.选文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5.简述文中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4分)
16.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

(5分)
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味而士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

在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士气,积极投入训练中。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

(22分)
父亲的轮廓
袁哲生
①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②每当母亲用一些类似“牙膏没有从最尾端挤出”“冰箱门没关紧”“看电视超过半个小时”等等小事向我兴师问罪,并且总是将矛头转向我的成绩上时,我便知道,夜里,父亲又会来到我的房间。

③父亲个性之中有一种非常腼腆的特质,他总是等我和母亲都睡着以后,才蹑手蹑脚地轻轻扭开门把,走进我的房间,在小书桌的台灯底下压一张纸条;偶尔,在情况较糟的时候,父亲会在纸条上用歪斜支离的字迹写下“忍一时,风平浪静”与我共勉;这句话成了我们彼此
之间的默契,那表示父亲知道在我和他一样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心灵中,又遭受了一次无情的考验。

在父亲要来的那个晚上,临睡前,我总是记得检查一下房门是否上锁了,从来没有失误过。

④曾经有过几回,父亲来的时候我并未睡着,我听到父亲用力握住门把,再缓缓转开的声音,便立刻翻过身去面向墙壁眯着眼睛。

尽管父亲极力不愿发出声响,我还是听到一双塑胶拖鞋在黑暗中静静地走向书桌,然后是纸张摩擦桌面的窸窣声,父亲沉重的呼吸声……有时,父亲会拉开椅子,把台灯扭开一点点亮,然后坐在我的书桌前沉默不动,过了好一会儿,才靠上椅子。

离去前,父亲会替我把桌上的书本和作业簿摆放整齐,然后才扭熄台灯;在那一刻,我的眼前又恢复成一片黑暗。

⑤我从不知道父亲坐在我的椅子上时,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也从来不敢抬起头来,用一声叫唤,或者两道清醒的目光来打破沉默。

也许我没有勇气,怕自己会在父亲面前哭了起来;更让我恐惧的是,若不幸看见父亲的眼角也含着泪光,默默地坐在我的书桌前,我该如何面对那种时刻?
⑥高三那年,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个难关;当时,在我不觉生命有何可喜的脑海里,的确曾经生起过轻生的念头。

我不知道父亲是否经历过高考的压力,不过,在那没完没了的一年里,的确只有父亲曾经察觉到我失去生活勇气的念头。

⑦接近高考的某个夜晚,我正在教室里做考前冲刺,日光灯管把教室照得明亮而冷清,同学们都埋首书桌、互不交谈。

我选了一个邻接走廊靠窗的座位,设法让自己专心在书本上;突然,我听到一阵用手指关节轻轻敲打玻璃的声音,抬起头来,父亲的脸出现在窗格里面,我悄悄绕到教室的后面出去和他会合。

⑧我永远记得和父亲并肩坐在空荡、黑暗的体育馆长椅上,而心里渴望着时光永远停止的情景。

父亲先是取出温热的蒸饺和我一起吃,他细心地把饭盒掀开,然后为我撕开筷子的封套。

我知道那是父亲在夜市入口的小摊上买的,老板娘是个扎着一条蓝围裙的胖女人……父亲取出口袋里的餐巾纸放在我面前备用,他像面对一位长辈似的对待我,令我终生感激。

我知道父亲拙于言辞,在面对生命中难以省略的伤痛时,更无力打破沉默。

⑨吃蒸饺的时候,我想起那些蒸饺原先排列在小蒸笼里冒着蒸汽的模样;我想起那个卖蒸饺的老人坐在圆凳上,被一团团白色水汽模糊了脸孔的形象;我仿佛看见父亲孤独地走上前去,两眼茫茫的老人从圆凳上站起来,剥下一只饭盒,再给它穿上一层透明的塑料袋,然后掀开其中的一个蒸笼盖……我想到那些蒸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我想到这个世界上必定还有类似蒸笼那样温热且快乐的角落。

那天晚上,是个寒冷的夏夜,父亲和
我相对无语,临走前,他对我说了一句话:“好好活下去,不一定要在意别人的话,人生有时候要走自己的路。


⑩那句话同时把我和父亲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父亲成了我心目中的无名英雄,我永远忘不了,那天晚上,他为了避过校门口警卫的询问,索性爬墙离开的那一幕。

在淡蓝色的月光映照下,他奋力攀上围墙,骑坐在墙顶上向我挥手,并且很诚恳地将手掌划向眉梢,向我行了一个军礼,然后才纵身跳落校外的小路上。

⑪我站在墙内,听到父亲落地的一声轻响,顿时热泪盈眶。

我紧握双拳,叮嘱自己永远不可再有绝望的念头,要好好活下去。

(有删改)17.为什么说“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4分)
18.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6分)
①我也从来不敢抬起头来,用一声叫唤,或者两道清醒的目光来打破沉默。

(句中“从来”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
②我想到那些蒸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19.第④段详细描述了父亲夜里来“我”房间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0.仔细揣摩第⑩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父亲当时是怎样的心理?(4分)
21.文章的标题为“父亲的轮廓”,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轮廓”的理解。

(4分)
三(65分,其中含写字5分)
22.作文。

(60分)
终点之美,属于优胜者;起点之美,属于每一个人,而自觉地进入起点并调动起自己的美来,也便是人生中的一种优胜。

人的一生,可能平平淡淡,也可能轰轰烈烈,有过失败的考验,
也有过成功的喜悦。

爱与恨,悲与喜,恼与爽皆过程。

于是,生命之美在于旅途中美丽的风景,在于坚强地走过坎坷,在于生命意义之真谛。

请以“过程之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答案
1.渊博磨砺播撒(3分)
2. ,(逗号)(1分)
3.在“智慧”后加上“的火花(光芒、光辉)”。

(1分)
4.(1)读书让学识变得渊博(2分)
(2)示例:校长你好,我们学校每周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自由阅读吗?(2分)(3)①长妈妈(阿长);郭巨埋儿(老莱娱亲)(2分)
②《藤野先生》;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3分)
5.①—⑤略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⑦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茁”是旺盛的意思,“满”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十分旺盛,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4分)
7.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安逸闲适之情。

(2分)
8.即/呼工/ 出其泥滓(2分)
9.①完,尽②打水,取水③或许④使……愉悦(4分)
10.我喜爱它(井泉)的清白和有德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榜样。

(3分)
11.井泉特点:晶莹澄清,味道甘美,渊然不竭;暑凛冬暖,应于名源;以茗试之,甘甜滋润,悦人襟灵。

(4分)
12.读到了一个爱国爱民、有着高尚为官节操和远大政治理想的范仲淹。

第一句感叹句,作者极力希望自己没有玷污“清白”这个名节,努力做一名清明廉洁、克己奉公的好官。

第二句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努力追随“古仁人”的强烈愿望,学习他们忧国忧民,奋发向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伟大精神。

(4分)
译文:有一天,我命令衙役清除杂草开辟成平地,(发现)中间有一口废弃的水井。

于是立刻喊来工匠清理出井中的淤泥,观察这口井的好坏,(工匠)说:“是好泉啊。

”于是就将进口关闭,使水中杂质沉淀。

三天之后取水,看到这泉水清澈而白净,品尝井水,(味道)十分甘甜,水深有一丈多,提水没有穷尽。

酷暑的时候饮用,就像是吃白雪一样,品尝着像薄冰一样的泉水,冰冷爽口。

在寒冬时节,遇上有太阳的日子,这泉水又如同阳春三月,一片温热。

这眼泉水或许是雨水降落、云气蒸腾,上下醇厚,浑然一体,大概是山泽相通,在名源相互呼应吧。

我又邀请了嘉宾,用建溪、日注、卧龙、云门等地的名茶试这里的泉水,果然甘甜滋润,品尝之后,让人心旷神怡。

我喜爱它的清白和有德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楷模。

于是就在这里修建一座厅堂,
叫“清白堂”,又要在厅堂的旁边修建一座亭子,叫“清白亭”。

希望我居住在这座厅堂,登上这座亭子的时候,没有玷污它的名声。

宝元二年记载。

13.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提出人们的疑惑,进而引出对阅读的作用论述。

(4分)
14.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阅读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从而引起外在的改变”。

(4分)
15.首先提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的错误认识,然后反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引用哲人的话进行强调,最后总结阅读的独特意义。

(4分)
16.能。

事例中士兵通过阅读丰富了精神生活,提振了士气,与本文“阅读可以丰盈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的中心论点是一致的,所以,这则材料能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5分)
17.父亲总能在我心灵受伤的时候及时给予我安慰和鼓励,他深知我内心的想法,帮我战胜了困难和自我。

所以说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4分)
18.①“从来”是“一直”的意思,表明了“我”一直矛盾的心理和做法:怕自己因缺少勇气在父亲面前哭起来;怕看到父亲伤心的面孔,不敢去面对。

去掉了,语气上就弱了许多,不如原来的效果好。

(3分)
②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写出了蒸饺在竹笼内排列的热闹情状,衬托出“我”对“温热且快乐”的渴望,反映了自己对父亲给予自己心理抚慰的喜悦心情。

(3分)
19.具体写出了父亲对“我”的细心呵护,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为后文写父亲察觉“我”要自杀到学校来鼓励安慰“我”作铺垫。

(4分)
20.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军人一样坚强地面对所遇到一切困难,并以“行军礼”的动作表明对儿子的信任,会永远做儿子坚强的后盾。

(4分)
21.父亲总是在“我”心灵受伤的时候,在黑色的夜晚及时给予“我”光明和温暖,在这时候“我”虽然不能清楚地看清父亲的面容,只能看个大致的“轮廓”,但这“轮廓”是父亲留给自己最清晰的形象、最感动的印记,他一直鼓励着勇敢地前行。

“轮廓”也是文章行文的线索。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