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主干知识简捷识记+核心问题多元解读+命题热点题组突破+跟踪演练知能提升)第4讲 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主干知识简捷识记+核心问题多元解读+命题热点题组突破+跟踪演练知能提升)第4讲古代商业与古代主要的经济政策讲义
[考纲下载] 1.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古代商业的发展
[轻巧识记]
1.商业的发展
2.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概念阐释] 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

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

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①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之下。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②两宋时期,中国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对两宋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③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繁荣经历了两大阶段:从周到唐的严格限制阶段和宋至明清的放松限制阶段。

城市的发展与当时的商业是联系在一起的,商业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又相辅相成。

④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古代的经济政策
[轻巧识记]
1.三种主要经济政策的关系
2.资本主义萌芽
[概念阐释] 广州十三行
十三行是清代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

十三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辨析比较] “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
“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

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①“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

但是,封建社会后期,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②闭关锁国政策尽管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③由于清朝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禁海闭关政策,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直接导致了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迅速衰败,潜伏下近代前夜的危机。

[自主探究——通过史实史料认知历史]
主题一|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
根据上述史料,分析古代商业有何发展变化趋势? [史论形成]
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
史料一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摘自《唐六典》
[教你读史] 史料一表明唐代重视对商业的管理,有严格的时空限制。

史料二 右图为 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 铺印记,其上部文字 为:“济南刘家功夫
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从史料二可以看出,宋朝商家有了商品品牌和商标意识,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一体的经营方式,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水平。

史料三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
史料三表明明代后期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

史料四 明中后期“奴富致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给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史料四反映明代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

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

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6)商人地位的变化: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主题二
|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根据史料总结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史论形成]
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1)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史料二
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

……盗贼耳。

——史料二反映海禁政策的
史料三 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
“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

史料三反映统治者横
史料一 (乾隆时人说)
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
[教你读史]
史料一反映大量
(2)资金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3)政策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主题三| 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根据所给史料总结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史论形成]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主要表现
(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史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主张重农弱。

史料二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史料二反映商鞅
史料三 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

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

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
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史料三表明清政府
[合作探究——通过题源材料思悟历史]
一、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阶段特征、规律
[题源材料] 摘自2010年江苏高考T21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问题设置] 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答案提示] 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归纳升华]
1.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总体趋势: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

(1)从周至唐:①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2)宋元:①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

②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3)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2.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
(1)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二、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的异同
[题源材料] 摘自2012年海南高考T26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问题设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答案提示] 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归纳升华] 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开放课堂——运用学科思维活学历史]
史学争鸣(二)| 明后期社会转型研究
[史学前沿]
“明后期社会转型研究”,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就是我国的古代社会究竟是向前发展变化的,还是停滞无发展的,在我国的古代社会能不能产生近代性的因素,我国古代社会能不能向近代社会转变。

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史学界和国外史学界长期以来都存在较为激烈的争论和分歧。

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自身能否滋生新的近代社会因素,能否的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

不同观点尽管很多,但归结起来只有两大学派:一派是不变论、无发展论、停滞论;另一派是变迁论、发展论、转型论。

两派争论的焦点又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期,即15世纪至19世纪。

[典题印证]
(2013·浙江高考,节选)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

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

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③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中的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答案] 赞成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

理由:时代在演变,而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专制主义、小农经济和“天朝上国”的保守
观念。

赞成②主要是“西方腾飞”。

理由: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跟西方拉大差距的,不仅有中国,还有其他东方国家。

赞成③主要是“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理由:差距的拉大要考虑双方的因素,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生机勃勃。

中国基本依然故我。

[思考感悟]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起步、起始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将近两千年的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封建社会而与未来的近代社会相同。

新生的先进的社会因素代表了社会未来,显示了社会走向,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历程的起点。

古代商业的发展(5年3考)
商业发展概况(2) 城市的发展(1)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5年2考)
资本主义萌芽(0) “重农抑商”(2)“海禁”政策(0)
考点一| 古代商业的发展
[例1] (2013·江苏高考)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材料反映了(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定时空:清前期;江南。

抓关键:“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判断理由选项定位
A 封建社会一直恪守士农工商的身份界限错误选项
B 通过经营盐业和典当业等而变得富有,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
了人们“学而优则仕”和“读书求功名”的传统观念
正确选项
C 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与题目信息“经营盐、典而富”不符错误选项
D 封建王朝一直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错误选项
[考题演练]
1.(2012·江苏高考)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解题提示:①抓题眼:“右图场景”;②关键信息:《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宋开封城内商业的繁荣景象,从画面可以看出当时汴京突破了坊、市限制。

答案:D
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解题提示:①抓题眼:明朝;②关键信息:“金帛轻细之物”属于“北货过南者”,“盐铁粗重之类”属于“南货过北者”。

答案:D
3.(2012·福建高考)《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解题提示:①抓题眼:隋都城;②关键信息:“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

答案:C
4.(2012·安徽高考)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解题提示:①抓题眼:北宋东京;②关键信息:“通晓不绝”“夜市”“ 瓦子”和“市民”。

答案:A
考点二|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例2] (2013·广东高考)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定时空:东汉初年。

抓关键:“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说的是富商大贾的经济收入与封君相当。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判断理由选项定位
A “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中叶错误选项
B 选项表述与材料内容不符错误选项
C “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说的是富商
大贾实力与封君一样。

说明东汉初商人实力强,建议厉行重
农抑商
正确选项
D 说法过于绝对,与题意不符错误选项
[考题演练]
1.(2011·江苏高考)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
解题提示:①回答词:经济主张;②关键信息:“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答案:C
2.(2013·浙江高考)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

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

伏请切令禁断。

”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
A.经济地位优越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解题提示:关键信息:“雕鞍银镫,装饰焕烂”、“僭越”、且为“前代所禁”。

答案:C
3.(2013·山东高考)《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入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
解题提示:①回答词:主要目的;②关键信息:“贾人”“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答案:D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文献通考》记载:开宝(宋太祖年号)三年,置便钱务,令商人入钱者诣务陈牒,即日辇至左藏库,给以券,仍敕诸州:凡商人赍(携带)券至,当日给付,不得住滞,违者科罚。

下列有关材料中的“券”,表述正确的是( )
A.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标志着飞钱的诞生
C.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D.表明抑商政策的转变
解析:选C 宋开宝三年,政府专门设立了“便钱务”来负责管理商人的入钱,签发兑换券,这并不是最早的纸币“交子”,A项错误。

宋代的便钱业务是由唐代的飞钱演变而来,B项错误。

“券”简化了商人入钱的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商人即日就可拿到。

由于是专门机构管理,严令诸州不得耽误商人兑钱的敕令也得到了较好的执行。

便换业务的信用得到了保证,商人都放心便换,京师的便换务得到迅速发展,这种货币业务的实行,便利了商品交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

材料不能显示宋朝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D项错误。

★2.明清史专家指出:(平民)日常食用消费仅只占微弱的比重……(官僚缙绅)却用之于追求雕琢、新奇或足以炫耀门第的豪奢消费,如操办豪华的婚丧喜庆、炫耀珍宝重器与竞建园林别墅等。

他们的高消费具有传统的特权奢侈消费性质,与宫廷的消费相激荡……。

由此可见,影响明清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是( )
A.重商主义盛行 B.奢侈、攀比消费严重
C.商品经济畸形繁荣D.吏治腐败,贪污猖獗
解析:选C 从题干材料中可知,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富绅,特权奢侈消费都是病态的畸形消费。

这种病态的高消费,实际上只能导致商品经济的虚假繁荣,无益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2014·泰州中学质检)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六月一日敕:“诸坊市邸店,楼屋皆不得起,楼阁临视人家,勒百日内毁拆。

至九月二十日,京兆尹严郢奏:坊市邸店旧楼请不毁。

”这表明当时( )
A.城市的实际区域逐渐向城外扩展
B.城市空间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C.城市封闭式的坊市制度出现突破
D.政府拆除城市违章建筑进展顺利
解析:选B 从材料中“楼阁临视人家”,因此政府规定“楼屋皆不得起”,可见当时城市中楼宇已经大规模出现,城市空间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4.(2014·江都模拟)唐初《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

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晚唐《夜看扬州市》描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两者相互矛盾,所以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B.前者比后者具有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夜市”
C.文学作品缺乏可信度,不能证明唐代出现“夜市”
D.两则材料时间不同,唐代后期可能已经存在“夜市”
解析:选D 题干材料中的两则信息反映了唐初和晚唐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

从中可以看出,唐初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晚唐时部分城市的夜市已比较兴盛。

A、B、C都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5.魏千志在《明清史概论》中写道:“四乡村保,相距120里,所在聚而成集,奇日、偶日各异。

其期趁集者,多逾千人,少亦数百。

”这描述了( )
A.草市的经营情况B.夜市的经营情况
C.都市的经营情况D.镇市的经营情况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

材料“四乡村保,所在聚而成集,奇日、偶日各异”中的“集”是农村集市,即草市,A项正确。

6.(2014·苏锡常镇一模)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一空间命名为“集市社会”,它有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

这种“集市社会”体现了( )
A.自然经济结构的封闭和紧密
B.城镇在农村生活中的纽带作用
C.地方自治模式在中国的普及
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日益加强
解析:选 B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市”的发展。

由“以……市镇为中心……向四方伸展……”即可选出B项;由“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即可排除A项;C、D 两项与本题无关,排除。

★7.右图是西汉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复原图。

对此图所反映的信
息解读正确的有( )
①商业活动在城市边缘进行,城市商业功能有待增强②城市
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空间限制③政府设置专职机构管理城市
的商业活动④城市皇家宫室占地面积较多,城市政治功能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图文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

从图左上角的东西市,可知①②正确。

从图中带“宫”字的建筑区域可知④正确。

图中文字并没有显示专职机构管理城市商业活动的信息,故③错误。

8.下表是明代三个时期江苏吴江县市镇数量的变化情况。

对该变化趋势的原因分析正确的
时间(明代) 弘治(1488~1505年) 嘉靖(1522~1566年) 万历(1573~1620年) 吴江县3市4镇7市4镇10市7镇
A.经济中心地位使吴江县集市增多
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市镇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江南城市发展
D.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吴江县市镇数量不断增加的现象。

市镇的繁荣以工商业的发展为基础,故选D项。

9.《宋会要》记载,宋代在对外贸易中大量使用铜币进行交易。

考古发现,今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均有大量宋代金属货币出土。

由此可推论( )
①宋代是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②《宋会要》的记载基本属实③宋代金属货币在当时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通用④宋代金属货币大量外流客观上有利于纸币使用
A.①②③B.①③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