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2025届高考临考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2025届高考临考冲刺语文试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主人公少年时代快乐地玩耍的情景。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作者身居闹市却不感到喧闹的原因;“__________”一句,则描写了鸟儿结伴自由自在飞返山林的景象。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的哲学如一条▲ 的大河,汹涌而曲折地奔流着。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就涌现出一大批独具个性的哲学家,他们不仅提出人类的所有哲学命题,而且用简洁有力的文字、诗一般的语言进行极具个性的艺术化▲ ,至今都让人▲ 。
A.波澜壮阔解释拍案叫绝
B.波涛汹涌解释叹为观止
C.波澜壮阔诠释叹为观止
D.波涛汹涌诠释拍案叫绝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语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季鹰指晋朝吴地人张翰。
《世说新语》记载,他在洛阳做官,西风起即想起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辞官回乡。
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B.“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语出《师说》。
其中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初七下九,语出《孔雀东南飞》。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所著。
《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像古典西画一样,古典西园也是讲究写实的,追求形似。
如果他们愿意将植物修剪成一种动物的形状,或者将雕塑做得和真人一样,他们就一定会做得_______________,一切都在他们的_______________之中,一切都必须听任创
作者意志的摆布。
他们以征服者的姿态对大自然加以改造,并最终获得预想的效果。
法国造园家勒诺特尔就曾经强调,要“强迫自然接受均衡的法则”,所以,在他所主持设计的凡尔赛宫苑中,完全看不到自然形态的物象。
他认为,人工之美高于自然之美,故而这种毫不掩饰人工痕迹的园林被称为“规划式园林”。
后来凡尔赛宫苑成为了欧洲园林风格的_______________,并被竟相效法。
()。
而这与他们对待人类自身的态度大异。
由于西方人提倡个性,尊重平等自由,但“物”却被排除在外,使园林便成为了全然脱离自然形态的人工。
在造园人的意志支配下,它具有了完整、和谐与鲜明的特性,呈现出一种雕塑感与装饰性并重的“盛装之美”,因此,西洋园林的基本特征是对称、开阔、_______________,园中铺植大面积的草坪,植物多为几何造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惟妙惟肖掌控典范一览无余
B.活灵活现操纵典范一览无余
C.惟妙惟肖操纵典型一目了然
D.活灵活现掌控典型一目了然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西方造园思想的核心应该是注重“征服与改造自然,进而为我所用”。
B.征服与改造自然,进而为我所用,该是被人们称颂的西方造园思想的核心吧。
C.西方造园思想的核心注重的是以“征服与改造自然,进而为我所用”为中心。
D.征服与改造自然,进而为我所用,此为西方造园思想的核心内容。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西方人提倡平等自由,尊重个性,但“物”却被排除在外,使园林便成为了全然脱离自然形态的人工。
B.西方人提倡个性,尊重平等自由,但“物”却被排除在外,使园林便成为了全然脱离自然形态的人工。
C.由于西方人提倡平等自由,尊重个性,但“物”却被排除在外,园林便成为了全然脱离自然形态的人工制品。
D.西方人提倡个性,尊重平等自由,但“物”却被排除在外,使园林便成为了全然脱离自然形态的人工制品。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丛花•溪堂玩月作
陈亮
冰轮斜辗镋天长,江练隐寒光。
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呜榔?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
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③。
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鸣榔: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的声音②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
潇湘:湘水之神。
1.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化静为动,“辗”和“隐”三字给人以动感,描写月照澄江、水映长空的雄伟景象。
B.“何处鸣榔”以动衬静,运用“鸣榔”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江月夜的幽静之美。
C.“山河影转”意境雄浑阔大,由“转”字引发对古今变迁的感慨,写出词人恢复中原的决心。
D.结尾三句从前文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到写词人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
2.全词是如何扣住“月”而展开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弟子,入则孝,__________,__________,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
(2)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
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3)恨相见得迟,__________。
柳丝长玉骢难系,__________。
(王实甫《长亭送别》)
(4)__________,__________。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
(5)《蜀道难》中,“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________,________”寥寥数语便把行人步履的艰难、神情的惶悚,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
7、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画者的悲哀
王鱼洋
李云先生自认为算是个画家,他画了很多画,人物、风景、还有想象中的场景,可惜没卖出过几幅。
李先生总在想:是自己画得不够好吗?以前他有幸参加过一次画展,他的画夹在很多画家的画之间,很多看画的人站在他的画前停留了很长时间,也会感叹一句:“这幅画画得不错,很有意境。
”可是最后看了画的署名后,最终没人买他的画,因为没人见过他的名字,于是没人确定他的画未来是否会增值。
从此再没有画室愿意为他展示画作,因为觉得他的画不会卖出的。
他在自己的绘画世界里坚持了两年,而后家人都劝他放弃这项事业。
李先生看着自己快要接近于零的存折,也决定放弃画画了,虽然放弃画画就像让自己放弃生命一样难受,但他还是决定选择放弃了,他去电器公司做了名普通的业务员,过了一个月波澜不惊的生活后他病倒了,因为他的身心都被巨大的空虚笼罩着,是一种离开了自己狂爱的生活、像被抽走半条命似的空虚。
他有气无力地在床上躺着,沉沉地睡去。
突然他觉得自己的脑袋被什么砸了一下,于是他醒了,却发现自己的身体变小了,而且在一个小学课堂里。
只听见老师严厉地对他说:“李云!你怎么又在课堂上睡着了!你知道这道题怎么做么?”虽然李先生震撼了好一会儿,但他渐渐反应过来自己穿越回了自己的小学时代,也就是说,他要重新从小学开始成长了。
记得小时候他不喜欢学习,只喜欢画画,但是老师从来不说他画得好,只说他玩物丧志,不务正业,一天不好好学习只知道画画,甚至连市里的画画比赛也不让他参加,反而推荐了画画一般,但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参加了比赛。
但既然时光重来了,李云不想让悲剧重演,他努力学习,成为了三好学生,虽然他不像从前那样业余时间画大量
的画,但是老师还是马上发现了他在画画上的天赋,并对他说:“李云,你真了不起,不光学习好而且画画也很棒,你是我见过的最有出息的学生,最近市里有画画比赛,你代表咱们班参加吧。
”李云对老师报以灿烂的微笑,虽然老师夸他的话听得很是别扭。
而后李云顺利地考入了重点初中,高中,大学。
但他此后几乎很少画画了。
大学毕业后李云开始投入了如火如荼的IT创业。
李云的事业很成功,甚至进了中国财富排行榜的前十名。
李云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但他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就像是做蛋糕时自己用了很高级的面粉揉糕点,然后又用了很贵的烤箱将蛋糕烤熟,最后又用了精致的盘子将蛋糕盛在里面,但是却忘了在蛋糕中放糖,而糖才是蛋糕的灵魂。
李云开始寻找自己灵魂中的糖,可惜很长时间没找到。
直到有一天李云参加了一个画展,看了那些形形色色的画,他的心灵似乎一下被什么击中似的——重新升腾出一种巨大的愿望:我想画画。
李云买了很多纸和染料开始重新画画,可是由于很长时间不画画了,手异常生疏,画了一幅又一幅,没一幅画好了。
李云的秘书走进办公室看到李云的画,他试着揣摩李云的心意,想乘机讨好李云,自作主张地把李云的画放到拍卖市场拍卖。
当李云听说秘书把自己不成型的画拿去拍卖时有些生气,也有些惶恐,他想他的劣作拿到拍卖市场上一定会被嘲笑,第二天新闻会出现“李云不自量力拍卖难看画作”的头条新闻。
但过了一下午,秘书欢天喜地地向他报告喜讯:他的画作拍卖了二百多万元!李云闻听,不禁大跌眼镜,因为连他都清楚那幅画作无论是线条还是布色都糟糕得一塌糊涂。
可是为什么会有人愿意出二百万买这幅画呢?算了,不去管他,反正能得一笔意外之财总是好事,何况说不定是自己妄自菲薄了呢!
第二天写着“IT精英画作拍卖二百万元”大字的新闻铺满网络及报纸版面,他开始受到各界朋友的恭维,李云变得飘飘然,也暗自得意起来。
虽然李云在网上也看到有关他画作的一些负面评论,李云看了评论微微一笑:那些文盲,不懂艺术。
有一天李云在街上闲逛,看到在街角的大厅外挂着某画家画展的牌子,但是画家的名号他从未听说,也没有几个人走进大厅。
李云觉得无聊,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便进去看画。
大厅里人很少,寥寥无几,李云在大厅走动,随意观看画作,那些画作气势磅礴,用色大胆,且极富想象力,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李云越看越感到惭愧,李云站在一幅画作前朦胧中看到一个景象,又像一段不太真实的记忆——很久以前他也是个画者,那时他只是个画者。
(选自《小说月报》2019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穿越内容从小学课堂写起,批评了文中老师在教育学生方面的唯成绩论,功利性;不能真正因材施教。
B.现实生活中的李云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执着于自己的艺术创作,孤高自傲;另一方面又向往着世俗的成功,功利现实。
C.画者的悲哀其实也是社会与时代的悲哀,人们常常以名取人,以名气来定书画的价值,附庸风雅者众,往往只认名家名作,真懂艺术者寡。
D.穿越后的李云后来在IT行业获得成功,但他内心深处其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曾经的理想。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放弃画画,过了一个月波澜不惊的生活后,李云病倒了,这样写既突出了画画对他的重要意义,同时为下文的穿越情节做了合理的铺垫。
B.李云从某画家的画展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这样的结尾虽然不像欧•亨利式的结尾那样出人意料,但同样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吸引读者去关注人物的命运变化。
C.小说在刻画李云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了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D.文末李云闲逛看到街角大厅某不知名画家的画受到冷落,照应开头李云第一次参加画展时收到的冷落。
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3.小说的标题是“画者的悲哀”,“悲哀”表现在哪里?
4.小说采取穿越的形式,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这样的情节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秦州杂诗(其一)①
杜甫
满目悲生事②,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③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④此淹留。
[注]①此诗是作者携家前往秦州(甘肃天水一带)投奔从侄杜佐和旧友赞公所作。
②生事,即生计。
③鱼龙、鸟鼠,即鱼龙河、鸟鼠山,代指秦州的山水。
④心折,即心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满”字传神,极写悲况之广,“远游”交代路途遥远,绾涉后面的陇山、关隘、鱼龙与鸟鼠。
B.颔联“迟回”“浩荡”一语双关,既写出了秦州山关的地势特征,也流露出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心情。
C.颈联对仗工整,借山水写出了秦州一带的空旷宁静,以此衬托诗人因远游而生难以言状的悲苦情。
D.“心折”二字呼应开篇“悲”字,结构上首尾呼应,情感上引出思虑,战事不断,秦州还能淹留?
2.有人评价诗中“悲”字乃一篇之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悲”的原因。
9、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枪挑紫金冠
李修文
谁要看这般的戏?新编《霸王别姬》。
霸王变作了红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舞,一匹真正的红马扮乌骓。
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所谓新编,在许多时候,并不是将我们送往戏里,而是在推我们出去。
它像镜子,只照出两样东西:胆大妻为与匮乏。
羞愧地离席。
出了剧院,二月的北京浸在浓霾里。
没来由想起了甘肃,陇东庆阳,一个叫做小崆峒的地方,黄土上开着一树树的杏花。
三月三,千人聚集,都来看秦腔,《罗成带箭》。
我到时,恰好是武戏,一老一少,两个武生,要翎子,咬牙,甩梢子,一枪扑面,一铜往还,端的是密风骤雨,又配合得滴水不漏。
突然,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
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当场。
我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武生一卸长髯,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训斥:鼓锣钹之声尴尬地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他是在指责小武生上台前喝过酒。
说到暴怒处,举枪便打。
这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
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生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
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这台前幕后,遍布着多少不能触犯的律法:玉带不许反上,鬼魂走路要手心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
千百年来,多少伶人身上承载着这样的命数:三天两头被人喝了倒彩,砸了场子,不得科举,不得坐上席,甚至不得被娶进门去;在最不堪的年代里,伶人出行,要柬绿巾、扎绿带,单是为了被人认出和不齿;就算身死,也难寿终正寝。
戏台上那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都不存在。
唯.有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
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威,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费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
在江西万载县乡村场院里我看过一出赣剧《白蛇传》,那大概是我此生看过的用时最长、记忆也最刻骨的一出戏。
这出戏只五回,而每一回竞长达一个多小时。
戏台上,小青与法海,一场打斗,但见翎子翻飞旗杆挑枪。
但见金盔跌落银靴生根。
可能是我想多了,——编排这出戏的人真是看透了人世。
漫长的时间之下,戏台上的打斗正如生活中的对抗,几乎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既认真,又厌倦。
戏台上,白素贞和许仙,他们说着西湖,说着芍药,彼此挨近着,端的是:隔墙花影动,舍风玉露一相逢。
就要挨在一起之时,又有意无意地闪躲开……一切都在微小处展开,又牵动着我的神经:他在如火如荼,我却知道好景不长;她那边莲步轻移,我这厢敲的是急急锣鼓;她深情款款,我看了倒是心有余悸。
到最后,这许多的端庄、天真和痴恋只化作山水画上的浓墨一滴,剩余处全是空白,演戏的人走向断桥、残垣,看戏的人则奔向空白处的千山万水。
这便是戏啊,老生和花旦,风冠和禅杖,纷纷聚拢,造出幻境:这一方戏台,虽无波涛却会江水长流,不事耕种也有满眼春色。
所谓“强烈的想象产生事实”,它让你沉醉其中,到了这时候,还分什么你看戏我演戏?我还清楚地记得散场之后的夜路。
那一隅戏台被空前扩大,连接了整个夜幕:在月光下走路,折断了桃树枝,再去动手触摸草叶上的露水,都像一场戏。
还记得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徽剧《单刀会》。
那只不过是个寻常的戏班子。
可是,这里的关云长,全然不是人人都见过的那个关云长。
上百种关公戏中的关云长,先是人,后是神,在不断的言说中变得单一和呆板,戴上了一副面具,成为了人们所缺失之物的化身。
他不再是刘玄德一人的二弟,而是万千世人的二弟。
他的命运,便是被取消情欲,受人供奉。
可是,且看这出戏里的关云长:虽说逃脱了险境,惊恐、忐忑、侥幸却一样都没少,置身在回返的行船上,一遍遍与船家说话,以分散一点惊惧,惶恐得像个孩子。
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可以说,这出戏,以及更多的民间小戏,其实就是历史典籍。
只不过,修撰者不是翰林史官,而是人心。
是人心将那些被铲平的复杂人性、被抹消的文化印记,全都放置于唱念做打里残存了下来。
这诸多顽固的存留,就是未销的黑铁。
你若有心,自将磨洗认前朝。
还是二月的北京,再次踏入美轮美奂的剧院,去看《战太平》。
又是要命的新编,又要继续一夜的如坐针毡:声光电一样都没少。
管他蟒袍与褶衣,管他铁盔与冠帽,都错了也不打紧,反正我有声光电;谋士的衣襟上绣的不再是八卦图,名将花云的后背上倒是绣上了梅兰竹菊,都不怕,反正我有声光电。
唯有闭上眼睛。
闭上眼后,却分明看见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在策马狂奔。
他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立马横枪,劈空断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
(取材于李修文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作者“羞愧地离席”,是因为发现自己不能理解作品被如此改编的用意,惭愧于自己与新编作品间的隔膜。
B.文章中对白素贞与许仙相逢的描写,体现了中国戏剧表演中的含蓄细腻,能引人入戏,这样的表演令作者十分欣赏。
C.叙写《单刀会》时,作者特意交代这个寻常的戏班是以“废弃的运沙船”为舞台,是想突出戏班面临的生存困境。
D.文章结尾处,作者重复“反正我有声光电”,是在强调和肯定现代技术手段可以给新编戏剧带来别样的舞台效果。
2.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颇具匠心,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赏析。
3.文章写了作者看过的三出戏《罗成带箭》《白蛇传》《单刀会》,请分别概括作者借这三次观看经历所表达的对戏剧艺术的认识。
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意图?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洁说
李贽
予性好高,好高则倨傲而不能下。
然所不能下者,不能下彼一等倚势仗富之人耳。
否则稍有片长寸善,虽隶卒人奴,无不拜也。
予性好洁,好洁则狷隘不能容。
然所不能容者,不能容彼一等趋势谄富之人耳。
否则果有片善寸长,纵身为大人王公,无不宾也。
能下.人,故心虚;其心虚,故所取广;所取广,故其人愈高。
然则言天下之能下人者,固言天下之极好高人者也。
予之好高,不亦宜乎!能取人,必无遗人;无遗人,则无人不容;无人不容,则无不洁之行
矣。
然则言天下之能容者,固言天下之极好洁人者也。
予之好洁,不亦宜乎!
今世龌龊者,皆以予狷隘而不能容,倨傲而不能下,谓予自至黄安,终日锁门,而使方丹山有好个四方求友之讥;自住龙湖,虽不锁门,然至门而不得见,或见而不接礼者,纵有一二加礼之人,亦不久即厌弃。
是世俗之论我如此也。
殊不知我终日闭门,终日有欲见胜己之心也;终年独坐,终年有不见知己之恨.也。
此难与尔辈道也。
夫空谷足音,见似人犹喜,而谓我不欲见人,有是理乎!第恐尚未似人耳。
苟即略似人形,当即下拜,而忘其人之贱也;奔走,而忘其人之贵也。
是以往往见人之长,而遂忘其短。
非但忘其短也,方且隆礼而师事.之,而况知吾之为偏爱耶!何也?好友难遇,若非吾礼敬之至,师事之诚,则彼聪明才贤之士,又曷肯为我友乎!必欲与之为友,则不得不致吾礼数之隆。
然天下之真才真聪明者实少也,往往吾尽敬事之诚,而彼聪明者有才者,终非其真,则其势又不得而不与之疏。
且不但不真也,又且有奸邪焉,则其势又不得而不日与之远。
是故众人咸谓我为无目耳。
夫使我而果无目也,则必不能以终远;使我果偏爱不公也,则必护短以终身。
故为偏爱无目之论者,皆似之而非也。
今黄安二上人到此,人又必且以我为偏爱矣。
二上人其务.与我始终之,无使我受无目之名也。
然二上人实知余之苦心也,实知余之孤单莫可告语也,实知余之求人甚于人之求余也。
余又非以二上人之才,实以二上人之德也;非以其聪明,实以其笃实也。
故有德者必笃实,笃实者则必有德。
二上人吾何患乎!故作好高好洁之说以贻之。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下.人,故心虚下:在……之下
B.终年有不见知己之恨.也恨:仇怨
C.方且隆礼而师事.之事:侍奉,对待
D.二上人其务.与我始终之务:务必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己“所不能下者”,在于其心性高洁,爱好高雅。
B.作者住在龙湖后,整天锁着门,让方丹山有“好一个四方访友不遇”的讥笑。
C.作者之所以闭门谢客,原因之一在于无可见之客,其实内心是孤独寂寞有苦难言。
D.文章最后一段列举黄安二上人的例子,目的在于反驳众人对“我”的误解,同时也表现出对两位上人的赞誉之情。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言天下之能容者,固言天下之极好洁人者也。
予之好洁,不亦宜乎!
(2)好友难遇,若非吾礼敬之至,师事之诚,则彼聪明才贤之士,又曷肯为我友乎!
4.通过对文章的解读,试概括作者的性格特征。
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画意
(1)世人止知吾落笔作画,却不知画非易事。
《庄子》谓画史解衣盘礴(1),此真得画家之法。
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谓易、直、子、谅(2)油然之心生,则人之笑啼情状,物之尖斜偃蹇,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