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过关测试卷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后习题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检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后习题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检测

第三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且举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

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

统编版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文言文练习题复习题课后习题原题与答案及答案

统编版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文言文练习题复习题课后习题原题与答案及答案

第三单元文言基础过关题姓名:班级: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谋)B.(虞常)私.候胜曰(拜见)C.而收系.张胜(逮捕)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定罪、治罪)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以.状语武②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③欲因.此时降武④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女为人臣子,不顾思义B.自分已死久矣C.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D.武闻之,南乡号哭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空以身膏草野”中的“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B.单于壮其节C.收族陵家,为世大戮D.其一人夜亡5.下列加点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是()A.以状语.武B.惠等哭,舆.归营C.天雨.雪,武卧啮雪D.杖.汉节牧羊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汉亦留之以相当..B.武使匈奴明年..,陵降C.武等实在..D.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7.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A.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B.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C.见犯乃死,重负国D.终不得归汉,空自苦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E.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F.收族陵家,为世大戮8.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A.乃谴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子卿尚复谁为乎?C.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D.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9.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身战七十余战。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B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C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汉果数.挑楚军战,楚军不出。

D 、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人教版必修1作业与测评:单元测评3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人教版必修1作业与测评:单元测评3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评(三)(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阅读理解(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老猫季羡林①老猫虎子蜷曲在玻璃窗外窗台上的一个角落里,缩着脖子,眯着眼睛,一副寂寞、凄清、孤独、无助的神情。

②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

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

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

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

③十四年前,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

它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狭窄的室内窗台上,可活动的空间好像还很大。

它并没有什么特点,仅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

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我给它起名叫虎子。

④有一天傍晚,我看老猫神情很不妙,我预感要发生什么事情。

我唤它,它不肯进屋。

我把它抱到篱笆以内,窗台下面。

我端来两只碗,一只盛吃的,一只盛水。

我拍了拍它的脑袋,它偎依着我,“喵呜”叫了两声,便闭上了眼睛。

我放心地进屋睡觉了。

第二天凌晨,我一睁眼,就拿着手电三步并作一步,到外面去看。

哎呀!不好!两碗全在,但猫影顿杳。

我心里非常难过,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我手持手电找遍了塘边、山上、树后、草丛、深沟、石缝。

“屋前屋后搜几遍,几处茫茫皆不见。

”它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了,永远永远地消失了。

我简直像是失掉了一个好友,一个亲人。

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⑤在我心情最沉重的时候,有一些通达世事的好心人告诉我,猫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寿终。

到了那个时候,它们决不待在主人家里,是为了避免主人看到死猫感到心烦,或感到悲伤。

它们总是逃出去,到一个最僻静、最难找的角落,地沟里,山洞里,树丛里,等候最后时刻的到来。

因此,养猫的人大都在家里看不见猫的尸体。

⑥我听了以后,若有所悟。

现在看来,倒是猫临终时的所作所为,即使仅仅是出于本能吧,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第三单元达标检测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达标检测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达标检测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老人与海》用简洁的文字塑造了鲜明的“硬汉”形象。

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最后更是遭到了失败。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

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

无论在怎样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凭借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奋勇抗争。

虽然大马林鱼没有被保住,但老人却捍卫了自己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他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

这样一个“硬汉”,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

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里,海明威描写了一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等形象,他在这些下层人物的身上赋予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性格,《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形象就是这种性格的发展与升华。

老人在与鲨鱼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出的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老人的精神并没有被打败。

可以说,他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思想。

长期以来,人们把评价圣地亚哥的形象停留在老人与外界困难之间的斗争上,认为这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和人物精神,这样的分析未免浅薄。

老人与大马林鱼、鲨鱼等的斗争是大家可以看见的。

它们象征了社会中的或明或暗的危险,但别忘了圣地亚哥是一个人在与危险作斗争。

一个人的战争是残酷的,他既要与外界的敌人斗争,还要与自己斗争,而与自己的斗争是最关键的。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没有人能够打败自己,打败自己的人就是自己。

海明威作品的内涵是丰富的,这就是他的“冰山”创作风格的体现,他说:“冰山在海面上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作品是八分之一,读者的理解是八分之七。

老人在与大马林鱼和鲨鱼斗争的时候,他完全可以割断钓丝和绳子,从而免受皮肉之苦,但他没有这样做,他选择了与自己斗争,他调动自己的精神、毅力和智慧与困难和自己作斗争,他认为“痛苦在男子汉不算一回事”“我也要让它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得到的,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

2023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检测卷部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

2023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检测卷部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道路,找寻了方向。

根据史料记载,唐代的著名诗人几乎人人都有题画之作。

唐诗更多的表现出一种绘画美。

王维便是这一绘画美的创建者,他开创了诗歌美学的新纪元。

绘画作为再现性艺术的一种,在描绘外在事物的同时也要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主题思想,所以它是以描写对象为基础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山水画中,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普遍具有一种模糊性、一致性,但王维却通过这种绘画的方式,创造出一首首的佳作,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清晰,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事物也如同画一般,形象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题画诗的出现,又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因为题画诗中很大一部分是文人们对于绘画后的一种品评。

唐代的文人墨客们以诗的形式介入绘画中,形成一些固有美学观点与文人情趣,并在一定程度上灌输给画家们。

唐代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就充分表现出这一审美思想的渗透。

随着题画诗的出现,绘画的整体构图样式也发生着相应的改变,并且在这种方式的不断渗透下,慢慢地促成了文人画的形成与发展。

(选自《今传媒》,2017年第4期)材料二初唐的题画诗既有用词的华丽和色彩鲜明,又有如陈子昂一般的刚健明朗,整个题画诗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灿烂美。

陈子昂要求诗歌要能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真实的情感;要摆脱六朝以来绮靡纤巧的作风,做到具有“汉魏风骨”,建立明朗刚健的风格。

其题画诗也不例外。

他的《山水粉图》“山图之白云兮,若巫山之高丘。

纷群翠之鸿溶,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

信夫人之好道,爱云山以幽求”是一首反映自然山水的题画诗,表现了向往自然的空灵境界,整首诗透露着对现实的不满。

在其情感真实支配下产生了艺术真实,一种明朗、宏大的意境应运而生。

盛唐的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的风格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题画诗更不例外。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课后习题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检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课后习题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检测

第三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山东枣庄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

因为作者的人格缺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

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

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

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

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故此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材料二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

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

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

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

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

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

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

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

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

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

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

全国通用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基本知识过关训练

全国通用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基本知识过关训练

全国通用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基本知识过关训练选择题1、下列对《登高》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练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

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答案:B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颔联未采用拟人手法。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故选B。

小提示:艺术技巧类题目常见的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手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构思技巧:构思技巧+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2、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是夕始觉有迁谪意B.江州司马青衫湿C.使快弹数曲D.妆成每被秋娘妒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能力。

A项,被动句,迁谪,被贬谪。

语意为这天晚上才觉得有被贬谪的意味。

B项,被动句,湿,被打湿。

语意为我江州司马青衫衣襟被泪水打湿。

C项,省略句,应为“使之快弹数曲”。

语意为让她又弹几曲。

D项,被动句,被秋娘妒,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语意为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故选C。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故:原因B.池鱼思故.渊故:从前的C.一去.三十年去:离开官任D.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去:过去的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检测题(1)((有答案))(高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检测题(1)((有答案))(高一)

必修一第三单元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的读音,与所给的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塞 sè堵塞阻塞敷衍塞责闭目塞听B.间 jiàn 间谍间架挑拨离间亲密无间C.舍 shè施舍宿舍舍己救人恋恋不舍D.恶 wù憎恶厌恶深恶痛疾十恶不赦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撕破厮打具乐部具体而微B.题纲提携孵化器腐化侵蚀C.煎熬剪裁葡萄藤腾云驾雾D.赋予付与暴发户山洪爆发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必须指出,目前中小学生复习资料的泛滥成灾,不仅使教学走上了耗时多、效率低、质量差的恶性循环之路,而且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加重了学生的学业和经济负担。

B.挫败感、自卑感、失落感,对于这些不良的心理,只有通过很强的心理调节才能战胜它。

C.歌星、影星多是靓女俊男,中学生崇拜的偶像,他们将青春的热情乃至痴情恣意挥洒,甚至因此荒废了学业。

D.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培养人才工作的力度,另一方面要把现有的人才用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连我这个江南人也经常悬想:创建了“海内最富”奇迹的人们,你们究竟是何等样了,是怎么走进历史又从历史中消失的呢?B 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今天,产品的包装、商标、说明书的文字、图片等讲究精美,是完全必要的。

C 读了这首诗,你有何感想?请以《人生与鸟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要不能少于800字。

D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埃雷利表示,美国已经表明反对任何影响台湾现状的措施;埃雷利强调,美国相信两岸对话是解决问题的方式(2004年1月6日《参考消息》)。

5.下列各句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

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荏苒.(rǎn)骊.(1í)山桔槔.(gāo)强聒.(guā)不舍B.纶.(guān)巾捧袂.(mèi)嫉.(jí)妒淇水汤汤.(shāng)C.庐冢.(zhǒng)敕.(chì)造班行.(háng)周公吐哺.(fǔ)D.祠.(cí)堂两靥.(yàn)掇.(duō)取视如寇雠.(chóu)2.下列有关狄更斯和《大卫·科波菲尔》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半自传体”小说,这部小说不少地方都取材于作者亲历的生活,他父母的形象在佩葛蒂夫妇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B.《大卫·科波菲尔》通过一个孤儿的不幸遭遇描绘了一幅广阔而五光十色的社会画面,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司法界的黑暗腐败和议会对人民的欺压。

作品塑造了不同阶层的典型人物,特别是劳动者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深切同情。

C.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借用“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不少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

作者企图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最后成功鼓舞人们保持对生活的信心,极力培养读者的人道主义观点。

这部小说最后仍以一切圆满作为结局,表现了作者的一贯思想。

D.狄更斯主要作品有《匹克威克外传》《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

他是英国19 世纪小说繁荣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作家。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我们从哈瓦那的新城约走二十公里,就找到了哈瓦那老城的“小佛罗里达”酒馆。

品味着海明威曾经的最爱,听着传统、欢快的恰恰恰音乐,恍若走进了海明威的多样人生。

①酒馆纵深很长,长方形的大厅与椭圆形的大厅相接②虽近午夜时分,不少人仍举杯留连③夜幕深沉,霓虹灯招牌闪烁,这里曾是海明威最喜爱的地方④海明威最喜欢喝的德贵丽和莫希托酒至今犹在,并且成了知名招牌⑤走进酒店的大堂,不时有海风穿堂而过,尔后又悄然散去⑥看得出尽管光阴流转,酒馆却依旧保持着红色天鹅绒和黑色木头装饰的风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同步练习与单元测试(含解析共30套)【DOC范文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同步练习与单元测试(含解析共30套)【DOC范文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同步练习与单元测试(含解析共30套)XX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1沁园春长沙XX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2沁园春长沙XX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3雨巷XX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4再别康桥……………………XX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23飞向太空的航程XX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24飞向太空的航程XX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检测1单元学习质量检测题XX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检测2第二单元学习质量检测题XX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检测3第三单元学习质量检测题XX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检测4第四单元学习质量检测题XX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检测5学习质量综合检测题XX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检测6学习质量综合检测题沁园春•长沙本练案共2页,共17题,满分为60分,用时40分钟一、打牢语言基础.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导学号42454004A.沁人心脾橙黄橘绿金碧辉煌百舸争流B.龙飞凤翔怅然若失寥若晨星大体轮廓c.茫无边际沉默寡言携手并肩人烟稠密D.诗朋酒侣遒劲有力当局者迷遏制腐败【解析】A“舸”应读“ɡě”。

B“怅”应读“chànɡ”。

D“遒”应读“qiú”。

.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导学号42454005 A.沁园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携来百侣B.橘子州鹰击鱼翔挥斥方遒王侯将相c.主沉浮苍海横流漫江碧透峥嵘岁月D.竟自由指手画脚视若粪土怒不可遏【解析】B“州”应为“洲”。

c“苍”应为“沧”。

D“竟”应为“竞”。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42454323①美国挥舞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使得一些国家唯其马首是瞻,但在中国面前,却踢到了铁板上,受到中国政府的强硬反击。

②最近,那位足球明星在场上情绪低落,心不在焉,传球和防守都差强人意,真是令人失望。

③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也是文人五言诗创作的繁荣时期。

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和王粲、刘桢、徐干、陈琳、阮瑀等建安七子。

他们一扫汉末文人的颓唐,学习乐府民歌,通过亲身体验,来反映社会的丧乱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他们的不少诗篇,还表现了期盼乘时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名垂青史的奋发精神,大多情怀慷慨,意气风发,才调纵横。

语言上深受乐府民歌的影响,疏朗明白,不尚雕琢,具有清新刚健的风格。

后人把建安诗歌这种建筑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刚健的风貌,称为“建安风骨”,或者称之为“汉魏风骨”。

唐代诗人曾经把追求“建安风骨”当作革新诗风的一个有力口号。

建安文学之后出现了正始文学,代表作家是阮籍、嵇康。

在魏晋易代之际,为了反对司马氏集团的政治统治,嵇康直接抗争,诗文均愤世嫉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阮籍不敢公然反对,外表佯狂放诞,内心十分痛苦。

其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大多采用比兴象征的手法,写得隐晦曲折,意旨深远,创造了黑暗政治下用诗歌进行抗争的新形式。

这种五言咏怀组诗的体制,也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西晋时期,诗歌和现实的关系渐渐疏远,文人诗创作走入低谷。

只有左思能自出机杼,独立不群。

此后诗坛的复兴,要到东晋、刘宋两代,代表作家是陶渊明、谢灵运。

陶渊明的诗歌按内容可以分成田园诗和咏怀诗。

田园诗是他的独创,或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自己怡然自得的心境,或歌颂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他的咏怀诗围绕着出仕与归隐的矛盾,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崇高品格。

后代诗人像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都受到他精神品格的影响,从他的诗中得到了艺术的养料。

当时另一位大诗人谢灵运,则热衷于山水。

他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直接引领了谢朓、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诗创作。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过关测试卷(附详解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过关测试卷(附详解答案)

第三单元过关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传统的图文书总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

当今流行的图文书中,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反倒沦为配角。

如《一个人的战争》一书刊行了“新视像读本”,该读本共238页,配有图画212幅,几乎每一页都作了设计。

其“卖点”不再是原有的书面文字,而在于那些新奇、精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

任何读物,倘使缺少图像,便会失去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这正是“读图时代”的新法则。

进一步思考这一现象,或许可以推断,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某种转变,已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热衷于直观图像。

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

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方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

图像化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

正像林白所言:“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

”林白的解释道出了文与图之间的“互文性”阐发。

但这种阐发隐含着某种“危机”,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

从前一方面来看,图文书把书籍“通俗化”和“大众化”了,因而扩大了读者范围;但从后一方面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漫画书,将一些经典“连环画化”或“漫画化”。

本来,这些经典著作多以思想深刻见长,特定的古汉语不但是其独特的表述手段,同时也是读者进入这些经典深刻思想的必要条件和路径。

然而,在“读图时代”,此类读物被大量地“通俗化”,改造成“图画本”,独特的语言表述被转换为“平面化”甚至“庸俗化”的图解。

比如蔡志忠漫画系列,将诸子经典中的精深思想,图解为一种漫画形式,虽然这也许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些古代经典,但同时又存在将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漫画化和简单化的可能性。

第三单元测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测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测试一、基础检测。

1. 下列对《短歌行》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星大业已成却已年近半百,不禁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

B.“青青子衿”一句中,“子”是敬称,“衿”指古式的衣领。

“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C.“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运用比喻的说法,形容贤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不知道投靠到谁的门下、犹豫不决的样子。

D. 诗人在诗末以周公自比,表明礼贤下士的决心,希望贤才都来归顺自己,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2.下列关于本单元诗歌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短歌行》中“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西,何枝可依”两联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

B.《归园田居(其一)》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人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对官场生活的细节多有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其的厌倦之情。

C.《登高》尼联两向分别承接上一联“作客”和“多病”,写出诗人一生的颠沛流离,坎坎坷坷。

其中,既有世事艰难,又有个人苦难,意蕴丰富。

D. 苏轼在《念奴娇·东壁怀古》中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

3.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小无适俗韵”一句,“适俗韵”是指为了维持生计而具备的迎合世俗的能力,诗人年少时没有学会,现在却已经掌握B.“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八句描绘了一幅安宁静谧、远近交错、动静相宜、有声有色的田园风光图。

C.“樊笼”即上文的“尘网”,指官场,诗人认为它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

使人有“羁鸟”和“池鱼”之感D. 诗人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全诗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4、下列选项中,对《琵琶行》描写乐曲演奏的诗句分析怡当的一项是()A.“轻拢慢捻抹复挑”通过对琵琶女手指动作的描写,包括印弦、揉弦、下拔、回拨,表现出她弹奏动作的娴熟自然。

广东省部分中学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基本知识过关训练

广东省部分中学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基本知识过关训练

广东省部分中学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基本知识过关训练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故垒.(lěi)公瑾.(jǐn)纶.巾(lún)樯橹.(lǔ)B.堆积.(jī)酹.江月(lèi)梧桐.(tóng)乍.暖还寒(zà)C.舞榭.(xiè)佛.狸祠(bì)狼居胥.(xū)金戈.铁马(gē)D.浪淘.尽(táo)港陌.(mò)神鸦.(yā)早生华发.(fā)答案:C本题考查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熟能生巧,形成语感,读准字音,写准字形,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A项,“纶”应读guān;B项,“乍”应读zhà;D项,“港陌”应为“巷陌”,“发”应读fà。

故选C。

小提示:汉字字音字形的考查,要求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和现代汉语的字形,注意多音字、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的读音和字形,复习中应重点把握音形,能够准确辨别和识记。

特别注意同音字和形近字的字形。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B.榆柳荫.后檐C.鼓瑟.吹笙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的现象。

D项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

A、B、C三项都是名词的活用。

A项是名词作状语,向南。

B项是名词用作动词,遮蔽。

C项是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故选D。

3、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先说本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和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暗示了诗人进入官场却最终辞官的原因。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满分:150分时间:l50分钟)第工卷 (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桀骜(ào)揪斗(qiū)租赁(1ìn)长歌当哭(dāng)B.喋血(dié)山阿(ē)殒身(yǔn)博闻强记(qiáng)C.莅校(lì)解剖(pāo)屏息(bǐng)不可估量(1iáng)D.弥漫(ní)谦逊(xùn) 浸渍(zì)迥乎不同(jiǒng)答案:B解析:A.“揪”应读jiū,“当”应读dàng;C.“剖”应读pōu;D.“弥”应读mí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残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B.部分省份的小学语文教材篡改巴金名作《鸟的天堂》,对此,我们深表遗撼。

C.有学问,有文彩,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D.写文章,演讲,淡事情,尽量做到言简意赅,做到有针对性,该说则说,不该说则不说,小要把什么都和盘托出。

答案:D解析:A.残一惨;B.篡一窜,撼一憾;C.彩一采。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大型公共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国外设计师和设计作品纷至沓来,但设计理念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其败笔让老百姓微词颇多。

B.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有人便说房价会涨;政府调控政策要出台,有人便说房价会跌。

随着市场的波动,两种说法此消彼长,人们莫衷一是。

C.山东泰安市泰山公安分局的两名民警和一名协警在与持枪暴徒斗争中,壮烈牺牲,人们从中看到了危难时刻殒身不恤的公安精神。

D.最新好莱坞大片创造了岁未票房新高。

在影片中演员的搞笑表演真是无所不用其极,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答案:C解析:A项,适用对象不当,泥沙俱下:指在江河的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随着水一起冲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基本知识过关训练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基本知识过关训练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基本知识过关训练选择题1、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先说本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和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暗示了诗人进入官场却最终辞官的原因。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四句,由上文转接而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C.“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勾勒,以此来显示诗人生活的简朴。

但是,诗人的草屋虽然不是雕梁画栋,却有榆树柳树遍植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绿树红花,相映成趣。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中,“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空着的屋子,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整洁清幽。

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并评价其情感的能力。

D项,“‘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整洁清幽”分析错误,“尘杂”实际上是指世俗的繁杂琐事,“虚室”指静室;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摆脱了世俗的繁杂琐事,在自己的居所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

故选D。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唯有杜康..杜康:这里代指酒青青子衿.衿:衣领B.枉用相存.存:问候、探望越陌度阡.阡: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C.鼓.瑟吹笙鼓:弹奏山不厌.高厌:满足D.何时可掇.掇:拾取、摘取沉吟..至今沉吟:沉思吟味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阡:指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陌:是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句子翻译为:穿过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

故选B。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拾取,采取B.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存:存在,保存C.契阔谈.,心念旧恩:同“宴”,宴饮D.去.日苦多去:过去的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B.“存:存在,保存”错误。

本句意为“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过关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作物的遗传改良。

过去几千年里的农作物改良方式主要是对自然突变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体加以选择和利用,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因。

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主要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从而实现遗传改良。

转基因技术则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

因此,可以认为转基因技术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

但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也有重要区别。

传统的选择和杂交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因而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

因此,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

将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转基因技术既可加快农作物和家畜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又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

但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是否会造成潜在的危险?大量转基因生物会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产品会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尽管尚无定论,但一些科学家担心对生命进行“任意修改”所创造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危害到人类,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遗传基因污染,而这种新的污染很难被消除。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转基因技术的负面影响做了大量研究,相关报道也频频见诸报端。

面对种种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争议,许多科学家、学术团体纷纷以各种形式表明对转基因技术的支持态度。

由美国Tuskegee大学Prakash教授起草的题为“科学家支持农业生物技术的声明”称:“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较,通过重组DNA技术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并不一定会有新的或更大的风险,且商品化的产品的安全性则由于目前的安全管理规则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障。

遗传新技术为作物改良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精确性。

”当然,在目前条件下,转基因技术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转基因表达水平低;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难以控制,可能会引起宿生细胞染色体的插入突变;制作转基因动物效率低等难题尚未解决。

另外,转基因农作物和以此为原材料制造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影响尚未有定论,对生命“任意修
改”,也是对传统伦理的一种挑战。

这些都制约着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

但通过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和各国对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规范管理,保证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健康有序,这一技术肯定会更好地贴近民众,造福人类。

(摘编自朱蒙《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综述及利弊关系》)
1.对于转基因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的区别,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早期是通过随机、自然的方式积累优良基因,而转基因技术则是通过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来实现遗传改良。

B.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在没有亲缘关系的物种间进行。

C.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的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转移。

D.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因不能准确操作和选择某个基因而不能很好地预见后代的表现,而转基因技术可准确预期后代的表现。

解析:原文是“传统的选择和杂交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应该有“一般”。

答案: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脉相承,但又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B.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创造出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加快动植物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还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

C.转基因技术对生命进行“任意修改”,不仅对传统伦理是一种挑战,对人类生存有负面作用,而且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很难被消除的遗传基因污染。

D.转基因技术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转基因表达水平低,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难以控制,制作转基因动物效率低等。

解析:“对人类生存有负面作用”,表述绝对,从原文来看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生存是否有负面作用尚无定论。

答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类对农作物的遗传改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改良方式虽有随机自然、人工杂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