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加减法”的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加减法”的运用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新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和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笔者在语文课堂实践中采用了“加减法”。

一、添加兴趣,删减约束
亚里士多德:“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莎士比亚也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由此可以这样说,一旦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学习起来便感到其乐无穷。

只有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他们才会急于去研究,创造力才能得以发挥。

为了适应新教材提出的要求,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不同的教学情境,使每一节课都充满新意,教师要有创意地进行教学。

1、课前造势,先声夺人
利用开场戏好好造势,可用以情动人开戏,让学生在心灵的共鸣中一起步入文章。

例如:在教学《秋天》时,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我就设计了以下导语:“一提到“秋”,硕果累累、天高气爽、风霜高洁、落叶萧萧等景象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不仅会给人丰富、充实的想像,也会给人愁苦、萧条的感受。

请同学们想想,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是如何描绘抒写秋景的?比如说,杜甫在《登高》中是如何描绘秋景的?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又是如何描绘秋景的?而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如何展示了秋天的萧条的?”随着这一串提示,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背诵了一首又一首的诗文,唤起了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千姿百态的秋景仿佛就呈现在眼前,这时再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朗诵郁达夫的《秋天》,看作者是如何描绘秋景的。

2、课中设疑,激发兴趣
教育家朱熹有一句话:“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可以这样理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因此,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设疑、释疑、解惑,定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当他们陷入“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这样便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3、课尾恰当留疑,留有余香
任何课文学完后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学生也不可能没有任何问题。

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动学习的表现。

课尾留疑就是要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提出自己尚未理解或未完全理解的问题,并和同学讨论或向教师请教。

反之,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的地位还是“至高无上”,学生就不敢多想,更不敢奢望、幻想和想象,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的创造潜能无法开发,因此教
师要信任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心灵,把自己当作学生的一员,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减少一些约束,减少一些强制,使学生充满自信,把求知当作愉快的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创造潜能,激发他们自主探求知识的积极性。

二、增加引导,裁减灌输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换,共同发展的一个互动过程。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因此,在教学中应多增加一些引导。

不难发现,填鸭式、满堂灌的应试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意的是如何把知识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试卷上,就算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这是一种别动的学习特征,难以适应新的学习。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增加一些方法指导,减少一些知识的灌输,让学生跳出这个被动接受灌输的怪圈。

三、多加质疑,减少结论
“疑”能产生动力,“疑”孕育着发现。

新课程的观念是: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触景生疑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少一些结论,并不是不要结论。

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这样一个认识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忽略的压缩或省略学生的思维过程,直接得出结论或被他人提供的答案,这种折本求末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

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意的不是让学生如何得出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沿着不同的思路去寻找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即使当学生得出结论之后,还要接着提问:“你还知道哪些?”“还可以怎样想?”等等问题。

让他们沿不同的思路,用不同的方法,继续想下去,学习不在乎知识本身,不在乎掌握一些结论,而在乎将知识作为创新和学习的阶梯。

四、加探究,减验证
探究是学习的有效途径,探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进行感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训练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认识内驱力。

语文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探索,自行研究。

例如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教《大自然的语言》,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纬度会影响物候现象的来临?为什么纬度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第一要素?为什么经度也会影响物候现象的来临?课文中说“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那么,在热带和寒带区域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这些问题,仅仅凭课本中的说明,学生是不能真正理解的,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具备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在师生平等的合作与讨论中作出解释。

在此,学生身临其境,参与了知识形成的实践,显然他们所得
到的知识远超出课本知识的本身,而不仅仅是一个结论,久而久之,自行探究就会变成自觉探究。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这句话本身包含了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做好“加减法”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让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不断地谈索、实践、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