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斯金融撒旦遏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索罗斯金融撒旦遏没
作者:暂无
来源:《新经济》 2015年第6期
在犹太教中,魔鬼撒旦是一位考验人类信仰的天使。
他在上帝的授意下,成为人类的“敌
对者”,引导地狱的恶魔蛊惑人类犯罪,并将犯罪的人推入地狱,给人间带来灾难。
然而,能
够战胜撒旦诱惑的人,却能到达天堂。
今年,84 岁的犹太金融家乔治·索罗斯宣布退休。
在过去数十年金融市场的腥风血雨中,他钟情于与危机相伴相生,在扰乱世界经济秩序中大发投机之财,被世人称为“金融界的撒旦”。
文 NEW ECONOMY 黄露明郑嘉
不愿离去的幽灵
“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
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
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在2015 年的达沃斯论坛的一场私人晚宴上,
84岁的著名国际投资大师乔治? 索罗斯宣布,他将不再管理投资,并将家庭基金交由现任索罗
斯基金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Scott Bessent 打理。
这一回,大概可以算得上是索罗斯的一次真
正意义上的“终极退休”了。
尽管如此,世人却依然难以相信这位老人会从此金盆洗手。
因为,这位金融界的老顽童在
此前已经两次三番地宣布退休,但到了最后,他还是没办法脱身离开这个充满金钱诱惑的投机圈:1988 年,索罗斯第一次公开宣布要从日常交易中抽身引退,只不过话音刚落,他便制造了著名的“英镑危机”;2000 年,索罗斯再次表示,自己比起投资宁愿花更多的时间在读书上,并把更多资金交托组合经理管理。
当时,许多人都以为他真的要退休了,但是说完这番话之后,他依然活跃在金融界,并继续掀起阵阵腥风血雨。
索罗斯距离本次宣布退休的最近一次表态是在2011 年。
四年前,他为了规避多德弗兰克
法案的审查,退还了所有客户资金,同时引进了一位新的投资经理来协助监管属于其家族和其
基金会的剩余资产。
但到了2012 年底,索罗斯又把矛头指向日本,展开了一场全新的战役——他通过做空日元,获利近10 亿美元。
根据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当时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监管文件显示,迈入2013 年时,该公司除了在进行做空日元的交易之外,还在美国股市上持有181 个价值总计达
84亿美元的多头头寸(“多头头寸”是指在期货交易中,买入上涨期货合约后所持有的头寸)。
此外,彭博社数据显示,2013年对冲基金行业的表现并不算好,其平均投资回报率为7.4%,
创八年来与标普500 指数相比表现最差的水平。
但是,索罗斯却以55 亿美元的进账和高达28.6% 的回报率,使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一举
成为了2013 年全球最成功的对冲基金,将整个对冲基金行业远远地抛在了后头。
在2014 年福布斯世界富豪排行榜上,索罗斯位列第26 名,净资产达230 亿美元。
最近,宝刀未老的索罗斯又完成了一项新壮举。
2015 年新年伊始,瑞士央行宣布放弃欧元兑瑞郎的1.2 维持下限,结束瑞士外汇市场持续了三年多的平静局面。
受此影响的欧元兑瑞郎
则狂跌约30%,让无数投资者一夜之间破产清算。
然而,据知情人告诉《华尔街日报》,索罗
斯早在瑞士央行出手前,就平掉了瑞郎空仓,成为了少数成功避开了这次“黑天鹅”的投资者。
这一役结束以后,索罗斯便发布了隐退的消息。
他本人亦斩钉截铁地说:“我之前曾经数
次退休,但这次是真的了!慈善和管理资产,两者不可兼得,未来我将全力推动慈善事业。
” 但不可忽视的是,他这次选择退休的时机依然让世人感到相当微妙。
因为,它不仅遇上了欧洲央行出台至少1.1 万亿欧元的量化宽松计划,还碰到了能够随时
扰乱目前金融市场的希腊大选。
这对于喜欢承接风险、追逐巨额利润的对冲基金来说,无疑充
满商机。
因此,仍然有不少人怀疑,索罗斯这一次的退休可能又是一次“狼来了”。
但无论索罗斯这一次的退休是真是假,他充满传奇的一生依然值得人们去细细品读。
在炼狱中成长
“现在我可能没有危机感,但我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我如果再次面临那种处境(身无分文),或者说我如果再次面临我父亲在1944 年的那种处境,一种让我无法生存下去的处境,
而且我的健康状况和工作状态也不再这么好,我就会失去勇气。
”
1930 年8 月12 日,索罗斯出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父亲是一名处事精明,性格坚毅的律师,他在索罗斯的成长道路上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他鼓励孩子的信
心和好奇心,还会激发孩子的主动精神并培养孩子发展良好的判断、运动能力等。
生活在富裕
家庭,有着宠爱自己的双亲,索罗斯度过了一段愉快的童年。
但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袭来,纳粹对布达佩斯展开全面侵略,索罗斯的噩梦开始了。
他跟随家人开始了逃亡生涯,在那段危险和痛苦的岁月中,他经历了诸多生死危难。
作为纳粹
占领区的一个犹太人,被发现后只有一种结局:死亡,而索罗斯只有一个目标:生存。
这个在
战争中树立起来的目标,在动荡结束之后依然陪伴着索罗斯,并成为了他投资策略的根基,伴
随了他一生。
1953 年春天,索罗斯从伦敦经济学院学成毕业不久后便只身前往美国,开始追求属于自己的“美国梦”。
虽然那个年代的美国充满着各种机遇,但是几乎一切的成功都属于敢于挑战的
冒险家。
索罗斯出身贫寒,只能够从最低级的交易员做起,从事黄金、外汇等套利活动。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练,索罗斯进入到主要经营海外业务的Wertheim &Co,并继续专注
于自己的套利交易事业。
当时,他已经成为了华尔街少数几个在纽约和伦敦之间进行套利交易
的交易员之一。
这些经历都为他日后成就自己的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1969 年,索罗斯和工作伙伴吉姆? 罗杰斯成立了著名的“量子基金”,从此开启了充
满传奇意味的投资生涯。
索罗斯有着敏锐的商业嗅觉,而罗杰斯则拥有超群的投资才能,他们
联手的十年间,没有一年是失败的,量子基金确实始终如它的名字一样——呈量子般增长。
根
据《福布斯》的统计数据,到索罗斯和罗杰斯在1980 年分道扬镳,索罗斯基金增长3365%,与标准普尔综合指数相比,后者同期仅增长47%。
但踏进20 世纪80 年代之后,索罗斯开始对市场感到相当疲倦,并萌生了强烈的退意。
直到1992 年,索罗斯才终于凭借一次“英镑危机”打响了自己的成名战。
当时,经济实力并不算相当坚挺的英国加入了以德国马克为核心的欧洲货币体系。
索罗斯
旗下的基金经理意识到,英国维持如此高的汇率作为条件加入欧洲汇率体系,分明就是“引火
上身”,等到英镑贬值必定会引起巨大危机,继而买进了20 亿美元来做空资金。
“如果你相信自己是正确的,为什么只投入这么少?”索罗斯对当时的投资经理说的一句
话已经成为了华尔街金句。
面对未知的局势,这位果敢的商人前后投放了100 亿美元来做空资金,这个金额几乎是经理人最初投放的五倍。
结果也一如索罗斯所料,英国政府被迫把英镑贬
值了25%,并退出了欧洲汇率机制。
在这场较量中,索罗斯一夜之间净赚十亿美元。
经历这场战争后,索罗斯被称为“打垮英格兰银行的人”,并登上了《经济学人》的杂志
封面。
连《每日邮报》也对这位“黑色星期三的唯一赢家”进行了报道。
对此,索罗斯只是云
淡风轻地说道:“我不会为从英镑贬值中获利而感到后悔。
正如所发生的,英镑贬值被证明是
有好处的。
但我的观点是:我投机英镑并不是帮助英国,我也不是在损害英国,我只是在赚钱。
”
无法避免的滑铁卢
“如果你的表现不尽人意,首先要采取的行动是以退为进,而不要铤而走险。
而且当你重
新开始时,不妨从小处做起……人们认为我不会出错,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我的超人之处在于
我能认识自己的错误。
这便是成功的秘密。
”
尽管自索罗斯投身金融界以来一向以“赢多输少”闻名,但这位翻云覆雨的恶魔也确实遇
到过他的“滑铁卢”。
体验过1992 年时的成功滋味,索罗斯对于投资的自信心大增。
于是,
在1994 年的年初,索罗斯就开始斥巨资卖空德国马克,准备再发起一场震惊世人的金融大战。
索罗斯当时认为,高利率会损害德国经济,因此德国将降低其利率,让德国马克贬值。
但是,他似乎忽略了一点——德国的经济实力远比1992 年的英国强大,要在这个国家复制一次“英镑危机”并非易事。
再加上经历过1992 年那场让索罗斯“臭名昭著”的英镑危机之后,
德国中央银行也有所戒备。
最后,德国法郎依然维持坚挺,索罗斯因此遭遇了失败。
而雪上加霜的是,索罗斯同时还错误地押注日元兑美元会下跌。
但事实却是,在不久之后
的外汇市场上,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大幅攀升,升幅甚至高达5%。
为了做空日元而押下80 亿美
元重注的索罗斯损失惨重。
这两个战场的失利给索罗斯以沉重的一击。
在1994 年的2 月14 日,索罗斯亏掉了6 亿
美元,量子基金会的内部员工把这个日子称为“圣瓦伦丁日屠杀”。
根据索罗斯当时的对冲基金经理德鲁肯米勒的说法,6 亿美元只占到索罗斯全部资产的5%。
但不管怎么说,6 亿美元的损失对于当时总资产约为120 亿美元的索罗斯来说,不能说是没有
任何严重影响。
而且,索罗斯走出这场灾难以后,还得面对国会举行的对有关对冲基金扰乱金
融市场的听证。
“我承认自己可能犯错,这点使我觉得不安全,我的戒心使我保持警觉,总是准备改正我
的错误……我也很有原谅的能力。
对别人来说,犯错是耻辱的来源,对我来说,承认我的错误
是骄傲的来源。
一旦我们知道不完全理解是人之常情,犯错就没什么好羞耻的,只有知错不改
才是耻辱。
”索罗斯并没有被接二连三的失败所困,反而从股票的跌宕起伏之中,练就了与矛
盾共生的本领。
走出这些灾难之后,索罗斯将利爪伸向了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韩国等亚洲国家,引发了著名的亚洲金融危机,并凭此证明了自己的真正实力。
1997 年,“索罗斯飓风”的扫荡使得这些国家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化为乌有,而索罗斯却从中获取了高达20 亿美元的利润,其
旗下的量子基金资产总额骤然膨胀到170 亿美元。
“生命总是迸发于混乱的边缘,所以,在混乱的状况中生存是我最擅长的。
”索罗斯说道。
“破坏者”的慈善之路
“我既自私自利又以自我为中心,我心安理得地承认这一点。
然而,在过去的30 年间,
我却创建了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慈善机构,即开放社会基金会(Open Society Foundations)。
这个机构的年度预算一度徘徊在5 亿美元左右的水平,现在已经攀升至10 亿美元。
”
今年,索罗斯在宣布退休的同时称,未来将会全身心投身到慈善事业的推动中。
在过去30 年,索罗斯总共捐献了约80 亿美元用于慈善事业。
作为一位享誉全球的金融投资家,他最崇
拜的人并不是什么富豪权贵,而是他在伦敦经济学院读书时的哲学老师卡尔?波普。
1947 年,17 岁的索罗斯只身离开匈牙利,前往西方国家寻求发展。
辗转了几地之后,他
选择定居在英国伦敦。
在这个地方,他做过许多低贱的工作——洗碗盘工、人体模特工厂工人,还有游泳池的接待员和救生员。
度过了一年左右的打零工生活之后,索罗斯通过了伦敦经济学
院的春季考试,并如愿在1949 年合法入学,成为伦敦经济学院的一名学生。
当时的伦敦经济学院是英国最著名的学术和政治学中心,兼容并蓄着众多国际能人异士。
著名的卡尔? 波普是该学院的明星教授之一,他为人十分挑剔,只要他发现别人推理错误,都
会严格质疑。
但是,索罗斯就是选择了这样的人当他的指导教授。
在波普的影响下,索罗斯对“开放社会”这一概念产生了巨大兴趣,并且久久不能忘怀。
这一兴趣为他日后慈善事业的活
动方向埋下了伏笔。
20 世纪70 年代,索罗斯在种族隔离政策下的南非资助了黑人学生进入开普敦大学,接着
就以慈善信托的方式建立了著名的“开放社会研究所”。
在1992 年的“英镑危机”之后,他继续利用自己的名气和钱财大力推进慈善事业:其慈
善基金会数目随着东欧剧变而增加,新的基金会在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国
家设立,并大力进行“民主意识”的渗透。
这后来,他继续把自己的基金会网络延伸到了美国。
2007 年,《时代》杂志称索罗斯在美国计划投入7 亿4200 万美元,加上其他地区,总共已投入超过60 亿美元。
2011 年,索罗斯又再表示,在未来将近30 年的时间内,他旗下的公
司机构将捐赠800 亿美元用于推广民主制度、鼓励自由言论、改善教育状况以及消除全球贫穷。
有别于其他单纯资助贫困地区和穷苦人民的慈善机构,索罗斯的慈善事业都带有一种政治
色彩。
对此,索罗斯在接受《纽约客》杂志采访的时候表示,人人都崇拜他赚钱的本事,却没
有人愿意听听他的政治理念。
看来,他大概打算通过政治慈善的手段实现他“开放社会”的理
念了。
在许多人看来,索罗斯是扰乱世界经济秩序的撒旦。
但不能否认的是,他确实为推动世界
慈善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大量的钱财。
没有人能说得准谈及他退休之后的计划,但他很有可能会
出书。
因为,索罗斯曾在自己的个人传记中说过:“我希望写出一本书,只要有人类文明存在,就会有人拜读这本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