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华社联合国2020年5月22日电,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和联合国粮农组织21日共同举办首个“国际茶日”线上庆祝活动。

来自中国、俄罗斯、埃及等20多个国家常驻联合国代表和近200位嘉宾“云聚一堂”。

第74届联合国大会主席致辞说,茶产业关系减贫、消除饥饿、气候行动及提升包容性等第74届联大关注的重点领域,是许多最不发达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表示,第74届联大2019年通过决议,确定每年5月21日为“国际茶日”,充分肯定了茶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珍贵价值,为深化茶领域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为茶赋予了新生命、新活力。

茶产业虽然也受到了疫情冲击,但如果有效应对,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必将为恢复世界经济增添动力。

(摘编自新华社《联合国举办线上活动庆祝首个“国际茶日”》)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茶树的国家。

相传,神农氏在野外以釜煮水,刚好几片叶子飘进了釜中,神农氏发现煮好的“水”饮之可以生津止渴、提神醒脑。

《神农•食经》中有记载:“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另一说法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神农氏后将这些叶子称作“荼”唐代茶学家陆羽在《茶经》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也是茶史研究中关于饮茶起源最为普遍的说法。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时,巴蜀先民已开始将茶作为贡品上供;汉代时,茶叶开始了商品化进程;唐代制售茶业日趋兴盛,初创了茶马贸易,陆羽在《茶经》中一改中唐前以“荼”表茶的用法,确定了“茶”的字形、字音、字义并沿用至今。

及至宋代,茶肆遍布大街小巷,斗茶、赐茶、贡茶等“茶”风盛行。

搬家时邻居要“献茶”,客人来要敬“元宝茶”,订婚要“下茶”;结婚要“定茶”。

北宋蔡襄写下了茶学专著《茶录》,提出“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

藏之得法,泡之得宜”,从茶叶采制、保存方式、烹饮方法一直讲到下篇的烹茶器具,茶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

唐代以前,人们往往采集生茶叶蒸熟捣碾,再加上米、姜、盐、葱、陈皮、香料、生奶、油脂等配料一同煎煮,类似于喝蔬菜汤,因而饮茶被称为“吃茶”,茶汤本身被称为“茗粥”。

直到陆羽的《茶经》立下“规矩”,茶叶才脱离了那些“重口味”配料,只需添加少许盐以平衡苦涩。

茶饼经过烤制和研磨,再在煎制中经历三次沸煮,带着细腻茶沫的茶便煎好了,此为陆羽所推崇的“煎茶法”。

宋代流行通过“点茶法”来斗茶,以此评定茶叶之优劣、技艺之高下。

点茶时,茶人将干茶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再用茶芜快速击拂,使之产生沫淳。

“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点茶对技艺水平的要求非常之高。

点好的茶汤沫淳上可以写字、作画,这类茶艺被称为“茶百戏”。

唐代煎茶,宋代点茶,与现代饮茶方法相似的“泡茶法”直到明代废团茶、制散茶后才成为主流。

我国是世界上茶叶品种最多的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仅我国现代生产的、有茶名的茶叶就有1100余种。

根据制作工艺主要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大类。

(摘编自《喜报!爱茶之人有了自己的节日》)材料三:
洞庭山碧螺春从唐朝以来就享有盛名,2002年获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太湖中的洞庭东山和洞庭西山是原产地保护区。

2011年,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0年初,洞庭山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又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洞庭山碧螺春由此成为江苏省唯一荣获国家级“双遗”的农产品。

如今,原产地保护区的茶农却挖了老茶树换种外地茶。

据估算,目前洞庭山东山、西山3万亩茶地中,外地茶在80%以上,正宗的洞庭山碧螺春已不到20%。

这些年原有的小叶种碧螺春老茶树,大部分都被茶农砍挖掉换种了外地茶。

有些树的树龄有七八十、甚至一百多年。

茶农说,引进的外地小山种芽头爆出来,条子齐整,一釆一把,人工省。

同时,因为上市早,可卖一千多元一斤。

而本地老茶树是小叶种的晚茶,采摘费工夫,上市晚,卖不出好价钱。

本地的小叶碧螺春要到三月底才能开采,集中上市要到清明前后,那时候,一斤能卖上千元的很少,清明后就四五百元一斤。

种的卖的是外地茶,打的还是地产碧螺春牌子。

洞庭东山、西山独特的气候及土壤,孕育了洞庭山碧螺春群体小叶树种。

茶树与枇杷、杨梅等果树间种,茶味清香扑鼻,品时有回甘,茶叶一般要到春分后才开采。

汹涌的制假售假潮,给洞庭山碧螺春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保护洞庭山碧螺春,吴中区市相关部门2019年发放了22。

5万枚原产地保护标志,2020年发放27万枚。

但目前缺乏有效手段进行检测和监管,保护力度大打折扣。

“把老茶树保住,原汁原味,才能保住原有品质。

”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教授认为,“进入全面小康后,人的消费习惯向传统回归,这是社会的必然。

洞庭山碧螺春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的乡土地域农产品,一定要保护好,将来必定会升值。

(摘编自《洞庭山碧螺春,不能挖没了“根”》)1.关于“茶”的说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茶树的国家,关于茶起源的两种传说都于神农氏有关。

B.《茶经》中“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是茶史研究中关于饮茶起源最为普遍的说法。

C.陆羽纠正了中唐前以“荼”表茶的错误用法,确定了“茶”的音形义并沿用至今。

D.我国是茶叶品种最多的国家,绿茶、白茶、黄茶等六大茶的分类根据是制作工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9年第7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5月21日为“国际茶日”。

B.中国古代制茶法唐煎宋点明泡,宋代用“点茶法”斗茶,以评定茶之优劣、技之高下。

C.蔡襄的《茶录》记录了茶叶釆制、保存方式、烹饮方法等内容,丰富了中国茶文化内涵。

D.茶饼经过烤制和研磨,再在煎制中经历三次沸煮,茶沫细腻,这是陆羽发明的“煎茶法”。

3.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茶产业关系减贫、消除饥饿、气候行动等重点领域,是中国等许多最不发达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B.进入全面小康后,人的消费习惯向传统回归;据专家判断,洞庭山碧螺春将来必定会升值。

C.洞庭山碧螺春特点是茶树与枇杷、杨梅等果树间种,也是我国唯一荣获国家级“双遗”的农产品。

D.江苏洞庭山茶区种的卖的是外地茶,打的还是地产碧螺春牌子,可见市场上的碧螺春品牌都是假的。

4.根据材料,简要概括2020年我国茶产业面临的喜和忧。

5.根据材料,请就“洞庭山碧螺春”品牌保护问题,给苏州市政府提出几条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韧”的精神,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从而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韧”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表现是外向的儒家思想和内向的道家思想的配合。

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华文明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阳刚一面,那么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

两者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韧”性特质。

儒学是讲求“入世”的进取型思想,它以“修齐治平”为已任,追求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

这种思想恰可与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相配合:现代社会崇尚进取,鼓励竞争;儒家思想重视群体,鼓励奉献,这些都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所以,儒家思想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巨大的潜能。

但是,如同《庄子》所谓“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现代社会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也是一个不断加速、高度紧张的时代。

在超速的社会发展中,进取型的思想也会暴露其局限,那就是太过重视“成就”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过于重视“功名”而忽视人与内心的平衡。

由此而言,这次疫情的暴发,使我们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回顾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

实际上,瘟疫在历史上就是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开始大规模的聚居而发生,并随着人群的移动而传
播。

长期以来,人类都习惯于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为人的利益而存在,只有工具的价值,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完全不顾自然的利益,这就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

中国道家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揭示和反思了文明发展的这种缺陷。

在道家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平等的,“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人与自然万物在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不要把人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人的社会秩序要去适应物的自然秩序。

要摒弃对自然过度的强力扭曲、干扰和破坏,使万物能够“自化”“自均”“自定”“自正”,自然而然地达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这就是“道法自然”。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只有遵循自然,顺应自然,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社会成员长期处于竞争压力和信息爆炸之下,会失掉应有的韧性,感到焦虑抑郁,心灵无处安放。

而这次疫情带来的冲击,又将这种心态失衡进一步放大。

对此,道家思想又特别重视对于身家性命的养护,认为过分放纵物质欲望是疾病之源,主张返璞归真,在沉静自然中积蓄力量。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在现代社会的喧嚣声中求得内心的安宁至为重要。

这种淡泊自然的生活态度,在任何时代都有其意义,而尤为一日千里的现代社会所需要。

道家还指出逆境和顺境的辩证关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认为静可以转化为动,柔可以转化为刚,弱可以转化为强。

认识了灾变生死的必然性和正反转换之可能,我们在面对突发疫情时就能有所寄托,进退自如。

(摘编自王学典《从战疫看中华文明的“韧”性特质》)
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向的儒家思想完美地铸就了中华民族“韧”性特质,这种“韧”的精神,具有着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的能力。

B. 现代社会是一个“翻天覆地”、不断加速、高度紧张的时代,使得人们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忽视了人与内心的平衡。

C. 这次疫情暴发,提醒我们在社会生活高速发展的同时,需要重拾我们沉静内敛的精神,力求达到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D. 道家思想认为,这次疫情使一些人心态进一步失衡,完全是人们过分放纵物质欲望导致的,要重视对身家性命的养护。

7.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名句“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来说明现代社会变化之大,发展之速。

B. 文章能够辩证地阐释问题,既指出了儒家和道家各自的优势,也指出了它们的不足。

C.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说明了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念与道家对待自然的态度的不同。

D. 文章引用一些历史名言,丰富了文章内涵,同时也作为理论论据增强了论证说服力。

8. 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 疫情对于人类而言属于逆境与灾祸,它的出现有必然性,但也会带来新的转机,使人类具有了免疫力而进退自如。

B. 由于具有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特性,道家并不适应社会现代化进程,因而也就缺乏推动社会前进的潜能。

C. 在道家看来,只有人类不再为自己的利益去利用自然的工具价值,才能使万物自行达到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

D. 儒家提倡的修齐治平的“入世”思想,可以配合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但也可能会使得人们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①以“君子”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作为人格美的典范。

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

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②《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

君子内心的人格修养来自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

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

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

仁者,爱人;义者,宜也。

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的选择。

《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也就是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④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

《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

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

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

他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

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不舍。

⑤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君子”形象所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

君子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是理想形象:博学多识,仁义知礼,德行高尚:有治国安邦之能;处下位不馁,居上位不骄。

在道德和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始终令人
神往。

当今时代,作为有知识有理想的一代人,我们仍然向往君子式的人生。

9. 下列关于“君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君子”要想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借以提升内心的人格修养。

B. 《论语》中的“君子”,不仅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而且有着极好的行为准则,所以他们有着几近完美的人格。

C. 中国一直以来都有把“君子”作为理想的道德人格典型的传统;即使在今天人们依然把它作为人格美的典范。

D. 虽然“君子”曾经是指统治者,但根据诸多论著的解释可知,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和理想人格的人。

10.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孔子时期,《诗》是君子修身的重要内容。

体现君子人生美学意义上价值的仁义和知礼,正是通过学《诗》获得的。

B. 君子知礼好礼。

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

C. 只学习而不思考或者只思考而不学习都是不可取的,唯有二者结合,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和洞穿宇宙人生的眼光与视野。

D. 君子和小人对待“义利”的态度明显不同,君子追求的是一种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感,他们从不考虑物质和名利。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秦惠王使人告楚怀王,请以武关之外易黔中地。

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

”张仪闻之,请行。

王曰:“楚将甘心于子,奈何行?”张仪曰:“秦强楚弱,大王在,楚不宜敢取臣。

且臣善其嬖臣靳尚,靳尚得事幸姬郑袖,袖之言,王无不听者。

”遂往。

楚王囚,将杀之。

靳尚谓郑袖曰:“秦王甚爱张仪,将以上庸六县及美女赎之。

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

”于是郑袖日夜泣于楚王曰:“臣各为其主耳。

今杀张仪,秦必大怒。

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王乃赦张仪而厚礼之。

张仪因说楚王曰:“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不格明矣。

今王不事秦,秦劫韩驱梁而攻楚,则楚危矣。

秦西有巴、蜀,治船积粟浮岷江而下一日行五百馀里不至十日而拒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

秦举甲出武关,则北地绝。

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

夫待弱国之救,忘强秦之祸,此臣所为大王患也。

大王诚能听臣,请令秦、楚长为兄弟之国,无相攻伐。

”楚王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乃许之。

②张仪遂之韩,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菽而麦,国无二岁之食,见卒不过二十万。

秦被甲百馀万。

山东之士被甲蒙胄而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塞成皋,则王之国分矣。

鸿台之宫,桑林之宛,非王之有也。

为大王计,莫如事秦而攻楚,以转祸而悦秦,计无便于此者!”韩王许之。

③张仪归报,秦王封以六邑,号武信君。

复使东说齐王曰:“从人说大王者必曰:‘齐蔽于三晋,地广民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齐何。

'大王贤其说而不计其实。

今秦、楚嫁女娶妇,为昆弟之国;韩献宜阳;梁效河外;赵王入朝,割河间以事秦。

大王不事秦,秦驱韩、梁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渡清河,指博关,临菑、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见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齐王许张仪。

④张仪去,西说赵王曰:“大王收率天下以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

大王之威行于山东,敝邑恐惧,缮甲厉兵,力田积粟,愁居慑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今以大王之力,举巴、蜀,并汉中,包两周,守白马之津。

秦虽僻远,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

今秦有敝甲凋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会邯郸之下,愿以甲子合战,正殷纣之事。

谨使使臣先闻左右。

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梁称东籓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肩也。

夫断右肩而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毋危,得乎?今秦发三将军,其一军塞午道,告齐使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成皋,驱韩、梁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四国为一以攻赵,赵服必四分其地。

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王面相约而口相结,常为兄弟之国也。

”赵王许之。

⑤张仪乃北之燕,说燕王曰:“今赵王已入朝,效河间以事秦。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

且今时齐、赵之于秦,犹郡县也,不敢妄举师以攻伐。

今王事秦,长无齐、赵之患矣。

”燕王请献常山之尾五城以和。

⑥张仪归报,未至咸阳,秦惠王薨,子武王立。

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及即位,群臣多毁短之。

诸侯闻仪与秦王有隙,皆畔衡,复合从。

(《资治通鉴•卷三•周赧王四年》有删改)
1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乃赦张仪而厚礼之礼:礼遇
B. 此臣所为大王患也患:担忧
C. 缮甲厉兵厉:严格
D. 群臣多毁短之短:说……坏话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治船积粟/浮岷江而下/一日行五百馀里不至/十日而拒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
B. 治船积粟/浮岷江而下/一日行五百馀里/不至十日而拒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
C. 治船积粟浮岷江/而下一日行五百馀里/不至十日而拒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
D. 治船积粟/浮岷江而下/一日行五百馀里/不至十日/而拒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
13. 下列涉及文中人文故事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仪游说六国共同事奉秦国,因秦自西向东结交诸侯成横向,故称“连衡”。

B. 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秦,因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成纵向,故称“合纵”。

C. 郑袖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宠妃。

她听信靳尚的谗言,设计让楚怀王放走了张仪。

D. 渑池位于赵国边境,曾经发生过渑池会的故事,廉颇在这里面面斥秦王。

1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大王计,莫如事秦而攻楚,以转祸而悦秦,计无便于此者!
(2)齐蔽于三晋,地广民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齐何。

(3)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杜甫
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

云山兼五岭,风壤带三苗②。

野树侵江阔,春蒲长雪消。

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

【注释】①此诗作于大历四年,作者乘船行于湘中一带。

②三苗:古代南方部落民族。

15.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行行”有作者乘舟不停地前行之意,同时也暗示了湘中一带水途漫长。

B.“五岭”“三苗”写出了空间之广,“云山”、“风壤”写出了南方的环境风貌。

C.颈联上句是说江边的野树覆盖了宽阔的江面,“侵”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诗歌前三联紧扣标题“野望”来写,写所见之景,尾联则在此基础上抒情。

1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阐明了虽然条件优越,却无容身之地,从而说明了不能用心浮躁的道理。

(2)韩愈在《师说》中警醒当今世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古代圣人更加圣明的原因,以此强调虚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3)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表现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深情厚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是某文化局征稿启事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有四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为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髄,进一步繁荣贵市文化艺术事业,培养提升普通社区群众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市文化局将举办“第7届社区美术节”活动,现将有关征稿要求汇报如下:投送作品需原件,规格不超过4尺整张宣纸,以竖式为好;书体及画风不限,不接收硬笔作品、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采取社区集中送稿或个人送稿、寄稿方式;本次获奖作品由美术馆惠存,其余作品活动结束后由主办方统一退稿。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面这段为潍坊风筝代言、助力家乡发展的文字有多处语病,请找出其中的四处并修改。

①潍坊位于中国沿海东部的山东省,是著名的世界风筝之都,②走在街头,风筝的印记随处可见,比如有一条主干道被命名为“鸢飞路”。

③据《墨子·鲁问》记载显示,春秋时期的公输子曾在此“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④潍坊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两次举办风筝会,后因日本侵华战争中断,但百姓喜爱风筝的传统一直留传下来。

⑤1984年举办的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便吸引了美国、英国、日本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风筝爱好者的参加。

⑥截止目前,国际风筝会己举办了37届,极大地促进了潍坊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青年,就个人而言,是一个人的“拔节孕穗期”,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就国家而言,是成长中的“未来梯队”,是渐趋成熟的国家栋梁。

青年时代,每个人都不应拘泥于个人的小天地,而要将视野扩大,将目光放远,将自己的未来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联系,学会尽责,勇于担当。

有担当的青年,才是有希望的青年;青年人有担当,国家才有希望。

正如梁启超所言:“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请联系材料,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②自拟题目。

③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