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讲义 第0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第0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内容概述
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代表着典型的农耕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体现出浓厚的东方特色。
政治上,经历了从早期分封制、宗法制到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一方面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中央的权力逐渐集中到皇帝手中。
权力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点。
经济上,男拼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商品经济依附于农耕经济,未能起到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
文化上,儒家思想长期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文学的主流形式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过程,书画艺术以写意为特点,古代科技则是典型的实用科技。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构建体系]
[核心梳理]
1.政治制度的演变
(1)夏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实行王位世袭制度的王朝。
(2)商朝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加强王权。
(3)西周三种政治制度: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宗法制,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礼乐制,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1)早期政权(王权)和神权结合,如商朝。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族关系深刻影响当时的政治关系。
(3)最高统治集团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是一种间接的松散的管理,地方的独立性、自主性都比较强。
[思维点拨]
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的区别
“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这两个历史概念,由于字面的接近,一些同学对此不甚了解,存在思维误区。
“封建制度”是奴隶社会解体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而“封邦建国”是指分封制,是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广建封国,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
治制度。
[构建体系]
[核心梳理]
1.中央官制的演变2.地方机构的演变
春秋战国
开始设郡县⇒秦朝
郡县制⇒
汉初
郡国制⇒
元明清
行省制度
[思维点拨]
四方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三种制度——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其中行政制度是主体,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是配套制度;四个阶段——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完善(汉至元)、强化(明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1)秦朝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直接由皇帝任免;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2)汉朝中朝制度、刺史制度和推恩令:在中央,汉武帝建立中朝制度,中朝参与决策,限制相权,加强君权。
在地方,设刺史监察地方;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3)唐朝三省六部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4)北宋“强干弱枝”
(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6)清朝设军机处:雍正帝为处理西北军务增设军机处,此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内阁有名无实,六部只是执行皇帝的诏令。
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认识
(1)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两对最基本的矛盾。
(2)总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地方权力不断遭到削弱(明朝时废除了丞相制度)。
(3)分权是削弱相权的重要手段。
(4)解决中央和地方矛盾的手段:打击诸侯王的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削除地主割据的物质基础。
[构建体系]
[核心梳理]
[思维点拨]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有利于扩大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公平。
学习过程中注意分析二者选官标准的不同,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
”,而科举制重视考试“分数”,从客观性来讲,科举制有利于社会一般民众通过科举获取功名。
1.选官制度
(1)演变
(2)趋势
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②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③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④用人权由地方向中央转移。
2.监察制度
(1)演变:中国历代王朝重视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建设。
秦朝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度有一些变化。
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必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生效;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
(2)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到一定的作用。
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3.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中西文明的比较
[例1] (2012年高考浙江卷)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同姓不婚”。
根据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可知,晋国是周成王弟叔虞的封国,
①正确。
燕国是西周王室贵族召公奭的封国,所以两国国君均是姬姓,再根据同姓不婚原则,排除②;宋是殷商后代微子启的封国,③正确;秦是因功臣分封,不是姬姓,所以④正确。
[答案] C
[例2]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
材料中的“……专制权……愈积愈进”体现了专制程度不断加深,联系所学知识:中国古代从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一直到明清时期,专制程度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尤其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选C项。
[答案] C
[例3] (2012年高考四川卷)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
A.世袭制B.分封制
C.科举制D.行省制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世袭制、分封制、科举制和行省制四个历史概念和
把握题干的要求
“促进了社会公平”。
世袭制注重财产和门第,将选官限定在贵族范围内,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的机会,故排除A项。
分封制是按血缘关系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属于贵族政治,故排除B项。
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有利于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选择C项。
元朝创立行省制度,行省长官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便于加强中央集权,与促进了“社会公平”无关,故排除D项。
[答案] C
[例4] (2013年福建四地六校联考)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梁启超指出,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
两者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
A.贵族政治、列国分立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外历史比较分析的能力。
中国周代实行分封制,是贵族制,随着周天子权威的下降,诸侯争霸,列国分立;古希腊是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政体由君主制到贵族制再到民主制,与周代同时期是贵族制。
因此,正确选项是A项。
[答案] A
欢迎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