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期末复习专项训练学能测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期末复习专项训练学能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
1.实验室制氧气主要过程为以下几步:①给试管加热②检查气密性③装配好仪器④装药品⑤收集氧气⑥熄灭酒精灯⑦将导管移出水面。

正确顺序为()
A.②④③①⑤⑥⑦B.④②③①⑤⑥⑦
C.④③②①⑤⑦⑥D.③②④①⑤⑦⑥
2.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瓶盖,瓶口出现白雾
3.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2个氢原子——2H B.3个亚铁离子——3Fe+2
C.氢氧化铝——AlOH3D.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4.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软着陆月球背面。

月球上含有多种金属元素,如图是铝、钛、铁三种金属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g B.钛原子的核内有22个质子
C.铁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6 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5.2019年是化学元素周期表问世150周年,如图是X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X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
A.X元素的名称为铝
B.该元素为金属元素
C.y的值为4
D.X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8.09g
6.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据此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砷原子的质子数为33
B.氯原子的M层电子有7个
C.图中只有一种金属元素
D.砷、硒、溴在元素周期表中属于同一族
7.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空气B.锰酸钾C.氧气D.水
8.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化学式为C20H14O4)。

通常状况为无色或微黄色晶体。

易溶于乙醇和碱液,难溶于水。

下列有关酚酞叙述正确的是( )
A.酚酞分子是无色或微黄色的
B.酚酞分子中含有38个原子核
C.酚酞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一定不相等
D.酚酞中碳、氢、氧三种原子质量比为10:7:2
9.下列能够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A.H B.H2O C.H2D.2H
10.重铬酸钾(K2Cr2O7)可用于测定酒驾中的酒精(C2H5OH)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2Cr2O7中铬元素的化合价为+7
B.K2Cr2O7属于氧化物
C.C2H5OH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C2H5OH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2:5:1
11.下面是摘录某同学实验记录本中有关实验现象的记录,其中肯定有误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C.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D.加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后的石蕊溶液,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
12.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运动快,原子运动慢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不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13.下列图象表示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时间的变化趋
势,其中正确的是()
A.B.
C.
D.
1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顺序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制备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用滴管取用细口瓶中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
C.用托盘天平称量10g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
D.加热KMnO4并用排水法收集O2,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除导管
15.火箭常用联氨(N2H4)作燃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H4+2NO2X+2H2O.则X 的化学式是()
A.N2B.NO2C.NH3D.N2O
16.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过程中,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B.
C.
D.
17.下列行为会增加空气中PM2.5的是
A.治理工地扬尘B.露天焚烧垃圾
C.使用公共自行车D.禁止焚烧秸秆
18.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漏气的是()
A.B.
C.
D.
19.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如图是纳米铁粉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纳米铁粉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
B.水可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C.激光手电照射使纳米铁粉的着火点降低
D.气球先膨胀后又变小
20.为研究铁丝的粗细对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影响,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是()
A.在同瓶氧气中,先后进行不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B.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C.在两瓶相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D.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相同铁丝的燃烧实验
21.图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用硫或木炭代替
C.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耗尽O2,生成固态的P2O5
D.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N2、O2、CO2和稀有气体
22.下列关于氧气的性质实验相关实验内容和结论说法错误的是
①具有可燃性;②通常为无色无味气体;③有氧化性; ④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瓶底必须放少量水吸收产生的气体;⑤食物腐败与氧气无关⑤硫磺在氧气中燃烧,瓶内水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热量,防止瓶底炸裂⑦木炭燃烧生成CO2和H2O
A.2个B.3个C.4个D.5个
23.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体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分
C.“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D.在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24.现有A、B两种质量相等的固体,其中A为纯净的氯酸钾,B是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将A、B分别放入试管中,并在两个酒精灯上同时加热制取氧气.当A、B均完
全反应后,如下图所示,得到的氧气的质量m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中,正确的是()A.B.
C.D.
25.下图中①、②分别为锂元素的结构示意图和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③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正确的是( )
A.③属于非金属元素B.锂元素和③所属元素有相似的化学性质C.锂元素化学反应中均易得电子D.锂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g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
【分析】
根据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时的操作步骤为:查、装、定、点、收、移、熄,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实验室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分别是:连(
解析:D
【解析】
【分析】
根据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时的操作步骤为:查、装、定、点、收、移、熄,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实验室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分别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装入固体药品,注意用高锰酸钾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定(用铁架台固定仪器装置)→点(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收(收集氧气)→移(把导管移出水面)→熄(熄灭酒精灯),可得题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③②④①⑤⑦⑥。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制取氧气的步骤的口诀(“查、装、定、点、收、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A
【解析】
【分析】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详解】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而不
解析:A
【解析】
【分析】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详解】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A不正确;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B正确。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C正确。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装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塞,瓶口上方有白雾产生,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
实验现象是在做实验过程中眼睛观察到,和感受到的,和实验结论是有区别的,实验结论是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来的。

3.A
【解析】
【分析】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在数字前,正负号在后,带1个点电荷时,1要省略;化合价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
【解析】
【分析】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在数字前,正负号在后,带1个点电荷时,1要省略;化合价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化学式书写方法是各元素化合价总和为零书写。

【详解】
A、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只能表示微观概念,表示几个该原子,2个氢原子可以写成
2H,故A正确;
B、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在数字前,正负号在后,带1个点电荷时,1要省略;3个亚铁离子应该写成,故B不正确;
C、化学式书写方法是各元素化合价总和为零书写,氢氧化铝应写成,故C不正确;
D、化合价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氧气
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可表示为。

【点睛】
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4.A
【解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钛元素周期表
解析:A
【解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钛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22,表示原子序数为22;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钛原子的核内有22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铁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26,表示原子序数为26;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铁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6,故选项说法正确。

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5.C
【解析】
【详解】
A、X元素的名称为硅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y=14﹣2﹣8=4,该选项说法正确;
D、X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8.09,单位不
解析:C
【解析】
【详解】
A、X元素的名称为硅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y=14﹣2﹣8=4,该选项说法正确;
D、X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8.09,单位不是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睛】
元素周期表中,每种元素占据的空格,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除汞外,金属元素的名称都带金字旁,非金属元素的名称不带金字旁;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单位不是g。

6.D
【解析】
【详解】
A、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前的数字是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砷原子的质子数为33,该选项说法正确;
B、M是第三电子层,氯原子的M层有7个电子,该选项说法
解析:D
【解析】
【详解】
A、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前的数字是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砷原子的质子数为33,该选项说法正确;
B、M是第三电子层,氯原子的M层有7个电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C、图中只有一种金属元素,即锗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D、砷、硒、溴在元素周期表中处在同一行,属于同一周期,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

7.D
【解析】
【详解】
A 、空气中有氧气、氮气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 、锰酸钾属于纯净物中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C 、氧气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错误;
D 、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
解析:D
【解析】
【详解】
A 、空气中有氧气、氮气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 、锰酸钾属于纯净物中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C 、氧气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错误;
D 、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水属于氧化物;故选项正确;
8.C
【解析】
【详解】
A .分子是微观粒子,不能体现物质的物理性质,故A 不正确;
B .每个酚酞分子中含有38个原子,每个原子中含有1个原子核,所以每个酚酞分子中含有38个原子核,故B 不正确;
C .氢
解析:C
【解析】
【详解】
A .分子是微观粒子,不能体现物质的物理性质,故A 不正确;
B .每个酚酞分子中含有38个原子,每个原子中含有1个原子核,所以每个酚酞分子中含有38个原子核,故B 不正确;
C .氢原子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所以酚酞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一定不相等,故C 正确;
D .酚酞中C 、H 、O 元素的质量比为()()(122011416412032)7⨯⨯⨯:
:=::,故D 不正确。

故选:C 。

9.C
【解析】
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氢气分子所以答案选C 。

解析:C
【解析】
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氢气分子所以答案选C。

10.C
【解析】
【详解】
A.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2x+(﹣2)×7=0,则x=+6价;故选项说法错误。

B.
解析:C
【解析】
【详解】
A.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2x+(﹣2)×7=0,则x=+6价;故选项说法错误。

B.K2Cr2O7是由钾、铬、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乙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6=12:3:8,可见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正确;
D.1个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C2H5OH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2:6:1,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1.C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硫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是错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硫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D选项加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后的石蕊溶液,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是正确的叙述,因为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石蕊与变为紫色;故答案操作C
考点:实验现象及记录
12.C
【解析】
【详解】
A、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故不符合题意;
B、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运动快慢,故不符合题意;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故符合题意;
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
解析:C
【解析】
【详解】
A、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故不符合题意;
B、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运动快慢,故不符合题意;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故符合题意;
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故不符合题意
13.A
【解析】
【详解】
A、氯酸钾受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固体质量会逐渐减少直至氯酸钾完全分解,得到的氯化钾质量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正确;
B、氯酸钾受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固体质量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分
解析:A
【解析】
【详解】
A、氯酸钾受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固体质量会逐渐减少直至氯酸钾完全分解,得到的氯化钾质量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正确;
B、氯酸钾受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固体质量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分解,因此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会变为0,故选项不正确;
C、氯酸钾受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做催化剂,质量没有发生改变,而固体质量会逐渐减少,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会增加,但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起点应该在纵坐标上而不是0,故选项不正确;
D、氯酸钾分解需用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才能产生氧气,因此氧气的起点应该在横坐标上,故选项不正确。

14.C
【解析】
A. 制备气体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装药品,故错误;
B. 用滴管取细口瓶中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这样容易污染药品,故错误;
C. 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
解析:C
【解析】
A. 制备气体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装药品,故错误;
B. 用滴管取细口瓶中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这样容易污染药品,故
错误;
C. 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正确;
D. 加热KMnO4并用排水法收集O2,实验结束时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故错误。

故本题选C。

15.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可知,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个数不变。

在N2H4+2NO2X +2H2O反应中,反应前共有氮原子4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2个;反应后的原子为:氢原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可知,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个数不变。


N2H4+2NO2X +2H2O反应中,反应前共有氮原子4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2个;反应后的原子为:氢原子4个、氧原子2个,则2X中含有氮原子4个,故X的化学式为N2,故选A。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保持不变
16.A
【解析】
【详解】
A、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逐渐增加,当高锰酸钾反应完,则保持不变,图像描述正确。

B、刚开始加热就有高锰酸钾分解,直到分解完全,图像描述加热很长时间才开始分解,质量开始减
解析:A
【解析】
【详解】
A、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逐渐增加,当高锰酸钾反应完,则保持不变,图像描述正确。

B、刚开始加热就有高锰酸钾分解,直到分解完全,图像描述加热很长时间才开始分解,质量开始减少,故图像描述错误。

C、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固体,二氧化锰固体和氧气,因此剩余固体不可能减少到零,故图像描述错误。

D、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产物,随着反应的进行,质量在不断增加,至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质量不再变化,故图像描述错误。

故选A。

17.B
【分析】
【详解】
A选项治理工地扬尘,防止空气中大的颗粒物增加;
B选项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烟尘会增加空气中PM2.5;
C选项使用公共自行车,会减少空气中PM2.5;
D选项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选项治理工地扬尘,防止空气中大的颗粒物增加;
B选项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烟尘会增加空气中PM2.5;
C选项使用公共自行车,会减少空气中PM2.5;
D选项禁止焚烧秸秆,会减少空气中PM2.5;故答案选择B
18.D
【解析】
A、用手握住试管,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在烧杯内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A不漏气;
B、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倒水,液面高度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B不漏气;
解析:D
【解析】
A、用手握住试管,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在烧杯内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A不漏气;
B、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倒水,液面高度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B不漏气;
C、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双手捂住烧瓶,烧瓶内气体受热膨胀,使集气瓶中气体压强增大,在玻璃管中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C不漏气;
D、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上下移动,若装置不漏气,两边液面应形成一定的高度差,而图示两端液面相平,说明装置漏气;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装置气密性的检查.虽然实验装置不同,但原理都是依据密闭装置中存在压强差,从而出现不同的现象,判断装置是否漏气.有些装置比较复杂或者学生平时比较少见,造成不会分析而出错.
19.C
【解析】
【详解】
A、铁丝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3Fe+
2O2Fe3O4,错误;B、锥形瓶底放水的原因是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错误;C、物质的着火点是一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铁丝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错误;
B、锥形瓶底放水的原因是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错误;
C、物质的着火点是一定的,不会降低,正确;
D、纳米铁粉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气球膨胀,装置冷却后由于消耗氧气,气球又变小,错误。

故选C。

20.C
【解析】
【详解】
为探究铁丝的粗细程度对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影响,利用控制变量法可以知道应该保证氧气的浓度相同的条件下采取一粗一细的铁丝来进行同时点燃,分析所给的选项可以知道选项C是正确的,故选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为探究铁丝的粗细程度对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影响,利用控制变量法可以知道应该保证氧气的浓度相同的条件下采取一粗一细的铁丝来进行同时点燃,分析所给的选项可以知道选项C是正确的,故选C.
21.C
【解析】
【详解】
A、红磷的量足,能耗尽氧气,当氧气耗尽后,反应停止,水位不会继续上升,故A不正确;
B、因硫或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物都为气体,不能用于该实验,故B不正确;
C、因红磷能与空气中
解析:C
【解析】
【详解】
A、红磷的量足,能耗尽氧气,当氧气耗尽后,反应停止,水位不会继续上升,故A不正确;
B、因硫或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物都为气体,不能用于该实验,故B不正确;
C、因红磷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固态P2O5,固体生成物的体积对实验结果几乎没有影响,因此C正确;
D、该实验中红磷只与空气中氧气反应,所以只能确定空气中有氧气,剩余气体的成分不能确定,因此D不正确。

故选C。

22.D
【解析】
【详解】
①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故错误;②氧气通常为无色无味气体,正确;③氧气具有氧化性,正确;
④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瓶底必须放少量水是为了防止瓶底炸裂,故错误;⑤食物腐败
解析:D
【解析】
【详解】
①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故错误;②氧气通常为无色无味气体,正确;③氧气具有氧化性,正确; ④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瓶底必须放少量水是为了防止瓶底炸裂,故错误;⑤食物腐败是食物与氧气发生的缓慢氧化的过程,故错误;⑤硫磺在氧气中燃烧,瓶内水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故错误;⑦木炭燃烧生成CO2,没有H2O,故错误。

故错误的有5个。

故选D。

23.A
【解析】
【分析】
A、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B、根据原子与分子的区别来分析;
C、根据分子性质来分析;
D、根据原子的构成来分析。

【详解】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间隔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
解析:A
【解析】
【分析】
A、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B、根据原子与分子的区别来分析;
C、根据分子性质来分析;
D、根据原子的构成来分析。

【详解】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间隔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而不是分子体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错误;
B、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分,而原子只能重新组合,这是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故正确;
C.“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故正确;
D.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是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故正确。

故选:A。

【点睛】
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原子的构成、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4.C
【解析】
【详解】
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制取氧气中作催化剂,只是加快了反应速率,不影响生成氧气的质量,如果单独加热氯酸钾,要到熔化以后,才缓慢放出氧气,而加入了二氧化锰的氯酸钾,稍微加热即放出氧气。

解析:C
【解析】
【详解】
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制取氧气中作催化剂,只是加快了反应速率,不影响生成氧气的质量,如果单独加热氯酸钾,要到熔化以后,才缓慢放出氧气,而加入了二氧化锰的氯酸钾,稍微加热即放出氧气。

B中氯酸钾的质量比A中的少,所以B产生的氧气少,故选C。

25.B
【解析】
【分析】
图中①、②分别为锂元素的结构示意图和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③是钠离子结构示意图。

【详解】
A、③是钠离子结构示意图,则③属于金属元素,故A不正确;
B、锂元素和③
解析:B
【解析】
【分析】
图中①、②分别为锂元素的结构示意图和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③是钠离子结构示意图。

【详解】
A、③是钠离子结构示意图,则③属于金属元素,故A不正确;
B、锂元素和③所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则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B正确。

C、锂元素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均易失去电子,故C不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