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哲学对中国画色彩的影响及近代中国画色彩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传统哲学对中国画色彩的影响及近代中国画色彩的变化
摘要: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瑰宝。
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中国画的色彩起着重要的作用。
“余闻上古之画,全尚设色,墨法次之,故青绿多;中古始变为浅绛,水墨杂出”,我国古代绘画的色彩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史前人用颜料画身的活动。
谈及色彩,让人不禁想到西方的油彩,其实中国画也极其重视色彩表现,绘画古代称为“丹青”,“丹”指朱砂,“青”指石青、石绿等重彩颜料。
中国画色彩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段和色彩观念,它可以为中国画创作提供理论依据,并推动中国画向前发展。
关键词:传统哲学色彩变化
一、传统哲学对中国画色彩的影响
从商周一直到鸦片战争,中国画的色彩一直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五行”学说、儒家、佛家、道家等思想都对中国画色彩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1. 五行对中国画色彩的影响
中国画传统色彩观受五行说影响很深。
古人将宇宙生命万物分类为五种基本构成要素,称为“五行”。
周末春秋时《尚书.洪范》中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行也找到了与之相应的五种颜色。
在《周礼·冬官画绩》里说:“画绩之时,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即水—黑,火—赤,木—青,金—白,土—黄。
这五种颜色被古人定为正色,就像西方绘画里面的三原色,而这五种颜色两两相配称为间色,重正色,轻间色。
由“五行”所定义的中国画色彩丰富、多变,与西方色彩学的配色原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体现了绘画色彩的一般规律。
而西方的色彩学要晚于我国的五行色彩学一千多年。
2. 儒家思想对中国画色彩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重要影响不仅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传统的中国画艺术在儒家思想观念下不断发展。
儒家思想中的礼、乐、和、善、比德、中庸、充实、仁智之乐、浩然之气、情、美、大、圣、神等观念对中国画色彩影响是广泛、深刻而且长远的。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在《论语.乡党》言:“君子不以绀紶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意思是说,红紫亦非正色,即使私居如褻服也不宜采用。
可见,孔子重视正色,正色为尊,间色为卑,正色象征德行、尊卑、等级、秩序之伦理内容,
他将这种色彩观审美化。
同时,孔子强调的“中庸”之道,在色彩美学观上体现为色彩关系上求和谐,不纯强调某一种颜色。
3. 佛家思想对中国画色彩的影响
汉唐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同时也将西域佛教色彩观带入了我国,与传统的中国画色彩交流融合。
其中尤以对我国古代壁画影响最为深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壁画和克孜尔壁画中都可以感受到中西绘画的色彩观的交织融合。
禅宗在中晚唐之后成为佛教的主流,对中国画的影响以最大,对中国画传统用色观念、空白构图观念、“不似之似”的造型观念等形成与发展都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禅宗《六祖法宝坛经》解释说:“无相者,于相与离相。
”用墨色的变化去描绘万物色相是对色彩的抽象。
禅道色彩观在压抑儒家的色彩观,重“虚静”的倾向使文人对色彩的感知更加偏重于内心的自觉。
,受佛教影响而出现“禅画”,在墨色、造型、构图的观念后来与文人画汇流,共同推动了水墨写意画的诞生。
4. 道家思想对中国画色彩的影响
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道家思想的主要人物老子认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即为深黑色。
由此可见,“玄”在道家学说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道家思想崇尚黑色。
此外,老子提出“五色使人目盲”,主张“见素抱朴”。
单纯的黑墨体现出朴素的观念,虽然没有众彩眩目的刺激却显得恬淡,把丰富的色彩转化为恬淡的墨色变化,是中国画本质的哲理性飞升。
庄子充分的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色彩观,《庄子·天道篇》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谓者,天地之平而道德至……万物之本。
”庄子色彩观的核心:“纯白素朴,不染纤尘”。
道家思想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山水画的产生和发展。
山水画体现出了道家思想“虚静、恬淡”的哲学观念。
我国的传统哲学认为应该采用墨色变化来表达世界万物的色彩。
中国画传统色彩观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底蕴,而绝对不是简单的绘画技法发展的结果。
二、近代中国画色彩的变化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的文化、哲学思想以及绘画流入我国,中国画的色彩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同时,中国社会性质与文化思想已经不同于封建社会和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这也成为中国画的色彩观变化的原因之一。
齐白石绘画色彩表现上追求浓艳的色彩与墨色的强烈对比,“浓而不艳,艳而不俗”。
张大千绘画艺术大面积的泼彩泼墨似真似幻。
林风眠先生将色彩的丰富、色相的浓重臻于极限,实现了中国画墨彩的置换交融,也改变了传统色彩观原有的审美趣味。
三、结束语
色彩作为绘画语言三大要素之一,是构成作品某种风格、情调的重要因素,对视觉心理和直觉都产生重要作用。
色彩是多元的深奥的,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中国画色彩经过千年的洗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与民族性语言。
影响中国画色彩形成发展既有哲学原因,即五行、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也有社会存在原因和社会意识原因。
中国画色彩只有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画色彩语言不变的情况下,理性地学习并融合其他艺术语言,给中国画的发展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使色彩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焕发出新的生命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 刘德宾.儒家思想与传统中国画的审美[J].芒种,2012,10.
[2] 淳于慧峰.论中国画的色彩观[D].延边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