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风化痰通络法配合穴位敷贴治疗中风后面瘫临床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祛风化痰通络法配合穴位敷贴治疗中风后面瘫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将祛风化痰通络法配合穴位敷贴应用于中风后面瘫患者治疗
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与纳入标准相符的60例中风后面瘫患者开展研究,并将其随机平分为对照组、治疗组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西医治疗法,治疗
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引入祛风化痰通络法配合穴位敷贴进行治疗,将2
个疗程之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2个疗程之后,相较于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表情肌(口轮匝肌、颊肌)患侧、健侧RMS平均值比值均有所提升,且治疗组的提高幅度更大;且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3.33%
(28/3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33%(10/3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P<0.05)。
结论:将祛风化痰通络法配合穴位敷贴应用于中风后面瘫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可以有效减缓患者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中风后的面瘫程度,具有极
大的应用价值,值得中风后面瘫临床中应用推广。
关键词:祛风化痰通络配合穴位敷贴;中风后面瘫患者;临床效果;观察分析前言:
中风病类属于四大难治疾病之一,其高发人群为中老年群体,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猝然昏仆、失去
意识、面部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等,轻度患者可以未发生昏仆,只出现面
部歪斜、半身不遂等等。
迄今为止,我国中风发病率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
剧而不断上升,已居世界第二。
而中风后面瘫使患者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严重
影响着患者正常生活[1]。
本文主要针对中风后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展开研究,将常规西医疗法和祛风化痰通络法配合穴位敷贴分别应用于中风后面瘫的治
疗之中,现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以我院脑科于2016年7月~2017年7月间所收治的60例中风后面瘫患者
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平分为对照组、治疗组两组,每组各30例。
对照组17
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年龄:(45~85)岁,平均年龄:(58.2士10.7)岁;病程:(4~66)d,平均病程为(19土2.5)d;合并症:24例患者高血压,18例患者
高血脂,11例患者糖尿病。
治疗组19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年龄:
(51~81)岁,平均年龄:(53.6土14.5)岁;病程:(2~81)d,平均病程:(20土3.9)d;合并症:15例患者高血压,16例患者高血脂,12例患者糖尿病。
两组患
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1.1 纳入标准
(1)中风后面瘫患者,且多并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2)患者
均在初次发病3个月内入院就诊;(3)患者年龄:(45~85)岁,不限性别;(4)所有
试验患者必须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实施西医常规治疗法,以患者实际病情进行降纤、抗凝等操作,促进水、电解质保持平衡,对于脑水肿致颅内压高患者实施脱水降颅压,并加以
血糖、血脂、血压调控等。
1.2.2 治疗组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引入风化痰通络法配合穴位敷贴治疗模
式。
(1)祛风化痰通络治疗法,其药物组方包括: 25g黄芪、15g天麻、15g远志、15g僵蚕、15g当归、15g石菖蒲、15g白附子、15g钩膝、15g全蝎、10g陈皮、10g稀莶草、10g地龙、10g鸡血藤、10g红花、10g半夏、6g甘草。
制作方法:
将所需药物混合400mL水用文火煎制,取150mL,再用400mL水煎制,取150ml,
将两药物混合;服用方法:一日两次,早上8时、下午5时各1次。
(2)穴位
敷贴治疗法:穴位贴所需药物:丹参、全蝎、红火、牡丹花以及延胡索等。
穴位
贴制作方法:将所用药物按等份碾压成粉状,并倒入一定量的姜汁,将其搓制为药丸,最后取其中一小份将其压平长1.5cm,宽1.5cm的正方形医用药贴之上[2]。
穴位贴使用方法:选择9个穴位,将穴位贴敷于患者的合谷穴、廉泉穴、丰隆穴、华盖穴、足三里穴、神阙穴处,贴敷时间每日不得少于4h,每日更换一次穴位贴。
相关注意事项:在穴位敷贴治疗过程中,若患者突发少量的水疱时,可以等待其
主动吸收之后在进行治疗;突发大水疱时,在患者可忍耐的前提下,可以使用消
毒针头将水疱刺破,再进行消毒,清洁待干燥之后再进行治疗;对于无法忍受水
疱患者,就停止治疗。
1.3 评价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表情肌(口轮匝肌、颊肌)患侧、
健侧RMS平均值比值进行对比[3]。
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有效、无效三个层级,
治疗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表情肌(口轮匝肌、颊肌)患侧、健侧RMS平均值比值,其评分和临床疗效成正比,值越高代表临床疗效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使用(χ—±s)表示计量资料,
用t进行检验;用x2检验计数资料; 若P<0.05,则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
3.33%(28/30),对照组为73.33%(10/30),相比之下,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更高,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表情肌(颊肌、口轮匝肌)检测患侧和RMS平均值比值对比,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表情肌(颊肌、口轮匝肌)和RMS平均值比值均有所提高,但治疗组提高幅度更大,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3 讨论
中风后面瘫作为中枢系统性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是由中枢系统性疾病致使的中枢
性面神经麻痹,因桥脑受到损伤而引发的核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5]。
当前,已经有诸多学者、医学专家提出中医药物治疗对血管、神经细胞的保护、调节作用,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在
2个疗程之后,相较于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表情肌(口轮匝肌、颊肌)患侧、健侧RMS平
均值比值均有所提升,且运用祛风化痰通络法配合穴位敷贴进行治疗的治疗组患者的提高幅
度更大;且其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3.33%(28/30)显著高于实施传统西医疗法对照组患者的73.33%(10/3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验证了祛风化痰通络法配
合穴位敷贴在中风后面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总而言之,将祛风化痰通络法配合穴位敷贴应
用于中风后面瘫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可以有效减缓患者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中风后的面瘫
程度,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值得中风后面瘫临床中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孙津舒. 中药祛风通络汤合针刺治疗面瘫临床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 2016, 35(2):123-123.
[2]任巍巍. 祛风化痰通络方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陕西中医, 2017, 38(3):374-375.
[3]梁向新. 中药祛风通络汤合针刺治疗面瘫临床探讨[J]. 中医临床研究, 2017, 9(10):28-29.
[4]林悦佳, 马朝晖, 沈虹,等. 祛风化痰、活血通络法联合耳穴压豆治疗风痰上扰夹瘀型脑卒中后失眠症疗效观察[J]. 陕西中医, 2017, 38(7):852-853.
[5]任巍巍. 祛风化痰通络方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陕西中医, 2017, 38(3):374-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