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到一线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者到一线的启示
第一篇:记者到一线的启示
记者到一线的启示
恩施日报社开展的记者到一线活动,组织33名记者到30多个点采访,浓墨重彩地推出来自基层的鲜活报道,受到读者好评。
此次推出的报道,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记者不辞劳苦走基层的务实作风,还看到了《大桥横空添美景》、《风情小镇浮眼前》、《越转越火“地盘子”》、《高山明珠惹人爱》、《昔日坡地变良田》等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
细细品味“记者到一线过节”报道,给人以许多有益的启示。
带着深情厚谊贴近群众
新闻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
只有融入百姓生活,才能走进其内心世界;只有了解百姓诉求,才能感知其所思所盼;只有扎根基层,才能提高素质、增强本领。
2013年11月7日至8日,恩施日报的33名记者兵分三路,分赴咸丰县朝阳寺镇、坪坝营镇和恩施市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采访。
按照编委会“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把镜头对准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的要求,记者们进农家、宿农舍,与村民拉家常、话发展,在基层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节日。
夜宿农家话农事,群众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融入作品中,使新闻增强了感染力和亲和力。
大家感受最深的是,只有深入基层,扎根生活,才会对群众多一些关爱,才会以客观的视角关注社会百态,才能让报道有更强的感召力。
在朝阳工业园和恩黔高速朝阳大桥、白果园循环经济路、黄虎坪片开发区等工地,大家与工人、村民悉心交谈,记录这里的巨大变化。
在恩施市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大家先后到金龙大道北段、龙凤初中、喻家河水库、龙马旅游风情小镇、青堡“四位一体”烟叶综合服务中心等建设现场采访。
记者所到之处,看到的变化令人鼓舞,当
地干群的实干精神让人印象深刻。
记者们沉下身子静下心,与百姓同吃同住,从劳动生活中汲取营养,写出了一批鲜活生动的报道,《风情小镇浮眼前》饱含真情,感人至深,可读性强;《高山明珠惹人爱》有故事有细节,内容翔实,说服力强。
用敏锐的视角发现亮点
长久以来,恩施日报一直坚持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开辟了《走在山路上》、《身边正能量》等开展“走转改”活动的新闻栏目,培养记者深入思考、研究问题的能力,锤炼记者深入基层、贴近百姓的作风。
但时间一久,发现鲜活的稿件逐渐少了。
如何从形式到内容发现新闻亮点,更好地体现“走转改”的精神实质,成为摆在编辑、记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基层新闻大多看似平常,如果就事论事地报道,可能就少了吸引力。
如果眼睛敏锐,就能从一般中发现特殊,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中挖掘出新闻亮点来。
在“记者过节到一线”活动中采写的《建起画廊好致富》,通过建设朝阳画廊这一新闻事实,反映了村民生产生活环境、特色产业发生的巨大变化,村民的致富愿望与旅游产业建设相融合,绘就了一幅生动和谐、欣欣向荣的乡村图景。
如果就画廊写画廊,稿件视角一般化,就没有了新意。
新闻从实践中来,就要坚持新闻从群众中来,“走转改”活动,是提升新闻品质的好办法。
在“记者过节到一线”活动中,大家把笔头向着基层、镜头对准现场,紧扣生活脉搏,深入了解基层的新情况、新变化,写出了一些具有指导性的新闻报道。
如《特色产业鼓起农民钱袋子》,写的是朝阳寺镇农民发展特色产业致富,反映的是“政府在这方面动了大脑筋”,从引进种子,到柚苗培育、田间管护,再到产品销售,无一不与政府的作为紧密关联。
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亲历过。
记者在一线过节,并不是往田埂走一走就行了,而是要眼睛向下看,心往基层想。
如果没有真切的体验,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很难写出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富有思辩力的报道来。
接了地气稿件才有灵气
生活和实践是新闻的本源,只有用心灵感知群众冷暖,把镜头、笔头、话筒对准群众,才能在热腾腾的生活中找到新闻工作的契合点和共鸣点。
不可否认的是,有的记者存在作风浮躁、文风虚华的现象,被戏称为鼻孔朝天的“老爷记者”、隔窗看景的“车轮记者”、闭门造车的“文件记者”和粘贴复制的“电脑记者”,这与“时代的记录者”美誉相去甚远。
在“记者一线过节”活动中,大家立足基层,感受到群众劳动创造的智慧,走到群众身边,了解到群众为过上富裕生活付出的艰辛,与群众一起劳动,领会到“接了地气稿件才有灵气”的含义。
身处新闻现场,是记者的职责与使命,节假日也不例外。
记者到基层采访,最关注的是基层的发展、基层百姓的疾苦。
“作为地方媒体的记者,身在基层是优势。
只要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就能写出有灵气的文章……”这是一名年轻记者的采访感言,一字字,一句句,情感真切,引人深思。
(恩施日报)
第二篇:到基层一线“补补课”
到基层一线“补补课”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力军、后备力量,承载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与未来。
年轻干部在从事工作之前,在学校学习了很多专业的课程。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工作能力,笔者认为,年轻干部还应多到一线“补补课”,通过实践,不断加快成长步伐。
到基层一线“补补课”,可以帮助年轻干部提升对自己的认识。
基层是个大舞台,更是个好舞台。
从家门到校门、毕业后进了机关门,这样的“三门”干部在年轻干部中十分普遍。
年轻干部党性锻炼、实践锻炼及综合能力相对欠缺,所以年轻党员干部要提升对自己的认识,自觉到基层一线、到群众中间去接受锻炼。
基层实践锻炼是党员干部成长的基石,也是年轻党员干部成才的必然要求,这有利于提升年轻干部工作能力,避免“纸上谈兵”。
到基层一线“补补课”,可以提高年轻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
基
层一线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在基层工作实践中的挑战多、考验多,这对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都会有锻炼和提高。
到基层一线“补补课”,可以增强年轻干部的群众观念。
古语讲,“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年轻干部只有深入基层心怀赤诚,才能真切体会到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才能真正了解基层最真实的情况和群众最迫切的需求,才能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才能更好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群众之所需”。
第三篇:四个到一线确保安全生产
一、突出重点,把理论武装的任务落实到一线
加强一线班组政治学习要围绕主题,把握灵魂,抓住精髓。
在深入学习中,既要从总体上把握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也要系统地钻研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
加强一线班组职工学习还要从提高职工政治理论素质,为企业改革发展增添动力的高度来认识,围绕建立学习型班组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强化班组政治学习,激发职工的学习热情。
二、服务大局,把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作用强化到一线
第一,要大造安全生产的宣传声势。
“确保安全供电、供水不间断”是我段安全工作的目标,我们要围绕这个工作目标做好宣传工作,采取新颖的宣传形式,大造声势,吸引职上关心安全生产,警醒和教育干部职工,使“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是第一要务”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二,要切实加强铁路形势和任务的宣传教育,宣传教育要与运输生产、安全管理、基本建设、增收节支、科技兴路的宣传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要切实做好改革和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
围绕铁路改革、生产布局调整和医疗、住房等社会体制改革等问题,做好解疑释惑宣传教育。
三、运用载体,把职工的良好形象塑造在一线
第一,以活动为载体,挖掘一线干部职工确保安全生产的潜力。
第二,以管理为载体,规范一线干部职工确保安全生产的行为。
第三,以榜样引路,培育确保安全生产的典型。
四、解决困难,把好事办到一线
一是扎实建“两线”,确保改善一线干部职工工作生活环境。
二是认真解“三重”。
即把扶贫帮困作为重点工作来解决,按政策救助一批,开展关爱资助一批,结对子关心一批。
让职工能集中精力干大事,安安全全干工作。
三是切实维护好职工群众的利益。
第四篇:“到基层一线去”不能只是口号!
“到基层一线去”不能只是口号!
“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6月30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2011届武警国防生毕业典礼在该校逸夫堂隆重举行,100余名07级毕业国防生,面对五星红旗庄严宣誓,用铮铮誓言表达立志献身国防、投身部队建设的决心与信念。
典礼之后,他们将怀着中国人民大学学子“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豪迈,带着“勇于担纲、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分赴祖国的大江南北、走上部队最基层的岗位。
(人民网-军事频道)
笔者认为,广大学子立志到基层工作,沉下身子,主动到基层去,深入田间地头去了解农村、农民,与群众打成一片,心贴心真交朋友,情连情交真朋友,与他们拉家常,话农亲。
通过“零距离”接触群众,直面不同类别的服务对象,实地掌握百姓的衣、食、住、行,切身感受群众生活的困苦和艰难,掌握社情,这都毋庸置疑。
然而,是否真正善于解决群众的问题,体现了他们的工作态度和执政理念。
这就要求驻村干部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每户的实际情况,拿出科学有效、标本兼治的方法措施,切实把群众有疑问的惠农政策解答实在;建立“部门长期包联、干部定期驻村”的长效机制,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意识,把涉及百姓利益的难题解决实在;对反应的矛盾事件做出科学判断,以创新的思维方式针对性的处理,确保大活动效果实实在在,让广大百姓切身感受到最直接的活动成果,力戒“到基层一线去”被赋予形式主义而只
是“口号”。
一是吃透上情。
通过深入基层一线,与百姓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切实传好党的政策信息,首先就必须要求干部队伍要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文件精神,把每一项惠农政策钻透、吃透。
现在各级各部门都在风风火火的进行“三进三同”、“大下访”、“结穷亲” 和“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等活动,广大基层干部要以活动载体为契机,充分发挥党、团员和业务骨干的带头作用,认真践行“宣传员”的职责。
以入户宣讲、走访座谈、田间讲解等方式,积极把中央、地方政府的惠农政策、重点工作、部署规划等信息带给群众,切实做到“文件政策讲一讲、致富信息传一传”。
二是把握下情。
年轻干部到基层工作,要沉下身子,主动到基层去,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砖院土坝对农户的住房、道路、田块、水渠、畜禽养殖等表面上能看到的现象进行实地调查。
了解农村、农民,与群众打成一片,心贴心真交朋友,情连情交真朋友,与他们拉家常,话农亲。
通过“零距离”接触群众,直面不同类别的服务对象,切身感受群众生活的困苦和艰难,掌握到社情。
制定好走访册,记录好入户情况,通过实地掌握百姓的衣、食、住、行,为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打下信息基础。
三是务实实情。
到基层工作,就要求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扑下身子”、“放下架子”的精神,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拉家常、话农亲、谋发展,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
最终实现机关干部踏踏实实地为百姓解决问题,做好公仆,务实服务。
通过基层情况的了解,结合每户的实际情况,拿出科学有效、标本兼治的方法措施,切实把群众有疑问的惠农政策解答实在;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意识,把涉及百姓利益的难题解决实在;对反应的矛盾事件做出科学判断,以创新的思维方式针对性的处理,确保创先争优活动实实在在,让广大百姓切身感受到最直接的活动成果。
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不断提升我们服务群众工作的能力。
(重庆谢贤奎)
第五篇:县长陈立华到一线宣传
临桂县县长陈立华到一线宣传“洁净临桂”工程
2012年1月20日,县长陈立华、副县长粟皎敏带领县政府办、督查室、调处办、法制办、人防办全体干部职工,到会元路口至人民大厦路段开展“洁净临桂”工程宣传发动工作。
陈立华来到道路周边的五金店、米粉店、杂货铺等铺面,向店主及工作人员发放《洁净临桂你我他》宣传手册,并对实施“洁净临桂”工程的目标、步骤、意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详细说明。
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洁净临桂”工程各项工作,陈立华指出,每家店铺都要认真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在全县范围内做到无垃圾乱扔乱堆、无小广告乱贴挂、无渣土乱撒乱倒、无车辆乱停乱放、无街面乱搭乱盖、无摊点乱摆乱卖,努力提高环保意识,为创造生态文明、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同时希望店铺工作人员及路边行人能把《洁净临桂你我他》宣传手册带给周边的亲戚朋友,号召人人积极参与到“洁净临桂”工程行动当中,共同营造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打好“洁净临桂”工程攻坚战。
“洁净临桂”工程旨在打造“实力临桂、魅力临桂、活力临桂、人文临桂、和谐临桂“,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公共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交通有序、适宜创业和居住的现代化城市。
临桂县依法治县办公室
莫秀荣
2012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