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彭泽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Ⅰ卷第(11)题~第(12)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必须在题号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做选考题时,考生须按照题目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茶史
郑培凯
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

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了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

当时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

属于实用阶段。

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

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

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

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

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表面的沫饽不匀。

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

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略,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明代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

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宋赏茗器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明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茗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了、不对茶器物有追求了。

另一方面,着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茶所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

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

一是茶碗越来
越少,到了最后就成了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现,导致了小紫砂壶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

但是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个的品茗雅趣开始走向没落,走了下坡路。

尤其是1890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茗雅事了。

这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

大多数中国百姓用大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

(选自《醒狮国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茶在上古时代的中国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古籍记载的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经有了饮用茶的习惯等可以说明蜀地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

B.宋代宫廷的点茶和斗茶是烹茶的方式,但因有着一定的系统和仪式而成为精神领域的享受,这说明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

【解析】扩大范围。

“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错误,文中有“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可以判断出随后的茶书、茶人的世界应该扩大到整个社会。

C.三国魏晋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普遍饮茶,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以及行销到游牧民族等,茶在唐朝时期真正成为国人日常饮用之物。

D.清代中期后,民生凋敝,整个品茗雅趣走向没落,基本没人提及品茗雅趣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中国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国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A.现在大多数中国百姓都是用大杯冲泡茶叶,这很符合古伐的质朴之道,但因历史原因,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

【解析】胡乱联系。

“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错误,原文说“现在很多中国人
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意思是因为中国的茶道长期无人提及,造成一些人认为茶道就是日本的而不是中国的错误观念。

B.饮茶开始时是属于贵族专利,后来饮茶扩展到士大夫阶层,但饮用方式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没有唐代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C.唐代茶的流行除了社会原因和交通外,还与禅教的兴盛有关,很多寺院推广喝茶来提神不寐,因禅宗的影响很大,最终就影响到民间。

D.在茶饮上升到精神领域陆羽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完整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的方法,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茶最初被认为是菜蔬等,所以饮茶的方式与后来大不相同,十分有生活气息,在三国魏晋时就是放在水里煮,再加香料和佐料。

B.清代在品茶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如茶碗变得更加小,基本使用青花瓷、白瓷杯,紫砂壶成为主要泡茶工具,福建功夫茶出现等。

C.明朝品茶的情趣不仅是品味茶叶香味,更重要的还有通过品茶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当然在饮茶时还会像唐代一样赏茶具。

D.唐代在制茶技术没有宋代复杂,到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使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期。

【解析】延伸过度。

“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错误,原文的意思是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主要因为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而不是因为制茶技术的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殷景仁,陈郡长平人也。

景仁少有大成之量,司徒王谧见而以女妻之。

初为刘毅后军
参军,高祖①太尉行参军。

建议宜令百官举才,以所荐能否为黜陟。

景仁学不为文,敏有
思致;口不谈叉,深达理体,识者知其有当世之志也,高祖甚知之。

少帝即位,入补侍中,
累表辞让,寻领射声②.太祖即位,委遇弥厚。

时与侍中右卫将军王华、侍中骁骑将军王
昙首、侍中刘湛四人,并时为侍中,俱居门下,同升之美,近代莫及。

丁母忧,葬竞,起为领军将军,固辞。

上使纲纪③代拜,遣中书舍人周赳舆载还府。

九年,服阕,迁尚书仆射。

太子詹事刘湛代为领军,与景仁素善,皆被遇于高祖,俱以宰相许之。

湛尚居外任,会华、昙首相系亡,景仁引湛还朝,共参政事。

湛既入,以景仁住遇本不逾己,而一旦居前,意甚愤愤。

知太祖信仗景仁,不可移夺,乃深结司徒彭城王艾康,欲倚宰相之重以倾之。

寻复以仆射领吏部,护军如故,湛愈忿怒。

义康纳湛言,毁景仁于太祖,太祖遇之益隆,景仁对亲
旧叹日:“引之今入,入便噬人_。

”乃称疾解职,表疏累上,不见许,使停家养病。

湛议遣人若劫盗者于外杀之,以为太祖虽知,当有以,终不能伤至亲之爱。

上微闻乏,迁景仁于西掖门外晋鄙阳主第,以为护军府,密迩宫禁,故其计不行。

景仁卧疾者五年虽不见上而密表去来日中以十数朝政大小必以问焉影迹周密莫有窥其际者收湛之日,景仁使拂拭衣冠,寝疾既久,左右皆不晓其意。

其夜,上出华林固延贤堂召景仁,犹称脚疾,小床舆以就坐,诛讨处分,一皆委之。

代叉康为扬州刺史,仆射领吏部如故。

遣使者授印绶,主簿代拜,
拜毕,便觉疾转笃.太祖谓不利在州司,使还住仆射下省,为州凡月余卒时年五十一,谥日文成公。

(节选自《宋书·殷景仁传》)
【注】①高祖:南朝宋武话刘褡。

下文的“少帝”“太祖”分别指刘裕的儿子刘义符、刘义隆。

②射声:古代官名。

③纲纪州郡中主簿之类的官员。

译文:殷景仁是陈郡长平人。

殷景仁小时候就有成就大业的胸怀,司徒王谧见到他就将女儿许配给他。

他始任刘毅的后军参军、高祖的太尉行参军。

他建议朝廷命令百官举荐人才,以其推荐的人是否贤能作为他们升降的依据。

景仁为学但不著文章,敏捷有思致,口不谈义理,深识大体,了解他的人知道他有志在当世的抱负,高祖非常了解他。

少帝即帝位,景仁入朝补侍中,屡次上表辞谢。

不久他领射声.当时他与侍中右卫将军王华、侍中骁骑将军王昙首、侍中刘湛四人同为侍中,都在宰相府,共同升迁的荣耀近代以来无人能赶得上他们。

景仁服母丧,母亲刚下葬完毕,朝廷就起用他为领军将军,他则坚决辞绝。

皇帝派中书舍人周赳用车子接他回府。

元嘉九年(432)服丧完后,调任尚书仆射。

太子詹事刘湛代任领军,他和景仁一向关系密切,都被高祖重用,被委以宰相之职。

刘湛在朝外任职,恰值此时王弘、王华、昙首相继故去,景仁就让刘湛回到朝中,共同参予朝政。

刘湛回来后,认为景仁的地位待遇本不该超过他,现在一下子位列于自己前面,心里非常气愤。

他知道太祖信任依靠景仁,不能动摇他的地位,于是就暗中勾结司徒彭城王刘义康,想借宰相的权位推倒景仁。

元嘉十二年(435)景仁又升任中书令、护军,仆射不变。

不久,又以仆射之职领吏部,护军不变。

刘湛更加怨恨景仁。

义康采纳了刘湛的主意,在太祖面前诋毁景仁,太祖却更器重他。

景仁曾叹息着对亲戚朋友说:“我将刘湛引荐入朝,他一来就咬人。

”于是他就称病辞职,屡次上表皇上但总不能被允许。

皇上让
他在家中养病,并派黄门侍郎看望他。

刘湛商议派人装作窃贼在外面将景仁杀死,认为即使太祖知道,想必不会对他们怎么样,因为皇帝终究不会伤了骨肉亲情。

皇帝稍微觉察到了他们的阴谋,将景仁迁到西掖门外晋鄙阳王的宅第,并将那里作为护军府,严加防备,所以刘湛等的阴谋未得逞。

景仁卧病五年,虽然见不到皇帝,但却与皇帝秘密地书信往来,每天达十多封,大小朝政一定要向他询问。

但他们往来极其秘密周详,没有人窥破这个秘密。

皇上逮捕刘湛的那天,景仁让人给他整理衣裳,他卧病很长时间,左右手下都不知道他的用意。

当日晚上,皇上出华林园延贤堂召见景仁,景仁仍然脚不好使,皇上让他坐在小床上,将对刘湛的审判全部交给他。

景仁代替刘义康任扬州刺史,仆射领吏部不变。

皇上派使者授给他印和绶带,主簿代他向皇上拜谢,拜完后就发现景仁病更严重。

太祖认为景仁在州里任职对他不利,就让他回到仆射下省。

景仁任州刺史一个多月就死了。

景仁时年五十一岁。

谥号文成公。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景仁卧疾者/五年虽不见上/而密表去来/日中以十数 '/朝政大小/必以问焉/影迹周密/莫有窥其际者/
B.景仁卧疾者五年/虽不见上/而密表去来/日中以十数朝政/大小必以问焉/影迹周密/莫有窥其际者/
C.景仁卧疾者五年/虽不见上/而密表去来/日中以十数/朝政大小/必以问焉/影迹周密/莫有窥其际者/
D.景仁卧疾者/五年虽不见/上而密表去来/日中以十数/朝政大小/必以问焉/影迹周密/莫有窥其际昔/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丁母忧,即遭逢母亲的丧事。

古时官员遇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孝三年。

B宰相初为古代高级官员的泛称,后成为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C表是占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如晋武帝时,李密给皇帝上了《陈情表》。

D.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他的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解析】古代有“褒扬”的谥号,也有带贬义的谥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殷景仁少年时代就有成就一番大事的气度,司徒王谧见到殷景仁后非常赏识他,就
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B殷景仁有才学但不写文章,聪敏而又善于思考,口中不谈义理,却能深入领悟义理的
本质,高祖非常了解他。

C.殷景仁引荐刘湛回朝任职,刘湛却嫉妒殷景仁的地位在自己之上而以怨报德,竟然勾
结盗贼想要杀害殷景仁。

【解析】“勾结盗贼”有误,原文“议遣人若劫盗者”
D皇上得知刘湛等人的企图后,就把殷景仁转移到东晋都阳公主居住过的府第里保护
起来,刘湛等人的计谋没有得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建议宜令百官举才,以所荐能否为黜陟。

(5分)
(殷景仁)建议应当让文武百官举推举有才能的人,把(官员)所推荐的人是否贤能作为他们升降的依据。

(译出大意给2分,“宜”“能否”“以……为……”三处,每译对一处给一分。

如考生将“黜陟”的顺序调整后译为“升职或降职”不扣分。


(2)义康纳湛言,毁景仁于太祖,太祖遇之益隆。

(5分)
刘义康听信了刘湛的谗言,在太祖面前诋毁景仁,(可)太祖对待殷景仁更加尊崇。

(译出大意给2分,“纳”、“毁”、“毁景仁于太祖”的倒装句式三处,每译对一处给一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桂林道中作
李商隐①
地暖无秋色,江睛有暮晖。

空馀蝉嘒嘒②.犹向客依依。

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


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注】①李商隐:晚唐诗人,河南沁阳人。

受牛李党争牵累,一生不得志。

写作本诗时,作者为广西桂林观察使郑亚的幕僚。

②嘒嘒:蝉鸣声。

8.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5分)
①运用了寓情于景(移情)的手法。

②作者将主观情感移置于客观物象,在秋蝉身上赋予人的情感;在作者听来,秋蝉的鸣叫好像在安慰,挽留客居之
人,表达对来客的依依不舍。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①表达了客居异乡的寂寞孤独和思念故乡的感情。

(2分,如有考生答成“怀才不遇”,可酌情给分)②“无秋色”“有暮晖”隐含着一丝客居异乡的愁绪,“空馀”“独归”等表现了难以排解的寂寞孤独之感。

尾联“西北望”“鹧鸪飞”则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将“离愁”写得如此真切、深刻。

(李煜《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阿庆基“造反”
本蒂·韩佩
一条板凳安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休息。

累了!是的,难道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吗?一个人在七十年岁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短的、长的、急的、慢的。

板凳被发明和制造出正是为了
人们能够坐它。

或许这条板凳还有别的目的,因为冷饮亭就在它的旁边……
托比亚斯·阿庆基多次感到奇怪,这条板凳看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人们仅仅是在散步途中想让腿脚歇上一歇时,才意识到它的存在。

托比亚斯·阿庆基坐在板凳上,他的头发斑白,但精神却很矍铄,他用大拇指托着烟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

没过多久,越越近的歌声唤醒了他,立刻使他想起,现在是生活在动乱时期。

罢工、骚乱……打吧!吵吧!有的是理由……可是这么干难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如果像被拴着鼻子的小牛犊那样发疯似的挣扎,能行吗?托比亚斯·阿庆基已经七十岁了,现在世道是不是变了?也许是吧,也许人们的眼界有所不同。

可是生活是不是好过些了?嗯,他们应当尽可能过得更好些。

这就有足够理由去进行斗争……
他听见一个过路人说,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

游行示威吧!他——托比亚斯·阿庆基,已上了年纪,只能坐在板凳上观望。

在这种时期,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
游行队伍过了,人不少,除了两旁土路,整个街道都挤满了人群。

他们唱的歌中有激烈的词句:“法律骗人,政府压人。


“到了明天,普天之下皆兄弟……”
游行队伍过去了,托比亚斯·阿庆基朦胧地感觉到,他们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向着遥远的未走去……他们在前进,先头部队消失在转弯处的建筑物后面。

后那里发生了阻塞,尽管后面的队伍还在前进,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夏末晴朗的天空。

托比亚斯·阿庆基被子弹的呼啸声惊呆了。

这似乎是不应该的……然而后他还是平静下,觉得自己反正是坐在板凳上的旁观者。

游行队伍一下子散了,犹如受到旋风袭击似的扬起了满天尘土,人们掉转头纷纷跑了。

托比亚斯·阿庆基看到警察握着步枪和皮鞭,正在寻找示威的人,
可是游行示威者都跑散了。

这时,警察突然发现坐在板凳上发呆的托比亚斯·阿庆基。

“你放什么哨?”警察大喝一声。

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张了张嘴,还没得及解释自己仅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观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

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不禁顿时火冒三丈。

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他只不过坐在板凳上……可是愤怒只是再次招致皮鞭的抽打,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

但事情并没有完结,他确实陷入了解脱不了的困境。

不久,他被捕了。

受讯、受审,最后被带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参与造反罪”的控告。

托比亚斯·阿庆基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仅仅是在板凳上坐一会儿而已。

而这条板凳看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对警察咆哮起,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可怜虫……怎么会想得出:他是狡猾地假装坐在板凳上,企图逃过劫难,实际上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脑……
警察就是认定他有罪,一口咬定:你身上有紫血块,你就是参与了造反……
托比亚斯·阿庆基搔了搔头皮,觉悟过:也许世界上从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托比亚斯·阿庆基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他过着孤独而没有人理解的生活,每天坐在板凳上观望,成了他最大的生活乐趣。

B.“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看到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阿庆基这样想,可以看出他安分守己,也表明他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深。

C.警察一口咬定阿庆基参与造反,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意在表明警察欺软怕硬,能力低下。

D.这篇小说刻画人物非常成功,运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刻画阿庆基老人,使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E.作者没有用更多笔墨正面去写警察与罢工工人的冲突,这就使得阿庆基老人的被捕情节更加突出,有力地彰显主题。

解析:(1) E 3分 B 2分 A 1分(A、“他过着孤独而没有人理解的生活”原文无依据。

C、批判的并非警察欺软怕硬,能力低下。

D没有对主人公的语言描写。


(2)小说前后两次写道“这条板凳看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2)①在作者的笔下,这条板凳就是阿庆基这个老实人的象征,他普普通通、本本分分。

(2分)②与后文被捕的情节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2分)③有利于凸显主题——在荒诞的社会中不能做生活的旁观者。

(2分)
(3)小说中阿庆基的心理活动,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6分)
答:(3)①小说中阿庆基开始坐在板凳上休息时,内心是平静的。

②对工人的罢工游行他有些理解,但更乐于作一个观望者。

③警察的枪声让老人惊呆,他觉得这不应该。

④当老人被警察毒打抓捕时,他感到愤怒和困惑。

⑤当最终老人被认定有罪,无法摆脱时,老人终于觉醒,生活中不应做一个旁观者。

(每一点1分,答满5点给6分。


(4)小说结尾处的画线句有什么含义?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8分)
(4)观点参考:①最后一句表明阿庆基老人的觉醒,不能做旁观者。

(2分)②启示:这个世界没有旁观者的位置,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得参加斗争。

(3分)③阿庆基老人原本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与世无争,想做生活的旁观者,结果却被稀里糊涂地当作参与造反者而被抓,可见,做生活的旁观者只能任人宰割。

(3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阎肃:把灵魂融入艺术
1930年,阎肃出生于河北保定,1953年4月入党,1953年6月入伍,曾创作1000多部(首)作品,参与策划100多台重大文艺活动,获国家和军队大奖100余项。

1962年,阎肃从当时风行全国的小说《红岩》中得到灵感,决定以小说中的主人公江姐为主线,创作一部歌剧,反映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忠贞气节,为刚刚经过三年困难时期的国民鼓劲。

在探亲的假期中,阎肃思绪像奔涌的泉水,像爆发的火山,从笔端、从心中倾泻而出,整整写了18天,歌剧《江姐》的剧本初稿一气呵成。

剧本写作仅18天,而打磨、谱曲、排演却用了近3年。

1964年9月,由阎肃作词,金砂、姜春阳、羊鸣作曲的歌剧《江姐》公演,旋即引起轰动,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5次复排、演出1000多场的奇迹,“雪压不弯、风吹不倒,信念不变、矢志不移”的“红梅精神”,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1991年,阎肃创作歌剧《党的女儿》。

其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而在世界东方,迎来70岁生日的中国共产党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定前行。

又是一个18天,他3天写一场戏,与作曲家和演员们合作,很快完成了整部戏的创作排练。

作曲家王祖皆说:“耳顺之年,三天一场戏,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饱满的热情,是完成不了的。

”而阎肃说:“当时,我的脑子里没想别的,就想告诉人们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在哪儿、共产党员是什么样。

”歌剧《党的女儿》登上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的舞台,又一次盛况空前,引起轰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