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录
语文试卷评析 (1)
数学试卷评析 (4)
英语试卷评析 (10)
文综试卷评析 (15)
理科综合试卷评
析 (23)
2006年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卷评析
瑞安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总体评价:
这份试卷基本上仿照2005年浙江省高考试卷的题型,但也参考了全国卷的命题思路,在分值上有所变动(其中基础题变6道为5道,科技文阅读变4道为3道,整个选择题变42分为36分;翻译题变8分为10分;现代文阅读变18分为20分;语用题变10为12分)。
考点涉及2005年《考试大纲》中规定的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整份试卷的难度较大。
试题简析:
第1—5题是语基题,材料选用较基础,题目设计基本清楚。
只是第3、4题的答案我们心存疑虑:“生性的坦然”应与“流露”搭配,而不是与“疏导”搭配;对“市场制度建设、法制监管方面难免有疏漏之处”“耿耿于怀”似乎也不是非常恰当。
第6—8题是科技文阅读考查,题目简洁干脆,只有些过于浅易,区分度不明显,题目的设计也缺乏层次感,考查点都差不多。
第9—13题是文言文阅读题,因为是议论性散文,阅读难度较大,但区分度很明显,尤其是翻译题,能真正检测出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理解能力强的能拿满分10分,理解能力差的则会出现1分2分甚至0分的情况,其中对“移”“文”“庶几”“重”“向”“趋向”等词的翻译是个难点。
选择题11题和12题偏难,答对的学生很少。
第14题是诗歌鉴赏题。
(1)第一小题说“这两首曲都是怀古小令,却表达了不同的主旨。
”这种说法太绝对。
从主旨的角度看,两首曲应是大同小异。
因为诗人都是借景抒情,抒发兴亡之感,即历史更迭的无情。
第一首中
的“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与第二首中的“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阕汉陵何处有”抒发的都应是相同的兴亡之感。
不过,同中有异,即前一首侧重于批判统治者的奢侈与为争权而残酷厮杀的行径;下一首夹杂抒发诗人人生无常之感。
所以很难绝对说这两首怀古小令“表达了不同的主旨”。
(2)第二小题的题干说“表达手法有相似之处”,这一提法也有问题,应改为“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中只写到“借景抒情”,而这两首诗
也都运用到了对比手法。
第一首中的“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圩”是古今“奢侈与萧条”之对比;第二首中“横岫,环秀,还如旧”与“徒遗臭,何处有”是山河依旧与朝代不在的对比。
答题情况:
第一小题:《骊山怀古》大多数学生答出批判了“统治者的奢侈”,却没有想到在“阿房一炬”中体现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残酷厮杀破坏的暴行。
所以大多数学生只得一分。
《长安怀古》能答出“物是人非”之感,就给分了。
学生不可能答出作者的消极遁世思想。
第二小题:答出借景抒情的给一分,能结合诗句分析的给两分。
答出对比的给一分,能结合诗句分析正确的给两分,分析错误的不给分。
第15题是名篇名句默写,内容全部来自课内,学生的背诵情况不错,得分较高。
第16题文学常识考查的是著名的作家,学生较为熟悉,题目较为平易。
第17—20题是现代文阅读,体裁是散文,主题明确,很有思想性。
阅读时学生对中心的把握较容易,故本次阅读考查没有在理解上给学生造成困难,只是踩点答题较为困难。
17、(1)错误类型:
A学生误答为“枯叶与蓓蕾都给了我们启示”,而忽视了“教材”这个概念。
B学生误答为“枯叶会‘化作春泥更护花’,要重视枯叶”,没有理解枯叶与蓓蕾的象征意义。
(2)大部分没有答出“物质”的小园。
18、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
A、思路混乱,踩点不清晰。
B、没有概括地摘取重要信息,整段抄录。
C、概括不全。
没有写出感受“变数”。
也没有突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19.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
讽刺这个角度没有写出来。
也存在表述混乱的问题。
20、学生的答案多为BD,其次是BC,再是BE
第21—23题是语用题。
21题图示给人的提示较明显,多线模式和单线模式相比就是多
了“人”这个环节,这道题较难考查出学生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
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分。
22这个语段选自佚名《文化生产力》一文。
内容是纯理论性的,把两个句子放回原文,文中没有必要的提示性的东西,如关联词语或句义的连贯等,以致90%学生无法得分,甚至老师也不能做出正确答案。
23这题要求学生作自我介绍,属于一道陈题,学生得分在5—6分间,没有明显的区分度。
评分标准:开头称谓和结束语各1分,说清楚自己的要求,即暑假到敬老院做义工2分,结合自己的特长谈自己胜任义工工作的理由2分。
得分低的原因还是审题不清。
第24题作文阅卷情况反馈:
1、本次作文由于所给话题较为宽泛,内容方面的限制几乎没有,所以在学生的作文中也几乎没有离题之作,除了个别明显套题又缺少必要的点题之笔的。
2、绝大部分的文章都围绕“怎样活着?为什么活着?”这样两个角度确立自己的主旨。
比如探讨“怎样活着的”有这么一些立意:要坚强而乐观地活着,活着就要面对,活着要无愧于父母,幸福淡定地活着,真诚地活着,活着就要把握现在,活着要自立,活着要学会快乐,要活出真我的风采,……探讨“为什么活着”的也有这么些立意:尽吾志,则无悔;活着是一种责任;活着是为了明天(希望);活着是一种信仰;活着是去经历苦难;活着是为了体验人生;活着是为了爱;……总之,这次作文的主旨倒是“丰富多彩”了。
3、本次作文出现的问题就是平日写作的一些根本问题:1)主旨不集中;2)思路不够清晰;3)思想比较肤浅;4)材料不够新鲜。
问题与对策:
这次考试同上几次模拟考一样,暴露出我们语文教学中的诸多问题,需要引起充分的重视,以期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基础题虽已经过一个阶段的复习,但实际效果不是十分明显,得分率仍然偏低,需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查漏补缺工作。
二、学生阅读文言文时还是不能完全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再加上文言常用实词的用法积累得不够多,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也导致阅读文言文的速度无法加快。
第9题中“烈”的用法与贾谊的《过秦论》“奋六世之余烈”中
的“烈”的用法一致,但能这样联系的同学不多,所以认真阅读教材中的文言文,以不变应万变,仍是必须扎实去做的事情。
三、作文训练尚需注意的四个方面:
1、文章结构大体已完整,但要注意论据与观点的契合度、论据内在的因果关系、段落之间的衔接深入。
2、事例大多能举出,但要注意形象的丰满、材料的新鲜、由例生发的议论的深入展开。
3、语句大体都通顺,但要注意句式的灵活、修辞的运用、文句的意蕴。
4、书写大体较规范,但要强调字体的工整匀称、标点符号的正确书写。
另外,因为2006年的全国考试大纲较去年有所不同,如果我们在接下去的模拟考和复习中能加以体现的话,也许对我们的高考复习会更有利些。
以上所述,是我们备课组的一点粗浅看法,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附试卷得分情况分析表:
题号考点分值得分
1字音3 1.71
2字形32
3词语辨析3 2.81
4熟语辨析3 1.07
5病句辨析3 1.88
6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
义
3 2.19
7筛选信息3 1.93 8根据文中内容进行推断3 2.58 9理解文言实词3 1.25 10理解文言虚词3 1.82 11词类活用30.31 12概括分析30.53 13文言文翻译10 5.38 14古诗词鉴赏评价63
15—16名句名篇默写、文学常
识
6 5.58
17—20现代文阅读212.52
21—23语用题127.48
24话题作文6040.6
4-
11
2006年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
数学试卷评析
瑞安中学高三数学备课组
今年的温州市二模数学试卷遵循《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精神,注重试题的人文性,从中学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学科能力出发,着重考查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函数、数列、不等式、圆锥曲线、空间线面关系等,多层次、多角度、多视点地考查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潜能。
命题思路清晰,试题特点鲜明、梯度安排合理,试题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体现了新高考、新课标、新思路、新理念。
对后阶段的数学复习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起到了适应性考试的作用。
一、试题特点:
1、文理区别
突出文理科试题的区别,充分体现最近两年分省自主命题浙江卷的特点,试题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中设置了10个相同题、4个姐妹题和6个能力差异题,这10个不同题根据文理科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特点和能力的不同层次,理科突出对抽象思维、推理论证等的高思维要求,文科则降低思维难度,突出应用意识,拉开了文、理科数学的差异。
2、试卷格局
内容文科(分)理科(分)
传统内容中的代数6770
立体几何2323
解析几何2526
新增内容3531
总计150150
3、知识点分布
卷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考查内容
总
分
值
占全
卷
百分
节知识别比
数量分值
数
量
分值
数
量
分
值
一
集合
与简
易 逻
辑
文25+514
集合运算 充
要条件
128%理1514
命题 集合
运算
7 4.8%
二函
数
文25+5
函数与反函
数
10 6.7%
理
35+5+516
函数 反函数
分段函数
1812%
三数
列
文114
等差、等比
数列
149.7%理16等比数列64%
四三角
函数
文15110
三角形中的
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性
质
1510%理15110
三角形中的
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性
质
1510%
五平 面
向 量
文1514
平面向量的
数量积
96%理151414
平面向量平
行、数量积
11 4.8%
六不
等
式
文16
解不等式组
绝对值不等
式
64%
解含绝对值
不等式运用
基本不等式
理1528+8求最值 解不
等式组 不等
式证明
2114%
七直线
圆
的方
程
文24+414
线性规划、
直线方程
圆的参数方
程
10 6.7%
理151414
线性规划、
直线方程
圆的参数方
程
117.4%
八圆锥
曲线
文15110
抛物线椭圆
双曲线
有关性质
1510%理15110
抛物线椭圆
双曲线
有关性质
1510%
九直 线
平 面
简 单
几何
体
文1514114
直线与平面
平行、线线
角、线面角.
二面角.球
2315.3%理1514114
直线与平面
平行、线线
角、线面角.
二面角
2315.3%
十排 列
组 合
二项
式定
理
文1514
二项式定理
排列组合
96%理1514
二项式定理
排列组合
7 4.8%
十一
概率
与
统 计
文15114统计.概率1912.7%
理114概率149.3%
十二
极限
与
导 数
文18求导数和最
值
8 5.3%
理1414
极限、利用
导数求直线
的斜率
64%
十三复 数
理14复数的运算4 3.3%
4、亮点
文科卷的第6题把统计知识以图表形式呈现给学生,并以国策作为背景材料,题目新颖、很有创意;第15题(理第15题)考查平面向量的平行、坐标运算、三角计算、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三角函数公式运用等知识点,能把这些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个好题,题目背景熟悉、入口容易,作为第一个解答题,较好地把握了命题难度;第17题(理第18题)概率的背景材料也很新颖,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设问(Ⅱ)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新课标中的内容,很切合新高考命题的趋势;第20题(理第19题)解析几何题以等角关系给出,第Ⅰ小题求双曲线的离心率,第Ⅱ小题证明三线共点,第Ⅲ小题是解题思路很宽的探索性问题,设问非常和谐、曲线非常优美,也是个亮点。
理科卷第10题创意很好,体现人文关怀、家庭和睦、社会秩序、时代发展的气息,并且充分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第14题在向量、极限、二项式定理的知识交汇处命题,结构新颖,是一个能力要求较高题目。
5、题目设置
选择题、填空题以基础内容为主,以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为目标, 从不同思维层次上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考查。
总体上计算量不是很大,部分题目思维量较高,若要准确迅速地解答,则需要具备良好的数学能力。
如理科卷第(10)题、第(14)题、文科卷第(14)题通过不同的知识载体分别考查了分步分类计数原理,平面向量知识,二项式定理,极限,线性规划,相关点法,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立意新颖,考潜能,考数学应用,可谓深刻.
解答题的设置体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命题原则。
第15题很好把握了起点题的难度,给学生吃下一颗定心丸,理第16题主要考查分段函数与奇函数的定义,求解不等式,及其分类讨论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运算量,区分度明显。
文第16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求和,解方程,等差数列知识,大部分学生能完全得分,区分度不是很明显。
文第17题理第18 题都是概率题,背景学生较为熟悉,问题设置新颖主要考查学生概率应用。
概率与统计为新增内容,04、05浙江卷6大题中均有概率问题,且均为“摸小球问题”,因此本题导向性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文科难度不大,得分率高,平均失分2.,区分度不明显。
理科入口简单,深入较难,平均失分4.42,区分度较大。
文第20题和理第19题是相同解析几何的题,先由几何知识求出双曲线的离心率,进而论证三线共点问题,再提出一个探究性问题,层层深入,但又较好地控制了运算的难度,考查了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区分度好。
理第20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函数求导、导数的几何意义、等比数列的概念、迭加法、不等式的证明等知识。
本题涉及知识点多、涵盖函数、数列、不等式、解析几何,能力要求高,题目不偏不怪,解题思路宽和方法常规,作为压轴题是合适的,也紧扣大纲和考试说明,体现了对学生思维的深广度的考查。
第2小题,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化归能力,扎实的基本功才能解决该问题,较好地区分出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的解答水平。
二、学生数学成绩样本统计数据:
抽查一个理科普通班和一个文科班进行样本统计(表1):
班级人数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标准差03(11)
理
531467211218.9
03(5)
文
471447411817.4分数段分布情况(表2):
分数段
班级140~150130~140120~130110~120100~11090~10090以下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03(11)
理
261216584 03(5)
文
471511532
试卷中各题的难度值(表3):
题号12345678910
03(11)
理难
度10.980.960.680.9810.810.710.900.71
03(5)
文
10.96110.580.510.780.980.860.62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03(11)
理难
度0.880.920.730.320.910.710.860.660.770.31
03(5)
文
0.900.80.740.170.90.820.850.920.610.63
三、学生在解题中存在的问题:
1、理科第16题的第1小题,学生利用分段函数与奇函数的定义去做,或赋特殊值1,-1去解基本都能得到正确答案。
也有个别学生,对自变量进行赋值,出现错误结果,
典型的错误有:g(x)=f(x)—1=,当时,,。
,说明个别学生的基础还有问题。
第2小题学生的主要错误是:利用分段函数的图象,对区间进行分类讨论,求解不等式中出现的分类讨论不到位,计算错误,反映出计算能力不过关。
2、文科第17题的第一问,学生的主要问题出在对“摸两次,每次摸”与“同时摸两个”没理解好,所以得出P甲胜==的错误结果,第二问中游戏的公平性的判断,个别学生不知从何下手。
理科第18题的第二问,学生错因在于对期望概念的理解,大部分学生对“游戏2中谁获胜的可能性大”理解成求数学期望,导致解题失误。
90%的学生都至少扣掉3~4分。
3、立体几何题第1小题,学生采用传统方法做的,基本都能得到正确答案。
而采用向量法做的,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把直线与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当成是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第2小题采用向量法做的,基本都能求得正确解,有个别同学在求出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后,没注意到它与二面角是相等或互补的关系,导致得出无解的错误结论
4、解析几何题,学生出现了错误有以下情况:①错用而得到,使答案变为。
②在解的过程中,解出,求根公式用错。
③没有正确理解的条件致错。
④三条直线的方程写错。
⑤选择哪两条直线求其交点,牵涉到运算量的大小,对于计算能力差的学生,造成了不必要的失
误,显然对于大题的解题策略没作充分的估计,繁简差别大。
⑥在求解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第一问中求得的,得到代入,使得解题过程复杂而易错。
⑦没能充分利用解题的过程中出现的结论,而失去证明的方向,无法得到交于同一点的结论。
⑧忽视字母的抽象运算能力,许多学生过程紊乱,不规范。
5、理科第20题第(Ⅰ)小题证明等比数列,学生从求导入手,很快可以得出结论,但的隐含条件基本上没有注意到,学生得到数列通项公式有困难,可能有两个原因:①题目只要求证明等比数列,没要求通项公式,几乎所有的学生没有在第一小题中解决通项公式问题,这样只能得到2分;②可能是迭加法求通项公式的方法没有掌握。
在第(Ⅱ)小题中证明不等式有一定难度,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①复合函数求导的方法没有掌握,即出现:的错误结论;②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没能正确应用;③没想到先证明而直接去证明:有困难,也有很多学生函数单调性去处理,都是错误的;④不等式的数学归纳法论证,错误的推理五花八门;⑤没有应用放缩法论证意识;⑥用惯了导数,应用均值不等式意识被学生淡化。
本题我们平均得分为4.4分,难度值为0.31。
四、试卷及评分标准中错误和有待商榷的问题:
1、从样本统计的各题的难度值分析来看,选择题、填空题和高考试题比,相对难度值偏低;由易到难的梯度不明显,选择题的次序不理想,尤其理科第(4)题的难度较大,部分学生答题时心理受挫,容易情绪紧张而影响得分.
2、理科第20题解答和给分标准有问题①是隐含条件,在解答中是不能出现情况的,②第一小题只要求证明是等比数列,而并没要求通项公式,而绝大多数学生也只证明了是等比数列没有求通项公式,以致只得2分.这样的给分不合理
3、理科第18题的第二小题解答有误,造成各个学校的评分标准不一样。
4、理科第8题原本是个好题,由于勘误表没能及时送达造成一些混乱。
五、问题与对策:
(一)问题1、学生基础不扎实,审题能力不强,非智力失分多。
2、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表达不够规范仍成为隐性的失分点。
3、学生解答过程中逻辑推理的不严密,避简就繁,缺乏必需的
估算的解题技巧。
4、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不强,图表分析、提取信息
能力都不尽人意。
5、5、学生心理脆弱,遇到试题灵活、难度
大就“晕”,考试中不懂得“舍与得”的关系,抱着难题不放
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影响考试正常发挥。
(二)对策1、夯实学科主干知识,强化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
按照考试说明,加强对知识的梳理、提炼,建立知识立体网络,建立解题模型。
采取小专题、讨论等形式,突出对学科重点知识深刻理解,并引导学生关注与科技、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开阔知识视野,侧重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迁移能力。
2、提高对能力认识,加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向自主性转变;在教学内容上实现从单一封闭向综合开放转变,使学生从思维定势到思维创新的转变,在练习讲评上应注重解题过程的分析和方法的讲解,促进学生形成解题的科学推理和科学的方法。
3、应针对评分标准加强训练。
狠抓答题行为规范的养成,书写要有计划,保持卷面整洁,做辅助线要用铅笔﹑三角板﹑直尺,不该作处不作,没有考虑好的不要在试卷上乱写,乱涂,乱作。
后期一定要抓落实,免得造成部分学生眼高手低坏习惯,简单题看不起来,一做会丢分;难题也做不好。
建议二轮中让学生多讨论,多领悟,多交流。
4、加强学生应试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稳定、乐观的良好心态,养成沉着、冷静、自我调控的心理素质,到时以最佳的竞技状态投入高考,发挥从最好的水平。
六、下阶段复习的几点思考:
1、专题复习与强化训练齐头并进。
第二轮专题复习到五月中
旬,坚持每周一考、一讲评。
2、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06年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
英语试卷评析
瑞安中学高三英语备课组
一、试卷评价
温州市第二次高考英语模拟试卷总体上令人满意,命题原则
与“一模”保持一致,但考虑到去年英语高考的实际情况,试题
较“一模”降低了难度。
命题方向和试题内容对即将参加今年高考的考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注重基础知识,强调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试卷注重对基本词汇的使用、基本句型的掌握,几乎没有偏、难、怪题。
试题难度适中,以中等题为主。
知识性题目的难度有所降低,考查内容基本覆盖了考生应该掌握的英语基础知识。
并非常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即考查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有较好的区分度和信度。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含瑞阳学生)
段平均分 113.6 分,难度系数 0.76 .
文科平均分112.8 ,最高分136分,最低分32分
理科平均分114.1 ,最高分136分,最低分64分
段各大题平均分和得分率:
语法/词
完型阅读一任务型拼写改错写作汇
平均
15.124.4530.019.79 6.287.3120.03
分
得分
76%81%75%98%63%73%67%率
单项选择
单项选择注意知识面的覆盖和考查点的基础性,侧重考查学生对中英文语言结构差异的敏感度,如对英语语言中部分否定,反意疑问
句,非谓语和谓语动词的区别,虚拟语气等结构的理解。
避免了纯粹的语法知识题,语境设计更具灵活性和人文性。
话题涉及时尚生活,如废物再循环,网站信箱,棒球比赛,两岸关系等;人文教育,如鼓励学生善待他人,努力工作等;文化介绍,如中国传统的舞狮,美国人的创新精神等;以及其它角度新颖的话题。
语境设计充分体现口语应用特征,出现很多对话,并多用第一第二人称,省略句式,和短句。
各题的难度值和考点分析:
题号难度
值
考点分析
10.88考查冠词的用法; 部分学生选B 是因为没弄明白
without permission词组的用法.
20.80考查连词;部分学生选C 原因之一没理解整个句子
的意思;另外不清楚so far as的意思.
30.30交际用语;选A占63.4%, 主要原因是学生一直以来迷惑于中英思维的差异, 这里No, I don’t think so. 理解为 “是的,没有问题了”.
40.63祈使句; 学生缺乏语感, 选择A的占33%.
50.48短语; 选C 和选D 的学生都有相当的一部分, 原因是学
生对in turn 词组不熟悉, 还没复习到.
60.93动词辩异
70.82定语从句; 选择错误项B显示了学生对what的用法仍
然感到迷惑
80.78时态与虚拟语气的结合; 受could 的影响, 部分学生选
择了D. 事实与虚拟分不清
90.80副词辨析; 学生选D有12.7%,主要受母语的影响较
大, 导致中文式的理解.
省略; 省略主语和be动词; 一般不出现 being done 结
100.69构.
110.94情态动词;
120.43代词; 此题迷惑性大, 学生选择A 的很多,因为not
both 属于部分否定,学生没掌握
130.84搭配; 养育孩子的方式不同.
140.57虚拟语气; 对过去的虚拟, 关键在于without the case
you lent me.
150.93同位语从句; 解释thought 想法的内容.
160.92形容词; 注意情景.
170.93情景交际;
180.96动词词组;
190.54倒装句; 由否定词no 引起; 但学生对at no time 与in no time 的意思不太清楚.
200.93比较级; not a better sense 意味着 the best sense.
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要求考生首先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去推理,且推理过程较严密,适合考查学生思维能力。
要求考生在答题时不仅通篇考虑,掌握大意,更要综合运用语言知识,以确定选项;名词,形容词及动词的辨析仍然是考查重点,兼顾小词和词组。
对语言运用的考查重点在熟悉词语的准确意义,一词多义和固定搭配,从而增加考题难度。
本文题材为记叙文。
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基本到位。
但是排除干扰的能力略显不足。
考点分布:
动词名词介词副词连词序数词代词
10312211
各题的难度值和考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