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有什么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有什么发展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运动已经
衰落,代之而起并取得重要成就的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四五十年代,英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们被马克
思称为现代英国一批杰出的小说家,包括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
和勃朗特姐妹等。

他们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揭露社会压迫,同情小人物
的命运,希望改良社会以解决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

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梅瑞狄斯、哈代、肖伯纳等。

这时期的作家进一步揭露和批判了开始形成的英国垄断
资产阶级。

如梅瑞狄斯在《利己主义者》中刻画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利
己主义者形象;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系列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农村后
小农破产的悲惨命运。

基本特征
1、最先描写劳资矛盾,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政治欺骗,
正面描写工人的生活和斗争。

2、善于描写小人物的命运,在改革中表现小资产阶级的痛苦挣扎和
个人奋斗。

3、具有温和的人道主义和浓厚的改良主义倾向。

4、女性文学异军突起。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作品
盖斯凯尔夫人(伊丽莎白盖斯凯尔,18101865)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反
映劳资矛盾的作家。

她一生主要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玛丽巴顿》、
《克兰福德》、《露丝》、《北与南》、《西尔维亚的恋人》和《妻子与女儿》。

这些小说直接描写了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和斗争,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还写了一部优秀的传记作品《夏洛蒂勃朗特》,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夏洛蒂勃朗特的一生。

萨克雷
威廉萨克雷(18111863)是与狄更斯齐名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他继承了斯威夫特、菲尔丁的现实主义传统,在为数不多的小说创作中,运用讽刺等艺术手法,塑造了为数众多、绚丽多姿的人物形象,成为当代欧洲作家里的第一流的大天才,维多利亚时代一位犀利而无情的讽刺家。

他出色的讽刺才能,对社会丑恶的辛辣抨击以及挖苦嘲笑的幽默风格,使他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特殊的地位。

萨克雷的代表作《名利场》的副标题是一部没有英雄(主人公)的小说。

勃朗特姐妹
勃朗特姐妹指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三姐妹。

勃朗特姐妹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村牧师家庭,童年丧母,父亲多病,因而从小离群索居,养成了孤僻性格。

她们曾在生活条件很差的教会女子寄宿学校接受教育。

学校刻板的宗教教规和恶劣的物质条件,严重地摧残了她们的身心健康。

老大、老二过早夭折,艾米莉和安妮尚未成家就离开了人世,夏洛蒂也只活了39岁。

(1)夏洛蒂勃朗特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一生创作了4部长篇小说:《教师》、《简爱》、《谢利》、《维莱特》,描写了小市民妇女的命运与抗争。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具有自传性质,写孤女简爱个人
奋斗的故事。

简爱自幼失去父母,寄养在有钱的舅父家。

舅舅死后,受到
舅母里德太太和表兄约翰的虐待。

但她没有逆来顺受,而是大胆反抗家庭
暴君,结果被送进劳渥德女子寄宿学校。

这所学校名义上是慈善机构,实
际上是孩子们受罪的地狱,挨打挨骂、罚站罚跪乃是家常便饭。

八年以后,简爱自谋职业,到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与大地主罗彻斯特相爱。


行婚礼时,她发现罗彻斯特有个疯妻,于是离开庄园,到处流浪。

途中晕
到在地,牧师圣约翰收留了她,并且向她求婚。

简爱没有同意,重返桑菲
尔德,但庄园已经被疯女人纵火烧毁,疯女人被烧死,罗彻斯特几乎双目
失明。

最后,他们结婚了,过着幸福生活。

(2)艾米利勃朗特
艾米利勃朗特(18181848)的代表作《呼啸山庄》讲述的是一个为了爱
情而复仇的动人故事。

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萧收养,恩萧
的亲儿子辛德雷敌视他、迫害他。

但辛德雷的妹妹凯瑟琳从小喜欢希斯克
利夫,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真心相爱。

但凯瑟琳经不起物质
诱惑并因为门第观念嫁给了画眉山庄的少爷林敦。

伤心绝望的希斯克利夫
离家出走,三年后发了财回来,开始实施疯狂的复仇。

最后希斯克利夫达
到复仇目的,但最终以自杀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3)安妮勃朗特
安妮勃朗特(18202249)的代表作是自传性的长篇小说《艾格妮斯格雷》,被称为英国文学中最完美的散文体小说。

女主人公艾格妮丝格雷两
次给别人做家庭教师,饱受东家对其精神上和物质生活上的虐待,从中看
到了当时英国社会中的贵族阶级和正处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和正处上升阶
段的资产阶段的愚昧,冷酷,自私和虚伪。

所幸的是认识了为人正直的副
牧师韦斯顿,两人虽然一样贫寒,但是却拥有人间的美好感情,在相濡以沫中共同享受着自然界的美好事物。

乔治艾略特
乔治艾略特(18191880,原名玛丽安埃文斯)也是一个著名的女作家,从小熟悉农村的风土人情,成年之后深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

早期的三部重要小说《亚当比德》、《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和《织工马南》,都是描写农村普通人生活的杰作。

后期的长篇小说《米德尔马契》被普遍认为是她的代表作,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小说(约翰巴肯语)。

《米德尔马契》全名叫《米德尔马契,外省生活素描》,以19世纪上半叶的一个小镇米德尔马契为背景,由4条线索交错发展而成,构成了英国外省生活的宏大画幅。

其中主要的是两条:一条是理想主义少女多萝西娅的灾难性婚姻与理想的破灭;另一条是青年医生利德盖特的不幸婚姻和事业上的失败。

梅瑞狄斯
乔治梅瑞狄斯(18281909)是英国杰出的小说家之一。

出身于朴次茅斯一个成衣匠的家庭,16岁就因家境贫寒而辍学,不久就进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当学徒。

微贱的社会地位与生活的艰辛使冷暖人情与炎凉世态在他备感压抑与不平的幼小心灵中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这就看促使他在日后的作品中淋漓尽致地揭露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作风、损人利己的自私心理与尔虞我诈的丑恶现象,并怀着切肤之痛视利己主义为万恶之源,以鞭挞利己主义为自己创作的根本任务。

早期小说《理查德弗维莱尔的苦难》,初步显示了他的现实主义笔锋。

七十年代以后,他的创作进入旺盛时期,写出了大量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

梅瑞狄斯的代表作《利己主义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利己主义
者威洛比帕特恩形象,辛辣地讽刺了英国上层社会。

这部作品着重描绘了
英国贵族青年威洛比帕特恩爵士这个极端利己主义者的情感经历,以喜剧
的形式嘲弄英国资产阶级的空虚与堕落,并通过利己主义者自我毁灭的结
局揭示了利己主义的危害性和作家的批判态度。

肖伯纳
肖伯纳(原名乔治伯纳肖,18561950)是英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也是
一位向旧世界挑战的勇敢的斗士。

肖伯纳的思想比较复杂,一方面阅读了《资本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了解,致力于揭露资产阶级的伪善,另一
方面,他又奉行改良主义,参加费边社,主张用渐进、点滴的改良来改变
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所以恩格斯说他是堕入费边主义者中间的
一个好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肖伯纳发表了论文《战争常识谈》,指
出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是人类的仇敌,英国政府和德国政府对于发动这次
战争负有完全的责任。

肖伯纳在创作上接受易卜生影响,主张写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反对把戏剧当作消遣。

他提出戏剧的使命在于
振奋人心,迫使人们进行思考,引起痛苦,作家的责任不是用虚构的故事
去迎合读者的趣味,而是要探索现实,批评现实。

肖伯纳的创作生涯从19世纪末开始,到20世纪中叶结束,长达半个
多世纪。

他从小说方面开始创作,但他的突出成就是戏剧。

1925年,萧
伯纳不仅因为杰出的戏剧创作,获得了20世纪的莫里哀的称号,而且因
为他的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励和讽刺往往蕴含着独特
的诗意之美,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伤心之家》的副标题是俄国风格英国主题的狂想曲,是一部具有象
征意义的著名剧作。

《圣女贞德》是肖伯纳作品中唯一的悲剧,歌颂了法英百年战争中法国女爱国者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苹果车》以政治狂想曲为副标题,是肖伯纳后期的重要作品,是一部抨击英国议会制的政治讽刺剧。

康拉德
康拉德(1857-1924)是英国著名的航海家和小说家,原名约瑟夫西奥多康拉德柯日涅夫斯基,祖籍波兰。

康拉德擅长描写海洋生活,但他与许多海洋小说家不同,他注意的不是惊险的事件,而是惊险的事件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

他认为如果忽略人们的情感,艺术就失去了意义。

他还写了许多以欧洲大陆为背景的小说,描写卷入欧洲政治生活的小人物的命运和心理,表现了对沙俄专制制度的憎恨。

他对劳动人民怀有同情,不满意西方强国的海外掠夺政策,向往大自然和东方各国人民质朴的生活,但他又反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强调秩序和克制。

他的作品继承了英国小说中描写道德主题的传统,吸收了法国作家福楼拜、莫泊桑等人的现实主义手法,使其创作理念和艺术技巧达到了较完美的结合,但是思想上往往带有比较浓厚的悲观神秘色彩。

主人公多为特殊环境中的异常人物,有沉重的心理负担,最后不得不远走他乡,处于孤独之中。

《吉姆老爷》是康拉德著名的几部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

作品讲述的是青年海员吉姆的故事。

狄更斯
查尔狄更斯(1812-1870)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出现的又一个伟大的英国作家。

《双城记》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虚构小说。

狄更斯最初的创作动机来自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打算写一位为拯救情敌牺牲自己的高尚青年。

在构思过程中危机四伏的英国社会现状让他联想到法国大革命前夕,害怕那场可怕的大火
会在英国重燃。

狄更斯选择法国大革命为故事背景,旨在以古喻今,向当权者和广大公众呼吁:暴政必定会引发暴力,只有仁爱和宽恕才能拯救人类,免除因彼此仇恨而带来的浩劫。

全书分为三部分:一、复活;二、金钱;三、暴风雨的踪迹。

双城指的是伦敦和巴黎。

小说的两条主线同时展开,在第三部分合二为一。

主线之一是伦敦马奈特医生一家,主要表现了爱和宽恕的思想;另一条主线在巴黎圣安东尼区得代石夫妇的酒店展开,表现了恨和复仇的主题。

故事发生在动荡而黑暗的1775年。

伦敦台尔森银行的老职员洛瑞和英国姑娘露茜来到巴黎得伐石夫妇的酒店,接走了一个神志不清的老人。

他就是露茜的父亲马奈特医生,在巴士底狱被秘密关押了18年。

五年以后,马奈特医生在女儿的精心照顾下恢复了正常,以行医为生。

法国青年代尔那和美国青年卡尔登同时爱上了露茜,两人相貌酷似但性格迥异。

卡尔登因其酗酒成瘾、自暴自弃,主动退出竞争。

代尔那向露茜求婚成功。

得知代尔那的身世之后,马奈特医生一度精神失常。

婚后露茜的爱有如金线把全家缠绕在恬静欢乐的生活之中。

在巴黎圣安东尼区,黑沉沉地压着寒冷、肮脏、贫穷和疾病。

埃弗雷蒙德侯爵的马车辗死了一个孩子,侯爵扔出一枚金币便扬长而去。

当晚,这位老爷被刺死在自己的床上。

这一天终于来临,衣衫褴楼的人群涌向巴土底狱,革命浪潮风起云涌。

法国的贵族纷纷作鸟兽散。

代尔那为替老管家昭雪,只身回国。

一到法国便被秘密监禁。

他是被暗杀的侯爵的侄儿,因其家族的罪恶株连其身。

马奈特医生和露茜多方奔走无效。

医生当年的血书揭示了他本人和得伐石太太娘家都是埃弗雷蒙德家族的牺牲品。

在代尔那即将送上断头台的前夜,卡尔登设计替换下了他,昂然走向死亡。


伐石太太在追捕露茜母女时意外丧身。

最后马奈特医生一家逃离了血雨腥风的巴黎。

托马斯哈代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19世纪后期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之一。

伍尔芙称他是英国小说家中的最伟大的悲剧大师,韦伯称他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

哈代小说的特征
1、荒原题材
哈代人生的大部分时光在多塞特荒原上度过,荒原特有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民间传说,培养了哈代体验世界、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

哈代所有的创作都是一个荒原人以荒原风格对荒原的摹像。

在哈代的小说中,可以看到19世纪末尚未遭受人工开垦和工业污染的大自然的原生态:氤氲着山峦深谷的清明澄澈的空气,丛生的石楠,鸟兽的踪迹与和鸣可以看到圣诞夜的假面舞会、巫术活动和民歌传说和看到荒原人奇特的性格和生活方式。

总之,哈代把大自然的神奇和人性的奥秘一览无余地呈示给读者。

2、希腊式悲剧主题
哈代熟读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主题,莎剧中对复杂人性的研究,在哈代的创作中演化成人与社会、性格与环境、爱情与宗教、法律、世俗观念的冲突。

同时古希腊英雄反抗命运的乐观主义精神,也给哈代以深刻的启示:相信人性善的力量。

3、宿命观念
哈代受叔本华影响,认为支配宇宙的是一种无所谓善恶、冷漠无情的内在意志,人生悲剧便是在它的冲动驱使下酿成的灾难。

哈代的人物都是无辜受难的典型,宿命祭坛上的牺牲。

苔丝最后躺在祭坛上被捕,正具有这种意味。

4、抒情色彩
哈代所有的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抒情特色,比如情景交融的环境,诗意氤氲的人物性格,凄婉动人的心理描写,悲怆离奇的命运,朴素从容、散文化的叙事风格都具有一种强烈的情绪感染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