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教育自己的必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道|教育⾃⼰的必要
作者:梁⽂道
“教育⾃⼰的必要”这样⼀个题⽬,听起来特别奇怪。

⼀般我们把教育想象成不是⾃⼰教育,⽽是接受教育。

我们很少去谈⾃⼰怎么教育⾃⼰。

那为什么要谈⾃我教育?
我们先简单回顾⼀个现象,这个现象是什么?就是现代我们学校这个东西是怎么产⽣的。

不知道⼤家有没有注意到⼀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现在不管你⾛到世界上任何⼀个⾓落,⼀般国家⼀般地区都把⼀个⼈区分为两个阶段,⼀个阶段是你的童年加上你的青少年,另⼀个阶段是成年。

在这个童年、青少年到成年之间的那道关卡我们⽤什么来界定呢?我们界定他的⽅法就是你念完书没有,就好像你念完书了,你的教育完成了,你进⼊社会⼯作了,这个时候就叫做你成为⼀个成⼈。

⽽在成为成⼈之前,⼤家受到的东西就是所谓的教育,属于⼀个被教育的阶段。

⽽这个被教育的阶段,⽆论全世界哪⼀个国家,我们都把它再分为三块,哪三块呢?先不管幼⼉园,起码要有⼩学、中学然后是⼤学。

我们常常说我们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有⾃⼰的⽂化有⾃⼰的历史,所以有⾃治的制度需要。

可是起码在教育这点上,全球是共通的。

1.在中国,“专业”总是和职业直接挂钩
我们认为⼀个孩⼦当他进⼊社会之后,他好像就不⽤再受到教育了,他就可以⼯作了,因为该要学的东西都在以前学好了。

这⾥⾯有个假设,就是认为我们学校教育能够充分地准备好,我们每⼀个⼈将来的⼯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

这种想法我发现在中国尤其流⾏。

举个很简单的例⼦,如果你读⼤学读某个系,在其他国家是Major,主修,在中国我们叫做什么?专业。

“专业”这个想法,背后的假设是什么呢?就是你所读的东西,已经是社会上某个职业的专门业务领域,你现在读的东西和你将来的⼯作,这个关系是直接挂钩的,是有条⼤路直接通过去的。

这是我们中国⼈特别的想法。

对于⾼等教育,别的国家不⼀定是这样的。

以美国为例,并不是因为美国特别好,⽽是因为今天很多中国⼈留学美国,对美国的情况会很熟悉。

我们想象⼀下美国的情况,他们叫Major的时候,其实并不完全包含“专业”的概念。

⽐如我学的这门学问——哲学,是⼀门全天下被认为最“没出息”的学问,所以就成为了我这样⼀个⼈,也没什么出息。

⼀念哲学你就没有什么专业可⾔了,对不对?但是在美国他们主修哲学的话,并不为你将来要当哲学家或者靠哲学吃饭,⽽是期盼这只不过是学了⼀套学问,它对你有所帮助。

将来你做什么⼯作做什么专业,跟你现在所学的东西,并不直接挂钩的。

真正跟职业直接挂钩的学问,他们通常要求在本科毕业之后再去学的。

举个简单的例⼦,法学。

在美国,不是⼀个中学⽣毕业就能够去⼤学读法学的,要先读⼀个⼤学的本科,四年念完了,再进法学院读书。

所以⼀般法学院的同学⾥⾯,有的⼈过去可能是念⽣物学的,有的⼈过去是念电⼦⼯程的,有的⼈是学历史的,有的⼈是学⽂学的。

因为他们想从事法学这个⾏业,所以他们现在进了法学院读书。

你如果⾼中⽣出来说我要报法学院,对不起,不收。

除了法学,医学也是⼀样,这种学科它叫做Post-baccalaureate,就是毕业之后上的,学⼠后。

今天我们中国对专业的强调有时候已经到了吓⼈的地步。

⽐如说我⾃⼰这⼀⾏,我的谋⽣的职业是在电视⼯作,所以偶尔有些学校的传播学院可能会找我去跟学⽣讲课或者是演讲、交流。

我发现有的学校他们有⼀个专门的专业,叫主持⼈专业。

这个主持⼈专业的意思是说,你来我们的学校学三、四年主持⼈专业,就假设你毕业之后就能当主持⼈了。

这个想法我觉得⾮常的奇怪,因为全世界除了中国没有⼀个学校开设主持⼈专业,因为主持⼈从来不是⼀个专业。

我想半天也想不懂,我这⼏年认识很多教主持⼈专业的教授、念主持⼈专业的同学。

跟他们聊过很多次,我始终搞不懂他们到底学了什么东西,他们学的东西管⽤吗?我回来看看我在凤凰卫视的同事,⼏乎没有⼀个是学过主持⼈专业的,哪怕有播⾳专业,他也不是主持⼈专业。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中国预期把你就职前的教育阶段区分得⾮常细,细到⼀个程度认为我们社会凡是有什么样的职业,我们学校就应该准备好什么样的专业,念完之后就应该直接进⼊这个领域。

如果从这个⾓度来看的话,其实今天中国⼤学可以开的专业还是相当多的。

2.现代教育需要的是「终⾝学习」
但事实上,整个世界在这⼀百年间,已经产⽣了很剧烈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什么呢?也许⼤家这⼏年都常常听到⼀个说法,就是终⽣学习这样的说法,Lifelong learning。

什么叫终⾝学习呢?
终⾝学习所指的就是,原来受教育并不是在于,他⼤学念完或者拥有某个专业甚⾄取得博⼠之后就完成了。

像我们的⽗辈,他可能会觉得念完⼀个专业就很了不起了,为什么还要学呢?
这⾥⾯主要的理由就是现在全球经济的⼀个变化,就是我们越来越没有⼀种⾏业能够叫做“稳固的⾏业”。

我记得我念⼤学的年代,在⾹港,我们学校⾥⾯最⽜的最聪明的同学,他们喜欢念的是Electronic Engineering ,电⼦⼯程。

那是当年⼤陆之外华⼈世界最⽜的⼀个专业,年轻⼈最聪明的都跑去念这个,因为他们认为做电⼦做⼯程是最有希望的⾏业。

但是到了今天,我回到我母校去看的时候,发现⾯试的本科同学都是成绩很烂的学⽣,为什么呢?因为成绩好的孩⼦都不去念这个,这个⾏业好像已经衰落了。

现在成绩好的学⽣都去念什么呢?当然去念⼯商管理,尤其是念⾦融,是不是?现在最聪明的⼈都去念这个了。

⾦融风暴的时候有⼀些念⾦融的⼜觉得很绝望,本来想着念完⾦融出来就去雷曼兄弟的,结果雷曼兄弟不见了,当然今天⾦融还是活的很好。

这个例⼦说明什么,是说今天这个世界的变动速度太快,快到⼀个地步,就是你不再只是⼀个⼈出来以后,只在⼀个公司打⼯,这件事已经近乎不可能了。

现代世界是平均每⼀个⼈⼀辈⼦⾥要转三个单位。

到了最近20年,甚⾄已经不是转三个单位了,⽽且转三个不同的⾏业。

为什么要转换⾏业呢?因为你原来从事的这个⾏业,它是会衰落的,它是会消失的,或是种种的机缘使得你在那个⾏业丧失竞争⼒了。

⼜或者你竞争⼒很强,因此使你发现另⼀个⾏业给你的机会更多。

因此,在这样的世界底下,出现了⼀个新的观点,叫终⽣学习。

在转换⼯作转换⾏业的过程⾥⾯,你需要新的技能,你需要新的知识、新的能⼒。

这些东西从哪来呢?你上学的时候没有学过,所以你需要⾃⼰对⾃⼰的教育。

这种⾃⼰对⾃⼰的教育该怎么完成呢?
⾸先你要具备的是,学习知识的能⼒跟意愿。

最简单的⽐喻,“授⼈以鱼不如授⼈以渔”,这就是与其给你鱼,不如教你怎么钓鱼,顺带送⼀根鱼竿。

学校现在该做的事情不是给⼤家鱼,⽽是给⼤家鱼竿跟使⽤鱼竿钓鱼的⽅法。

当孩⼦掌握了这个⽅法之后,他以后这辈⼦,他就不⼀定只是要吃同⼀种鱼了。

由于他懂得⽤鱼竿,所以他能钓好⼏种不同的鱼,鱼没有了还能钓螃蟹呢。

这就是现代教育⾥⾯出现的这个观点,终⽣学习。

3.决定⾃⼰的⼈⽣
除了跟经济、职业需要相关的事情,我们讲终⽣学习,终⽣的教育或者⾃我教育的时候,还隐含另⼀层意思,就是你有没有权利规划你的⼈⽣,你希望你是个什么样⼦的⼈。

坦⽩讲,希望不要得罪⼤家,其实我们⼤部分⼈也许我们的⼈⽣都很可悲。

什么意思呢?⼩时候有没有写过⼀个作⽂题⽬,叫做我的志愿我的理想,各位有谁是完成了你⼩时候的理想跟志愿呢?
我⼩的时候我的志愿是要做⼀个科学家,我在台湾上⼩学,我们在台湾男⽣的选择要不就是做科学家,要不就是做江湖⽼⼤。

绝⼤部分⼈都没做成这两样。

我们⼩时候会对⾃⼰未来有很多想法,但是当你慢慢长⼤,发现能⼒有局限了,发现现实条件不总是像你想的那么快乐天真的时候,你就会遇到很多挫折,你会纠正你的⼈⽣道路。

到最后⼈⽼了,什么叫⽼,⽼的意思就是⼀个⼈可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少了,这个就叫做⽼。

⼀个年轻⼈,什么叫年轻⼈呢?就是在他前⾯路好像⽆限宽⼴,她好像能做很多不⼀样的事。

以儒家的观点来看,⼤学阶段⼲什么?明明德,再亲民,然后⽌于⾄善。

⼤学之道,第⼀步你要明明德,就是明⽩我们⼈本⾝拥有的某种纯净的品性、⾄性。

明⽩这个东西,然后要好好的发展,催化它出来。

再亲民,就是要懂得进⼊到⼀个社会状态⾥⾯,帮助别⼈去完成别⼈的理想,成就别⼈的⼈⽣。

⼰欲⽴⽽⽴⼈,⼰欲达⽽达⼈,这是⼤学的特点。

⼤学⾥头我们进⼊了⼀个社会⽹络。

儒家讲的⾃我,不是我们现代理解的这种独⽴的个别⾃我。

它的⾃我是跟所有其他⼈联系在⼀起的⾃我,它是跟每⼀个个体⼴泛地、密切地、多层⾯地连接起来。

他想要实现⾃我,但他知道这个⾃我不是孤⽴的,所以他实现⾃我的过程牵涉到跟别⼈的互动,所以他要学懂怎样跟别⼈互动。

这个互动不是为了讨好别⼈,不是为了在别⼈⾝上榨取有利于⾃⼰的好处,⽽是要给予,要成⼰达⼈,要让别⼈也能够呈现别⼈最为美好的⾯⽬出来。

儒家的最终理想了——⽌于⾄善。

这是君⼦之道,君⼦就应该往这个⽅向迈进。

中国古代的儒家,提供了⼀种⼈⽣的理想和可能,就是要让你决定想不想做这样的⼈。

我如果想做这样的⼈,我就要⽤这样的途径迈进,⽽这个迈进的过程是很艰苦的。

历代的⼤儒,朱熹、王阳明,常常写到⾃⼰下⼯夫刻苦的历程,这是痛苦的,总会遇到各种挑战,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磨难。

⽐如说这个磨难是什么呢?⼤家常常讲孟⼦有⼀句话⼤家⽼说,天将降⼤任于斯⼈也,然后我们就要痛苦的⼀塌糊涂的,痛苦的⼀塌糊涂,最后你有成就,这就是证明你是有天降⼤任。

这个明显常常有让⼈误解的地⽅,就是以为⼀个⼈吃苦多,受难多,表⽰将来要成⼤事。

似乎这个天好像是⼀个神⼀样,有意志的天,它早就选定了,⽐如说如果我是神,我觉得我前台这位⼥孩,你是个受⼤任的⼈,我等⼀下打你⼀顿。

劳你筋⾻,痛你的发肤,你就知道,你是⾸选的⼈了。

不是这样,孟⼦讲的那句话意思是说,我们每个⼈都受⼤任其实,我们每个⼈都注定在现实⽣活中,遇到各种⼤⼤⼩⼩的痛苦的跟磨难,这个任是每个⼈都有的责任。

这个责任是什么呢?要在磨难之中磨炼⾃⼰,学习下⼯夫,徐⾄善。

每个⼈都皆是如此,这是儒家。

4.学会过⼀种经过反省的⽣活
西⽅古典哲学也是⼀样,要讲⼯夫的,要讲精神修炼的,要受⾃我教育的。

⽐如说我很喜欢⼀本书,我常常在演讲中提到它,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

奥勒留这位皇帝,他是学斯多葛派哲学,斯多葛派哲学是⼀个现代哲学⽐较不关注的学派,主要是因为觉得它没什么体系,说不出什么⼤道理。

但是事实上整个古典哲学,西⽅古典哲学,伊壁鸠鲁派也好,⽝儒学派也好,各种各样的学派都好,他们传授的都不只是套系统的理论知识跟学问,他们传授的还包括的⼀套为⼈的⽅式,⼀种⽣活的⽅法。

奥勒留写《沉思录》的时候,其实他是在对⾃⼰做⼀个精神修炼和操演。

每天提醒⾃⼰,再⾼贵的皇袍也会有败坏的⼀天,再宏伟的宫殿也会有倾溃的那天,⼈家对你⼀切的赞颂跟荣耀,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你不应该计较这些,⽽要看重你更内在的真实的东西。

为什么⼀个皇帝写这个,是因为他每天被⼈包围,被⼈歌颂,被捧得⾄⾼⽆上,穿着华美的袍⼦住在⾼贵的殿宇⾥⾯,他要提醒⾃⼰这是假的,不要被这些困惑。

你要知道你才是真实的,你要当⼀个什么样的⼈,这个⼈跟你这个皇帝⾝份是⽆关的。

⾃我修炼⾥⾯,有很重要的⼀条,就是要让⾃⼰过⼀种不⽢于流俗的⽣活,要让⾃⼰过⼀种经过反省的⽣活。

今天中国⼈缺少的不是宗教信仰,⽽是这种对⽣活深⼊的看法和省察。

由于我们没有这样深度的省察跟看法,就很容易随着⼤流⾛。

在这个时候,当整体社会虚⽆的时候,你就跟着虚⽆了。

我最后再讲像刚才奥勒留我讲说,他填的那些东西是⼀种⽇记,想想看,我们今天各位有没有⼈写⽇记,以前的⽇记是⾃⼰写给⾃⼰看的东西,对不对,是隐私的。

隐私到的程度,我记得以前有种⽇记本还有钥匙。

⽇记是什么?⽇记就是每天对⾃⼰的记录跟反省,你可以⾃⼰看,平时每天跟⾃⼰对话,你在给⼀个每天调整⾃⼰的机会,你是不是吾⽇三省吾⾝了,就算你不是天天反省⾃⼰,你只是记录⼀些琐事,但事后你能看的清清楚楚,我⾃我成长的轨迹,你对⾃我是有⼀个清醒的意识的。

⽽你知道这个东西是内在的⾃⼰,今天我们都不写⽇记了,我们今天写什么呢?我们今天写微薄,微薄的特点的是什么呢,就是很奇怪,你看⼆三⼗年这个转变,以前你觉得⼰有些话是不能让⼈看的,秘密到⼀个地步要拿钥匙锁上去,藏在柜⼦⾥不能让我妈见到。

但是今天呢,我们连吃饭的时候喝了瓶什么酒,都迫不及待的要告诉全世界,⽽如果关注我的⼈不多,我还不⾼兴。

我有钱还要去买关注度和粉丝。

这从什么时候开始,今天的中国⼈变得是那么渴望要跟别⼈分享,今天我们最关键的词,搞电视的⼈知道,我在唱反调,就分享,什么东西都要分享。

结果我们任何东西⽆时⽆刻在跟别⼈分享的时候,我们忘了问⼀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我要这么做呢,为什么我要过这样的⽣活,我的⽣活那么有意义,乃⾄于⽆时⽆刻都应该让别⼈知道我在怎么⽣活。

我说的⼀句什么话,我刚才看了⼀场什么电影,我搭公交的时候被⼈踩了⼀脚,他有那么重要,重要到我需要让别⼈看到知道还要有图为证的地步吗?我们的⽣活是不是有趣到的地步是什么地⽅都要跟别⼈拿去分享。

当我们任何时候都在跟别⼈分享的时候,我们少了⼀个晚上关起门来,坐在灯下看⼀下⾃⼰是什么⼈的机会。

我们今天好像⾃我都很膨胀,因为什么东西都要拿去跟别⼈分享,都要告诉别⼈听。

但其实我们已经没有我们那个⾃⼰了,因为天天在微博上发东西,他其实不⼤会回头看,⾃⼰过去两个⽉⼲了些什么。

他好像充满了⾃我,其实他已经没有⾃我了,他已经不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了,他不再知道⾃⼰⾛过什么样的路,⽽且该往何处去。

所以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更加需要重新提醒⾃⼰,教育⾃⼰的必要。

这个世上没有所谓完美的选择,选择⾃⼰喜欢的,解决当下,再步步⽣疑。

【版权声明】除⾮特别注明,⽂章均来源于⽹络,版权归作者或版权⽅所有。

转载仅供读者参考,不代表本公众号⽴场。

如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后台留⾔,平台会及时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