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追随文中作者泛舟的行程去欣赏沿途秀丽的景致;掌握重要字词
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感知、想象景物特点;合作探究共享,通过思维导图
的引领,将?两日游?所见各处景物特点的学习任务分工给小组进行探究合作,
并勾勒出景物特点直观呈现景物风貌;鉴赏评价,学习游记丰富细腻的写景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知、想象、勾勒景物特点;赏析游记丰富细腻、生动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赏析游记丰富细腻、生动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穿越时空循陆游
通过?旅行?段子唤起学生对美好景物的期待:同学们,现在网络上流行很
多关于?旅行?的段子,比如:
——秋天的雨在争论不停,小水泡开始了旅行。

(顾城《水泡的想象》)
——背起行囊走四方,不为天宽,不为地广,只为见见风吹草低见牛羊……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顾老师《仅十个字的辞职信》)
——背着背包的路上,看过许多人,听过许多故事,见过旅行风景,就这样,慢慢学会了长大。

流转的时光,都成为命途中美丽的点缀,看天,看雪,安安静静,不言不语都是好风景。

同学们喜欢旅行吗?那今天我们就当做是穿越了时空,到了宋代,跟着距今
近一千年的陆游去游山玩水吧,哪儿呢?——《过小孤山大孤山》。

二、倾听诵读窥全豹
1.创作背景。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选自《陆游集·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

陆游一生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

至1169年被起用为夔州(重庆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
岸奇山异景。

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

陆游此时重新被起用,心情该是欣喜甚至还有些小得意的。

文中引用杜老诗句为证:?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还说?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陆先生流连忘返陶醉于两岸美景中。

2.关于小孤山和大孤山。

小孤山(小姑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复兴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

山高约一百米,方圆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

相传大禹治水在次刻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

由于此山形像一位云髻髙琯的美女,人们又
将此山称为?小姑山?。

大孤山(大姑山):在江西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

民间传说此名
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3.听课文朗诵,要求划出生字,理出作者的行踪。

4.读音检测。

矶jī燧suì窦d?u翠蔓wàn潦lǎo
巉 chán上干云霄gān榭xi a营葺qì
徙倚xǐ yǐ鹘hú抟tuán开霁jì蠡lǐ
葭jiā赪chēng湓p?n汲jí溯sù
5.本文属日记体游记,并且是由两则日记组成。

那么,这两则日记分别记了些
什么?
明确:本文属日记体山水游记类散文,根据时间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记叙了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峭石)、彭浪矶,小孤山的所见所闻,
由1-2段组成;
第二部分记叙了八月二日过大孤山的所见所闻。

6.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过烽火矶→过彭浪矶、小孤山→遂行泛彭蠡口→始见庐山及大孤山→晚抵
江州,泊湓浦。

三、合作探究赏美景
1.作者船行于长江小孤山至大孤山一段,所见所游,非止一处,为避免重复单调,需要用精彩的变化的笔墨,抓住各处景物特征进行描绘,画龙点睛式地展现长江沿岸的壮丽风光。

合作探究:学生分为八个小组,每组探究一个景点,要求:找出原文,翻译
文句,概括景物特点。

烽火矶组;小孤山组;惠济寺组;澎浪矶组;沙夹组;彭蠡口组;大孤山组;江州组。

2.探究要点。

⑴烽火矶。

原文:八月一日,过烽火矶。

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
也。

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

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亦与他石迥异。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分析:作者笔下的?烽火矶?主要特色是?奇异?(奇):远望,曰?突兀?;过其下,曰?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他石迥异?;另有一石,曰
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⑵小孤山。

原文: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


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
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分析:作者笔下的?小孤山?主要特色是?孤?(孤起)、?秀?(秀丽)。

孤?的表现:?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秀?的表现:
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凡江中独山如金山、
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是从比较中突出孤?、?秀?之特色。

⑶惠济寺。

原文: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
之上矣。

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

分析:作者笔下的?惠济寺?主要特色是?荒残?。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是从假设的角度突显现实中寺庙的?荒残?。

⑷澎浪矶。

原文: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
之胜。

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分析:澎浪矶的特点是浪涌。

?虽无风,亦浪涌?,直写澎浪矶之景物特点。

另从得名的角度写其特点。

⑸沙夹。

原文: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

微雨。

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

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分析:沙夹的特点是壮阔。

?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有俊鹘搏水禽,掠
江东南去,甚可壮也?,直写沙夹一带的?壮阔?,而?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
而归?则是侧面写其?壮阔?。

⑹彭蠡口。

原文: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

……江自
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分析:彭蠡口的特点是旷、奇。

?四望无际?写其?浩淼?。

湖口之水有奇
特之处:江水?浑浊?,而南江则?极清澈?。

⑺大孤山。

原文:始见庐山及大孤。

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
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分析:大孤山的特点是飘浮。

?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点出大孤山?飘浮?之奇。

⑻江州。

原文:晚抵江州。

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
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

分析:江州的特点是岸奇、水清。

作者笔下的江州的岸?土赤而壁立?,水甚清?。

3.小结: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了沿途景物的高、秀、奇等特点。

四、酌古御今明手法
1.作为文言景物散文(游记),本文除了写景抓住特点,还有哪些写法值得借鉴?
2.师生合作探究要点。

⑴运用对比、比较的方法突显景物特色。

①写小孤山?孤、秀?的特点,将小孤山与金山、焦山、落星之类比较:?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
②写惠济寺?荒残?的特点,与金山比较:?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
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③写大孤山?飘浮?的特点,与小孤山作比较:?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
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
⑵清晰地交待游览时空的转换。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自舟中望山……及抛江过其下……自数十里外望之(小孤山)……愈近愈秀……舟过(澎浪)矶……但祠宇……晚泊沙夹,距小孤
一里……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
八月二日:二日早,行未二十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始见庐山及大孤……晚抵江州……泊湓浦……
由于景点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

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

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

至于写澎浪矾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
同组成一幅完整的长江山水图。

⑶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形象地描述景物。

比喻:?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
如宝装屏风。

??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夸张:?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⑷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
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
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①诗句: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

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

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②轶事: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③史实;过烽火矶。

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
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

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
江州彭泽县。

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

柴桑、栗里,皆其地也。

南唐为奉
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⑸材料详略处理恰当。

作者并没有平均分配笔墨描写各景点,详略安排有致。

对于临船眺望的景点比如?澎浪矶?、?彭蠡口?、?大孤山?、?江州?,景物描写简略,且多以
江水的描写为主,并以轶事、史实辅之。

对于亲临其上的景点如?烽火矶?、?小孤山?、?惠济寺?,则景物描写较为详细。

这样,既随角度变化显现作者是在
江行中览眺景物或登临品赏,又从多个角度充分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如写烽火矶:角度一(插入史实):?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
当是其一也。

?角度二(远望近观):?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

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他石迥异。

?角度三(巨石奇景):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角度四(插入诗句):?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
‘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⑹景中蕴含情韵。

作者往往随兴之所至,文如行云流水,涉笔成趣,尤其是所写景物和观感,简练优美,其中多蕴含着丰富的情趣和韵味。

陆游入蜀所经历的都是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地方。

多少英雄人物曾在那里叱咤风云,多少骚人墨客曾在那里挥毫泼墨。

尽管风吹雨打,浪淘沙沉,但是历史文化的印痕早已与江山风月融为一体,使自然的美景蒙上了浓郁的人文色彩。

当他亲临曾经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地点或目睹前代英杰的遗迹时,当然会情不自禁地发思古之幽情。

写孤石。

?不附山,杰然特起?让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打击,
却仍不改收复之志的墨客的孤独情怀。

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古刹,?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绝不仅是只
是想多看几眼景象,更是表达了面临半壁山河百感交集的庞杂心绪。

写?俊鹘抟水禽?。

作者生平之志即抗击金人、收复中原,我们可以遐想到
墨客此时何等期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期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健壮,动民气魄。

江水清浊明显,?合处如引绳,不要乱?。

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五、厉兵秣马试牛刀
文言知识检测练习(具体内容见课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