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枣庄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枣庄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有多重要
孙道荣
汽车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不平,颠得人五脏六腑都要翻腾出来。
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
他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以躺下。
他太需要休息了。
这段日子,工作丢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整个人完全处在心灰意懒中,连续十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
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
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
汽车颠簸着前进,乘客都昏昏欲睡。
他也恍恍惚惚进入梦乡。
突然,在一阵剧烈的撞击后,汽车猛地停了下来。
所有的乘客,都被惊醒了,有人头撞在了前排椅子扶手上,有人被震碎的窗玻璃割伤,有人被抛出了座位,躺在后排的他,也被高高地弹起,又重重地摔了下来——出车祸了!
车厢里,立即爆发出一片惊叫声、哭喊声。
一片混乱之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撞伤,但看来都无大碍。
大家稍稍松了口气,探头窗外,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一看,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车子悬在路边的半空中,晃晃悠悠,而下面,是一个峡谷!大家这才发现,车头车尾不在一个水平面!车头向下,尾巴翘起。
车内再次爆发出绝望的哭喊声,混乱之中,倾斜的汽车剧烈地摇晃,随时都可能坠落。
他看看身边,最后一排只有他一个人。
窗户开着,他轻轻移到窗前,看看外面。
还好,还有近半个车身挂在路牙上,只要从窗户跳出去,他就获救了,安全了。
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
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
前面的乘客发出惊呼:你不能跳,不然我们可就都完了!
是的,他不能只顾自己跳出去,那将置一车人于死地。
可是,如果不马上跳出去,汽车可能随时坠落,那自己将与大家同归于尽。
他不怕死,他这次回乡,就已经做好了死的打算,只是没想到会是这种死法。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
他冷静地判断了一下形势。
中学时,他的物理成绩就很好,他知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车头和车尾
重量的稍稍改变,都可能使平衡打破,而致车毁人亡。
其他乘客都在汽车的前半部分,车尾只有他一人,他是这个平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
他这一生,从来也没有这么重要过!
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
他对大家说,我不动,你们一个一个从前面挪过来。
千万不能挤,不要慌张,一个一个来!
在他的指挥下,离他最近的一位乘客,一点一点,向车尾爬过来。
汽车轻轻摇晃着,每一次抖动,都揪着大家的心。
第一位乘客,成功地移到他身边,从窗户跳了出去。
又一位乘客,爬了过来。
十几位乘客都获救了。
受伤的司机,也从驾驶室爬了出来。
他最后一个从窗户跳了出来。
汽车晃了晃,没有坠落。
惊魂未定的乘客们,都安全获救了。
看着摇摇欲坠的客车,大家的脸上,流露出劫后余生的欣慰。
等大家定下神来,才想起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小伙子。
如果没有他的沉着和勇敢,不敢想象,会是怎样不堪的后果。
大家四处找他,要向他表达谢意,却没有找到。
他已经悄悄走了。
他的家就在离此地只有几公里的山坳里,上中学时,为了省路费,他就常常一个人从这条山路步行回家。
十年前,也是从这条山路,他走出了大山,他是他们山寨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曾经令多少人为之自豪啊。
而眼前的挫败,相比以前,是多么微不足道。
而他也终于明白: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很重要,即使是一粒微尘。
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
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
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
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一段对山路崎岖难走的描述为下文车祸的发生埋下伏笔;车上其他乘客都挪到了前排则为后文车祸发生后车内的惊险状况做了铺垫。
B. 车祸是小说情节上的一个转折,同时也是主人公人生的转折点。
经历车祸后,他认识到先前挫折的微不足道,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C. 小说中人物的行动、心理等描写除了刻画人物形象,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并使作品更具真实而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D. 文中“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果不及时跳窗逃生,自己会有性命之忧;如果跳出去,整车人将失去生还的机会。
2. 小说标题“你有多重要”有哪些含义与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 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的尚象观念从《周易》开始。
易象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审美意象的源头。
伏羲通过对自然万物的仰观俯察,探索出了万物的变化规律,并取万物之意,创制出了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八卦图,以象喻意。
八卦如此,审美意象的创构同样如此,两者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
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说法。
这种游目骋怀,正是在俯仰体悟之间获得审美的愉悦。
通过仰观俯察,主体在立象尽意之中进行审美的体悟和创造。
中国自古以来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体验方式和创造方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其观其取,都体现了古人的尚象精神。
立象尽意乃以象见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
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术意象。
《周易·系辞上》所谓“制器者尚其象”,《左传·宣公三年》所谓“铸鼎象物”,说的都是尚象制器。
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中国的器物创造和艺术创造都体现了尚象的精神。
象是感性生动的,以其张力不断生成和创构。
观物取象本身不仅是一种感悟方式,而且还借助想象力进行意象创构。
同时,象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借助于虚实相生等手法,使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得以呈现。
汉字中包含着尚象的特征。
汉字如诗如画,是以象形表意为基础的文字,包含着意象的形态及其组合,体现了审美的思维方式。
汉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象表意,是观物取象的产物,从自然和社会中提取物象和事象,充满着情趣和意味,借以表意,具有直观性和象征性的特点。
在用字的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
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
这种审美特点,尤其表现在作为文字运用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中。
审美的创造包括器物创造和文学艺术创造,取象于自然中的物象和社会生活中的事象,在此基础上主体能动地进行拟象,并且借助想象力进行象的组合和创造。
拟象在似与不似之间,增强了表达的张力,由此创构而成意象,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使象具有类比和象征的意味。
早在史前时代,玉器、陶器和岩画创造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意象创构的物化形态。
其中的象生造型,往往带有象征的意味。
意象创造的思想从《周易》的“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开始,发展到南北朝《文心雕龙》“窥意象而运斤”,意象从而成为文学艺术的审美范畴。
(摘编自朱志荣《论中华美学的尚象精神》)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伏羲创制的八卦图与后世审美意象的创构都是采取以象喻意的方法,两者的结果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B.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立象尽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因此说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是审美方式
的体现。
C.汉字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取决于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与使用,这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其鲜明。
D.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都是审美创造,都包含取象和拟象的过程,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借助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兰亭集序》中的相关说法,论证俯仰体悟可获得审美偷悦的道理。
B.文章第二段引用《周易》和《左传》中的内容,论说观物取象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象与审美的内在关联,强调了中华美学具有尚象精神的观点。
D.文章解说尚象观念缘起,闻述取象、立象的审美方式、尚象的表现,等等,有条不紊。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从《周易》开始就有了尚象观念,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就体现了尚象精神,这表明,中华尚象传统历史悠久。
B.如果象不能借助虚实相生等手法而产生丰富的象征性,那么人们在使用象时就难以把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借助象得以呈现。
C.在使用汉字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这说明,汉字的表意可以随汉字的使用而不断丰富。
D.史前时代的玉器、陶器和岩画中的象生造型的意象,往往带有象征意味,这表明,这些意象创造超越了使用价值,都属于艺术创造。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韧”的精神,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从而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韧”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表现是外向的儒家思想和内向的道家思想的配合。
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华文明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阳刚一面,那么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
两者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韧”性特质。
儒学是讲求“入世”的进取型思想,它以“修齐治平”为已任,追求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
这种思想恰可与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相配合:现代社会崇尚进取,鼓励竞争;儒家思想重视群体,鼓励奉献,这些都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所以,儒家思想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巨大的潜能。
但是,如同《庄子》所谓“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现代社会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也是一个不断加速、高度紧张的时代。
在超速的社会发展中,进取型的思想也会暴露其局限,那就是
太过重视“成就”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过于重视“功名”而忽视人与内心的平衡。
由此而言,这次疫情的暴发,使我们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回顾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
实际上,瘟疫在历史上就是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开始大规模的聚居而发生,并随着人群的移动而传播。
长期以来,人类都习惯于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为人的利益而存在,只有工具的价值,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完全不顾自然的利益,这就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
中国道家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揭示和反思了文明发展的这种缺陷。
在道家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平等的,“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人与自然万物在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不要把人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人的社会秩序要去适应物的自然秩序。
要摒弃对自然过度的强力扭曲、干扰和破坏,使万物能够“自化”“自均”“自定”“自正”,自然而然地达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这就是“道法自然”。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只有遵循自然,顺应自然,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社会成员长期处于竞争压力和信息爆炸之下,会失掉应有的韧性,感到焦虑抑郁,心灵无处安放。
而这次疫情带来的冲击,又将这种心态失衡进一步放大。
对此,道家思想又特别重视对于身家性命的养护,认为过分放纵物质欲望是疾病之源,主张返璞归真,在沉静自然中积蓄力量。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在现代社会的喧嚣声中求得内心的安宁至为重要。
这种淡泊自然的生活态度,在任何时代都有其意义,而尤为一日千里的现代社会所需要。
道家还指出逆境和顺境的辩证关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认为静可以转化为动,柔可以转化为刚,弱可以转化为强。
认识了灾变生死的必然性和正反转换之可能,我们在面对突发疫情时就能有所寄托,进退自如。
(摘编自王学典《从战疫看中华文明的“韧”性特质》)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向的儒家思想完美地铸就了中华民族“韧”性特质,这种“韧”的精神,具有着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的能力。
B. 现代社会是一个“翻天覆地”、不断加速、高度紧张的时代,使得人们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忽视了人与内心的平衡。
C. 这次疫情暴发,提醒我们在社会生活高速发展的同时,需要重拾我们沉静内敛的精神,力求达到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D. 道家思想认为,这次疫情使一些人心态进一步失衡,完全是人们过分放纵物质欲望导致的,要重视对身家性命的养护。
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名句“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来说明现代社会变化之大,发展之速。
B. 文章能够辩证地阐释问题,既指出了儒家和道家各自的优势,也指出了它们的不足。
C.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说明了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念与道家对待自然的态度的不同。
D. 文章引用一些历史名言,丰富了文章内涵,同时也作为理论论据增强了论证说服力。
9. 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 疫情对于人类而言属于逆境与灾祸,它的出现有必然性,但也会带来新的转机,使人类具有了免疫力而进退自如。
B. 由于具有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特性,道家并不适应社会现代化进程,因而也就缺乏推动社会前进的潜能。
C. 在道家看来,只有人类不再为自己的利益去利用自然的工具价值,才能使万物自行达到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
D. 儒家提倡的修齐治平的“入世”思想,可以配合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但也可能会使得人们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外扮监斩官上,云)下官监斩官是也。
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
(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
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
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
(正旦唱)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
(节选自关汉卿《窦娥冤》)
10.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外、净、正旦等都是元杂剧角色,外是“外末”的简称,扮演青年男子。
B. 上、云、唱都是舞台动作提示,如“刽子云”提示下面的话是刽子说的。
C. 元杂剧剧本由唱词、念白和舞台说明等组成,用于演出,但又适合阅读。
D. 元杂剧唱词按一定宫调、曲牌写成,一本戏一般由正旦或正末一唱到底。
11. “滚绣球”这支曲子中,窦娥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2.下面对《李凭箜篌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结尾戛然而止,好像完曲未完,具有意味深长、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
B. 诗人的想象、比喻和夸张大胆奇特,出人意表,有一定的怪诞色彩。
C. 本诗运用了许多典故,并赋予了新的意义,老鱼、瘦蛟更给人以新奇阴森之感。
D. 本诗意境清丽自然,思路清晰明快,意象完整和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认为北伐抗金应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会是“赢得仓皇北顾”的结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4.中学生刘星写给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中心图书馆馆长的电子邮件,在语言、逻辑等方面存在若干问题。
请找出四个有问题的词或句子,写在横线上。
尊敬的馆长:
您好!
今天我到贵馆读书,被其别出心裁的外部设计和炫酷的内部场景震慑,“最美图书馆”果然名不虚传。
阳光透过玻璃洒满大厅,有人专注选书,有人静静阅读,这真是“书香天津”的最好写照!
为了提升图书馆的品质,更好地服务读者,我提两点建议,请采纳。
首当其冲,希望开展更加丰富多彩读书活动,读者只有参加图书馆的活动,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
其次,希望在买书上继续加大投入,增大藏书量就能实现图书馆的内涵发展。
谢谢!
此致
敬礼!
刘星
2018年3月3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5.下图是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结构图,请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开头,概括这幅图的基本内容。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序合理,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四、写作(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文课上,老师介绍王勃的生平:他勤奋好学,六岁能诗,诗情英迈;九岁时,撰写《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所注《汉书》错误;十六岁科试及第;任沛王府修撰,沛王与英王斗鸡,写《檄英王斗鸡文》为沛王助兴,被高宗斥责“身为博士,不行劝诫,反作檄文,夸大事态”而免官;后私杀官奴,再次被贬;滕王阁盛会上,他一挥而就,成就千古绝唱《滕王阁序》;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年仅二十六岁。
老师还介绍了唐人裴行俭对他的评价:他认为王勃“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并评论说,“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意为,要想实现远大志向,应当先培养器量见识,其次才是文才技艺。
王勃过人的才华和坎坷的经历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王勃英年早逝,让同学们喟叹不已;而裴行俭的“致远”一词,又让同学们陷入沉思。
他们纷纷发言,有人说,才高致远;有人说,行稳致远;有人说,经历风雨,才能致远……
假如你在这堂课上参与讨论,你会阐述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本题中,D 项,“文中‘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错误,选项对“他深深地吸了口气”时的心理分析不正确,结合文中的情节来看,主人公“深深地吸了口气”是为了让自己镇定下来,冷静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
故选D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标题‘你有多重要’有哪些含义与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考生要先分析标题“你有多重要”的的含义,然后再分析其作用。
首先分析标题的含
义,一般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
先看标题,“你有多重要”,“你”既是指文中的主人公,也是指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多重要”肯定了主人公的存在价值,也肯定了每个人的存在价值,如文中的主人公,“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
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这是肯定了主人公所处位置的重要性;“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主人公选择留了下来,指挥车内的人,最后帮助大家脱了险,这肯定了主人公对这辆车上人的重要性;“而他也终于明白: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很重要,即使是一粒微尘”,这里肯定了世界上每个人的存在价值,每个人都很重要。
接着要分析标题的作用,从本文来看,“你有多重要”可以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多方面考虑作用。
如从主题的角度来看,考生可以从主人公“他”通过这次生死经历发生的生活态度的转变,特别是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着眼;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抓住“他”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他曾经是一个成功者,他后来又成了事业、生活中的失意者以及在这次事件中他成为独撑大局的英雄等身份的变化来分析;还可以从他对个体“不重要”到“重要”认识的转变,前后形成对比,揭示文章主题的角度来分析。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而本题设题的段落是最后一段,故还要涉及主旨。
首先看最后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
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
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
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最后一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环境,二是主人公的行为心理表现,从环境来看,“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这些景物营造了温馨祥和的氛围;从主人公的表现来看,“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这表现出人物心理的变化,而温馨祥和的环境也暗示了这种心理的变化,而且文章开头说“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
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
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此处的心境和开头的心境截然不同,这表现出人物的变化,与开头形成呼应,让文章浑然一体;“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说明主人公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并非像开始所认为的“存不存在都不重要”,他决定从家乡重新开始,凸显了小说的主旨。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
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
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
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比如考查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