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同步练习2第5单元第18课《狼》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语文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同步练习2第5
单元第18课《狼》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语言表达
1.填空题。
《狼》的作者是______,他是______朝人,本文选自______。
2.2.试解释加点的字。
①缀.行甚远(____________) ②一狼仍从.
(_____________) ③屠大窘.(______________) ④顾.
野有麦场(__________) ⑤积薪.其中(____________) ⑥苫蔽..
成丘(__________) ⑦目似暝.(______________) ⑧又数刀毙.
之(__________) ⑨一狼洞.其中(__________) ⑩止露尻.
尾(__________) ⑪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___) ⑫狼亦黠.
矣(__________) 3.辨析下列一词多义。
①敌•
•{ 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②以••
{ 以刀劈狼首盖以诱敌 ③前••{ 狼不敢前
其一犬坐于前 ④•
•(? ){
(? )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将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字词书写
5.给下列词中画线的字注音。
缀行(____)窘(____)眈(____)
苫蔽(______)少时(____)黠(____)
三、选择题
6.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其一犬坐于前
A.其一犬坐/于前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D.其/一犬坐于前
四、句子默写
7.请你写出与狼有关的成语、谚语、歇后语,至少写出五个。
从中你能看出人们对狼有着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做文后的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8.请试着从文中找出交待时间变化的词语。
9.试分析哪些地方表现了狼的狡猾特点。
10.屠户对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1.屠户的机智体现在何处?
12.从文中找出作者评价性的语句,写出来。
13.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14.你遇到过突如其来的险情吗?你是如何脱险的?
六、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以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之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5.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字。
(1)目似瞑 (2)将舐其喉
(3)信不诬哉 (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6.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野心不过遁逸耳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叫嚣乎东西,突乎南北D.而顷刻两毙
17.翻译下列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18.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七、作文
19.写一则与狼有关的寓言或故事。
(可虚构,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蒲松龄清《聊斋志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这篇文章出自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聊斋”是他的书斋名称,“志”是指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
2.①紧跟着走②跟从③困窘④回头看⑤柴⑥覆盖⑦闭眼
⑧杀死⑨打洞⑩屁股⑪假装睡觉⑫狡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洞”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的意思;“黠”在这里是“狡猾”的意思。
3.①攻击敌人②拿用来③前进前面④神情想
【解析】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第一个“敌”活用作动词,是“攻击”的意思;第二个“敌”是名词,“敌人”的意思。
“意暇甚”的意思是“神情悠闲极了”,“意”的意思是“神情”;第二个“意”是“打算,想”的意思。
4.骨头已经扔光了,但两狼像以前一样一齐追赶。
狼不敢前进,瞪着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其中的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想钻洞进入来攻屠户的后部。
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解答思路是: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
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
“故”“前”“犬”“意”“变诈”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5.zhuìjiǒng dān shàn shǎo xiá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注意“苫蔽”不能拼成zhàn。
“黠”不能拼成xié。
6.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停顿才是正确的:其一/犬坐于前。
7.关于狼的成语有: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鬼哭狼嚎、狼奔豕突。
关于狼的谚语有:披着羊皮的狼;狼行千里吃人,狗到天边吃屎;打鱼靠网打狼靠棒;虎死不变形,狼死不变性;狼窝里少不了骨头;狼有狼道,蛇有蛇踪;狼给羊领路最危险。
关于狼的歇后语:狼窝里养孩子——性命难保;狼看羊羔——越看越少;狼戴佛珠——装善人;狼吃东郭先生——将恩当仇。
这些都含有贬义色彩。
可见,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贪婪、狡诈、邪恶的化身,人对狼充满了敌视、厌恶和憎恨。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成语、谚语、歇后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
学生在收集到成语、谚语、歇后语之后,就会发现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凶猛、狡猾、可怕的,这种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这与作者笔下的狼的形象是一致的。
8.晚、少时、久之、顷刻
9.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0.由恐惧到与狼斗争并积极出击杀死了狼。
11.找柴堆做掩护放下担子,拿起刀,为自己争取了主动。
一跃而起,攻其不备杀死一只狼。
痛打落水狗,又杀死了另一只狼。
12.最后一段。
13.身处险境要灵活机智,凭勇气和智慧方能化险为夷。
14..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简单介绍一下过程
【解析】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年代:清
8.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
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晚、少时、久之、顷刻”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
9.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写出了狼的贪婪、凶狠。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写出了狼的狡诈阴险。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
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心理,给狼扔了两块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
11.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
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投以骨”“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表现了他的灵活机智;“暴起”、“刀劈”、“毙之”,表现屠户不为假象迷惑、当机立断的性格;“转视积薪后”说明屠户变得警觉。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
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这句话是对狼的行为的评价,也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13.此题考查学生文章主旨的把握,回答本题要结合相关的语句。
尾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阐述了看法: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1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能力解读。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作答时要把自己经历的险情介绍清楚,重点描述自己利用智慧解决它的具体方法,注意语言要有条理。
15.(1)闭眼;(2)咬;(3)确实、的确;(4)遗留、留下、招致
16.B
17.(1)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另一只狼象狗似的蹲坐在(屠夫)前面。
(2)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
18.狼的共同特征:阴险、狡猾、奸诈。
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
【解析】
15.试题分析:文言词语解释提醒一般立意于考查重点实词词义、一词多义现象、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五种文言知识。
特别是重点实词词义和一词多义现象是此类题型考查的重点。
中考文言文往往从课内出题,所以,题目前面的选文,实际上是良好的提示,学生不仅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对词语的语境义进行筛选,而且,还可以通过熟悉的文章直接回忆起词语的意义,这样问题的难度实际上已经降低了。
本题中(2)(3)(4)属于课外文言文的内容,那就需要联系句意来判断词语的意思。
如“将舐其喉”意思是狼想趁主人未发觉,想要咬他的喉咙,因此判断出“舐”应为“咬”。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试题分析:近几年中考题出现了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因此日常训练中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也就作为重点内容来练习。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A中“以”为用/来;B 项“之”为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代词,代狼;C项中“于”在/对;D项“乃”均为“于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文言文翻译的题型。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再有考生要特别留意。
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
小题(1)翻译时要注意“去”“犬”的解释;小题(2)翻译时注意“阳”“阴”的解释。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试题分析:这是对写狼的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
(甲)文是课内文言文,考生很熟悉,因此第一问比较好解决。
第二问就需要分别考虑文章的内容,(甲)文写了狼的“狡黠”;(乙)
文中“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写了狼的“狼子野心、本性不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狼与小羊
狼来到小溪边,看见小羊在那儿喝水。
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地什么心?” 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
”
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可怜的小羊喊道:“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可能的,去年我还没有生下来哪!”
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道:“你这个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
”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
吃掉了小羊。
【解析】
此题要求学生写一则寓言故事。
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积极的主题。
同其它文体相比,寓言更强调对文章主旨鲜明性的要求,以达成教训、讽刺、启示的效果。
换句话说,寓言的主题是用来表现真理及一个明智的看法,一种宝贵的经验和一种苦乐的感受。
其次要调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因为寓言中所写的人、事、物等都不是生活中已经有或可能有的,它是一种虚拟的、只用来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或情感的载体,尤其是以动植物为主人公的寓言,更需要充分发挥想象,以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情感和心理。
此题在作答时可以从狼的“奸诈”“狡猾”的性格特点入笔,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点睛:文学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寓言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它仍要求作者保持对生活的敏感,要求作者从大量纷繁的生活现象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思想,升华出有指导意义的道理,以充分发挥这种文学样式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