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孟宪歧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专题训练-----孟宪歧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送米
孟宪歧
傍晚,老林来了。
老林是党的地下交通站站长。
柳溪归老林直接领导。
跟老林来的一个人挑来两袋粮食。
老林说:“清凉洞的伤员没粮了,你把这100斤小米送过去。
”柳溪点点头。
老林又说:“今晚就走,越快越好。
”
老林走了后,柳溪把两袋小米打开,他把双手伸进小米里抚摸着,这种感觉真好!
他家断顿了,他已经吃了两天野菜团了。
10岁的儿子见到小米,高兴地问:“爸爸,这回咱家可以吃小米干饭了吧?”
柳溪摇摇头:“不可以的。
这米不是咱家的,是给东家的。
”
儿子噘起了小嘴说:“一顿也不能吃吗?”
柳溪说:“东家的米,一粒也动不得。
”
老婆颤巍巍地问:“你看,咱就留一点点,给娃熬口粥喝。
大人好对付,娃受不了啊,行不?”
柳溪叹口气:“不行。
这是救命粮,动不得啊!”
老婆默默给柳溪拿过两个菜团团。
柳溪装起一个,把另一个递给儿子:“我一个就够了,这个给你。
”
老婆又从儿子手中把菜团要过来说:“穷家富路,来回一天一宿,一个菜团咋够?”
柳溪说:“我会在路上想法的!”
在老婆幽怨的目光里,在儿子祈求的眼神里,柳溪果断地挑起了两袋米,隐进夜色中。
柳溪家距清凉洞约70里,过了乔家镇全是山路,树木参天,荆棘丛生。
柳溪挑着米,困苦可想而知。
天亮后,柳溪来到乔家镇。
大半夜的奔波,柳溪已经没有力气了,他摸摸怀里的菜团,舍不得吃。
他知道,进了山里,才更累,这菜团可是他的救命粮啊。
柳溪把米袋放在一家面馆前,进门跟掌柜说:“赏我一碗热水吧!”
掌柜看看门口的两袋米问:“啥呀?”
柳溪答:“给东家还的米。
”
掌柜嘿嘿笑:“你这人真傻,拿着金碗要饭吃。
这样吧,你拿小米换我的面汤,咋样?一斤换一碗。
”
柳溪摇头:“东家的小米,万万动不得。
”
掌柜沉了脸:“你的小米动不得,我这热汤也喝不得。
”
柳溪转身挑起小米就走。
掌柜喊:“还东家的小米多一斤少一斤能咋着?你死心眼啊?”
柳溪边走边说:“我死心眼。
反正这米不能动。
”
出了乔家镇,就进山。
柳溪实在是走不动了。
路边有小溪,他跑过去,双手捧起水来,喝个痛快。
喝了不少水,肚子饿的滋味小了些。
他坐在路边,发现了一株小黄花,一看,是苦麻子,这东西能吃,就是特别苦,管败火的。
柳溪乐了。
嘿嘿,这里有野菜,就饿不着我。
他吃了苦麻子,又看见了婆婆丁,还有羊妈妈,这都是他小时候最喜欢吃的野菜,不一会儿,就吃得满口青绿色。
有东西填了肚子,柳溪的劲儿又来了。
刚走几步,柳溪见一男人一瘸一拐地走过来。
男人问:“你挑的啥东西?”
柳溪答:“小米。
”
男人问:“卖点给我吧?家里没吃的了。
”
柳溪答:“东家的小米,我哪儿敢卖呀?”
男人仍不死心:“你给我一半米,我给你两块大洋。
”
柳溪想:100斤小米也就值一块大洋,现在50斤小米给两块大洋,这买卖合适呀。
柳溪说:“这样吧,今儿这米不能动,明儿我给你送来,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行不?”
男人面露难色:“可是,我这会儿缺粮啊。
”
柳溪只好说:“这我可帮不了你。
”
男人一瘸一拐走了。
柳溪心里难受。
他想,这小米如果不是送给八路军伤员的,他说啥也要卖给这男人点,一家人挨饿,那滋味他尝过啊。
柳溪望一眼前面的大梁,拿出菜团,大口吃起来。
他知道,翻过大梁,就到了清凉洞。
吃完菜团,他顿觉又来了劲,挑起小米,跨步翻梁。
站岗放哨的战士发现了柳溪。
十多个伤病员一同来到洞口迎接他。
陈连长握着柳溪的手说:“柳哥,你辛苦了!我代表大家谢谢你!”
说罢,陈连长给他敬了一个军礼。
陈连长吩咐赶紧熬小米粥,柳大哥一定饿急了。
这时,一个男人一瘸一拐走进来,柳溪一看,是路上遇见的那人。
陈连长说:“这是新来的张排长,粮食没运来,肯定是有困难,我们自己也得想法,我就派他出山买粮。
”
张排长把经过一说,大家都哄堂大笑。
柳溪喝了一顿香喷喷的小米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开头交代了柳溪的党员身份和他送大米的用途,这为柳溪后面拒绝别人的行为提供了思想支撑。
B.柳溪“把双手伸进小米里抚摸着,那种感觉真好”一句,既暗示了其家庭贫困,又体现了粮食的无比珍贵。
C.“全是山路,树木参天,荆棘丛生”的环境描写,既突出了送米路途的艰辛,也突出了柳溪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
D.柳溪其实完全可用卖50斤小米的两块大洋为队伍再多买一些粮食,但他没有这么做,说明他确实死心眼。
2.小说的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柳溪家人、面馆掌柜以及张排长都向柳溪要米,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傻子的村庄
村庄很美丽。
山,奇形怪状的,美;水,清凌凌的,美。
美丽的村庄,出了个叫美丽的姑娘。
谁也没有想到,村庄因为有了美丽姑娘而改变了。
那年,19岁的美丽走出了村庄。
美丽走的那天,被傻子给拦住了。
据说,傻子小时候不傻,后来发烧,烧坏了大脑。
傻子爹出车祸死了,娘嫁人时带着他,可傻子又偷偷跑回来了。
傻子说话只会说一个字,傻子爱干净,家徒四壁,却连个草刺都见不到。
傻子双手一伸说:“回。
”
美丽说:“不。
”
傻子固执地说:“回。
”
美丽固执地说:“不。
”
美丽走了。
傻子号啕大哭。
村庄的人不明白傻子为啥哭得那么伤心。
3年后。
美丽回来了,成为少妇的美丽比原来更美丽了。
让美丽锦上添花的是一个比美丽大20岁的画家。
画家很有钱,给村庄的家家户户都买了很贵重的礼品,给美丽父母的礼品更是重上加重。
画家一下子就平息了村庄的愤怒。
傻子也收到了同样一份礼品。
画家在村庄待了半个月,他对大家说:“我会给大家带来幸福的。
”
画家说这话时,看看美丽,美丽就小鸟依人般靠在画家肩上。
果然,画家走后,就有推土机隆隆开进来,村庄修上了水泥路,一直伸进大山深处。
先是有人来玩,说这里真美,而后有许多青年男女来这里写写画画。
画家原来是一所学院的院长,他把村庄变成了他的学生们写生的基地。
村庄里来的人多了,就得吃饭呀。
有人开了家庭饭店。
最先开饭店的是村支书。
村支书跟画家签了协议,要把村庄变成最美乡村农家游。
来的人越多,开饭店的人也越多,几乎家家都热闹起来。
小车如潮水般,一拨一拨的人来,一拨一拨的人走,来时大包小包的,走时轻手轻脚的。
村里人都高兴。
只有傻子一人不高兴。
傻子成天嘴里嚷一个字:“脏。
”
大家都忙着挣钱,谁还管小溪里漂着垃圾袋,草丛里扔着鸡骨头甚至脏兮兮的卫生纸呢。
傻子有了营生,天天捡垃圾。
矿泉水瓶子、饮料盒子、塑料袋、餐盒,还有扔掉的面包火腿肠。
傻子背一个大麻袋,就像一个蜗牛背着一个重重的壳儿,吃力地行走在沟坡谷地。
每天把这个大麻袋送到镇里的收购点,来来回回走10里。
收破烂的说:“那些卫生纸啦、塑料袋啦,我们不要。
”
傻子就把剩下的半麻袋东西背回来,放一把火烧了。
就有人跟傻子抢破烂了。
这些人专门捡能卖钱的。
傻子每天只能捡到一些废纸塑料袋卫生纸之类的,卖不了,就堆到自己家里,天天烧。
村支书很生气,就在大喇叭里嚷嚷:“大家不要跟傻子抢饭吃。
谁再抢,就把谁家的星星给摘了。
”
被评为精神文明户有5颗星,谁家少一颗,寒碜呢。
有一回,美丽回来,傻子就把一麻袋垃圾放到了美丽面前,恨恨地说:“脏!”
美丽赶紧捂住鼻子嘴,掉头钻进屋里。
傻子悻悻地把麻袋又背走了。
后来,画家来到村庄,这回没有带美丽,而是带来一个比美丽年轻、比美丽还漂亮的
女孩。
画家是来和村支书签协议的。
画家负责投入,村支书负责管理。
临走时,傻子把一大麻袋垃圾放在了画家的小车的车盖上,小山一样。
傻子喊:“脏。
脏。
脏。
”
那个姑娘掩住鼻口直恶心。
村支书拉住傻子说:“小二,别闹了,听话。
”
村里只有村支书把傻子叫小二。
傻子很听支书的话,就使劲儿瞪了画家一眼,把麻袋背走了。
傻子出事是在一天下午。
傻子背着大麻袋,像背一座山,缓缓往前走,村支书去镇里办事,刚好追上傻子,这时,一辆小轿车快速开过来,就见傻子像一只大鸟一样飞了起来,又“噗”的一声落在地上。
开车的画家傻了。
村支书急了。
村支书哭着说:“乖乖,你惹大乱子啦!”
傻了的画家连忙说:“支书,你快救我!”
村支书说:“小二这孩子挺可怜的,没爹没妈的,村里人不让你。
”
画家说:“我愿意多赔偿。
咱就私了吧。
”
画家给了30万赔偿金,还给傻子买了上好的棺材,给傻子立了一块很高的石碑。
村支书跟大家说:“小二的这些钱,就叫傻子基金吧,专门用来奖励保护咱村环境的人。
一家出一个,共同管理,专款专用。
”
大家开始想念傻子了。
村庄没有了傻子,依旧干净。
美丽从城里又回到了村庄。
美丽准备在傻子家的原址上建一处“老年人之家”。
美丽推开傻子落满尘埃的屋门,看见当年她和画家送给傻子的礼品,完好无缺地放在那里。
美丽无言,唯有泪水挂满两腮。
那年,美丽因为要离开村庄,与父母吵架,想跳崖,是傻子救了她。
(取材于孟宪歧《傻子的村庄》,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傻子跟娘离开村庄后,又独自偷偷跑回来,源于他对村庄有感情。
B .村支书在村里最先开饭店,带头成为推动村庄经济发展的尝试者。
C .有人与傻子抢破烂,掠夺了他的营生,暴露出其以强凌弱的本质。
D .画家很聪明,但他做的一些事并不美好,作品隐含了对他的批评。
5.傻子生活的“村庄”中的村民,有一些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6.第二段中“村庄因为有了美丽姑娘而改变了”,综观全文,概括美丽姑娘给村庄带来了
哪些改变。
7.你认为这篇小说情节中的高潮部分是哪里?请简述高潮的内容,并结合作品说说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木匠和他的儿子
孟宪歧
热河镇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木匠,叫谢老刚。
因为谢木匠的手艺太高了,热河镇就没有人再干木匠活的啦。
很多人都想拜谢木匠为师,谢木匠说:“对不起,我不收徒弟。
”背后谢木匠跟老婆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
老婆说:“别人不教,可栓子不能不教吧?”
谢木匠就嘿嘿笑:“那是呀。
不教他,我这手绝活儿不就真绝啦?”
栓子十八岁那年,正式跟谢木匠干活。
起初,干粗活,用力气,谢木匠干巧活,干细致活。
后来,谢木匠就教栓子干巧活,干细活。
做家具,要凿不少卯眼,大大小小的。
谢木匠画好线,栓子凿。
可在做榫子时,栓子发现,那些凳子之类腿上的榫子比卯眼小不少,栓子有些纳闷,就问谢木匠:“爸,八仙椅的卯眼大,榫子小,安上也不结实呀?”
谢木匠便嘿嘿笑,说:“傻小子,要是都弄得结结实实的,用上三五十年咱不得饿死呀?榫子小,加楔子,上腻子,用个三五年,散架了再找咱给修,咱的活儿就永远做不完。
”
栓子说:“那不是有点弄巧了吗?”
谢木匠还是嘿嘿笑:“我不巧点,咱家的日子早没法过啦。
”
谢木匠又说:“记住,大件的东西,像躺柜啦,炕柜啦,那是人家装粮食用的,装被褥用的,不好搬动,就给做结实点,能用一辈子。
那些常用的小物件经常搬动,也好做,用个三五年就不错了。
”
栓子自言自语:“那要是让人家看出来,多不好意思呀?”
谢木匠说:“说你傻了不是?我做的东西,神鬼也挑不出毛病来。
”
栓子发现,每回要把木板粘在一起的时候,要熬胶熬鳔,只有把胶鳔混合在一起,才粘得瓷实,而且不怕水。
谁家做家具,就要准备这些料。
熬胶熬鳔是个技术活,时间短了,太稀,用上不牢靠;时间长了,熬硬了没法使。
熬胶熬鳔这活儿都是谢木匠亲自来做。
胶多少,鳔多少,熬多长时间,都有底数,这底数就在谢木匠心里装着。
大队支书找谢木匠说:“你给我爹做口棺材。
”
谢木匠摇头:“那是粗活,我从来没干过。
”
支书说:“你把它当细活做不就行了吗?娟子高中毕业二年了,应该推荐她上大学了
吧?”
谢木匠沉默良久,说:“好吧。
”
谢木匠跟栓子给支书家做了棺材,描龙画风,看不见榫卯,看不见疤痕,简直是一件华丽的工艺品。
支书脸上很有面子,谢木匠因此声名大振。
有很多人都来找谢木匠做棺材,谢木匠一口回绝。
很硬。
支书果然不食言,推荐娟子上了大学。
娟子出嫁,家里要陪送一对梨木箱子,谢木匠说:“得给你姐做结实点,用一辈子不行,得能用两辈子!”
栓子仔细观察谢木匠怎么凿卯眼,怎么做榫子,怎么熬胶熬鳔,用了多少,熬了多长时间,一一记在心里。
送姐姐那天,谢木匠长叹了一口气:“这对箱子,我是用心血做的,能用两辈子都不止!”
谢木匠终于老了。
谢木匠躺在炕上,跟栓子说:“做家具,最要紧的是胶和鳔。
你记住了,三分之二的胶,三分之一的鳔,是最好的。
但你不能这样做,这样做了,你就没饭碗了。
”
栓子答:“其实,我早就知道了。
三分胶一分鳔,三个时辰不能少。
对吧?”
谢木匠惊讶地问:“你咋知道的?”
栓子答:“你梦话里说出来的。
”
其实,这是栓子暗中观察得出来的。
栓子开始了自己独立的木匠生涯。
栓子没有按谢木匠的嘱咐去做。
栓子干活一是一,二是二,做出的家具坚固耐用。
有人说:“栓子,你比你爸实诚。
”
栓子问:“你这话是啥意思?”
那人答:“凡是热河镇让你爸打家具的人都知道,你爸爸留着后手呢。
大件的家具还行,就是那些椅椅凳凳的,用个三五年,就都坏了,还得重新做。
”
①栓子红了脸……
②后来,栓子赶上了好时代,时髦的家具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当上了栓子家具公司的经理,他的手艺不仅享誉热河镇,还在县城小有名气。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蓄势,交代谢木匠手艺太高以致热河镇没有人再干木匠活了,悬念十足,令读者充满期待;从全文来看,这是欲抑先扬的写法。
B.小说结尾前写“有人”和栓子的对话,是对谢木匠自作聪明——“神鬼也挑不出毛病来”的讽刺,表明了作者做人要实诚的态度。
C.“熬胶熬鳔是个技术活……都是谢木匠亲自来做……底数就在谢木匠心里装着”这句话表明谢木匠教栓子学徒留有一手,怕没了饭碗。
D.整篇小说以对话为主,情节相对简单,中间穿插的“做棺材”“做梨木箱子”两个故事使谢木匠的形象更加典型,同时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9.小说运用了多组对比来刻画谢木匠这一形象,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D“说明他确实死心眼”错误,应是体现了他作为一个革命者坚持原则的精神。
2.①用“喝了一顿香喷喷的小米粥”突出了柳溪不辱使命后的愉悦心情。
②用语虽然十分简洁,但照应标题“送米”,并交代了故事结局,使故事情节更为完整。
③故事由“送米”开始,由“喝粥”结束,平淡朴素,而又耐人寻味。
3.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小说就是借--次次要米的情形,使故事情节得以展开。
②突出了主人公不为自己一心为公的形象特征。
一次次的要米,使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也得以在一次次的矛盾冲突中完成,从而突出了人物的优秀品质。
③揭示了小说的主旨,高度赞扬了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4.C“暴露出其以强凌弱的本质”表述错误。
村里人与傻子抢破烂是因为他们看到有利可图,是一种源于人性的自发的行为,“倚强凌弱的本质”通常用来形容的对象是某个阶级、集团、群体,用在这里语气过重,故排除;
5.①追求实利;被画家的礼物轻易收买,看到商机后忙于挣钱而不顾环境变化,甚至和傻子抢破烂;②好面子。
看重星级文明户的称号;③质朴、重情义,怜悯弱者。
在傻子出事后能够站在傻子这边,怀念他曾经的好;④贫穷,渴望发展;⑤肯干,为脱离贫困而行动起来;⑥有向上要好之心,建立基金,共同为傻子没有完成的心愿而努力。
6.①美丽姑娘在画家的帮助下给村里带来了成为最美乡村农家游的改造机遇,使村里人走上致富之路;②改造中的一味开发也曾使村里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③从只知道发展经济变为懂得保护环境、发展公益事业。
7.我认为小说的高潮部分是傻子出车祸后,画家通过私了给了30万赔偿金,村主任用赔偿金为村里设立了“傻子基金”,用来奖励保护村里环境的人。
理由如下:①情节上,本文由美丽姑娘回来给人们带来商机,到村里人忙于挣钱去忽视了环境的恶化,再到村里的人们自发保护环境的情节过程来看,傻子的死所得的赔偿金被用来设立了“傻子基金”符合情节发展的脉络,同时具有一种突转的效果;②主旨上,村主任用赔偿金为村里设立了“傻子基金”,让村庄里的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对环境的保护由一个人变成了所有人,深化了文章主旨。
③人物形象刻画上,傻子是自然与美丽的捍卫者。
以实际行动清扫“发展”带来的“垃圾”,令人感动,傻子死后“傻子基金”的设立大家开始想念傻子:村庄没有了傻子,依旧干净,这些都表现了人们对傻子的肯定,从而更突
出傻子的形象。
8.C“教栓子学徒留有一手,怕没了饭碗”错。
由原文“不教他,我这手绝活儿不就真绝啦?”“起初,干粗活,用力气,谢木匠干巧活,干细致活。
后来,谢木匠就教栓子干巧活,干细活”“谢木匠躺在炕上,跟栓子说:‘做家具,最要紧的是胶和鳔。
你记住了,三分之二的胶,三分之一的鳔,是最好的。
但你不能这样做,这样做了,你就没饭碗了’”可知,谢木匠不是不教,只是想循序渐进教栓子。
9.①给支书爹做棺材与回绝其他人做棺材的请求形成对比,突出了谢木匠的势利;②给别人做东西弄巧与给女儿做陪嫁的箱子用心血形成对比,突出了谢木匠的自私;③栓子和谢木匠的言行形成对比,突出了谢木匠不实诚;④谢木匠一辈子只是一个木匠与栓子从热河镇到县城的事业如日中天形成对比,突出“实诚”之于人生的意义。